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部主要領導更新,為更好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為中國教育走上健康之路,為教育大發展呈現了令人鼓舞的前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但表現在人民生活富裕幸福,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民具有噴薄的創新精神和強大的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而這些又源于教育,確保不斷地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導讀】本文談8個問題:
一 改革學校的評判標準;
二 改革大中小學校學制;
三 改革課程;
四 怎樣實現7~9年級的課程改革;
五 入學、升學、畢業等機制的改革;
六 上大學的改革:
(一)怎么上大學?(二)高考考什么?
七 大學管理的改革;
八 教育中的德育。
第一,是培養生活技能,使之能在世上存活下去。當然,不上學也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到生活和勞動本領。但受過教育與沒有受過教育總體上講其生存能力強弱和生活質量會有顯著差異。因此我們的教育就不能是“讀死書”,讀得不會生活,尋死覓活,“躺平”,那就反而不如沒讀過書的老農,老婦,那樣的話肯定是失敗的教育。老農精神很健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如果躺平就沒的吃了,大家都沒得吃了。第二,使之不但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條件,還因為在受教育之后,能力和激情都大增,因此還能服務于他人,成為大眾中的佼佼者或管理者。當然,他可以服務于大眾,也可以服務于小眾,既可能做的是公益的事,也可能做的是公害的事。第三,是培養特別善于發現、研究和解決人類面臨重大問題的人,為了心中的目標這些人可以竭盡全力甚至不惜生命地奮斗和創造。他們中許多人悲天憫人,人生目標是能為祖國甚至全人類做出更大貢獻、造福。他們當中也有的人公德不行,自私冷酷,他們只為自己或小眾,甚至危害大眾。由此可見,教育的本來目的應當是根據受教育者的愛好和能力,創造公平和自由的條件,幫助、促進受教育者首先成為自食其力的人,盡力成為能為大眾造福的人。評判學校是否成功,就應當從這里出發,而不能看有多少人考上國內外名校,產生多少論文,論文登載到國內或國外什么級別的期刊上,有多少外國留學生,有多少教授,有多少實驗室,學校占地面積多大,學校有多少資產,校長是什么級別的官員,有多少學生到西方留學去了,國家撥給的教育經費多寡……,這些“標準”多是形式,有的僅僅是硬件,完全不能代表學校的教育水平,應當完全摒棄這種簡單、表面化評判學校的標準。學生的實踐結果才是衡量評判學校水平的唯一標準。如果學生在校和畢業后對社會和人民大眾的作用、影響、貢獻越積極,越重要,越大,這樣的畢業生越多,說明教育越成功,就是一流學校。次之就是二、三流甚至未入流學校。現在網上廣為流傳中國以西北工業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為代表的五所大學為國家多項重大科技創新做出重大貢獻,受到國人稱贊。而最有名氣的清北卻是畢業生爭相留學美西,并且其中相當數量不回國了,效力歐美,國內“一流學府”廣受國人詬病。教育要改革的第一就是學校的評判標準,從教育系統,從輿論都要端正,這是大原則。如果偏離了,越改革越不得人心。就如同教育產業化的結果使得教改越改越錯,令全民更加詬病一樣。現在的學制太長,6歲上小學,22歲大學畢業,如果讀碩士、博士,畢業已經接近30歲,工作到60歲,上學就占了幾乎一半,人生精力最旺盛的7到30歲被占用到無休止的做題、記憶、考試當中,大好年華被“教育”占用了。我們應當認真地想一想,一個人真的需要這么久在校學習嗎?這樣做對人類自身最有益嗎?被尊稱為“中國鐵路之父”的詹天佑從小只上過四年私塾,后有機會上小學時已經12歲,由于他勤奮、聰穎、善于學習,兩年后小學畢業,三年后中學畢業,又三年后大學畢業,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一共才八年。但八年的學習生涯并沒有影響他的成就。大家熟知的是,他僅僅用4年在崇山峻嶺中建成了當時具有世界級難度的京張鐵路;不為人知的是,他剛投入鐵路工作5年,就在洶涌的灤河上建成了長達670米,16個巍峨橋墩的鋼結構灤河大橋,至今大橋傲然挺立。大家熟知的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他從上小學到高中畢業一共才六年,接著考入大學,四年后因故回到鄉下家中,而他在力學、數學、光學方面的眾多發現就是在僅僅上了十年學,大學還沒有畢業的情況下實現的。按照我們現在的學制時間,八年才初二,十年才高一。中國和世界各領域優秀人物數不勝數,他們不但在課堂,還特別善于在生產、社會、科學試驗中學習、實踐,創新,最后成為大家,甚至是偉大的人物。現實充分證明:學制可以縮短。學子是否成功主要不取決于學齡長短,而在于理論盡早與實踐結合,因此較多地縮短現有教育學制有利于促進結合。
