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央視近期熱播40集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以來,全國廣大觀眾踴躍追劇,反響強烈,好評如潮。
據《豆瓣》統計,該劇評分高達8.7分,其評為5星者占55.2%;據“黃金時間電視劇收視情況統計表”排位在第一位的《跨過鴨綠江》,平均收視率3%,收視份額10.36%,高居榜單首位。
據本人觀察和調查,觀劇者“年齡段”大多為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出生和此前出生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志愿軍老兵幸存尚在者、烈士及其親屬和后代,以及7000多萬退伍老兵,是追劇觀劇的主要群體和忠實觀眾(亦可稱為絕對“粉絲” )。
“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必須指出的是,由于2000版電視劇《抗美援朝》20年來一直塵封未曾播出,故這次央視制作播出《跨過鴨綠江》無疑是首次全景式展現我國志愿軍抗美援朝全過程的一部影視劇,猶如“久旱逢甘露”,“夏熱盼春雨”;因此,該劇超常規地受到全國人民的翹首期盼,熱烈歡迎,激情追劇,格外好評。
毋庸置疑,該劇全方位、多視野、大手筆再現、演繹和詮釋了決策抗美援朝、志愿軍參戰入朝、全國人民踴躍捐款捐物和制作炒面支前、五次戰役和多次著名戰役戰斗、邊打邊談以打促談,奪取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畫卷,再現了當年志愿軍爬冰臥雪、浴血鏖戰、烽火硝煙的崢嶸歲月,激情謳歌了人民軍隊的犧牲精神和鐵血軍魂,揭露了美帝國主義稱霸全球的侵略本質,有力地證明了新中國與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的確令人鼓舞,頗受教益,引發啟迪。該劇蘊藏著令國人蕩氣回腸、肅然起敬、激勵斗志的較強藝術震撼力與感召力,其至少具有四大看點與亮點:
看點之一:劇情發展和延伸交織的國際社會歷史背景較為廣闊、厚重和夯實。
從毛主席訪問蘇聯簽訂中蘇條約結束回國,到美國總統杜魯門對朝鮮戰爭的掌控、失控、調控以及艾森豪威爾的接任;從前蘇聯斯大林對我國出兵的態度和援助,到麥克阿瑟率美軍仁川登陸入侵朝鮮累累擴大事態并幾度換將,以及蔣介石的出鏡表演等等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同時穿插一些歷史資料鏡頭畫面都為劇情發展和延伸作了成功鋪墊。
看點之二、該劇戰爭場景及演繹描繪得驚險火爆、真實可信,更注重表現彰顯戰場上敵我態勢的變化、戰機的稍縱即逝、與敵斗謀斗智斗勇的機動靈活。
五次戰役和每次重要戰役之前,彭總都與志司的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等指揮員分析研究戰略對策和戰術部署,我軍各兵團、軍首長都注重及時把握敵情,以力求知己知彼,爭取戰場主動。
李克農、喬冠華領隊去朝研究和應對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最終促使和談成功也演繹得十分到位,恰到好處。
看點之三、堅定信念、不懼強敵,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鐵血軍魂必將激勵將士們贏得最后勝利。
由于我軍缺乏制空權和重武器,以及后勤保障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美軍對志愿軍陣地輪番立體狂轟濫炸,致使我軍傷亡極大,陣亡烈士達19萬余人。正是由于志愿軍指戰員弘揚敢打敢拼、不怕犧牲、所向無敵的鐵血軍魂,才奪取了抗美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維護了我國安全和亞州和平。
看點之四、該劇遵循尊重歷史的創作原則,以史說戲,以人帶事,較為成功地塑造了諸多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群像。
該劇有名有姓的真實人物達340多個,不僅成功塑造了彭德懷、鄧華、洪學智、解方、梁興初、曾澤生、李克農等眾多志愿軍將領的人物形象、還激情演繹了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胡修道等一批戰斗英雄和毛岸英烈士,以及志愿軍空軍飛行員李漢、王海、張積慧等英雄人物形象,使國人由衷敬佩,十分贊賞。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筆者認為,該劇成功熱播在我國國防教育、影視劇創作史上的政治意義與積極作用遠遠大于其劇情意義與作用。
