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西方學者:罵義和團的人是靈魂卑賤的賤骨頭
點擊:  作者: shengminwujiang    來源:生民無疆  發布時間:2019-09-25 10:56:45

 

       罵義和團的人都是賤骨頭,是為社會所遺棄者,或者罪犯,或者街頭混混-----這是洋人給出的結論。讀罷本文,便知結論的出處。

 一、清朝真的閉關鎖國嗎?

       說清朝閉關鎖國,純屬顛倒黑白。

   先說政治上、科技上。

  清朝政府一直聘請歐洲的洋人在朝為官,而且是負責科技工作的高級官員。《清史稿·職官二》:

 “初,順治元年設欽天監,……以西人湯若望推算密合,大統、回回兩法時刻俱差,令修時憲,領監務。……康熙二年,仍屬禮部。明年,增置天文科滿洲官五人,滿員入監自此始。又明年,定滿、漢監正各一人,左、右監副各二人,主簿各一人,滿、蒙五官正各二人。……雍正三年,實授西人戴進賢監正,去監修名。八年,增置西洋監副一人。乾隆……十年,定監副以滿、漢、西洋分用。十八年省滿、漢各一人,增西洋二人,分左、右。四十四年,更命親王領之。道光六年,仍定滿、漢監正各一人,左、右監副各二人。時西人高拱宸等或歸或沒,本監已諳西法,遂止外人入官。”

  從清朝入主中原開始,國家天文臺基本由西洋傳教士把握著,直到道光六年(1826年),西洋傳教士一直擔任天文臺的最高長官。

 這,足夠開放的了吧!開放的最終結果是:中國一直領先于世界的天文學,被洋大人徹底玩廢了。參閱《原創 中國古代的科技,是如何被玩廢的?

  英國人敢于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很簡單:清朝軍備廢弛,有國無防。

  英國人敢于發動鴉片戰爭,還有一個秘密原因:長期在中國任職的洋教士,對中國的情況了如指掌。

子曰:有文治者,必有武備。開口閉口談經濟、貿易的人,必須牢記一點:西洋人從來就是仗劍經商----打得贏就搶,打不過才坐下來談生意。嗯,漂亮一點的說法就是:商業跟著國旗走。

清朝不僅沒有閉關鎖國,反而近乎:開門揖盜!對吧?

再說經濟上。

這里只談海上貿易。

清朝初年,因為戰爭需要,閉關二三十年。平定臺灣之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便“詔開海禁”,以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廣東廣州、江蘇松江為外貿港口,實施多口貿易,相應設閩海、浙海、粵海、江海等四處海關,管理對外貿易。可以說,幾乎開放整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對外貿易。自此,海關制代替市舶司制。長期以來,閩海、浙海、江海三處海關一直生意清淡,其中云臺山的浙海海關甚至沒有洋船到來的記錄;唯有廣東外貿生意興隆。因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決定關閉其他三處海關,實行廣東一口貿易。保留下來的粵海關口岸,下轄澳門總口、烏坎總口、高州梅菉總口、海安總口、海口總口等5大總口、43小口,“東起潮州,西盡廉南,南盡瓊崖,凡分三路,均有出海門戶”。

因此,鴉片戰爭前,中國對西方各國的貿易,主要是在廣州,通過十三行進行的。

所謂十三行,大致意思,就是由清朝政府授權負責對外貿易的企業。

 

 

有人要說十三行“壟斷”了。

說到壟斷,十三行真是冤死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才夠格稱壟斷二字!當時,根據英國法律,全英國及其殖民地,要想和印度、中國做生意,必須而且唯有找英國“東印度公司”,別無分店。

也可以說“十三行”腐敗。

說到腐敗,十三行也是冤死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一個繁榮的印度次大陸,任其肆意搜刮、搶劫,竟然連年虧損;公司連年虧損,股東們依然連年索要巨額分紅。盡管英國政府為了挽救東印度公司,弄出了美國獨立的亂子,但是這家海盜公司依舊沒有逃脫破產的命運。

 

 

這里只談貿易。

隨便百度,便知,1840年,中國的GDP,超過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比當今的美國牛得多!當時的英國,盡管霸占有龐大的殖民地,卻仍然不如中國。

前年年底,本人參觀了廣州的十三行博物館,拍了一些照片。

這是廣州出口的 一組數據------“閉關鎖國”的中國,出口竟然如此牛逼,持續增長:

 

二、清朝工商業真的很落后嗎?

