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華為運營商解決方案部副部長張利華在一次高層會議上,忍不住大聲說:“華為應該盡快立項3G手機,否則會失去巨大的機會!”
任正非一聽,啪地一聲拍在桌子上表示:華為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再胡說,誰下崗!
但當年,華為正遭遇成立以來最嚴峻的困境,其中包括研發(fā)CDMA虧損、錯失小靈通,以及思科夾擊、李一男的港灣成立等。
為了尋找新的出路,不久后任正非讓張利華再次到集團會議室,介紹手機立項的可行性報告,并最終宣布拿出10億做手機。
張利華,2001年
然而,由于手機芯片牢牢掌控在西方手中,任正非心中惴惴不安。于是,2004年,他找來公司內部的芯片領域專家何庭波。
“給你2萬人,每年4億美金的研發(fā)經費,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任正非說。
集中優(yōu)勢兵力對準一個城墻口沖鋒,是華為一貫的打法。但如此高強度的投入,還是讓何庭波受到了“驚嚇”。
受驚后,何庭波五年磨一刀,研發(fā)出了慘淡收場的K3V1。緊接著,團隊五年磨一劍,終于研制出了追平高通的麒麟910芯片。
得益于麒麟925芯片,航空鋁機身材質,以及更成熟的系統(tǒng)等,華為Mate7手機一舉打入了中高端手機市場。
與此同時,由于小米手機的互聯(lián)網打法風生水起,任正非將榮耀獨立運作對標小米,并安排劉江峰擔任CEO。
基于“雙管齊下”,華為手機很快一發(fā)不可收拾。比如在一年時間內,劉江峰就帶領榮耀實現(xiàn)銷售額從1億美元狂飆至30億美元。
而在整體上,2015年,余承東已帶領華為手機實現(xiàn)國內第一、世界前三。此后,余承東多次放話:要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
但近年來,隨著國際政治及貿易形勢的變化,余承東及華為手機的世界第一夢或已注定無法實現(xiàn)。
任正非曾說,華為當初堅持做芯片和系統(tǒng),是為了“別人斷我們糧”時,有備份系統(tǒng)能用得上。現(xiàn)在看來,一語成讖。
自2018年起,面對美國的政治打壓、實體清單掣肘,華為的“備胎計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美國的目的是“要打爛華為”。
去年5月,美國政府威逼臺積電斷供芯片后,華為最終還是受到了重創(chuàng),不僅手機出貨量大減,還被迫斷臂榮耀以讓之獨立求生。
整體而言,縱觀手機發(fā)展史,除了華為在帝國“連環(huán)拳”下受挫,其實還有很多中外巨頭在市場競逐中隕落。
01
摩托羅拉:慘遭甩賣
1987年夏天,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副總經理葉迪生接到一通北京的電話。
時任電子工程部部長李鐵映問他:美國的摩托羅拉想在中國投資,但要求必須是獨資,你那是一個“特區(qū)”,看看行不行?
按照當時政策,絕不允許外企獨資。但當聽到“他們馬上就要來了”時,葉迪生脫口而出,“我這能辦,哪都別去,就到天津來。”
然而,美國人考察完后,認為天津開發(fā)區(qū)的環(huán)境差到實在令人難以忍受。隨后,天津市長親自出馬,說服了摩托羅拉。
1992年,摩托羅拉以1.2億美元在天津開發(fā)區(qū)成立分公司。不久后,一片具備現(xiàn)代設計感的廠房拔地而起,并傲然挺立。
兩年后,摩托羅拉中國區(qū)總裁賴炳榮上任。他將中國的業(yè)務歸攏到天津,并提出投資、技術、管理、配套等本地化的“四大戰(zhàn)略”。