縮短學制。將現有小學和中學12年合并改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或者八年一貫制),大學4年(或者3年),上學時間縮短至13年(或11年),即19歲(或17歲)大學畢業,隨即參加工作。
縮短學制有人擔心增加就業競爭,排擠成年人工作,這完全是因噎廢食的想法。就業是行政管理部門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因為擔心就業壓力大而故意延長學齡,這是浪費了人類的青春和才華,延緩了社會發展和進步。
讀碩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制度從大學剝離。大學不再設碩、博研究生部。大學畢業生如果想繼續讀碩士、博士,須參加工作,在工作中報考繼續學習碩士或博士學位。能夠授予繼續學習者以碩士、博士學位的單位(生產企業、研究單位、科技公司)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聯合經考察后授權,其各單位的研究生研究計劃受科技部指導,與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相一致。
從大學剝離讀研可以使大學專心致志地教學,讓教師教授專心致志地教書育人。避免出現導師漫不經心,研究生混日子拿文憑,不出效率和成果的情況。剝離之后,研究生就成了單位拿工資的勞動者了,邊工作邊進修,在導師的指導下研究問題,如果導師及研究生效率低下,那單位是不會容忍的,因為單位要講效率和效益。1~3年級設五門必修課:語文、數學、自然及常識、品德、體育。必修課不可改換或停學。設二門自選課:音樂、美術(學生自主選擇上或者不上,上課沒有考核)。1~3年級的五門必修課的內容教給剛上學的孩子們最基本的語言、文字,對數字的認識,對大自然及生活中許多現象的認識,讓孩子們盡早認識文化和自然現象,培養對祖國文化和大自然的熱愛和興趣,獲得最基本和必要的知識,最基本的文明、勞動、自立的習慣。體育課著重開展游戲,在游戲中鍛煉身體同時培養集體意識。內容應當更貼近生活,讓孩子們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開始培養良好的品質和習慣,增長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們不再是掃帚倒了不扶,回家就是小王子、小公主被侍候著。知道跌倒了怎么辦,同伴遇險(如溺水)了怎么辦,老人突發疾病或突發事故、災難發生應當怎么求救,怎樣過馬路,怎樣使用家用電器開關,燃氣灶開關,和長輩上街買東西會算賬,知道洗手應當打肥皂然后搓手,而不是不洗手就拿東西吃,或者只是水沖一秒鐘,在衣服上擦一擦糊弄自己等等。讓孩子們迅速地融入到生活中,而不是產生一群什么都不會都要依靠父母的“低能兒”。4~6年級設六門必修課:語文,數學,文化課(綜合歷史、地理、社會、哲學等),自然及技能課(綜合物理、化學、生物、生活和勞動的必要的簡單技能、知識等),品德、體育。設三門自選課:外語,音樂,美術。文化課針對人類文化、文明廣泛的領域,主要是文化、社會、精神層面的知識,認識國家、民族、人類、世界、地球、宇宙發展的歷史,成就,文明及發展規律等等,比過去只學歷史地理視野更開闊,更接近事物發展的真實。自然及技能課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幾門課,更有利于解釋和揭示自然現象的真相,比如人的進食、消化直至排泄,這里面就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的綜合知識。人為什么會有病,又會好了或死了?那就可以從自身免疫功能及中醫和西醫兩個角度去認識和解釋。以及重要的生活和勞動知識及技能等,這樣才更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真實情況。增加技能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生活中實際問題,并且能自己動手解決。比如學習做飯炒菜、洗衣服、家中的照明短路了會修理,看說明書并使用各種家用電器,看說明書會組裝各種家具、用具,會網購車票,預約掛號,明白下雨天為什么不能靠近積水的電線桿附近,……這樣會培養學生更自信,增強動手并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外語設為自選課是因為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將來終其一生可能都很少會用到外語(況且翻譯軟件不斷更新,水平很高),因此不應當強迫全體學生都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學外語。但是一部分對外語感興趣的學生,甚至想將來自己要學的和從事的事業必然要用到外語,那他就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外語課。體育課應當增加集體體育項目。看中國奧運金牌就可以知道,個人項目比較突出,而集體項目常常是短板,因此應當通過體育從小培養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奮斗、集體配合、集體榮譽之間的關系,培養懂得配合的團隊精神。