中國出口的是些什么東西呢?

 

其實啊,當時,中國 出口的,還有好多好多的好東西----奢侈品:

 

中國進口的,又是什么呢?

 

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最有趣的,是上面的這一句話:“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造成了洋貨在國內市場銷路舉步維艱”。

看明白沒:洋貨在中國沒有銷路,是因為中國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

那么,自給自足、“小農經濟” 的中國,如何能夠 大量出口 紡織品、瓷器 等工業品和奢侈品呢?

沒人解釋!沒人解釋!沒人解釋!沒人解釋!沒人解釋!

這,就是當今學術界的奇特理論、奇特的學術現象。

今天,有一種先進的產業發展模式,叫做完全工業產業鏈”------不需要“進口”、自給自足生產、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是否應該挨一場鴉片戰爭?

據洋大人說,在1800年,世界上70%的大城市位于亞洲;在世界十大城市中,中國就占了三個(北京、廣州、杭州),而北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如果搞世界前一百城市排名,中國就更不得了了。

那么,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中國,如何會有這么多的大城市呢?

沒人解釋!沒人解釋!沒人解釋!沒人解釋!沒人解釋!

平心而論,洋大人撰寫的《劍橋中國晚清史》,比國內專家們要實在得多,因為洋大人承認:與中國相比,當時的歐美的產品,毫無競爭力!參閱《原創 1840年,中國GDP到底多少?占世界比例多大?

總之,號稱“紡織業”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即便是紡織品也干不過中國。于是,英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一直就是虧虧虧、赤字赤字赤字,從沒占過便宜。

三、爆發鴉片戰爭的真實原因

正經生意做不過中國,于是,英國人搬出了他們第一個秘密武器---高科技產品:毒品。

 

《清史稿》:

“道光元年,復申鴉片煙禁。……十六年,定食鴉片煙罪。初,英自道光元年以后,私設貯煙大舶十馀只,謂之“躉船”,又省城包買戶,謂之“窯口”。由窯口兌價銀於英館,由英館給票單至躉船取貨。有來往護艇,名曰“快蟹”,炮械畢具。……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請嚴吸食罪,行保甲連坐之法,且謂其禍烈於洪水猛獸。疏上,下各督撫議,於是請禁者紛起。”

中國政府嚴禁毒品,英國人變武裝走私毒品。 

于是,有了林則徐虎門銷煙;于是有了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是典型的因為“貿易”而引發的戰爭。英國人堅決要向中國販毒,中國堅決要禁毒,為此,雙方打了一仗。中國打敗了,于是,英國人在中國展開了毒品的自由貿易。

關于引發鴉片戰爭的原因,著名歷史學家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1月):

“回顧歷史,鴉片顯然只是戰爭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對國際關系、貿易和司法管轄的觀念大相徑庭,即使沒有鴉片,雙方之間的沖突也照樣會爆發。比鴉片問題遠為深刻的是幾個概念的沖突:中國自稱天下宗主的角色與西方國家主權的觀念之間的不兼容;中國的朝貢關系體制與西方的外交往來體制之間的沖突;以及中國農業的自給自足與英國工業的擴張之間的沖突。確實,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與中國人對商業的鄙視態度是無法共存的。由工業革命產生的力量與通過變化獲得的進步思想,推動了西方向海外擴張,沒有什么東西能阻止這股潮流。不幸的是,滿清宮廷與中國的士大夫對這些事實一無所知,因此,中國與西方碰撞時便顯得極其痛苦。”

對于“鴉片顯然只是戰爭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我是贊同的。

毫無疑問,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遲早要打的,和英國用武力征服并全面占領印度次大陸一樣。

我以為,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在于這樣的事實:20世紀初,英國擁有殖民地335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5,世界人口的1/4,變成了地道的日不落帝國。

由于中國有太多太多的義和團,所以,中國沒有成為印度,沒有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關于“比鴉片問題遠為深刻的是幾個概念的沖突”, 徐先生羅列出來了“西方國家主權的觀念”、“ 西方的外交往來體制”、“英國工業的擴張”、“自由貿易思想”這些個洋概念,盡管在書中并未進行“深刻地”分析,但是,對當今 “研究”鴉片戰爭的某些專家影響極大。

遺憾的是,根據徐先生的這部書提供的資料,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個概念,統統不成立。

 1、鴉片戰爭,是“英國工業的擴張”嗎?