賴炳榮說,“摩托羅拉不能只把中國當手機裝配廠,要做一家地地道道的中國公司。”后來,他確實不負眾望,在中國打得火熱。
賴炳榮
到了2002年,摩托羅拉在中國的投資總額一度超過大眾,其中在天津投資30億美元以上,并制造了摩托羅拉全球九成的手機。
然而,巨大的中國市場刺激更多“狼”來了。諾基亞開始“復刻”摩托羅拉的本土化打法,三星手機甚至直接把工廠也建在了天津。
不過,一家企業(yè)失敗的最深層原因通常在于自身。這時小高爾文管理的摩托羅拉集團,已經成為一個充滿官僚氣息的龐然大物。
受此影響,手機部門的員工不時花天酒地,比如在男模身上畫美元,高唱“我們有的是錢”;臺灣高管隨意招聘卡拉OK服務員等。
此外,小高爾文的繼任者還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忽視中國市場。當中國已經升級到3G網絡時,他還在賣老款2G手機來維持市場。
2007年,摩托羅拉中國區(qū)業(yè)務徹底崩潰,接著又在世界范圍內滑鐵盧。四年后,摩托羅拉作價125億美元,將沉疴已久的移動業(yè)務賣給了谷歌。
隨后,谷歌裁撤掉了大半老摩托人,轉頭扎入手機的戮戰(zhàn)。不過,僅僅做了一款Moto Z之后,谷歌就以虧損6800萬美元黯然收場。
最終,谷歌以不到收購價1/4的價格,將摩托羅拉移動(不含專利等)賣給聯(lián)想。基于此,聯(lián)想迅速成為世界頭部手機生產廠商。
楊元慶對此頗為得意,甚至還預言稱,摩托羅拉移動將在12至18個月后盈利。但從后來的掙扎潦倒結果看,他有些過于樂觀了。
02
諾基亞:抱殘守缺
作為摩托羅拉過去的死對頭,曾經長期統(tǒng)領手機行業(yè)的諾基亞后來也沒有幸運到哪去。
1987年,諾基亞的Mobile City Man上市,口號“為需要獨立的人提供連接”。有趣的是,戈爾巴喬夫被捕捉到了使用這款手機。
但隨后正值蘇聯(lián)解體,歐洲各國風云變幻,諾基亞新潮而又多樣的各種產品一時無人問津。這導致時任CEO因壓力過大而自殺。
1992年,曾在花旗銀行就職的約瑪·奧利拉接管諾基亞。他富有遠見的提出,“未來將屬于通訊時代”,并拒絕了西門子的收購。
更重要的是,奧利拉做了一個諾基亞發(fā)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決定,即甩掉公司造紙、電視機、電纜等業(yè)務,專注移動通訊領域。
諾基亞大刀闊斧改革的目標,是成為世界性電信公司。為此,奧利拉集中90%的資金和人力加強移動通訊器材和多媒體技術研發(fā)。
此后,諾基亞在不斷調整和創(chuàng)新中飛速成長,創(chuàng)造了業(yè)內無數(shù)的“第一”,并于1998年取代摩托羅拉成為最暢銷的手機品牌。
而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移動通信不斷發(fā)展,奧利拉一直在尋找使諾基亞不斷更新的方法,相繼推出音樂、拍照和游戲手機等。
約瑪·奧利拉
整體上,諾基亞可謂曾經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國家的發(fā)展:1998年至2007年之間,芬蘭經濟增長的1/4都來自諾基亞。
然而,伴隨著新一輪的人事震蕩,諾基亞開始跌落神壇。2006年,奧利拉宣布離職,原COO康培凱接任諾基亞CEO。
第二年,自iPhone推動手機進入智能時代后,康培凱沒法調轉船頭,依然固守塞班。這導致諾基亞開始下滑,以及自己下崗。
2010年9月,微軟前高管史蒂芬·埃洛普受邀成為諾基亞首任非芬蘭裔CEO。由于疏于管理和碎片化,塞班系統(tǒng)已經難堪大用。