7~9年級基礎必修課減為三門:語文、品德、體育。同時由學生自主選擇最少1門最多4門專業必修課。也就是學生最少可以僅學習4門課程。專業必修課是由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愛的、甚至將來愿意從事的行業來學習。比如特別喜歡物理,或者數學,或者中文,或者戲劇,或者中醫,或者軍事等等都可以。專業必修課學習半年后允許學生改換專業,或者停學某專業,但最少必須保持1門專業必修課。為什么對課程做這么大的改革?7年級就少而精地“偏科”了?是為了讓學生早日發揮出自己的天性和才智,用功地學自己最喜愛的。教育不是萬能的,想教得學生無所不會既沒必要也沒有可能,中學設那么多固定的課程讓學生啃,學生負擔很重,關鍵是阻礙了學生在他有興趣愛好的課程上學習發展的可能性,總體上延緩了社會的進步,所以已經到了對課程果斷改革的時候。2500年前的魯國少年魯班即跟隨父輩學習修橋蓋屋舍做家具,他后來不但發明了我們熟知的鋸子,還發明了許多工具,如墨斗,刨子,鑿子、石磨,鎖、云梯等非常實用的器具流傳至今,對中國土木工程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古籍還記載魯班曾“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發明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借助風力的飛行器。還刻制過立體的石質的“九州地圖”供人們認識當時的世界。魯班沒有泛泛地學習很多領域,比如他對農業就不專攻,但專攻土木工程,并持之以恒,終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成為偉大的發明家,幾千年來被中國人民尊稱為“土木工匠的祖師爺”。上世紀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從小家境清貧,愛玩好動,別的功課有時不及格,但數學卻展露出慧光,初中就解出了歷史上的難題“韓信點兵”。后因家境困難上不起高中就開始站柜臺當售貨員,學校的辦事員,并得過傷寒病,落下了終身腿的殘疾。但他特別喜愛數學,時刻注意收集數學著作,刻苦自學鉆研,在他剛20歲的時候就在當時《科學》雜志發表論文對著名數學家蘇家駒的一個數學問題給予糾正,引起清華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的重視和喜愛,并把華羅庚安排進清華數學系當助理員(相當于事務員),從此他利用大學里書的海洋的條件,在努力工作之余廢寢忘食地學習數學,旁聽數學,不斷實踐,終于成長為蜚聲中外的著名數學家。學多少門功課不是關鍵,關鍵是對最喜愛的事情是不是專攻了。
上學的時候有的學科成績不理想,但只要有自己喜愛的學科并且鉆進去了就好。
可見,在7年級開始也就是13歲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應當創造條件,讓學生集中時間和精力去開始學習最喜愛的課程,讓學生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鉆研最喜愛的專業上,促進學生更好更快地發展,為成功奠基。為什么允許學生選擇1門或到4門專業必修課?因為有的學生只認1門課,那就選擇1門課。但有的學生認為除了主選的1門課,還需要幾門輔助課,那就可以再選幾門課。為什么還允許學生中途減掉幾門專業必修課?因為如果他選了4門課學習了半年,感覺有兩門不必要,或者學的多了感覺吃力,想減掉就要允許。為什么允許學生改換專業必修課?因為少年時期學生的興趣愛好不一定穩定,應當允許中途改換。同時允許能力和精力充沛的學生旁聽學習更多專業必修課,這樣的學生可以向學校提出申請,獲批后可以旁聽其他課程,不計學分。通過這樣的改革,既確保了專攻發展,又滿足了愿意博學多聞的學生的愿望,充分保證人們學習的自由主動性。最后這三年的學習,學生基本有了自己未來的專業和發展方向,不會如過去高考那樣,報了十個志愿,十個專業,完全靠碰大運決定,自己無法把握。這種學制和課程改革,一定程度上是將單純的文化高中和職業學校結合起來了,從書本和實踐兩方面學習。 同時避免“初升高”的巨大壓力提前移到初中生身上,保護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樣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努力消除現有高中比職高高人一等的偏見,消除高水平學生上高中大學,差等生上職業高中這種不當的分流措施,消除“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和資本主義思想,一定程度上實現兩者的融合,努力創造平等的機會給每一位受教育者。7~9年級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定向專業教育的開始,為中國人才早日脫穎而出培植沃土。學生的興趣會很廣泛,想學習的專業數量甚至會接近現有各類大學,普通九年一貫制學校如何能解決眾多專業必修課的教學問題?第一,專業必修課都上網課。每一所學校根據學生報名專業,組織安排,每位學生都有一臺小型電腦(一體機)線上上課。