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自稱lamsky的網民,在拙文《掉進坑里還手舞足蹈,至于嗎?》的后面,跟帖說:
“第一條是我的,我說的不完整,完整的是供求關系決定價值和價格,勞動當然也有作用,但不是主要的。90年代我家裝電話,安裝費是2800塊錢,什么概念?因為大家都趕在那個時候裝電話,那時候是求著電信公司。現在你要裝電話,可能象征性收8塊錢,也可能不收費,電信公司還得感謝你。就算不收費還送電話機,現在有沒有幾個人裝電話了。這就是供求關系。”
Lamsky是外果仁么?誰知道呢。
我隨手在鍵盤敲中文,屏幕上出現了“拉姆斯基”四個字;再敲一下鍵盤,又跳出了“辣媽司機”四個字。
不論是“辣媽司機”還是“拉姆斯基”,在中國的地界上都不能搞特殊。所以,Lamsky理應翻譯成中文。
在不知道這位“外果仁”性別的情況下,音譯“辣媽司機”可能會產生歧義;而“拉姆斯基”呢,又容易讓人想起喜劇演員“澤連斯基”。
出于避嫌,我姑且將Lamsky譯為“拉姆司機”(只是方便稱呼,沒別的意思)。
二、拉姆司機改口了
拉姆司機說“第一條是我的”,指的是他之前在拙文《掉進坑里還手舞足蹈,至于嗎?》后面的跟帖:
“需求決定價值和價格。你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一件沒有人需要的產品,它的價值是零。”
什么需求這么偉大?既然拉姆司機把“需求”跟“勞動”對立起來,那么拉姆司機的“需求”,指的就是與勞動無關的人的本能欲望。
所謂“需求決定價值”,說白了就是“本能決定價值”。
對于拉姆司機“本能決定價值”的跟帖,我已經作了回答(參拙文《掉進坑里還手舞足蹈,至于嗎?》)。我的回答讓拉姆司機認識到,他之前的跟帖比較荒謬。于是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第一條”跟帖“不完整”,趕緊又追加了“完整的”第二條跟帖:“供求關系共同決定價值和價格”。
瞧瞧,拉姆司機改口了:之前“不完整”的說法是“本能決定價值”,現在“完整的”說法是“勞動和本能共同決定價值”。
三、長進不大
拉姆司機為自己改口給出的理由是:之前只考慮了“需求”,卻忽略了“供給”。用拉姆司機的話說:供給所耗費的勞動,對價值創造“當然也有作用”。
有些滑稽的是,雖然拉姆司機不得不承認勞動在價值決定中“當然也有作用”,但他仍然“不忘初心”地補充說:“但不是主要的”——這個補充讓我想起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
那么,“隔壁王二”想要告訴我們那個“主要的”是什么呢?
那個“主要的”,就是拉姆司機念念不忘的“需求”。拉姆司機明確指出,雖然供給方所耗費的勞動對價值創造“有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作用,需求的偉大作用才是“主要的”。
讓我們跟著拉姆司機的“需求側”往下走,去看看需求的偉大作用是從哪里生發出來的吧。
在拉姆司機看來,需求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與勞動無關。所以,即便“勞動決定價值”,那也不是“主要的”,“本能決定價值”才是“主要的”。
在省略掉“不是主要”因素的勞動之后,拉姆司機“完整的”說法可以概括如下:不是“勞動決定價值”,而是“本能決定價值”。
我估計,拉姆司機此時會有些洋洋得意。他以為把供給和需求都摁在價值決定的高壓鍋里,就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地用本能欲望來解釋“價值決定”了,從此也就可以繼續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了。
比起之前把需求當作決定價值的唯一因素,拉姆司機現在改口承認“勞動當然也有作用”,說明他有了一些長進。但是,拉姆的長進仍然不大。
老實說,我之所以要寫此文批判“供求決定價值”(其實就是“本能決定價值”),不是因為我特別關心拉姆司機的進步速度,而是因為在我的學生中,也有同學被“供求決定價值”的說法帶進溝里去了。
“供求決定價值”的粉絲或許不在少數,我關心的過來嗎?但是,如果我的學生中有人不知道“供求決定價值”究竟錯在哪里,那就是我的失職了。
三、現象與本質
“供求決定價值”為啥能讓很多人神魂顛倒?這是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問題。
在直觀的層面上,“供求決定價值”(也稱為“成本與需求共同決定價值”)確實具有迷惑性。為什么呢?因為就實際交換過程來看,既然價值和價格是在供求漲落中形成的,那么決定價值和價格的因素當然就寓于供求關系之中了。