于是,埃洛普另起爐灶,推動研發(fā)MeeGo操作系統(tǒng)。另外,他還讓諾基亞轉投Windows Phone系統(tǒng),并與微軟達成了戰(zhàn)略合作。
但MeeGo系統(tǒng)幾乎沒有激起什么水花,同時由于Windows Phone系統(tǒng)體驗差,諾基亞與微軟的合作也進入“一步錯、步步錯”模式。
最終,2013 年,諾基亞以 73 億美元的價格將手機業(yè)務賤賣給微軟,僅為其當初最高市值的 1/16。而埃洛普獲稱“微軟間諜”。
盡管曾大力推進了基于Windows Phone系統(tǒng)的諾基亞Lumia手機,微軟也沒能挽回失地,并于2017宣布正式放棄手機業(yè)務。
比爾·蓋茨曾公開承認,錯失手機系統(tǒng)是他最大的失誤。“由于我管理不善,導致微軟沒能占據(jù)后來安卓系統(tǒng)那樣的地位。”
后來,以老諾基亞人為核心的芬蘭公司HMD心有不甘,帶著諾基亞品牌的手機正式回歸。但時光荏苒,諾基亞再也回不到從前。
03
波導:急轉直下
除了摩托羅拉、諾基亞兩大巨頭,一些國產手機品牌也曾盛極而衰。
九十年代末,一項國家政策引起了波導創(chuàng)始人徐立華的關注,即要求手機生產必須獲得牌照許可,外資手機企業(yè)必須60%出口。
為了拿到手機生產牌照和資金,1999年徐立華引入寧波電子信息集團,并在當年9月拿到首批國家移動電話生產許可證。
其實在獲得許可證之前,徐立華就極具魄力地貸款兩億元建起生產線。而產品還未上市,他又貸款四千萬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
但管理團隊圍繞怎么做手機爆發(fā)了激烈爭論,最終徐立華定調,“在技術上兩條腿走路,就是技術合作和自主開發(fā)同時進行”。
于是,波導與法國的薩基姆達成協(xié)議,合作以波導的品牌進入中國。憑借薩基姆成熟的技術,波導推出并上市了幻影RC838 手機。
由于薩基姆還是法國幻影戰(zhàn)斗機的通信設備提供商,所以“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zhàn)斗機”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也是由此而生。
此后,在徐立華等管理層的強勢推動下,波導開始創(chuàng)造奇跡,截至2005年實現(xiàn)國產手機銷量六連冠,同時占據(jù)國內手機出口六成。
不過,波導的野蠻生長有賴于營銷打天下。比如2003年,波導廣告宣傳費支出達2.58億元,而研發(fā)費用同比大減34%至5850萬元。
誠然,利用非常規(guī)手段跳躍前進、強行起飛,是徐立華率領波導殺出市場重圍的戰(zhàn)略。但后來波導沒能及時補課強化研發(fā)。
其次,2005年,國家部委宣布取消審批制,啟動手機生產核準制。此后,深圳華強北的“黑手機”以極快的速度,沖向市場競爭。
另外,國外品牌渠道下沉也令波導原有的銷售渠道優(yōu)勢減弱。于是,波導手機大量積壓到各級渠道,形成了巨大的成本壓力。
最終,波導手機急速剎車,走上了盛極而衰之路。就在如日中天的2005年,波導出現(xiàn)上市以來首次虧損,虧損額高達4.7億元。
手機業(yè)務陷入重大困境,徐立華極力謀求轉型,先后與多家汽車廠商合作試圖進入汽車制造領域,但最后都因故無果而終。
與此同時,徐立華對智能手機時代的機遇也已無雄心。2007年到2008年,波導股份分別虧損5.94億和1.67億,被戴上ST的帽子。
如今,手機主板研發(fā)銷售已成為波導的主業(yè),營收占比高達77%。但凈利最大貢獻仍來自投資收益,波導手機幾乎名存實亡。
值得一提,波導手機沒落時,原波導的銷售經理竺兆江自立門戶,創(chuàng)辦傳音手機遠走非洲。十年后傳音崛起,成了“非洲之王”!