有專家一再強調,英國因為“工業革命”了,產品堆積如山,急需拓展中國市場,所以,為了“自由貿易”,向中國開炮了。

果真如此嗎?

號稱工業領先全球的英國,面對中國市場,除了黃金白銀,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

從英國開往中國的商船上,裝載的不是黃金,就是白銀。

從中國開往英國的商船上,裝載的全是中國產品。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18世紀時廣州貿易的收支平衡非常有利于中國,因為它不需要什么外國產品,而西洋商人則購買了大量的茶、絲和大黃。外國船舶必須帶著銀錠來買中國產品;東印度公司的船舶從倫敦出發時,其貨物中經常有90%是銀錠。”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八章:

18世紀的廣州貿易順差嚴重地偏向中國一邊。外國商人前來購買茶葉、生絲、大黃和其他貨物,是需要用金銀來支付的,因為中國人對西方的工業產品無所需求----正如乾隆皇帝對英王喬治三世所稱的那樣:“天朝無所不有”。東印度公司駛往中國的船舶經常裝載90%----有時高達98%----的黃金,只有10%的貨物是商品。”

所以,與中國“自由貿易”的結果,英國一直是:虧虧虧、赤字赤字還是赤字!

過度地夸耀英國的“工業革命”,確實太不靠譜了!

鴉片戰爭后,中國向西方敞開了大門,結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工業化”的英國本土,運到中國的商品不斷減少,而中國的商品出口反而快速增加。

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1840年為52.4萬英鎊,1842年為96.9萬英鎊,1843年為145.6萬英鎊,1844年為230萬英鎊,1845年為239萬英鎊。由于輸入中國的工業品基本無銷路,1846年之后,送來的英國商品逐步減少,到1853年至1855年,下降至100萬~170萬英鎊。

對比鮮明的是,中國銷往英國的商品,1850年為584萬英鎊,1854年更是突破千萬英鎊。1864年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始終處于出超地位。

作為“工業大國”的英國,在“自由貿易”中,是用什么戰勝中國的呢?

答案是:高科技工業品----鴉片。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從1775年到1795年,東印度公司輸入到中國的貨物和銀錠達3156萬兩,而從中國出口的貨物達5660萬兩。這2510萬兩逆差,部分由港腳貿易和私人貿易得到彌補,他們獲得較多的順差。”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八章:

1781179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達1640萬兩,18001810年則達2600萬兩。這種有利于中國的貿易順差持續到19世紀20年代中期才趨于平衡。1826年之后,貿易平衡開始向相反的一端傾斜:18311833年間將近有1000萬銀兩從中國流出。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逆差進一步擴大。是什么東西引起了這一貿易平衡的急劇逆轉呢?只有一樣東西:鴉片。”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八章:

“東印度公司從鴉片生產中獲得的利潤在1832年為1000萬盧比,1837年為2000萬盧比,1838年為3000萬盧比。得自鴉片的收入, 18261827年間,占該公司在印度財政收入的5%18281829年間占9%19世紀50年代占12%,總額幾達400萬英鎊。……顯然,如果沒有鴉片貿易,他們將承受嚴重的貿易逆差;鴉片已成為一帖醫治英國貿易蕭條的靈丹妙藥。”

 2、英國真的是“重商”、“自由貿易”嗎?

1)是否重商,口頭的不算數。政府主動降低商稅,才有意義。如果商稅稅率降到全球最低了,那才算真正的重商。

英國是這樣的嗎?

很遺憾地告訴你,當時的英國,商稅稅率之高,全球第一!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前來中國貿易的商船要承擔各色各樣的苛捐雜稅,主要分成三大類:船鈔、各種“規禮”銀、貨物的關稅。……正規的關稅是相當低的,約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間,但海關官吏經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錢財,勒索高達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見。這些費用通常由行商替洋商支付。”

這就是說,中國海關的關稅,大約在2%----4%之間。即便是充分考慮所謂的腐敗問題,撐破天,也就是:6%----12%之間。

英國又是如何呢?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英國人對茶葉的需求非常之大,以致東印度公司在1800年輸入了2330萬磅茶葉,而在1808年以后,英國年均茶葉進口達2600萬磅,是其他各國茶葉進口總量的一倍。此時飲茶成為英國的一種國民習慣,……隨著茶葉銷量的增長,英國對茶葉的進口稅也提高了----驚人地高達100%,這么高的稅率足以鼓勵茶商從大陸(特別是荷蘭)走私了,據稱走私數額每年在700萬磅左右。最后,在1784年,《減免法案》(Commutation  Act)將茶葉進口稅降至12.5%,結束了有利可圖的茶葉走私。即使如此,中國茶葉仍為英國提供了十分之一的國庫收入。”

稅率100%!這是中國的多少倍?

