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說道:“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但面對這項數據,施一公臉上卻沒有一絲驕傲,反倒是一臉擔憂。
“有些評論因此說,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超過美國了,我很擔心。”
5分鐘左右的發言,施一公說了3次“很擔心”,讓他感到擔心的,是目前科研的現狀和科研評價的問題。
“在中國,想‘做’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在此次會議上,施一公在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過去5年里,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了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
“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么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筆賬。
這一數據折射出來的,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稱, 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 志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志的影響因子——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 我這句話的意思。”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志,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
“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在施一公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 領先。
“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中國科研現狀:表面上一片繁榮,實則深藏危機
除了論文以外,目前中國的科研現狀,也讓人擔憂。
前段時間,某國立研究所所長也在自述中表示,中國科研表面上看起來一片繁榮,實則深藏危機。
“目前中國的科研看起來很繁榮、很熱鬧,但是你如果靜下心來,把中國的科研放到世界競爭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發展的大視野上回望,就會發現:不管是基礎研究的理論、還是在重大技術的突破,你能看得見的中國人有誰?似乎很難看見誰。原創性的理論極少有咱們的東西,技術領域更是這樣。”
“其實不只是我有這種想法。我身邊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實也都做得挺順,但當大家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較酣暢的時候,就會發出同樣的感慨、 產生深深的憂慮:如果再這么玩下去,中國的科研就沒戲了。”
中國現在的科研
還有一個更深的問題。現在成為大牌科學家的這些人,恰恰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他們是最早“覺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現在可能已經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門的科技負責人了。這些大牌科學家也許在夜半醒來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是公開說,就真的是動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這種話誰都知道,但誰也不敢說。
所以我們的科學圈里有這樣一個怪異的現狀:當他(她)有創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時候,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當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馬會反過來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學工作。但說實話,當人超過了五十歲,已經很難做出像樣的成果了。
所以還是知無畏、敢想敢做的年輕人最容易出成果。但是現在更多的年輕人,還必須像他(她)的老師一樣這么走,因為假如你過早地去鉆研真問題的話,你 就會被淘汰。
所以你要想早點功成名就,也得去復制你老師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頂,然后在山頂上再去悟道。
所以這個事情誰也不好捅破。并且這些人現在已經占據著這樣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來,心里偶爾會驚悚一下,但是他是絕不會認賬的。
因此,中國現在的科研,已經陷入一個往下墜的狀態。對于基礎研究的那些引導、激勵措施,其實是在加速讓科學下墜——這真的是一個災難。
作者:小天 來源:超級數學建模(ID:supermodeling)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