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17日),神舟12號載人飛船承載著我國3名航天英雄,踏上了回家之路。
按照預定計劃,中午1點半左右,神舟飛船穩穩地降落在內蒙古新近建成的東風著陸場內,中國空間站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在太空遨游了3個月后,三名航天英雄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出艙,平安回家,在中秋節前與祖國人民團圓!
三名航天英雄踏上了祖國堅實的大地,他們的神情略帶著疲勞,但卻又難以掩飾地興奮,向祖國人民,報告著這次任務的圓滿完成。這意味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再次獲得了里程碑式的勝利!
中國航天已經完成了在浩瀚宇宙中,建立并登上中國人自己空間站的偉大成就。但我們并不滿足,新的任務已經開啟,中國將要建造千米級的“超大型航天器”,即將挑戰人類太空科技的極限!
據媒體報道,今年8月底,我國公布了“十四五”國家規劃第一批重大項目指南。其中有1個項目立即引起了外界的普遍關注——千米級“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組裝動力學與控制”。
中國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令人無限遐想(圖為科幻作品)。
簡單地說,這座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既是一座超大型的宇宙空間站,也是我們中國人飛向月球、火星,進行星際航行的中繼站。在項目指南中提到,這是我國未來進行宇宙空間資源利用、宇宙探索以及長期在軌居住的重大戰略級航天裝備。
中國將如何建造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我們需要進行模塊化、功能化的設計,利用運載火箭多次發射運輸,并在太空中完成組裝,最終打造出一座超大型的航天器。同時,我們還要解決各子系統之間極其復雜的組合問題,最終保證這座超大型航天器可以穩定運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即將建成并正式運行的“天宮號”空間站,并非中國航天的最終目標,只是我國下一項更加宏偉的宇宙計劃的前期鋪墊,以積累空間站建設及載人航天的經驗。中國航天的目光放得更遠,不僅要登上月球與火星,還要探索人類將如何長期在宇宙中生存。
由美國主導建設的國際空間站,是人類目前建造的最大航天器,而我國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的復雜程度,則遠超國際空間站。美國從1998年開始發射艙段進入太空,直到2010年最終完成建設,先后花費了12年,而最初發射的“碼頭”號艙段,已經接近壽命期限,基本報廢。
而工程量遠比國際空間站更加繁復的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則必定會花費相當長的建造時間。所以我們核心部件的使用壽命也必須有所延長。同時,還得保證各部件的輕量化,以減少運載火箭升空運輸的次數,這對我們的航天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
然而,我們中國人只會將眼前的困難,當成前進的動力,從未低頭。20年前,美國拒絕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歐洲拒絕中國參與“伽利略”項目;但20年后,我們建成了自己的空間站與“北斗”衛星定位系統。
項目的艱巨程度與外國的技術封鎖,都擋不住我們中國人發展自己太空科技的高昂信心。在中國人的字典里,只要還有一絲希望,便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歷史證明,美國越是對中國封鎖技術,中國人越能取得震驚世界的輝煌成就。原子彈、氫彈、東風家族、殲-20隱身戰機、國產航母、“祝融”號火星登陸車、量子衛星……這個名單太長了。每一項成果,不僅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安全,同時也帶動了許多高科技項目的長遠發展。
目前,全球正處于第五次技術周期的衰退期,舊技術的紅利已經耗盡,新技術還沒大規模應用,再疊加全球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都逐漸“熄火”了,每個國家都在苦苦煎熬。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需要在科技領域進行多點突破,以發現下一輪的技術革新,創造新的技術周期,由此才會使我們的14億人口,真正能夠共同富裕。
為什么我國準備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就是要讓市場上富余的資金流入眾多的科技小企業,不斷地嘗試與突破,條條路途通向科技創新!
而建設千米級超大型航天器,積極探索、開發宇宙,則是由我們國家主導的重要科技突破項目,將帶動生物、醫學、物理、天文、地理、氣象、通訊、芯片、材料等等一系列科學門類的發展與進步。
這些技術突破當然也可以應用到民用領域,這就是中國正在下的一盤大棋!
美國還在揪心當國際空間站報廢后,嫉妒中國天宮空間站將成為太空中唯一的空間站。殊不知,中國已經有了更加宏偉的太空計劃。鼠目寸光的美國,已經趕不上中國的超前思維與戰略布局!
作者:衛泱 來源:衛泱菌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