近日,華為副董事長、任正非之女孟晚舟遭加拿大逮捕一事在國際社會引起軒然大波,背后黑手正是屢屢以“國家安全”為由對華為進行限制打壓的美國政府,究其原因,無非是華為在5G領域的領先,已經到了讓美國感到恐怖的程度,但中國當下的科技進步又豈止于此呢。12月6日,中國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在合肥誕生,這是邁向量子計算機的重要一步。近些年來,中國在量子通訊和量子科技領域發展非常迅速,已經落后的美國恐怕又要抓狂了。
中國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誕生
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再獲突破。12月6日,首款國產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OriginQ Quantum AIO在合肥誕生,該系統由本源量子公司開發,意味著我國的量子計算發展又向前走了一步。
量子計算這一概念最早是物理學費曼于1981年引入,隨著當前半導體的小型化遇到極限,當芯片的電路元件尺寸縮小到納米尺度時,量子力學效應會終結當前的摩爾定律。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像谷歌、IBM都在加大對量子計算的研究投入。
所謂量子計算機,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當某個裝置處理和計算的是量子信息,運行的是量子算法時,它就是量子計算機。2017年5月,利用自主發展起來的高性能單光子源,中科大教授潘建偉的“潘之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超越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電子管和晶體管計算機的量子計算原型機。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院士介紹,量子計算機是一個復雜系統,除了核心芯片外,操作控制系統是重要的核心器件之一。
目前,絕大多數量子計算機研發團隊仍在使用商用儀器設備自行搭建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由于傳統的科學儀器僅負責單一的信號輸出或者采集任務,產生成本昂貴、兼容性差、功能冗余、難以集成等系列問題。
針對此項技術難題,本源量子對半導及超導量子比特進行創新利用與研發,研制了一套精簡、高效的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本源量子測控一體機OriginQ Quantum AIO,可將所有量子計算控制系統的功能,集成在一臺能夠完整實現對量子芯片控制的機器內。
此次正式推出的本源量子測控一體機能提供量子芯片運行所需的關鍵信號,還可處理量子芯片傳回的信息,執行對量子計算機程序的編譯。
郭光燦認為,除了芯片、控制系統外,真正有用的量子計算機需要的量子元素還很多,此次的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研制,是邁向量子計算機重要的一小步。
中國科學院院士、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曾表示,在中國,制造量子計算機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只研究量子計算——因為這將帶動相關技術行業的發展。這種大工程將激發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潛力,他們會為了求解特定問題而創造出新方法和新技術,這些方法和技術可以在工業發展、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中作出有益于社會的貢獻。
量子加密“競賽”,中國已領先美國!
當前,量子計算主要應用于復雜的大規模數據處理與計算難題,以及基于量子加密的網絡安全服務。
美媒稱,從谷歌到阿里巴巴,世界上領先的科技企業都在競相建造第一臺量子計算機,它將比今天的計算機強大得多。量子設備可以破解用于保護數字信息的加密,使所有的數字信息面臨危險,從數十億美元的電子商務支付,到存儲在政府數據庫的國家機密。
有應對的辦法嗎?那就是依賴于物理世界相同概念的加密。正如一些科學家在研究量子計算機一樣,另一些科學家也在研究量子安全技術,這種技術可以阻止這些未來機器的密碼破譯能力。
《紐約時報》網站12月5日報道,這是一場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競賽,盡管建造量子計算機仍是大家都在干的事情,但中國在量子加密方面已明顯領先。而美國正在努力追趕。
與在人工智能等其他尖端技術上的做法一樣,中國政府已經把各種量子研究列為重點。中國已經在建設使用量子加密傳輸數據的網絡上投入了數千萬美元的資金。去年,中國一顆以古代哲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的衛星,使用量子加密技術成功實現了北京與維也納之間的視頻通話。經過四年的規劃和建設,北京和上海之間的專用量子通信網絡“京滬干線”也于去年正式開通。
在美國,政府和業界認為量子加密不過是一項科學實驗。所以,研究人員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使用現有的數學來構建新的、可對抗量子計算機的加密方法。這種做法不需要新的基礎設施。但現在,在中國的做法和最近的量子研究取得進展的推動下,美國有些人正在努力追趕。
“量子導航”出現,軍用潛力巨大
2018年11月,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和M Squared公司攜手,研制出全球首款用于導航的量子加速度計,這款導航設備被稱為“量子羅盤”。它是不依賴全球定位衛星(GPS)的防干擾導航裝置。
這個由西方人發明的“量子羅盤”看起來在未來的導航產業中具有巨大的價值。
