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中國工業博物館收藏的金屬國徽。
周 全攝
圖②:C620—1普通車床。
叢 林攝
圖③: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內沈陽鑄造廠的10噸沖天爐。
本報記者 劉佳華攝
圖④:中國工業博物館館內浮雕《鐵流凝變》。
本報記者 劉佳華攝
圖⑤:中國工業博物館外景。
沈陽市鐵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圖源:人民網
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崛起,離不開工業革命的歷史性重大貢獻。尤其是新中國成立73年以來,中國工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風雨兼程,歷經坎坷,中國工業技術人員和科學家日夜奮戰,勇于探索創新,現在終于走上了中國工業自主研發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現代化道路。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系統地深入了解中國工業走向中國制造的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道路,辦好中國工業博物館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我們必須舉全國之力,把它辦好。而且,迫在眉尖,刻不容緩,千萬馬虎不得。
金屬國徽(1∶1仿制版)、2元人民幣(1960年版)上印制的新中國第一臺普通車床、國家工業遺產——沈陽鑄造廠翻砂車間廠房……走進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一股厚重的工業氣息撲面而來,一件件工業大事、一個個創新突破、一位位勞動模范,展現了大國制造的歷史,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人民網2022年10月3日)
眾所周知,東北三省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遼寧省沈陽市更是新中國重工業的重要基地。沈陽市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把中國工業博物館建立起來,值得點贊。
眾所周知,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建立起來的博物館星羅棋布,遍及全國各地。但是,那些博物館主要是以人文歷史文物為主的展館。而且,我國古代的重工業除了鑄劍和青銅鼎之外,用于發展生產、推動社會進步的工業生產器具卻少之又少。迄今為止,以工業發展為主的工業博物館在全國更是極為稀少。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中國成立73年以來,中國工業無論是輕工業還是重工業,都發生了具有歷史性的巨變。尤其是1978年以來的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工業在充分借鑒世界各國工業革命的成果與先進技術,經過改進和大膽創新,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而且,門類齊全,不斷地適應和推動了中國加速實現現代化強國的步伐。
眾所周知,我國的工業是從鋼鐵制造起步的。之后逐漸擁有了機械制造工業,比如機床制造、航空工業模仿制造到國產航空工業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而且,在向原蘇聯學習的過程中擁有了我國獨立自主的汽車制造工業體系、輪船制造、軍艦制造、潛艇制造、拖拉機制造、紡織工業機器制造、冶金工業制造、家電工業制造、大橋構件制造、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制造等工業體系。而且,在加速實施產業升級過程中,很多老舊工業制造裝備已經被淘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真的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工業博物館來記錄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歷史進程,以及對國家不同建設時期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
見證新中國73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工業發展歷史過程,就必須充分利用已經淘汰下來的工業制造裝備作為工業博物館重要的革命歷史文物保存下來,才能作為子孫后代學習中國工業發展歷史的據的教科書。因為口說無憑,必須有實物作為證據才是最有說服力的中國工業歷史教科書。
不僅要建立具有完整體系的工業博物館,而且應當編輯出版一部新中國工業發展史的書籍。只有雙管齊下,才能客觀而又全面地把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歷史狀況向子孫后代講清楚,講明白,并在繼承中發揚光大;只有系統地把新中國的工業發展歷史闡述得更加具體,才能更好地激發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強大動力,并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偉大精神財富和力量源泉。而且,一定要把我國人工智能化對于當代工業現代化建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展示給我們的子孫后代。
作者:郭喜林 系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工作單位:新鄉市新運公司辦公室;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