第二,專業必修課實行全國統一教材,由國家教育部組織各門類大學教師及專業研究人員、教育科研單位、科學、教育出版單位統籌規劃,分工協作在一年內完成教材和教學方案編寫以及視頻錄制工作。如果力量不夠,教育部可以組織省、市強力師資人員支援。可以由國務院組織科技部、科協、大百科全書編輯人員、中央電視教育臺等相關部委行業專門人才共同參與工作。第三,學生的測驗、考試、評分等實行線上統一進行。網課之外的其他教育內容,比如線下輔導、實驗、實習、考察、升級等,由教育部會同省、市、縣教育部門規劃方案并實施。我國軟硬實力雖都有巨大增長,但是關鍵核心軟硬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差距,比如房地產業的產值在國家GDP中比例過大,而高端制造業產值卻很不夠;高檔手機芯片等元器件國產化率很低;高檔汽車、飛機發動機幾乎仍依賴進口;精密制造、高端合成材料,自主工業設計軟件等等都是國家的短板。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并奮力追趕。所以學校應當按照國家的科技、經濟、文化、軍事等各領域的規劃和戰略需要,根據學生特長,對學生選擇專業必修課有意識地引導,使學生能將自己喜愛的專業和祖國最需要的專業結合考慮,而不能放棄引導,完全放任自流。
免費入學。國家有給國民以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民也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完全有能力,況且“再窮也不能窮教育”,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新發展階段所追求的一個核心目標,所以我國應當全面實行免費上幼兒園,免費上九年一貫制學校、大學至畢業,這一政策將非常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給全國人民的一大福音。特別是在全國范圍內仍然存在著收入不平衡的情況下,對相對困難的家庭孩子更是福音,他們可以獲得和富裕家庭孩子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對家庭來說免去了教育負擔。也有利于實現國家鼓勵生育的新政策。
國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國營企事業單位辦幼兒園、九年一貫制學校。這一政策曾有效緩解政府公辦力量不足的問題,當年各地鐵路、石油、鋼鐵等企業都辦過小學、中學,確保實現應入盡入。同時新增學校會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免試入學。一律實行免試入幼兒園,免試入九年一貫制學校,杜絕孩子有特長、孩子家長能贊助學校就會獲得優惠或特殊照顧的歪風。發現應嚴肅處理。教材本冊印制。從幼兒園到一貫制學校及到大學的所有教材,本冊等一律用普通紙張常規開本印制,只保留必要插圖,取消用高級紙張大開本全彩色印制,不追求形式上的豪華,應當追求內容的上乘,目的是大大減少學生家長購買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學生書包超負荷沉重負擔,大大減少國家資源浪費。過去上學一個布書包就夠了,現在需要大雙肩背或者拉桿箱才裝得下。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升級,采用測驗學分制。每科每月測驗一次(百分制),其分數的1%為學分,期末考試的學分可加成為1.1倍,學年考試學分可加成為1.2倍,第九年畢業考試學分可加成為1.3倍。(比如某學生某課程期末考試得92分,換算成0.92學分,可實得0.92×1.1=1.012分,如果是畢業考試可實得0.92×1.3=1.196分)一說要給學生減負,有人主張取消學生的考試、測驗,這不對。對學生需要保持合理的合適的壓力,讓學生對學習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完全取消測驗考試只會大幅度降低學習質量和效果,其實是害了學生。在7年級以前,測驗考試結果不在學生中公布就行了。由于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能力和愛好選擇1~4門專業必修課,為了學分公平,無論學生選學幾門專業必修課,只取其中最高專業必修課的學分及基礎必修課語文、品德、體育的學分計入總學分。即每一位學生都是四門課的學分計入總學分,計分科數相同。對每科學年學分總成績設升級標準。學生即使其他各門課程均未達標,但只要有一門課程學分達標即可升到上一年級,只有所學各科課程學年總分全部不達標才會留級。實行這樣的制度是為了給學生一定的壓力但又相當輕松,注重平時學習,避免期終突擊和一考定終身,也為了給有后勁或特別偏科的學生以更公平的學習機會。實行單科跳級制度。某科學分總分在全年級排名名列前茅的學生,如果自己有意愿有能力,可以向學校申請跳一級甚至二級。(不在學校和學生中公布學分及排名,只由學校、老師掌握,并告知家長自己孩子的學分和排名。)允許跳級有助于聰慧優異學生早日脫穎而出,不埋沒人才。當然跳級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測驗,判明學生能夠適應跳級后的學習。比如某學生單科優秀,雖然他還在6年級,但優秀的單科可以一次跳級到8年級。