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導航系統,是以美國GPS和中國北斗為代表的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在軍事領域、交通導航、衛星授時、應急指揮方面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缺點也不是沒有,比如說精度、保密性和抗干擾三個方面,而且衛星導航需要電磁波的傳遞,比如在深海就無法接收衛星導航信號;一旦在戰時衛星系統被摧毀,那么全球各地的導航信號都將消失。所以催生新導航系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次英國宣布的“量子羅盤”就是這方面的產品,其利用超冷原子對于地球磁場和重力場的感知來進行導航。可以不依賴全球定位系統,便能夠確定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精確位置。
制造該裝置的帝國理工學院冷物質中心的研究人員約瑟夫·科特說:“它是完全不受外界影響的。如果你想長時間為大型船只或自動駕駛汽車導航,它的用處特別大,無需發送或接收任何其他信號。”
這也是英國投入巨資獲得的成果。2013年,量子研究被英國政府確定為優先領域,研究重點是軍事技術。此后,通過英國國家量子技術計劃,英國政府在五年內對該領域的項目投資了2.7億英鎊(約合3.5億美元)。
從軍事上來說,量子羅盤具有現實意義。因為量子羅盤不需要衛星信號,它依靠自身的冷原子干涉就可以實現自主導航,這在軍事上的價值巨大。比如在深海中,核潛艇需要在很深的海底航行,海水與空氣不同,電磁波無法在深海里傳播,所以在海底,依靠衛星導航是不可能的,量子羅盤可以在核潛艇中使用。
因此,中國除了要發展北斗系統等導航設備,也需要關注量子羅盤等新一代慣性導航技術的發展,這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而中國在“量子導航”領域并不落后。早在2016年,中國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承擔的,“基于磁共振的微小型原子自旋陀螺儀關鍵技術”就已經完成了原理樣機的研制。雖然與英國“冷原子、量子加速度計”有所差異,但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在不依賴衛星定位的情況下,實現精度定位。
量子技術,或催生第四次產業變革
11月26日,中國“量子之父”潘建偉教授在西安作了《新量子革命:從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到量子信息技術》的專題報告。他表示,目前新量子革命正在發生,一定要抓住變革的機遇,不斷提高我國信息時代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潘建偉表示,自從2016年我們中國的墨子號發射之后,這幾年全球都迎來了量子技術方面新的浪潮,發達國家紛紛將量子科技列入國家計劃,投入大量資金從事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開展了包括新一代量子通信衛星等的研制。一些國外企業,像谷歌、微軟、IBM、英特爾等,也積極開展投入進行量子計算研發。量子技術已經成為國際上一個競爭的焦點。
在實際應用當中,怎么充分發揮大數據時代和人工智能的優越性?怎么解決信息安全的問題?潘建偉院士說,其實,通過對量子物理基礎的檢驗,我們已經為解決這些重大問題做好了準備,目前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正在發生。所以,人工智能和這個量子信息技術結合在一起,可能會帶來第四次產業變革。
潘建偉和他的量子夢之隊
據潘建偉院士介紹,目前在中科院的推動之下,國家發改委已經啟動了一個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通過這個建設滿足金融、政務、電力電信等行業專網應用需求,同時實現核心器件的全面國產化,實現系統性的量子通信國家技術標準,并且主導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合肥到武漢段已經建好了,希望能夠慢慢延伸到西安,一直到烏魯木齊、拉薩等,最終形成一個‘多橫多縱’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對于未來,潘建偉院士有幾點設想。他表示,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形成一個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通過衛星組網可以實現全球化量子通信,光纖網絡可以很方便連接近鄰的城市,然后在城市里面可以把密鑰送到千家萬戶,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形成下一代國家信息安全的生態系統。而且,利用這樣一種技術,也可以構建一個非常好的很大的“望遠鏡”,利用廣域量子隱形傳態把全球收到的光子,全都匯聚到同一處,構造一個等效口徑跟地球一樣大的“望遠鏡”,用在探索宇宙的角度上是非常有意義的。
量子計算,未來有望改變戰爭面貌
就在四年前,專家們還在爭論量子計算機是否能建成,現在的共識則是:這只是時間問題,而又不僅僅是時間問題。如今,量子計算應用最深入、最具現實性的領域無疑是在通信方面。量子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用戶的隱私和信息安全,也正因為這樣,量子通信在國家信息安全層面有著越來越迫切的現實需求,這也是包括中國、美國及歐洲紛紛跟進的原因。可以說,量子通訊、量子導航、量子計算機,這些高科技元素正在積聚“能量”,未來有望改變戰爭面貌。而已經站在第一梯隊的中國,必將進一步加快前進的腳步,這顯然不是美國之流靠陰謀詭計所能阻擋的。
(來源:國科環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