對商人如此橫征暴斂,也叫重商?應該是對商業的“重傷”啊!

2)是否玩自由貿易,口頭的不算數,更別拿亞當·斯密來嚇唬人。一切看實際行動,主要看三點:

第一,政府不干預、不參與、當守夜人;

第二,政府主動敞開大門,面向全球開放;

第三,和和氣氣做生意,不偷、不搶、不殺人、不放火。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由于廣州貿易是在外國私商與中國臣民之間展開,所以無需任何官方的外交關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來即可。這樣,洋商與中國官府之間不允許有任何直接接觸;……廣州貿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權“十三家”成為行(是洋行的變音)的商號,作為唯一的對外貿易代理人。”

這就是說,清朝政府將政治與商業活動嚴格分開,禁止政府參與任何國際貿易活動;一切商業活動交給企業去完成。

清政府的所作所為,才是真正的:自由貿易!

英國又是如何呢?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八章:

“英國國會下議院的特別委員會在1830年和1832年匯報稱“放棄像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之鴉片壟斷這樣重要的收入來源,似不可取”。……精明的惠靈頓公爵(Dukeof Wellington)在18385月宣稱,國會不僅不對鴉片貿易表示不快,而且還要愛護、擴展和促進這項貿易,這是不足為怪的。”

瞧,英國的各種官方力量,直接參與了鴉片貿易!直接干預商業活動!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1792926日,(馬戛爾尼)使團從倫敦出發,……馬戛爾尼受命盡一切可能收集有關中國的思想、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哲學等情報,此外還應達到六項具體的目標:1、要求中國在茶葉和生絲產地及毛紡織品消費區域,割讓一至兩塊土地,使英國商人可在那里居住,并可以實行英國的司法管轄權。2、談判一項商務條約,以便盡可能地把貿易擴展到整個中國。……(到北京后)馬戛爾尼立即在(1793年)1030日以英王陛下的名義呈送了一份照會,請求:……5、取消澳門與廣州之間的轉運稅,或至少將稅率降低至1782年關稅的水平。”

英國政府派遣使團到中國,要求中國割讓土地給英國,讓英國商人在中國大地上建一個獨立王國!

英國自己的商稅高的嚇死人,卻派遣使團到中國,要求中國對英國商人免稅、減稅!

這,是“自由貿易”嗎?這,還有點法制精神沒有?

 3、英國真的商業發達、制度先進嗎?

商業是否真的發達,口頭的不算數,是否有世界著名的大商人、大的商業企業,才是真的。

當時的中國商業水平如何?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四章: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人處在社會階層的底層,所謂的“商”不僅包括富裕的壟斷商人,也包括小店鋪主和店員及學徒。一些控制了全國茶葉和絲綢經銷的大茶絲商非常富有。揚州的鹽商尤以其富甲天下且生活奢華而聞名遐邇,18世紀下半葉,他們的總利潤估計約2.5億兩。許多從事對外貿易的行商也以其巨富而著稱,比如廣州的(伍)浩官在1834年時已集聚了2600萬洋銀的財富,據馬士(H.B.Morse)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產。但總的來說,商業活動被認為沒有士紳那樣的體面,而儒家的正人君子對利潤的追求頗有不滿,這樣一種態度遏制了商業的發展。”

原來啊,當時世界最大的商業資產,屬于中國一位做國際貿易的商人伍浩官!而在中國的揚州,還有一批比伍浩官更富有的大商人。

徐中約先生說,中國輕商,商人地位低下。幸虧中國輕商、商人地位低下,否則,中國商人豈不富甲宇宙、超越外太空啊!