觀看該劇,至少有以下三點教益與啟示:
一是有利于喚醒抗美援朝之歷史記憶。
一個個志愿軍抗美援朝英雄譜就是一部部中華民族不畏列強的英雄史詩,一座座永遠聳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豐碑。這對于銘記初心,告慰英靈,緬懷烈士,謳歌軍魂無疑將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注:上5張圖片為本人觀劇用手機拍的冰雕連、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劇照
二是有利于加強全民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
“天下未安、忘戰必危”。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心系國防,科技強軍競打贏。當前,美國當局靠軍事實力插手干擾他國內政勢頭仍然未變,蔡英文企圖推行“臺獨”分裂行徑和圖謀。我們務必認清我國周邊的嚴峻安全形勢,迎接世界軍事挑戰,推進科技強軍進程,系牢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安全帶。
三是有利于全社會形成“敬仰烈士、崇尚英雄和軍人”的良好氛圍。
“青少年強則中國強”。為廣大青少年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是影視媒體乃至整個社會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和義務。我國不僅需要培養文藝人才,更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人才。
正如該劇結尾小女兵戰士激情朗誦《誰是最可愛的人》,畫龍點睛,渲染主題的那樣,以從根本上遏制和扭轉相當一批青少年“片面追星娛樂”現象。
事實上,盡管該劇總體成功,評價較高,但該劇拍攝制作畢竟才不到4個月時間,難免準備不足,倉促上陣,一些劇情片段顯得有些急功近利、粗制濫造,其不足與遺憾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多個“老戲骨”其飾演的人物形象老練、沉穩表演得有余,朝氣、活力則表演得不足。
該劇多個“老戲骨”飾演的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等比他們飾演的真實人物年齡偏大,這些演員都已50——60多歲(筆者并不否定他們的演技),比其真實人物那時年齡大十幾歲,畢竟不合適。
應當看到,年齡是一個人不可回避的客觀存在,老戲骨并不是萬能的。不是什么年齡的主角都是老戲骨所能隨心所欲、真實演繹的呵。可見培養選拔中青年演員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其二、該劇演繹毛主席黨中央決策抗美援朝以及毛主席指揮志愿軍作戰尚有不完善之處。
在黨中央決策是否出兵抗美援朝的幾次會議中,除林彪、高崗、彭德懷等先后表明態度后,未見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重要領導人發表意見,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決策情況。
我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多次去毛主席那里匯報朝鮮戰場敵我雙方情況,一起研究部署我軍作戰方略,遺憾的是作為我軍總司令的朱德卻多次不在現場,這似乎不符合軍委重大軍事決策部署常理呵,朱總司令能置之與外嗎?顯然,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其三、該劇許多重要戰役戰斗場景除現代科技特效和炸點硝煙火爆矚目之外,實際上雙方交戰人員僅為百余人,規模太小,與那時的真實戰爭規格不符。
該劇展現的三所里、松骨峰、長津湖、漢江防役戰、鐵原阻擊戰、上甘嶺等許多戰爭場面只是一百余人或幾十人的戰爭場面,故都只能描述展現所謂的局部“近景”場面,實際上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先后參戰部隊達240萬之多,五次戰役及許多重要戰役戰斗都是數萬數倍部隊圍殲美軍韓軍,而該劇某些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戰爭場景演繹的只是小打小鬧,點到為止,有些不到位,不過癮。
諸如:首戰云山,奇襲武林橋戰斗,以及宋時輪率領9兵團3個軍奔襲長津湖只是演繹了冰雕連群像,我軍最后的金城反擊戰僅僅幾個鏡頭就不了了之,草草收場了。
由于現行制片體制的制約,加上影視劇創作市場化趨利化的影響,影視劇組大都是唯利至上!再也不可能調動數十萬部隊和眾多槍炮彈藥拍片了!
