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方毅智庫、中評智庫主辦的“拜登上臺后的中美關系”思想者論壇1月29日下午在中評社北京總部舉辦。本次思想者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評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鍵主持,前國臺辦副主任、前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研究員李勇慧,中日關系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前駐日大使館參贊呂小慶,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拱振喜等六位與會學者從拜登上臺后的美國對華政策、對臺政策、中東政策、美俄關系、中日關系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探討,并就如何應對變局提出建議。
【前國臺辦副主任、前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中評社 張爽攝)】
中、美、臺之間是一個聯動關系。中美關系直接影響美臺關系,間接影響兩岸關系。中美關系緩和時,美臺關系也會比較穩定,兩岸關系也會平穩;中美關系緊張時,美臺關系反而會密切,兩岸關系會趨向緊張。
拜登上臺后基本上回歸到民主黨以前的傳統對臺政策,為今后調整中美關系預留了空間,也安撫了臺灣蔡英文當局。
拜登上臺后會繼續對華推行強硬遏制戰略,但競爭中會有合作。在處理美臺關系時,也會打“臺灣牌”,也會利用臺灣問題對華進行牽制,但一般情況下會大體維持一個中國政策底線,打“臺灣牌”的頻率會減弱,會有分寸,不會像特朗普這樣毫無底線瘋狂胡來。
未來拜登政府對臺政策,可能會把重點放在協助臺灣提升防衛能力、幫助臺灣拓展國際空間等問題上。
對于未來中美關系,我們要著眼中美關系長遠發展和戰略全局,堅持底線思維,以斗爭求團結,方能把握戰略主動。蔡英文當局也必須明白,臺灣的安全關鍵取決于奉行什么樣的大陸政策,企圖依靠美國保護解決不了臺灣防衛上的漏洞,不可能真正獲得安全,遠水救不了近火。臺灣的出路關鍵在于大陸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
【國務院參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中評社 海涵攝)】
盡管拜登總統剛開始執政,人們還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防止匆忙地做任何總的和經久的結論。但是,從中長期說,中美之間在諸關鍵領域的彼此妥協、緊張緩解和關系改善大概勢必有限和短暫;走向乃至跌入“修昔底德陷阱”大概近乎勢所必然,不確定或不可預知的大致只是時間和跌入之前的曲折歷程。
就世界史更一般更廣泛地說,逆轉“修昔底德陷阱”之旅大為不易,因為以下七項政治和心理機能使然:
(1)對抗加劇憤懣,憤懣轉過來激化對抗;或者,
(2)緩解引發幻想,幻想則繼以失望,失望又召回憤懣,憤懣則重生對抗;還有
(3)國內政治需要總是強勁有力,而至少從短期看,對外的強硬張揚態勢經常比溫和審慎態勢更有利于國內政治地位和威望;不僅如此,
(4)對外的強硬張揚態勢籍以時日,會強有力地助長既在政府內、也在政府外的以強硬張揚為不變立場和既得利益的輿論動能,它們轉過來會限制政治領導的認識調整和戰略變通余地;還有
(5)對在沖突中失敗的恐懼總是有助于規避沖突,但預計勝利而非失敗、預計能將沖突保持為嚴格有限而非失控升級經常支配沖突前的戰略盤算;何況
(6)盤算者往往擔心“黃雀在后”,即溫和慎重會被指責為膽怯,而膽怯會被國內的實在和潛在對手用作權力變換的難以抗拒的論辯理由;或者
(7)一方的溫和審慎往往得不到國外對方的及時呼應,即遭遇“錯配”(mismatch)窘境,從而無法經久維持溫和審慎。
總之,如何逆轉趨近“修昔底德陷阱”的趨勢而逐步和經久地遠離之,是個政治、戰略甚或文化意義上的頭等難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研究所研究員李勇慧(中評社 張爽攝)】
俄美關系自俄羅斯獨立以來起伏不定,美國將俄羅斯更多視為對手,對其加以遏制。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美走向對抗并成為新常態,主要表現是經濟制裁與反制裁,混合戰爭更加激烈,外交戰時不時會上演,在戰略平衡領域內競爭和對抗。拜登上臺后俄美仍難以改善全面對抗的關系。
拜登消極看待俄,認為對美國最大的戰略安全威脅是俄,其對俄政策有如下表現:
一方面有限合作,主要在戰略穩定和平衡領域。拜登主張多邊合作,對俄的中導條約、新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等會有重啟談判的可能,重回伊核協定也在拜登政府的計劃中,這些領域也是美俄開啟有限合作最有可能的領域。