04
TCL:敗走海外
與波導幾乎同時隕落的,還有TCL手機。
上世紀九十年代,TCL已經成為固定電話和彩電產品的知名品牌,進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并將產品出口到了海外。
但隨著國內掀起手機制造狂潮,TCL也不愿錯過這樣一個時代。1999年,TCL成功獲得了工信部頒發(fā)的手機牌照,進入手機市場。
由于沒有造手機經驗,又不愿意做貼牌,于是李東生先后促成TCL與意大利特靈通、法國薩基姆達成合作,開發(fā)出系列手機。
不過,在與特靈通合作中,由于運作失敗,TCL手機并不好賣,一部分變成庫存。而在與薩基姆卻合作中,TCL手機又出現(xiàn)滯銷。
做手機的第一年,TCL手機虧損2000多萬。因此,李東生深深體會到產品受制于人的無奈和苦澀,并決定把手機業(yè)務交給萬明堅。
隨后,萬明堅將合資公司改成為TCL移動,專職進攻手機業(yè)務,并拿著獲批的8000萬元組織人力研制TCL自主設計開發(fā)的手機。
同時,為改變競爭劣勢,萬明堅制定了“寶石計劃”等,將通訊工具與裝飾品結合,并進行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和市場營銷。
此后,TCL手機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而平易近人的價格和漂亮的外形,也讓眾多TCL手機遭到了當時的全民瘋搶。
2002年,TCL手機擊敗在中國的外國品牌,在移動通訊領域居第一位。整體看,TCL手機銷量達到623.6萬部,位列世界第八。
李東生
高歌猛進的業(yè)績讓李東生信心爆棚。他不甘于做一家中國企業(yè),迫切地希望跨出國門勇敢吃螃蟹,從而成為一家國際化公司。
然而,自2004年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yè)務,并與全球通訊巨頭阿爾卡特組建合資公司后,TCL就陷入了嚴重虧損的漩渦。
一方面,合資公司不斷失血;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也開始遭遇海外品牌阻擊。萬明堅坦承:國內外品牌將有一場艱苦的拉鋸戰(zhàn)。
但仗還沒開打,萬明堅就以個人原因辭掉了在TCL擔任的系列職務。而萬明堅時代的落幕,也標志著TCL手機“榮耀”時刻的終結。
2005年,TCL通過一系列股權操作,實現(xiàn)同時經營TCL和阿爾卡特兩個品牌手機及配件。此后,TCL手機打開了海外市場大門。
2006年第三季度,TCL通訊由虧轉盈。其中,海外市場做出了“決定性貢獻”。但TCL在國內市場已經掉隊,市場份額僅為1.9%。
不過,時任TCL通訊CEO劉飛表示,“真正的成功和決戰(zhàn)一定是在中國市場上。中國企業(yè)要國際化,首先要踩實自己腳下的土地。”
于是,TCL通訊提出了宏大的“一三五計劃”,但卻被移動互聯(lián)網大潮沖擊的稀碎。后來TCL還提出不少計劃,可都沒能如愿。
05
索尼愛立信:不歡而散
在世界手機競逐中,也有巨頭合作走上巔峰后不歡而散的案例。
2000年3月,美國新墨西哥州飛利浦芯片廠發(fā)生大火,打亂了兩大客戶諾基亞和愛立信的手機生產節(jié)奏。
隨后,諾基亞通過調整設計方案、積極溝通等措施,把損失降到了最低。而愛立信反應遲鈍,在市場需求最旺盛的時刻卻沒能推出新手機。
此外,由于市場營銷不力,新產品競爭力不足等原因,2001年1月底,愛立信宣布將退出手機生產,之后的產品交由偉創(chuàng)力代工。
雖然索尼在當時手機市場中只有1%不到的份額,但在Walkman大賣特賣后嘗到甜頭的它也知道一場不容錯過的機遇即將來臨。
僅僅兩個月后,索尼與愛立信合資,各占50%股份成立索尼愛立信。其中,技術上由愛立信主導,手機外觀和營銷則由索尼負責。
多普達創(chuàng)始人楊興平曾回憶,索尼愛立信成立后,手機工業(yè)設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設計時尚美觀,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愛。
尤其是2004年6月,上任時進一步豐富產品線,推出了Cyber-Shot系列拍照手機和Walkman系列音樂手機,并獲得了巨大成功。
馬勒斯·弗林特
得益于幾大主打的系列手機銷量迅速提升,2006年第二季度,索尼愛立信超過LG、排名世界第四,并且雄心勃勃的劍指世界前三。
不過,劇烈的人事震蕩影響了這一目標實現(xiàn)。2007年6月,繼中國區(qū)三大高管各奔前程后不久,馬勒斯·弗林特也辭去了全球總裁職務。