與中國打交道、英國商業的代表、“股份制企業”東印度公司,又是如何呢?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第七章:

“英國的商務在所有西方國家的商務中獨占鰲頭,而且由東印度公司壟斷把持,……另一類私人貿易則發端于公司的一項政策,該政策允許公司船舶的高級船員夾帶一定數量的黃金和貨物,目的是貼補他們微薄的薪水----船長的月薪僅為10英鎊,大副月薪為5英鎊。比如,在1730年,一艘495噸位的船舶的船長準許夾帶13噸的私人貨物。事實上,公司認為如果高級船員帶了一部分私人貨物上船,他們將會更賣力地保證航行的速度和質量。此外,公司也認識到,要想靠其它任何方法來杜絕夾帶私貨是不可能的,與其禁止還不如加以規范化。除了這類私人貿易外,東印度公司還允許派駐廣州的低級大班從事私人貿易,以補償他們微不足道的薪水。17641800年間,這種私人貿易約占公司在廣州貿易總額的15%,但進入19世紀后卻突飛猛進地增長了。”

原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是一個窮廟富方丈的“公司”,職員們一個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船長、大副,都夾帶N多的私貨,忙自己的生意;東印度公司派駐廣州的代表們,一個個也在忙乎自己的生意。

東印度公司的大大小小的和尚都發了財,而東印度公司卻完蛋了。

盡管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東印度公司的財產,并且壟斷了與印度、中國的貿易,但是,東印度公司照樣天天虧損,最后徹底破產了。

四、物質鴉片、精神鴉片、土匪行徑,

導致了義和團運動

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一系列不平條約。

直接結果有三:

首先是中國大量財富被直接搶劫,《清史稿》:

“賠款,始于道光壬寅江寧之約,二千一百萬兩。咸豐庚申之約,一千六百萬兩。光緒辛巳伊犁之約,六百馀萬兩。乙未中日之約,并遼南歸地,二萬三千萬兩。至辛丑公約,賠款四萬五千萬兩而極。以息金計之,實九萬萬馀兩。”

自此,“自給自足”的中國,再也不能“自給自足”,而是將千年積累送給洋人之后,再舉國為洋大人打工,終至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其次是,鴉片交易合法化。這姑且不論。

第三,精神鴉片---傳教士深入中國各個角落。

1842年,清政府懾于洋大人的槍炮,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自此,耶穌的傳教士們開始闖入中國的各個角落,進而成為近代中國社會中一股特殊的邪惡勢力。

洋教士們發誓:要在中國“每一個山頭和每一個山谷中都設立起光輝的十字架”。

 

如果以為耶穌的傳教士們在中國僅僅是傳教,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些傳教士的祖師爺,便不是專業的傳教士。

 鴉片戰爭前后,第一個來華的西洋傳教士是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英國倫敦會傳教士,他于1807年抵達廣州。千里迢迢來中國的原因,用他們自己的話:“與其說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毋寧說是由于政治的原因”。他的兒子,出生于澳門的小馬禮遜,是林則徐眼里“最壞的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不僅為英軍出謀劃策,為英軍當間諜,在英軍侵略的過程中和中英談判時,一路幫助英軍敲詐勒索,干盡了壞事。1842年,他獲得了回報:被任命為香港立法行政委員會委員兼香港殖民政府秘書。不過,老天有眼,1843年,這惡棍便因瘧疾死于香港,終年29歲。對此,璞鼎查傷心不已,說這是“國家的一大災難”。

緊隨馬禮遜之后的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是美國基督教美部會(后稱公理會)派往中國的第一位美國傳教士,于1830年到達廣州。當時,在廣州的外國傳教士只有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一人。早在裨治文離開美國前,上級就要求他凡事向馬禮遜請教(組織嚴密吧)。裨治文到廣州后,立即拜馬禮遜為師學習漢語,并執行相應的指令。18325月起,根據馬禮遜的要求,裨治文開始主編一份英文的月刊:“The Chinese Repository”,一般譯作《中國叢報》或《中國文庫》。 鴉片戰爭之前的幾年間,《中國叢報》使出吃奶的力氣,研究、論證了中國軍事力量不堪一擊,積極鼓吹對中國發動戰爭:“如不(對中國)使用武力,就沒有一個政府與之保持體面的交往”,“采用低聲下氣的請求,我們必將一無所獲;倘若我們希望同中國締結一項條約,就必須在刺刀尖下命令它這樣做,用大炮的口來增強辯論”。

隨他們之后的傳教士,同樣是無惡不作,終日忙于走私鴉片、巧取豪奪、充當間諜、收羅亡命等等。在列強侵略中華的過程中,洋傳教士們,一直扮演著極其惡劣的角色。

專說山東。眾所周知,山東是孔孟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都。

 