如果各科都優秀能同步跳級,即可提前畢業。九年畢業標準。不要求學生三門基礎必修課和一門專業必修課全及格,最低是學生只要有一門必修課程的畢業總學分達到標準即可畢業。九年教育很寬松,自由,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助力發展,這樣就給不同家庭條件、不同智力和身體條件、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包括很偏科的學生都以受教育的機會,也為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創造了脫穎而出的充分條件,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回歸了教育的本意。上大學一直是中國人人生的一件大事,實際上只不過是人畢生學習道路上的一個階段。是人為設置了層層障礙和光環,“學而優則仕”正是最大的障礙和光環,不管是在官場或企事業求職首先看學歷,必須要達到學士、碩士、博士,越是“名校”越受青睞,可以享受最優的待遇和職位,使得人們雖然視考“名校”為畏途也一定要拼死一搏去“跳龍門”。關鍵是人們獲得學歷的條件是否足夠公平?是否確實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事實上由于社會的上層、中層、下層的家庭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從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胎教”開始就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這有違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原則,現在終于到了盡可能實現教育公平的時候了。怎么能消除上名校近乎瘋狂的競爭和實現上大學的相對公平?有人會說怎么能這樣?那不是什么水平都可以來了嗎?從本質上講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點可能沒人否定,但為什么上大學就要畫杠杠呢?即使某人的智力或者能力差一點,但只要他愿意學習,就應當允許,社會主義中國尤其應當是這樣。只不過怎么學有差別,后面再談。現在上大學是“一考定終身”,雖然有其公平性,但由于教育產業化、資本的介入,貧富的差距等等原因使得校外培訓、各級重點中小學、學區房、貴族學校等等摧殘了那一點公平,現在教育系統正在全力制止這些不公平現象。那么,更加公平的杜絕“一考定終身”應當怎么做?可以用:九年一貫制學校總學分(占80%)+高考成績學分(占20%)=高考總成績學分,按高考總成績學分入取。(這兩種成績所占比例可以仔細研究后確定)
根據占分比例可以明顯看出,學生為了總成績好,必須在九年學校中努力,即使高考時發揮失常也不至于有大影響。但各地九年一貫制學校總學分能否保持正常、公平?學校會否為了自己學校學生高學分采取不當手段?全面開展線上網絡教學,線上統一教學,線上統一測驗、考試、判分,最終結果應當基本公正。數據在縣、區、市都會共享,各個學校都可以相互比較鑒別,如果發生個別舞弊現象在信息時代也很容易被發現曝光和被嚴肅處理。當報考某校某專業人數多于學校招生名額,考生的高考總成績排名不夠靠前,不能被錄取為在校生時,可以采用“網授生”辦法錄取報名考生。“網授生” 類似于過去的“函授生”,函授生是報名后通過購買學校的教材,在家自學,并可獲得學校老師函授指導,有條件學生也可以赴學校請教老師,最后函授生接受學校的函寄考題(或設計或論文),答卷后寄返學校,學校根據答題質量評判是否函授畢業,如可畢業授予學校的函授畢業證書。網授生完全可以效仿函授生的機制,這樣可以確保想上大學的都能上,有效緩解學生考大學及家長憂慮的壓力。網授生由于不必在校學習,更自由,可以邊工作邊學習,甚至可以同時網授幾門專業,沒有年齡限制(老少咸宜),給人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網授生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向學校申請參加在校生畢業考試或索要考題,如果考試成績合格,學校可以授予學校書面考試合格的畢業證書(因為在校生是否畢業須綜合考核,不單單看畢業考試、設計等)。這樣可以有效縮小在校生和網授生的差別,有效緩解萬人高考擠過獨木橋的壓力。比如大學某專業計劃招200名學生,但報名考生達到500人,那就可以錄取200名在校生,錄取300名網授生。通過網授生機制實現“想上盡上”,可以解決大學在校生存量有限的問題,最大程度體現教育公平,最大程度提高全民教育水平,促進提高國民素質。現在高考科目基本上是3+2或者3+3,也就是讓考生把整個中學課程全部復習、背誦、做題、猜題N遍,這樣做確實鞏固了所學知識,但基本是死記硬背,使得備考這半年或更長時間教育停頓了,不符合知識和教育應當連續、發展、創新的使命。高考的語數理化外等課程在9年里經過多次測驗考試,掌握的程度已經擺在那,沒有必要通過高考強化復習和考試,造成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包括全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所以應當全部廢除當前高考內容。在學校第7、8、9三個年級已經設立了專業必修課,學生已經對所學專業有了興趣和一定程度的知識,將來很可能從事該專業工作,就應當考與此相關的,綜合檢驗學生經過九年學習后的悟性(理解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只考三道題。第一天考第一、二題,第二天考第三題,每天考試都可以延長兩小時。第一題,就考生報考的專業出題,判斷其對題的理解能力,是否能歸納并條理清晰地寫出主題,中心思想,要點,難點,發現了什么問題等。