此外,索尼愛立信曾經和諾基亞一起是塞班的最主要支持者,后來又轉投Windows Mobile陣營,推出了一些Windows系統(tǒng)智能手機。
但在iPhone等競品沖擊下,索尼愛立信的發(fā)展不如預期后,又全面轉投安卓陣營。最終,索尼愛立信在搖擺不定中,錯過了發(fā)展機遇。
2008年,索尼愛立信的手機出貨量大幅下滑,同時整個公司又開始動蕩。于是,時任索尼CEO表示,不排除將其拆分或者重組的可能。
后來,通過一系列掙扎,索尼愛立信已難以扭轉頹勢,并再次傳出分家新聞。這次兩家高管都沒有出來澄清或者發(fā)言,即事情已成定局。
2011年10月27日,索尼宣布斥資10.5億歐元收購愛立信在索尼愛立信公司中的全部股份。自此,索尼愛立信將變成索尼的全資子公司。
在愛立信總裁兼CEO衛(wèi)翰思看來,放棄的理由很簡單。“終端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已經完全改變,愛立信在這方面并不具有特別的優(yōu)勢。”
而索尼面對激烈的競爭,索尼放棄了“大眾爆款”策略,以“Xperia”品牌主打小規(guī)模高端市場。其宗旨是“不追求市場份額也能實現(xiàn)盈利”。
06
酷派:“良藥”苦口
在國產手機發(fā)展史上,已隕落的酷派也曾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9年,酷派創(chuàng)始人郭德英在加拿大買了一款黑莓手機后,便決定轉型做手機制造商。
與手機廠商先從中低端做起不同,郭德英一開始就瞄準中高端領域,以高端商務手機為主,并促使酷派成為當時國內唯一的高端品牌。
同時,酷派開始著手研發(fā)自有操作系統(tǒng),并以Linux為基礎。因此,酷派第一代雙模手機688得以實現(xiàn)了CDMA和GSM雙卡。
酷派688于2003年底上市,曾對標三星的i519。這款彩屏手機通過與聯(lián)通合作銷售,是國內第一部CDMA1X高端智能手機。
2004年,酷派在港上市后,郭德英決定全面轉型做手機。而為解決商務人辦公需求,酷派把WindowsCE移植到了移動終端上。
此后三年,基于Windows CE平臺,又憑借“雙待機”和“3G定制”兩項核心技術,酷派手機突飛猛進、迅速成長為行業(yè)標桿。
俗話說有起就有落,2008年酷派因為通訊行業(yè)升級遭遇重創(chuàng),全年營收下跌21%,虧損超過7600萬港元。這是酷派嚴重的低潮期。
第二年,郭德英大膽轉投安卓陣營,派出500名研發(fā)人員進駐東莞,進行200天封閉式研發(fā),最終促使酷派扭虧為盈,利潤達2.4億港元。
郭德英
進入3G時代后,酷派分散只做高端的策略,把產品分為高端、中檔、千元三個檔次,依靠運營商綁定迅速獲得市場,并走上巔峰。
2012年,酷派取得了11%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智能手機排名第三,同時成為國內“中華酷聯(lián)”時代的四大霸主之一。
但正所謂“成也運營商,敗也運營商”。兩年后,運營商大幅下調補貼,酷派出貨量斷崖式下跌50%,國內市場排名跌到第六。
盡管酷派迅速調整運營策略,將業(yè)務線拆分成酷派、大神、ivvi等,但卻無法把握年輕用戶消費需求,推出的產品也乏善可陳。
或許郭德英認為互聯(lián)網是救贖良藥。2014年底,酷派聯(lián)合360成立奇酷科技。360對其注資4.5億美元,意圖打開互聯(lián)網手機市場。
僅僅半年后,郭德英又將酷派18%股份出售給樂視。這使酷派市值一度突破120億港元,但卻引發(fā)了“酷派、樂視、360”的商業(yè)罵戰(zhàn)。
2016年6月,樂視通過兩輪增持成為酷派大股東。兩個月后,郭德英辭掉了酷派所有職務,而原華為榮耀總裁劉江峰接棒出任酷派CEO。
但酷派并沒有就此翻身,甚至2016年財報兩度延遲公布。當年,酷派手機出貨量不到1500萬部,公司虧損高達35億人民幣。
07
中興:不溫不火
與酷派幾乎同期跌落的,還有中興手機。
1996年,中興創(chuàng)始人侯為貴決定突破原來產品結構上的單一性,向多元化領域擴展。于是,他開始向手機領域進軍,并動作頻頻。
1997年中興通訊成立;1998年中興通訊手機產品部成立;1999年,中興發(fā)布了第一部自主研發(fā)的全中文雙頻GSM手機ZTE189。
隨后,在“突然”出現(xiàn)的“小靈通”機遇和巨大的市場面前,許多廠商措手不及,而中興則能夠迅速調整到位,及時切入小靈通市場。