截止到1900年,山東全省,無處不是洋教士們的據點。他們把山東分為北境、南境、東境三個教區, 108個州縣中,有72個有基督教會的活動,“共大小(教堂)一千三百余處,教士一百五十余人,各洋人文牘、函電幾無日無之”。

山東原是受法國保護的天主教方濟各會的教區,德國在荷蘭史泰勒成立了圣言會。1879年派安治泰和福若瑟兩名教士來華傳教。19世紀80年代,安治泰獲得圣言會主教教職后,一方面,大量招致大批德籍教士來山東,另一方面,吸收山東的地痞流氓入教,擴大圣言會在山東的勢力。

安治泰通過德國使館,于1893年迫使清政府授予其三品頂戴,次年改授二品頂戴,在政治上與中國的總督、巡撫平行。

1896年,安治泰就慫恿德國瓜分中國。他“激烈地要求政府為教會的利益做一次有力的行動”,為此,他利用一切機會收集情報、查勘地形、了解政情民情,提交給德國政府。

德皇威廉二世說:“在華的天主教會,無時不受到我的支持。安治泰主教回到柏林,時常作我的座上客,他以中國的各項重要事情報告我。”。

1897年,安治泰向德國政府“申說占領膠州是個重要關鍵的問題,不但有關在華教會的發展,而且有關教會的存亡”。

189711月巨野教案發生時,安治泰正在荷蘭史泰勒,他聞訊后立即來到柏林,要求德國外交部乘機奪取膠州灣,他說:“我們現在應該利用機會占據膠州,它對我們在各方面是個最好的、最能發展的據點”。他覲見德皇威廉二世,強調膠州灣有比上海更大的發展前途,巨野事件是德意志帝國在東亞取得屬地的機會。

安治泰的意見,促使威廉在11月底作出用武力奪取膠州灣的決定。安治泰在晉見德皇的同時,又寫信給德國外交部,擬就了巨野教案要求中國政府賠償德國的條款三款:

1、賠償全部損失;

2、償還由此產生的一切支出;

3、建兩座教堂,而且每個教堂都應由中國皇帝題詞“敕建天主堂”。

安治泰功勞巨大,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嘉獎,巴伐利亞王室封給他貴族。

從此,德國強占膠州灣,山東有了德國大兵。

安治泰發現,山東成為德國勢力范圍后,山東人民反基督教的行為顯著增多。

洋教士、土教民,無不插手中國官場,干涉中國內政,這在十九世紀末的中國,司空見慣,在山東更為突出。安治泰撈得二品頂戴后,命令山東各級地方官服從教堂指揮;傳教士則肆意欺壓人民。洋教士包攬詞訟,甚至私設刑庭;武城十二里莊、禹城韓莊等百余座教堂公然購置槍炮,建立武裝。

信洋教者,即所謂“教民”,本來多是一些流氓地痞,在洋教士的支持下,平時,他們便橫行鄉里。更有甚者,如山東省汶上縣教民,在洋教士指使下,在教堂里私設公堂,欺壓良善:“聚百余人捆縛平民,口稱拿獲紅拳會,擅送濟寧教堂,并有毆人勒索情事”。在處理教民案件時,地方官被迫“袒教抑民”。

極其惡劣的是,傳教士竟然強行:

1、“滅我圣教”。1898322日,孔孟子孫17人和山東省舉人103人向朝廷呈文曰:“正月初一,德人率多數,闖入即墨縣文廟,破壞圣像四體,抉取先賢仲子雙眼,肆意踐踏。”大年初一那天,洋教士竟然率領一群流氓地痞的教民,搗毀了文廟,摧毀了孔子像!

2、攤派差役。各教堂儼然以官府自居,“片紙下鄉,中業傾產”,強迫當地百姓為教堂“義務勞動”。

3、擅自收稅。如,山東鄒縣西南鄉教堂的教士,竟然以官府自居,向當地過往的商賈,征收高額的稅賦。

4、肆意掠奪。如,1861年,天主教教士江羅思,假造地契,在濟南霸占十三畝六分土地和民房三百多間,強修教堂。

5、欺行霸市。如,郯縣神山教堂,德國傳教士戈巴德和布恩溥勾結起來,囤積大批糧食,乘糧價高時牟取暴利。

6、放高利貸。如,滕縣美籍傳教士放高利貸給貧苦農民,進行剝削。

如此等等。

洋基督徒自認為很了解中國,以為養一群社會渣滓,便能魚肉中國百姓。其實,他們根本不了解中國。與奴性十足的歐洲人不一樣,中國百姓一旦忍無可忍,便會產生實際行動。

于是,山東鬧起了義和團。同樣的原因,中國好多地方也有了義和團。于是,有了義和團運動。

 