故八一廠經典巨片《大決戰》三部曲那樣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戰爭場景無疑是難以超越的呵!這也許是不爭的事實!
其四、幾個虛構人物堪稱多此一舉,畫蛇添足,漏洞頗多。
事實上,志愿軍抗美援朝時間跨度長,大小戰役戰斗無數,許多英雄與烈士還來不及深度挖掘再現演繹,再虛構偵察排長鄭銳、神槍手陸乘風(經上網百度,也有人認為其原型或許是15軍45師135團上甘嶺的神槍手鄒習祥,但該劇為何不用其真名,且他并未參加多地多處戰斗,亦不如演好上甘嶺真實人物著名“冷槍之王”張桃芳)兩個虛擬人物以及鄭銳與妹妹鄭雙雪的情感戲等等,且在劇中多集多處出現,從該劇開始到結尾與其參加的幾次戰斗并無直接關聯和必要。
又如,虛構人物馬金虎與王珍珠的言情劇也較多,馬金虎送一個蘋果到上甘嶺某坑道口被敵軍冷槍擊中犧牲,盡管王珍珠有一段告白感人,但她較長時間暴露在敵方火力下安然無恙,這顯然不符合實情。
廣大電視觀眾的眼睛無疑是雪亮的。這些虛構人物形象的出現極不自然,牽強附會,令觀眾吐槽,此乃該劇之一大敗筆也!
另外,該劇戰爭戰場展現的都是我軍指戰員傷亡的鏡頭,卻未見大批敵軍傷亡畫面,實屬不解;出國作戰打仗就是打后勤,如何打破美軍空中“絞殺戰”以保障我軍后勤補給遺憾未曾得到演繹;該劇大結局板門店雙方簽字停戰這一重大勝利,卻未見我軍我國歡慶鼓舞之動人場面,的確欠妥。以上如此舉列,不一而足,并非挑刺,此乃善意諫言。
眾所周知,六七十年代我國之所以能夠攝制出《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等一批抗美援朝經典老影片,就在于其編劇、導演、演員長期深入前線部隊生活所獲得的創作源泉與動力;如果該劇編劇、制片與導演再深入下一些功夫,更深入采訪一些志愿軍老兵、更深入體驗部隊生活,并聘請軍事顧問指導把關,將準備功課做足做充分,無疑將大大減少該劇創作的明顯不足與缺陷,必將有效增強提升該片的客觀真實性與藝術感召力!
電視劇創作源于歷史高于歷史,《跨過鴨綠江》畢竟是藝術創作,即使有一些與史料出入的個別地方也無可非議、瑕不掩瑜,相比充斥熒屏的抗日雷劇而言,該劇無疑是一部難得的制作成功、弘揚正能量之歷史正劇,亦是一曲再現和演繹抗美援朝偉大戰爭的英雄贊歌。
慨言之,該劇是一部不可多得、別開生面、值得觀賞的紅色歷史戰爭題材力作。國人觀看這樣的電視劇,肯定會比看一些胡編亂造的“小鮮肉”言情劇、抗戰神劇和諜戰劇要真實過癮得多得多。
向志愿軍英雄和烈士致敬(圖為本人軍旅舊照)
中國的尊嚴是打出來的!和平是靠軍事實力贏來的!
由衷期盼央視2000版電視劇《抗美援朝》解禁熱播,賀我國掀開了抗美援朝影視劇創作史上新的一頁!期盼我國拍攝更多一批志愿軍抗美援朝優秀影視劇!
作者“綠色一瞥”說明:此貼為本人原創,亦為筆者觀劇感言之總結。除本文開頭引用網上3張劇照以外,其他30余張配發圖片均為本人觀劇時用手機拍的劇照,上3張配字圖片為本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