然而,馬克思說:“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在馬政經看來,用供求變動來解釋價值決定,混淆了本質(勞動耗費)與現象(供求變動),因而是荒謬的。
但是,僅僅用“混淆了本質與現象”為論證依據,說服不了“供求決定價值”的粉絲們。在他們看來,事物原本就沒有本質與現象的區分;所謂“混淆了本質與現象”,并不是什么錯誤,而恰恰才是正確的做法。
換言之,把“現象”等同于“本質”,本來就是“供求決定價值”的立論基礎。在“供求決定價值”的粉絲看來,馬克思非要將本質與現象區別開來,那才是勞動價值論的錯誤所在。
要想讓“供求決定價值”的粉絲明白其錯誤所在,也為了讓馬政經專業的同學不再懵懵懂懂,那么就必須證明:“供求決定價值”的背后依然是“勞動決定價值”。
只有證明“供求決定”的背后是“勞動決定”,馬政經才能讓“供求決定價值”的粉絲從此不再嘰嘰歪歪。
只有證明“需求決定”的背后其實是“勞動決定”,馬政經才能讓馬政經專業的同學從此不再懵懵懂懂。
四、問題導向
讓拉姆司機明白“供給”是由“勞動決定”的,并不難,一個空氣需求的故事就可以搞定(參趙磊:《掉進坑里還手舞足蹈,至于嗎?》)。
但是,如果要讓拉姆司機們明白“需求”也是由“勞動決定”的,讓他們懂得所謂“需求決定”其實仍是“勞動決定”,那就需要花點時間了。
我這篇文章的問題導向在于:需求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需求與勞動無關嗎?
接下來,我用簡要的問答形式和通俗的例子來說明,不僅“供給側”提供的商品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而且“需求側”所得到的商品價值也是由勞動決定的。
五、勞動決定供給價值
價值和價格是在供給與需求的競爭關系中實現的,馬政經不能離開供求之間的商品經濟關系來考察價值和價格。我們先看供給:
——趙答:所謂供給,就是供給方生產或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經濟學的供給,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對應于既定的價格,生產者愿意而且能夠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數量,也被稱為給定價格下的供給量。
——趙答:供給方提供的商品和勞務,只能來自于供給方付出的勞動耗費。換言之,供給方耗費在商品和勞務上的勞動,不是主觀想象出來的勞動耗費,而是客觀生產活動付出的勞動耗費。
(3)問:這樣的“勞動耗費”是怎么計量的?
——趙答:供給方勞動耗費的計量,依據的標準不是“個別勞動時間”的耗費,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耗費。
由此得出結論:供給方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也就是說,供給的商品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
一言以蔽之:勞動決定供給價值。
六、勞動決定需求價值
接下來,我們再看需求:
(1)問:什么是需求?
——趙答:一說到需求,有人就會把它與本能掛鉤。從生理的角度看,需求就是主體對客體的欲望,即“我想要”。這種生理本能的欲望,也被稱為“自然需求”。需求固然與人的本能有關,但是經濟學的需求,則是指人們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愿意并且能夠購買某個具體商品的需求。換言之,經濟學的需求(或者交換關系中的需求)并不是出自于本能欲望的“自然需求”,而只能是既定社會關系中的“有效需求”(即“有購買力的需求”)。離開或撇開了“購買力”的需求,只能是隨心所欲的主觀臆想出來的需求。
(2)問:“決定價值”的需求是什么需求?
——趙答:在價值決定的過程中,正如供給不能是想象的供給一樣,需求也也不能是想象的需求。對于價值決定來說,“自然需求”(本能欲望)沒有實際意義,只有“有效需求”才有實際意義。“有效需求”之所以在價值決定中有實際意義,就在于它是“有購買能力”的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沒有購買力,再強烈的欲望、再高大上的本能都是“無效需求”。在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過程中,“無效需求”什么也不是,它什么也決定不了。總之,決定價值的需求不是“自然需求”,而只能是“有購買力的需求”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有效需求”。
(3)問:“有效需求”從哪里來?