洋大人坐不住了,于是組織了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雖然打了勝仗,但是,此后很久很久,洋教士們至死不敢回到曾經作惡的“教區”去傳教,那些王八蛋“教民”,更是不敢提著腦袋回歸故里。

如今,某些人以信洋教為榮,盡管他的祖宗曾經是“拳民”。這,是另外的問題。

五、西洋人如何評價義和團

某些精神洋人---洋奴們以為,大罵義和團,能討得洋大人的喜歡。

果真如此嗎?

我們看看洋大人是如何看待義和團的

德國《科倫報》190077日發表題為“我們的中國志愿者”的文章,寫道:

我們的傳教士的熱情對于血腥的起義負有很大一部分責任。”

“如果中國人想要派遣人來讓我們皈依孔夫子的學說的話,我們歐洲人又會做何感想。對于擁有歷時數千年的宗教的中國來說,今天問題是同樣的;他們在與曾經在1860年焚毀了頤和園的歐洲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也在許多其他事務方面,并沒有看到什么好事。”

次日,《科倫報》又發表文章指出:

“定居在丹吉爾的著名美國人約翰·佩蒂凱利斯向《帕爾馬爾日報》報道了已被謀害的克林德先生有關傳教士的下列評論:品行端正的土著居民或者屬于較好階級的人都很少與傳教士交往。投靠外國人的盡是為社會所遺棄者或者罪犯,目的在于獲得外國人的保護,而為此他有時要繳納一點錢財。”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全程參與者、沙俄外交官科羅斯托維茨的回憶錄《俄國在遠東》說:

 義和團的產生及其迅速發展……老百姓對洋人的積憤主要是因傳教士的行為引起的,由于某些列強,特別是俄國在滿洲和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政策,使這種積憤在上世紀末更加強烈起來。外國人以戰略上、政治上的考慮以及以賠償為借口,完全無視中國主權,以租借形式占領了中國的港口和大片領土。”“他們(指英、法兩國駐北京公使)認為,發生這次事件的原因,與其說是由于中國人的仇恨心理,不如說是由于中國人的無知和歐洲人的過錯。”

著名的“中國通”、曾任美國駐華使館官員、公知的洋祖師爺的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說:

 引起民眾不滿的一個共同根源是1860年以后許多中國教徒所表現的傲慢的,甚至肆無忌憚的行為。據報道,有些中國教徒穿著西裝,坐著轎子招搖過市,因教堂事務而闖入衙門,或者利用他們和外國人的關系進行敲詐勒索和拒不納稅。特別令人憤憤的是,中國教徒普遍樂于依仗教會的支持和庇護,同非基督教徒的對手打官司。某些傳教士(主要是天主教傳教士)縱容、甚至鼓勵這種行為。因為他們能夠對衙門施加相當大的影響,使得有時做出偏袒基督教徒而壓制非基督教徒的、是非顛倒的裁決。事情一發不可收拾到這種地步,即莠民自然要紛紛攀附教會,這便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教徒和普通中國人之間的摩擦……由于傳教士及其追隨者引起的疑懼和憤怒,清末反基督教的沖突極為普遍。從1860年至1900年這40年間,發生了需要通過最高外交途徑來處理的數百起重大事件或騷亂,至于地方上不難了結的案件則有數千起之多。”

《劍橋中國晚清史》承認,洋人的作惡,是導致義和團運動的根本原因:

 “半個世紀的外國人的侮辱,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傲慢的公使、領事和咄咄逼人的傳教士及商人,經常使他們想起中國的不幸。”

顯然,在洋大人看來:

1、義和團是:品行端正、鐵骨錚錚的漢子

2信洋教的教民:盡是為社會所遺棄者或者罪犯”、“莠民”。

3、洋教士:一群胡作非為者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在洋大人的眼里,罵義和團的人,就是:一群為社會所遺棄者或者罪犯。

當然,這不妨礙洋人利用公知,和抗戰時期日本人豢養二鬼子一樣。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