侯為貴當時對全體員工說,“中興今后市場主攻產品就是小靈通”。2002年底,隨著國家政策松動,中興手機因小靈通迅速壯大。
至于手機,2003年中興三大類手機銷售量達450萬部,銷售額已占公司總銷售額近1/5,年底月銷量甚至達到創(chuàng)記錄的100萬以上。
此后,中興手機一發(fā)不可收拾,2008年實現(xiàn)了手機銷量4500萬部,累計銷售達到1億。其中,全球各地運營商用戶占據(jù)大多數(shù)。
第二年,中興推出全制式九大品類40余款3G終端產品,成就“中國3G第一品牌”。后來,ZTE Blade 880系列成為了“爆款單品”。
到了2012年,中興手機在全球的出貨量達到6734.4萬臺,其中70%的產品為智能手機,發(fā)貨量躋身IDC全球第四、中國第一。
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侯為貴卻因只關注產品而忽視互聯(lián)網商業(yè)模式等戰(zhàn)略失誤,讓中興打下的江山開始失守,最終錯失良機。
侯為貴
2013年,中興推出Grand S,是國產品牌第一次沖擊3000元以上價位的高端機市場。但是,慘淡的銷量讓Grand S進擊成為枉然。
第二年,中興推出星星系列,定位中端。這款手機設計唯美,適合線下渠道,但定制機的戰(zhàn)略使品控出了問題,并導致中興巨虧。
此外,后來美國限購事件無疑對中興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而美國的天價罰單也讓中興的手機等終端發(fā)展受到重創(chuàng)。
受多種影響,2015年中興智能手機實際發(fā)貨5600萬部,未達成6000萬目標。其中國內的發(fā)貨量只有1500萬部,與對手相去甚遠。
對此,前中興通訊執(zhí)行副總裁、終端CEO曾學忠認為,中興手機最大的戰(zhàn)略失誤,就是沒有提前洞察到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趨勢。
另外,中興錯過了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升級換機兩個風口,并且存在固有的供應鏈及運營商管控模式、品牌傳播建設等短板。
而由于這些原因,中興手機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如今,中興手機依然在躍躍欲試,但已難再現(xiàn)“中華酷聯(lián)”時代的輝煌。
08
LG:黯然離場
在世界手機進程中,LG曾扮演重要角色,但最終也在高位墜落。
1992年,中韓建交時,LG進入中國開展業(yè)務,同年進入手機領域。但由于沒有制造和營銷經驗,LG手機最初籍籍無名。
三年后,LG電子在北京設立總部。因為看好中國,曾帶領LG開拓美國市場的銷售總經理盧庸岳,主動要求出任中國區(qū)首任掌門人。
“LG電子要成為成功的中國企業(yè),而不是在中國取得成功的外國企業(yè)”。他一直設法用“本土化”經營拉近LG與中國消費者的距離。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LG又繼續(xù)加碼中國,不僅將“數(shù)碼創(chuàng)導”作為品牌宣傳新口號,還建立了手機、通訊和存儲等工廠。
但進入中國十余年,LG手機一直未能打開局面,2006年推出巧克力手機KG90。為推廣這款手機,LG簽約金泰熙代言。
當時恰逢“韓流”風靡中國,金泰熙一句“I Chocolate You”一下子擊中了年輕人內心,同時精致的設計也讓KG90成為潮流產品。
此后,LG發(fā)現(xiàn)了財富密碼,并開始將手機設計甜品化,推出了多款KG90的后續(xù)型號以及”冰淇淋”、“棒棒糖”等型號手機。
2008年,LG手機登上巔峰,總銷售量逾1億部,超越摩托羅拉和索愛,躍居全球手機廠商第四名,并在中國市場進入前三。
面對大好形勢,LG電子中國區(qū)總裁李長和高調表示,計劃2009年在中國推出60款新品手機,同時砸10億人民幣進行市場推廣。
在機海戰(zhàn)術和重金推廣之下,LG手機的市場份額確實增長到10%以上。但在智能手機等沖擊下,LG已經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中。
比如2009年,在LG推出的數(shù)十款新品中,智能機占少數(shù)。2010年,甚至LG僅僅為重要的中國市場規(guī)劃一款智能手機。
另外,LG的策略也出了致命問題,選用微軟Windows Mobile和中國移動主導的OMS為操作系統(tǒng),直到2011年才推出安卓手機。