另一方面,拜登也要進一步打壓遏制俄羅斯的崛起,基于對自由主義價值觀的遵循,將繼續與俄對抗。總之,拜登上臺后對俄會采取打壓遏制措施,但作為兩個核大國,俄美仍需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兩國關系總體上仍將維持低水平合作,斗而不破依然是俄美關系的主線。
【中日關系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前駐日大使館參贊呂小慶(中評社 張爽攝)】
拜登上臺,美日對華關系有三個“不變”和三個“變”。三個“不變”是:
第一,在釣魚島領土主權上聯手向中國施壓的態勢不會改變;
第二,在臺灣問題、南海問題上牽制、圍堵中國的方針不會改變;
第三,基于“共同價值觀”在涉港、涉疆等問題上的立場不會改變。
第一,美日政權都發生變化,“特朗普-安倍美日首腦外交機制”不復存在,菅義偉是否能長期執政及其本人行事風格,拜登與菅義偉基本不可能建立此前關系極為不尋常的美日首腦外交機制,美日在對華政策上的由首腦理念和意志決定的可能性大大減弱,美日在對華政策上由政客相互利用甚或相互算計的手法將讓位于雙方基本國策。疫情加劇中美國力、中日國力的進一步大幅度改變,日本在中美關系中的負面影響和作用將有所減弱,日本受美國對華政策的不確定性影響減少。
第二,日本在對華經濟政策上,來自美國的壓力減弱。疫情改變了世界,主要是改變了中美力量對比,改變了日本對美和對華經濟關系權重,日本將更加明確地推行政經分離政策,在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尋求與中國的合作。
第三,中國在應對美日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的壓力將可能增強。美國民主黨政權與日本自民黨政權在對華意識形態問題上的對立、對抗,由特朗普時代日本安倍政權的一個積極性,重新擺變回到美日兩個積極性。在涉港、涉臺、涉疆、涉藏等我內政問題上,美日將可能有新一輪炒作施壓。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評智庫高級研究員王鍵(中評社 張爽攝)】
隨著美國拜登新政權執政,中美關系出現新局。可以預計的是,拜登政府執政重點在于:提高美國的競爭力,使美國重新回歸世界領袖地位;重新強調聯盟體系的作用,而不是特朗普單打獨斗的“美國優先”。拜登新政為重新思考中美關系提供了新的契機與空間。拜登新政權下的中美關系走向何方,決定于兩國各自的戰略選擇。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21世紀,任何國家包括美國在內的外部力量無法阻擋中國國力綜合發展,當然,我們也需要重申的是,中國也不具備全面取代和挑戰美國的充分條件。形勢的發展是由人推動的。當下的中美關系確實“形有微瀾”,但“勢仍依舊”。
中美關系全面轉圜的前景不甚樂觀,這是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雙方都需要保持戰略克制與外交耐心。在相互競爭、彼此防范的當下環境中,在中美尚無確立新的戰略對話架構之前,中美關系將在過渡期中摸索前行,毋庸置疑,這一期間的不確定性乃至風險都會更加復雜。
【新華社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拱振喜(中評社 海涵攝)】
拜登政府將采取現實主義的態度,部分地調整特朗普政府的中東政策,致力于恢復美國與伊朗、沙特、土耳其和埃及等國的平衡關系,更多地依靠外交和政治手段解決中東地區性問題,中東局勢短期內趨向緩和。從長期看,中東局勢發展方向存在不確定性。因為中東局勢錯綜復雜,舊的矛盾相對緩和或者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且層出不窮。
中東地區是美國地緣政治戰略的重點地區,是幾十年來耗費美國經濟、軍事和外交資源最多的一個地區。縱觀中東局勢的發展,自以色列1948年建國以來,中東地區每隔大約十年的時間爆發一場有以色列或者美國參加的大規模戰爭。20世紀40年代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50年代第二次中東戰爭,60年代第三次中東戰爭,70年代第四次中東戰爭,80年代黎巴嫩戰爭,90年代海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14年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戰爭。
我們應當研究中東地區每隔大約10年的時間爆發一場大規模戰爭這一規律性的現象。如果形成這一規律性現象的主要因素在未來幾年內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那么,有可能在2024年前后中東地區還將爆發一場大規模戰爭。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