第二題,結合該專業現狀出一道題,看考生能否將該專業目前問題分析得井井有條,切中要害,深刻,有實際意義。
第三題,結合該專業現狀和存在問題,結合未來發展前景,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創新、發明方案,以合適方式表達出來。
有人可能會認為,考生只準備這三道題,那還有什么可考的?要知道正是這種靈活的臨場要求分析判斷的題,才能考察出基礎的語文、數學、自然科學等綜合實力。題是一樣,但答案會各有千秋,立分高下。這樣考才能考核、活躍考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考生通過備考把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最喜愛的專業上,理論聯系實際,考出水平和潛力。
這種高考內容的徹底改革,能消除當前考試的各種弊端,免除考生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機械重復死記硬背,基本消除高考“臨場發揮失常”“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給考試以全新的理念——繼續教育和深化教育。對學生今后專業的發展極有益處,大學也可以收到成千上萬對專業的新思想、創新方案,為行業、專業補充了新鮮血液。學校還可以從三道題的答案中發現“奇才”,“怪才”,比如華羅庚那樣的“珍珠”,學校可以破格錄取,讓中國人才輩出的通道更加寬廣。大學是學習、鍛煉、培養、展現學生能力的關鍵階段,我們應當改革掉一切束縛大學健康發展的障礙,讓大學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真正的人才之搖籃,而不是外國尖端人才的預備學校,外國“垃圾”的安樂窩,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培訓基地。因此對大學應當進行包含但不僅限于下述內容的徹底改革。⑴ 大學不是官場,應遠離“官本位”,所以應當取消大學的行政級別制度,取消行政評級的標準。這樣改革的結果可能讓一部分舍不得級別的官員離開大學,可以實現讓只想辦教育不想當官的人當校長,給校長創造心無旁騖辦教育的良好條件,也讓學生少了一大塊官本位的陰影。⑵ 讓大學與校辦企業等盈利性機構完全剝離。如果兩相混攪就會讓“掙錢”、“利益”擾亂學校秩序,擾亂校長、教授、教職員工的心思,他們不得不花更多的心血為學校為自己獲取利益而“打拼”,甚至成為主業,而立德樹人的教育反而成為沒有指標的副業。大學熱鬧地“向錢看”,實質已經被抽絲剝繭。企業從學校剝離會影響學校經費,因此國家應當保障一心辦教育的大學足夠經費和生活水準。⑶ 要嚴格對學生管理,不能再出現入學先瘋玩、休息兩年再混個畢業的惡習。中學是普及教育應該寬,大學是功能教育,只要進了大學就必須嚴。大學嚴格實行學分升級制,學年末有一門課程學分不及格可補考一次,補考仍不及格則留級;如學年末有兩門課程學分不及格,不予補考即留級;留級一年后仍有一門學年學分不及格者一律退學處理。⑷ 大學學分包括但不限于: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實驗課、實習課、實踐課、創新發明實踐、政思課、體育課。⑸ 實行助學金制度。根據學生經濟困難程度分等給予助學金補助,確保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⑹ 實行獎學金制度。對品學兼優的學生分等給予資金獎勵。⑺ 對單科優秀的學生實行單科優秀學科獎。無論哪一科,學年學分在全校排名前5均可獲得單科優秀獎章、獎狀。對有創新發明并獲得成果的學生及相關老師均可獲得單科優秀成果獎章和獎狀,也可以同時授予獎金。⑻ 對教師的升級評定(指由助教-講師-副教授……)不以論文發表數量和發表國內國外期刊等級考核,也不以教職年限論資排輩,而是以教授的學生品德、學業、創新成果來考核,越好越多,則升級越快。這樣將激發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認真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如果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或者獲得各級重要的獎勵,學校應授予其教師、教工一、二、三級優秀園丁獎,如彼時其老師已調離、退休或者已過世,亦將獎章、獎狀或獎金送抵本人或者其直系親屬。教工與學生同獎,是為了感謝教工的辛勤付出,鼓勵全社會尊師重教,鼓勵教工認真而持久的工作熱情。