基于此,LG逐漸遭受一眾對手重創(chuàng)。自2015年起,LG手機在經歷了23個季度的連續(xù)虧損,目前總虧損額已達約295億元。
近年來,LG推出過不少劍走偏鋒的產品。如G Flex系列彎曲手機,T字旋轉屏Wing 5G手機等。只是這些嘗試都沒能獲得市場認可。
如今,LG手機已被后浪重重地拍在了沙灘上,全球市場份額僅為1%左右。但在經歷了找買家等系列努力后,LG并不愿意瓦全。
4月5日,LG電子正式宣布關閉手機業(yè)務,不再生產手機。而4000名員工將轉移到家電和電池部門。自此,LG手機正式落幕。
09
尾聲
在手機行業(yè),“五年河東,五年河西”是常有的事。如果深究玩家失利背后的原因,則并不能以其經營不善而一言以蔽之。
無論全球社會經濟如何發(fā)展,企業(yè)都是時代的企業(yè)。由此,一家企業(yè)的興衰成敗,通常是社會內外部多重因素綜合的結果。
但在手機大敗局中,巨頭隕落背后也折射著自身發(fā)展的突出矛盾。比如諾基亞固守塞班、摩托羅拉因循守舊、酷派坐吃山空等。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么,在手機行業(yè),失敗的意義同樣就在于不斷從“敗招”或“敗局”中汲取教訓,然后重新出發(fā)。
不過,近年來智能手機的發(fā)展迭代已越來越快,同時馬太效應愈發(fā)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yè)一旦失敗就很難東山再起。
全球來看,似乎只有中國互聯(lián)網企業(yè),對手機行業(yè)的秩序發(fā)起了有力沖擊,并涌現(xiàn)出跌宕起伏的小米、魅族和錘子等。
但隨著行業(yè)加速洗牌,僅有小米脫穎而出。其中360宣布退出手機領域時,周鴻祎說,“智能手機行業(yè)已經不是紅海,而是血海”。
對此,手機企業(yè)要如何突圍或保全自身?一定程度上,現(xiàn)在頭部的華米OV、蘋果、三星,乃至傳音等都各提供了一種模式。
但無論哪種模式,手機制造比拼的根本在于技術研發(fā)能力。因為只有具備核心技術,才能充分建立起行業(yè)地位和強大話語權。
在世界手機發(fā)展進程中,可以看到廣告營銷、性價比、資本合作或政策等驅動及導向的各類企業(yè)。但若“有面無里”,難免落敗。
細數(shù)眾多國內外品牌,華為算是一家真正致力于研發(fā)和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不僅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大舉投入,而且培育了技術基因。
當然,華為手機取得的成功還有賴于管理制度、企業(yè)文化和團隊協(xié)作等。但華為突破的技術,是其攻城略地和品牌向上的根本。
此外,也要注意,正是國產手機品牌的揭竿而起、“前仆后繼”,才激活了國內的手機產業(yè)鏈,最終實現(xiàn)與國外品牌分庭抗禮。
回顧歷史,每次重大新技術的出現(xiàn),都會帶來手機行業(yè)洗牌的機會。比如正是手機進入智能時代后,一眾傳統(tǒng)豪強便急轉直下。
如今,5G、AI等新技術正在深化發(fā)展,并將手機廠商拉到一條新的起跑線。風口之下,今日王者、昔日敗將均紛紛布局智能手機。
毫無疑問,在5G時代,全球將進入新一輪換機潮。而在未來的激烈競逐中,誰將繼續(xù)稱王,誰又將被斬落馬下,且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華為研發(fā)》張利華:15年前提議做華為手機,任正非曾大怒拍桌子,上觀
2.中國手機前傳:摩托羅拉的津門往事,虎嗅
3.約瑪·奧利拉的諾基亞傳奇,電腦雜談
4.波導手機走下神壇背后的故事,搜狐
5.TCL手機的“榮耀”往事,和訊
6.昔日巨頭今何在:諾基亞摩托索愛沉浮錄,人民郵電報
7.國產手機發(fā)展史:酷派手機
8.“鷹眼”侯為貴,《互聯(lián)網周刊》
9.從比肩三星到走向沒落,誰害了LG手機?鈦媒體
文章已于2021/04/14修改
作者:陳辰 來源:科工力量微信公眾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恐怖的殺手機器人來了!伊朗軍方曝光“核彈之父”遇刺真相:人臉識別,自動射殺!
2020-12-14趙皓陽:1980年光刻機項目下馬,2020年中國手機被芯片扼住了喉嚨
2020-08-1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