——趙答:既然經濟學的需求只能是“有購買力的需求”,那么把交換關系中的需求與本能欲望劃等號,就如同晉惠帝的“何不食肉糜”一樣,是天真幼稚,是睜眼說瞎話。既然交換關系中的需求只能是“有購買力的需求”,那么在交換過程中,沒有購買力的本能欲望有意義嗎?既然決定價值的需求只能是“有效需求”,那么在價值決定過程中,沒有支付能力的“自然需求”有意義嗎?由此可見,與供給價值來自于勞動一樣,需求價值同樣也只能來自于勞動。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消費者必須支付貨幣才能實現“有效需求”,而消費者購買力的源泉只能是勞動。所以,“有效需求”來自于勞動(至于剝削、欺騙和暴力掠奪,另說)。
由此可見,人們想要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并不是由“自然需求”決定的,而是由“有購買力的需求”決定的。也就是說,需求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同樣是由人類勞動決定的!
一言以蔽之,勞動決定需求價值。
在分析了供給和需求的價值源泉之后,我簡單做一個總結:
(1)從供給側看,生產商品和勞務所創造的價值來源于勞動,因此“勞動決定供給價值”。
(2)從需求側看,購買商品和勞務所支付的價值仍然來源于勞動,因此“勞動決定需求價值”。
(3)供求的價值都是由勞動決定的,因此不是“供求決定價值”,而是“勞動決定價值”。
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上述考察是將供給與需求分開來所做的考察。實際上,在“勞動決定價值”的過程中,供給與需求并不是互相割裂的。也就是說,“勞動決定價值”的法則,是在供求關系的對立統一中貫徹和實現的。
在商品經濟關系中,供求雙方總是傾向于按照等量的一般勞動進行生產和交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比如生產技術變化、信息不對稱等等),供求雙方各自的私人勞動經常不能如愿以償地得到實現,這就必然導致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偏離價值。
價值是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形成的,考察供給和需求必須在商品經濟關系的視閾中進行。離開了商品經濟關系,討論抽象的供給和抽象的需求沒有任何意義。
什么是“抽象的供給”?把“個別勞動時間”當作商品經濟關系中的供給,就是抽象的供給;什么是“抽象的需求”?把“自然需求”當作商品經濟關系中的需求,就是抽象的需求。
抽象地考察供給與需求,這就是“供求決定價值”的錯誤所在:
(1)“供給決定價值”雖然承認供求雙方都參與了價值決定和價格形成,但卻并不知道在供求關系背后,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本能欲望”,而是“勞動耗費”。盡管從現象上看,價值是在供求雙方競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但是制約和決定競爭過程的根本依據,說到底只能是供求雙方各自所付出的勞動。
(2)“供求決定價值”之所以無視勞動的決定作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只看見了人的本能欲望(“自然需求”),而不明白決定價值的需求只能是“有購買力的需求”。由于“供求決定價值”關注的需求,是脫離了商品經濟關系的抽象需求(“自然需求”),所以,“供求決定價值”在本質上是脫離了真實交換過程的虛構而已。
(3)一旦“價值決定”被懸置于真是的商品經濟關系之外,所謂“供求決定價值”就只能是人們頭腦中虛構出來的抽象過程。于是,價值的內容和本質也就被這種抽象給消解掉了。“供求決定價值”完全剝離了需求的社會屬性,其思維邏輯根本無法揭示價值的內容和本質。由此可見,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指導下,人們才能真正揭示價值的內容和本質。
這里,我必須糾正拉姆司機對電話安裝費下降原因的曲解。拉姆司機說:
“90年代我家裝電話,安裝費是2800塊錢,什么概念?因為大家都趕在那個時候裝電話,那時候是求著電信公司。現在你要裝電話,可能象征性收8塊錢,也可能不收費,電信公司還得感謝你。就算不收費還送電話機,現在有沒有幾個人裝電話了。這就是供求關系。”
在拉姆司機看來,現在安裝電話的費用之所以比90年代下降了(甚至免費),根本原因是需求決定的,是需求下降才導致了電話安裝費的下降。
拉姆司機的因果關系是這樣的:安裝電話的需求下降了(原因)——安裝電話的費用也就下降了(結果)。
我要告訴拉姆司機,所謂“需求減少是導致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這個說法顛倒了真正的因果關系。
為什么90年代“安裝費是2800塊錢”, “現在你要裝電話,可能象征性收8塊錢”?其實,導致價格下降的真正原因,是電話的生產與安裝成本在不斷下降!為什么電話的生產與安裝成本會不斷下降?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電話的生產與安裝所耗費的勞動(請看清楚“勞動”二字),必然不斷趨于下降!