這種獎過去沒有,但卻很有必要,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是在發揚中華傳統美德。⑼ 對外國人報考中國留學生一律經與中國考生同等考試內容及標準,不得降低標準瞞混過關。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一切待遇,包括助學金,獎學金、住宿標準、伙食等等一律等同于中國學生,不得有任何特殊(不得巧立名目給以特殊獎學金等優惠)。不準有“異性伴讀”存在。再不能以犧牲中國教育和中國人民利益為代價來招攬留學生創所謂“×流大學”為自己貼金了,這種“雙重標準”嚴重傷害了國民感情。哪個官員還頑固堅持這些雙重標準,就讓他下臺。 ⑽ 嚴厲整頓、杜絕大學造假舞弊之風。包括學生、教師、教授的各種作業、考試、論文、報告等等所有需要學生和教師自己提供的成果,都不得抄襲。無論是同學的、同事的、網上的,是凡不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都屬于抄襲,學校應當雷厲風行立校規在公告欄張貼“告示”宣傳,一旦發生抄襲舞弊學校應給予嚴格懲罰,比如對學生以零分論處,對教師計入“黑名單”,影響升級……。學習、學術來不得半點造假,只有嚴格整頓學風才能還學校以真,否則劣幣會逆向淘汰良幣,使大學失去真善美。重塑學風,才能培養出到社會上嚴謹、認真,絕不造假的人才,才能為改造民風貢獻力量。⑾ 大學教職員工負有教書育人之重任,但正人必先正己,除學識及教學能力之外,其“三觀”必先正。不能讓一群借古諷今,歪說戲說的人指桑罵槐甚至明目張膽地誹謗、攻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英雄、英雄模范、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這種人實際上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代言人,不配稱人民教師。社會主義的大學講堂不能讓這些人占據,所以大學必須定期考核教職員工,清除這些人出教師隊伍。教師應當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成為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⑿ 各類大學均設立“創新發明工場”做為教學和學生實踐的基地。不但工科、理科、農科、生物等實踐性強的大學生可以拿自己的創新、發明項目申請來工場實踐,研究、制作、試驗等等。就是文科、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類大學生也可以帶著自己的創作作品申請到工場實踐。這一舉措很重要,工場有場所、設備、儀器等物質條件,有教師、工場的各類型工匠指導,有國家資金支持,可以讓千千萬萬的大學生的創新發明思維有了用武之地,激發大學生們迸發創新發明的熱情和智慧。大學可以以眾多實驗室、實習工場等為基礎,做好工場規劃完善建設。國家科委應當給予技術和項目的強有力指導,國家應當給以資金的大力支持。東漢蔡倫發明造紙,他就是憑借對生活中現象的觀察,對前人零星經驗的總結和自己勤奮的思考,產生了發明的靈感,但他如果是一無所有的平民也難以實現,正好他掌管著監制皇宮中器物,于是他利用皇家場地,和眾多工匠一起經過反復制作、試驗、改進,終于制成了物美價廉的紙張,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他自己也被封為“龍亭侯”。大科學家牛頓因倫敦疫情嚴重,大學還沒有畢業就被遣散回到農村家中,除了各種主觀優秀因素,客觀上他借助家中農莊充裕的經濟和場地條件,進行了一年半的科學研究試驗,在力學、光學、數學等方面才有了重大的發現。疫情過后,他又回到大學完成了學業,并對他的發現深入研究,最后形成定律和學說。不但蔡倫和牛頓如此,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在一定的“舞臺”上才創造出輝煌的劇目。中國的大學就應當為中國大學生搭建舞臺,幫助他們早日成才。這是重中之重,這個錢一定要給,一定要花在學生創新發明上而決不許挪作他用。⒀ 大學的研究生制度應當怎樣改?現在存在著導師很少當“導師”,忙著當“老板”,研究生研究的不多,不得不給導師當“打工仔”;以及在研究生階段實質性研究不多,研究能力提升不顯著,往往只是增長了外語、查檢索資料、拼湊寫論文能力,有的是混了個文憑,更有甚者拿錢買了個碩、博文憑。這些現象嚴重阻礙研究生制度應有作用的發揮和效率,非改不行!但研究生制度應當怎么改?本文前述:大學不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部,即現有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機制完全從大學剝離,研究生部獨立或歸屬于企業、公司、研究院所,與大學沒有隸屬關系,即研究生制度社會化。這樣改好不好?這樣改的初衷是要避免現有研究生制度的弊端,讓大學一心辦教育,讓導師就當導師,不要又要當導師又要顧及產業化甚至營銷等。讓想繼續讀碩、讀博的學生畢業后去考有研究生培養和頒發文憑資質的單位,真的去邊工作邊做研究生,拿著工資,做個名副其實的“打工仔”。這樣改的主要問題是導師是留在學校還是也剝離?我的想法是可以由導師自主選擇,留在大學就安心教書培養學生,想搞項目當“老板”就離開大學。