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寒徹:“人工肺全部依賴進口”背后的真相令人堪憂
點擊:3694  作者:寒徹    來源: 子夜吶喊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0-03-19 09:18:46

 

          224日,在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召開的發布會上,專家組組長艾爾沃德說如果我感染了,希望在中國治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說中國一家醫院里有5ECMO,呼吸機有幾十臺。

 

這個報道一度讓國人引以為豪。

ECMO就是俗稱的人工心肺機,也稱人工肺,可以給重癥患者提供一定時間的心肺支持。

我們全國總共有400多臺ECMO,此次疫情從全國各地緊急調往武漢的有67臺,另外又從德國緊急采購了16ECMO,并上演了一段跨境接力佳話。

 

事實上,我國現有的人工肺全部依賴進口。全球能生產人工肺的企業僅有美國的美敦力、德國的邁柯唯、德國的索林、日本泰爾茂、德國費森尤斯五家。

目前中國進口人工肺的每臺均價在160萬元左右,因為高度的壟斷性,人工肺制造商本身的利潤就非常可觀。

此外,人工肺所使用的耗材也依賴進口,這是制造商的第二重利潤。上人工肺當天主要是6萬元左右的穿刺管路和膜肺費用,這些昂貴的耗材全部靠進口,此外還有每天的檢測和化驗的藥物費用,開一次機大約就得10萬元。重癥患者使用半個月的話各種醫療費、檢測費、藥物費用加起來可能會高達30萬元以上。

 

重癥監護室用到的呼吸機也面臨外資壟斷的狀況。目前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呼吸機是來自飛利浦偉康,市場份額為55%,其次是瑞斯邁,占比為25%,剩下的稍微低端的市場才留給了國產呼吸機。

這些現象折射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外資巨頭壟斷的事實。

2013年媒體曾報道,我國目前高端醫療器械70%-80%依賴價格昂貴的進口或外資品牌。像大型血管造影機、超導核磁共振等大型檢車設備,國內幾乎沒有企業能夠生產;其他像心臟起搏器這種醫用耗材,在市場開放的情形下,也根本無法與外資品牌競爭。

醫療器械和耗材依賴高價進口,造成了檢查費用和治療費用過高,有些費用又無法納入醫保,導致患者負擔加重,加劇了醫患矛盾。事實上,醫療產業利潤大頭被跨國醫療器械公司和醫藥公司拿走,中國的醫院卻要為此背上醫患矛盾的全部黑鍋(醫療產業化下他們也不是沒問題的,例如為了回收成本、創造利潤,對患者過度檢查及濫用藥品),遭受民眾唾罵。

盡管這40多年來,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的制造規模已經非常巨大,但但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小、多、散,競爭水平低,從而導致國內企業從事醫療器械行業中較為低端的環節,高端產品主要(70%-80%)依賴進口或外資企業。

這個局面的形成也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教訓。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只有70多家醫用刀剪鉗鑷及車床、臺架等傳統的產品制造商和醫療器械維修保養廠家,從業人員總共不到2000人。醫藥器械與制藥一樣,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記得筆者上中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是《陳毅市長》,講的是上海解放以后,陳毅市長著手興辦中國人民自己的制藥工業,為此,陳毅市長親自拜訪化學專家齊仰之先生。齊仰之先生起初是不相信中共真的會搞中國自己的制藥工業的,因為國民黨早已讓學成歸來、希望報效祖國的他失望透頂:歸國之后,看到偌大一個中國,舉目皆是外商所開設的藥廠、藥店,所有藥品幾乎全靠進口……我也曾找宋子文當面談過興辦中國醫藥工業之事,可是他竟說外國藥用也用不完,再制中國藥豈不多此一舉?我幾乎氣昏了……”

后來的事實證明,真正的中國共產黨人有決心也有能力搞出自己的制藥工業和醫療器械制造業。

1952年,我國第一臺200毫安x線機國慶號由上海醫療器械廠和上海精密醫療器械廠共同研制成功,實現了我國醫學影像設備在產業開發和制造上的零突破。

1963年,我國第一臺能夠批量生產的A型超聲儀器在汕頭被研制出來,推開了中國超聲診斷設備的自主研發之路。

1965年,我國第一代國產籠球型人造心臟瓣膜研制成功,并于當年612日用于臨床,成功地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造心臟瓣膜置換術,標志著我國瓣膜外科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78年,我國醫療器械生產廠家增加到430家,在職員工增加到10萬人,生產品種也大幅度上升,為改革開放后的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我國顱腦CT國家重點項目立項,從日本引進第一臺頭部CT機,到1983年仿制成功;80年代末又成功研制出核磁共振機。與其他工業領域不同的是,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在78年以后暫時還并未放棄自主研發之路。

但是,吊詭的是,目前醫療機構使用頻率極高的幾大件,如CT、核磁檢查設備、生化分析儀和彩超等基本都是進口產品,從省級醫院到縣級醫院,都以擁有進口設備為榮,業內人士稱醫院在高端產品方面基本不考慮國產產品

 

一臺進口CT的價格從200萬元至數千萬元不等,而國產的100多萬元就可以買到;一臺日本產核磁設備的購買費為1400多萬元,每年還要續簽80萬元的維保協議書。外資醫療企業的高壟斷、高利潤由此可見一斑。

看似簡單的口罩生產,也面臨這種狀況。疫情之前我國的產能約占世界一半,國內的無紡布雖然整體產能規模巨大,但醫用三抗紡粘噴熔復合無紡布SMSSMMSSMMMS仍然依賴進口。

 

熔噴無紡布的生產設備面臨的問題更大,目前國際領先主流無紡布技術主要有德國萊芬的萊科菲爾技術、意大利的STP技術、日本的神戶制鋼技術等,已經發展到第四代,正在布局第五代,但我國自主的無紡布設備只能達到第三代技術,還不能達到高級別防護的要求。而一臺進口的無紡布設備價格上億元,甚至數億元。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技術密集型的綜合型高技術產業,涉及醫藥、機械、電子、化工等多個產業部門。

70年代末期以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大行其道,多項重大工業項目下馬,基礎領域研究投入不足,產業鏈條的諸多關鍵環節逐漸依賴外資或進口,新興的生物技術和制藥領域更是不進反退,就算醫療器械產業想獨善其身走自主發展道路也變得異常艱難,因為它缺少基礎研究和基礎產業部門技術迭代的支撐。

目前我國的高端醫療器械研發都交給了市場,由企業搭建平臺進行開發。像目前國際上非常熱門的數字化醫療,歐美等國都是由國家搭建平臺,企業創新應用程序。我們的技術研發的“市場化”程度反而超過了歐美。況且,目前我國的醫療器械生產領域缺少國有龍頭企業,這就造成了醫療器械生產領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技術差的局面,很難與老牌的跨國公司競爭。

另外技術,80年代醫療市場全面開放,國外先進的高端醫療器械很快殺入國內市場,對我國自主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相比目前爭論激烈的“限制公立醫院”和莆田系的問題,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和制藥業的私有化、市場化已經成為了既成事實。據此前數據統計,我國的全部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私有企業分別占3%37%60%

外資壟斷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現象存在多年了,有識之士也呼吁了多年,但基本狀況并未改變,指望私企挑起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彎道超車的重任,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高鐵、航天之所以還能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根本原因就是這些領域國有企業還占據著主要地位。

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這個問題,事實上折射出“中國制造”目前面臨的一個普遍的困局。困局之下,不僅僅是“利潤流向西方”的問題,試想,如果此次疫情首先在西方爆發,我們會不會又得經歷一次被卡脖子的局面呢?

未雨綢繆,是該好好反思了。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