目前這種學不像學,研不像研的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多少年來,高中畢業生報考大學選擇專業,早已不是祖國最需要的或自己最喜愛的專業,而是工薪最高,待遇最好,工作最穩定,最安逸的專業,如金融證券,財經、工商行政管理、外語等等,常常是上千人甚至幾千人選一。國家迫切需要的,工作條件艱苦的,收入待遇不見得高的,上升空間慢的專業很少甚至無人報考。有的“頂級大學”畢業生留學美西,畢業后甚至超半數留在國外,不回國報效祖國。為什么會發生這些現象?應當說中國從小學開始許多教育工作者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是有的人,網傳頂級大學校長在向畢業生致辭時竟然只字不講勉勵學子報效祖國,齊唱國歌的場面在視頻中竟然被剪掉了。在這些校長、教師的頭腦中,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已經被埋藏,被剪輯,取而代之的是極力渲染崇尚個人自由,個人前途命運,極端的利己主義。自己都不問祖國好壞,心目中只有自我,怎么會向學生傳播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觀呢?可見,中國教育中的德育這個環節雖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但在如何獲得實效方面還很有改進之處。⑴ 如上所述,讓一切三觀不正的校長、教師離開教育隊伍。這是“綱”,不敢抓住這個綱,修修補補是不行的,領導權、話語權在他們手里,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德育。⑵ 德育應緊密聯系實際,不要說套話,宣揚什么應當理直氣壯。比如對理想、志愿,應當敢于提出“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聽從祖國的召喚”等口號,這些口號曾經對新中國的青年產生巨大的感召力,他們奔赴了大西北,西南,東北,以及祖國最需要的行業和專業,對建設、保衛祖國起到巨大的作用。眾多的海外學子為了報效祖國,舍棄了國外優渥的生活待遇,甘冒風險回國奮斗。不可想象,如果當初青年學子們都只顧自己,不顧國家,后來和今天的中國會是什么樣?所以應當用新中國無數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與今天社會及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深刻地對比教育,不能泛泛地只講大道理。應當在學生中旗幟鮮明地鼓勵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等社會主義價值觀,充分體現出“四個自信”,落實到行動中,才能進行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⑶ 反對什么也要緊密聯系實際,旗幟鮮明,不能遇到問題繞著走。比如對改開以來各條戰線產生的很不少的貪官污吏、違規違紀的官員,不能只是一句話,判刑了,查處了,反貪永遠在路上,就雪藏了,而是要讓他們當“反面教員”。應當選取典型案例,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原來什么樣,怎么逐漸變化的,變成了什么樣,不斷產生新的貪官說明了什么,我們要汲取什么教訓,我們應當怎樣來提高自己的社會主義覺悟、三觀水平、品德水平,避免重蹈覆轍。⑷ 特別不能忽視的是社會影響。有的時候教師一堂課不如家長一句話,學校苦口婆心地進行教育,可是如果現實當中學生父母長輩的實用主義言行,社會上的丑陋、陰暗現象,貪官污吏不斷被查處但卻仍不斷產生,甚至有的教職員工言行不一地謀求不當個人利益,這一切都會造成學生的雙重人格,使他明知道應當怎樣好,怎樣對,但是看到周圍、社會,他就難以獨善其身了。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與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學校的德育,必須有社會的同步協調。社會有了信仰,有了公德,才能深刻地影響學校。然后互相影響,良性循環,同步提升中華民族道德水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文明的強大支撐。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如果中國的教育這樣改革,我預計會出現日新月異的新氣象。人人有學上,上學會成為一種樂趣,而不是來自父母或社會的壓力;學習的路徑很自然而較少人為束縛的痕跡,是為了大眾、祖國也包括自己更美好的未來,而不是其他而學習。那時將會出現如毛澤東主席曾經期望和預言的:中國人民將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生動活潑的那樣一種局面。談教育改革理論方面的文章不少,本文著重從實際出發談應當怎樣改,無論觀點、內容優劣,期望引起熱心人士、教育界人士、領導的思考,期望早日實現符合教育本意本質的教育改革,實現中國教育質的騰飛。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