總而言之,隨著科技進步,電話的生產與安裝成本在不斷降低,電話的生產與安裝也越來越容易,安裝電話的需求在不斷滿足的基礎上當然會不斷下降。
所以,真正的因果關系是:科技進步使得安裝電話的成本費用在不斷下降(原因)——安裝電話的需求很容易滿足因而不斷趨于下降(結果)。
我們不妨做一個比較:在拉姆司機看來,安裝電話的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安裝電話的需求減少了;但是在電信公司看來,拉姆司機的這個說法不僅十分幼稚,簡直就是信口開河。因為安裝電話的價格之所以能夠不斷下降,根本原因是電話的生產和安裝成本越來越低。
拉姆司機的信口開河表明,他根本就沒有“成本與收益”的經濟學概念。我們不妨按照拉姆司機的信口開河做一個假設:如果電話安裝的單位成本是10元錢,那么電信公司能不能長期只收8元錢,或干脆不收錢呢?傻子都知道,總不能因為安裝電話的“需求很小”,電信公司就做虧本買賣吧?
為了證明需求的偉大作用,拉姆司機說:“現在你要安裝電話,也可能不收費,電信公司還得感謝你”——他還真以為自己的“需求”能夠逼得電信公司虧血本做生意?我弱弱的問拉姆司機一句:你在自家門口開個飯館,倘若“需求很低”,你會不會免費虧本讓你的街坊鄰居來消費?而且你還要對他們感恩戴德?
難怪有那么多老人在地攤上抽了彩票之后,花三千元買了原價兩百元的飲水機,還喜滋滋地以為自己被商家“免費服務”了。我建議拉姆司機好好去搞一個市場調查,研究一下為什么電信公司安裝電話“不收費”“還得感謝你”?看看電信公司是不是真的變成了市場經濟的活雷鋒,在為你的偉大需求免費服務呢?
如果你依然初心不改,堅信自己的偉大需求一定能培育出市場經濟的“活雷鋒”,那我就什么也不說了,拜托你去重溫一下趙本山和范偉的《賣拐》吧。
十、價格圍繞價值波動
從安裝電話的價格不斷下降的案例中,我們還可以明白價值與價格之間的內在關系:
(1)90年代電話的生產和安裝費用很高,還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巨大需求。之所以生產和安裝費用很高以至于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即單位時間勞動耗費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和質量有限)。
(2)現在安裝電話的費用之所以能夠降為8元,甚至零元,根本原因不是“需求沒有了”,而是科技進步使得電信公司有底氣降價甚至免費安裝——免費部分通過其它環節得到補償(如果沒有這個底氣,電信公司降價或免費的結果就是死路一條)。
(3)隨著供求逐漸趨于平衡(即拉姆司機說的“電信公司還得感謝你”云云),安裝電話的收費必然從很高的價格(即90年代的2800元),越來越趨于接近價值的正常價格(即拉姆司機說的“象征性收8元”)。
(4)電話安裝價格由90年代的“2800元”降為現在的“8元”,恰恰說明價格變化始終是圍繞著價值展開的。供求變化當然會影響價格變動,但決定商品價格的內在因素不是供求關系,而是耗費在商品價值上的勞動。
十一、回到“現象與本質”
在討論了“供求決定價值”的錯誤之后,我們再回到“現象與本質”上來,或許大家還會有新的認識。
價格因供求而不斷變化,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所以“供求決定價值”認為價格才是真實存在,價值并不是真實的存在。
不論馬克思如何掰扯“本質與現象”,可是“供求決定價值”的粉絲既不理解,也聽不懂。
比如從拉姆司機先后兩次的跟帖來看,在他眼里,只有不斷變化的現象才是真實的存在,只有定量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至于馬克思十分在意的“本質”,那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東東。
事物的本質真的不存在嗎?為了讓“現象與本質”的道理通俗化,我冒昧地借拉姆司機的存在打個比方。
眾所周知,拉姆司機的一生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比如,他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兒子;他可能是小青年,也可能是大爺;他可能是滴滴司機,也可能是外賣小哥。除了拉姆司機這網名外,他還有正式的姓名或綽號。而且每天24小時,他的情緒、血壓和心率都處于變化之中。
問題是,不論拉姆司機的身份、職業、社會關系、情緒、身體狀況如何變化,做為既定的某人,他以及別人始終都不會懷疑拉姆司機存在的確定性質——這里面有一個變與不變的辯證法(當然不變也是相對的)。
然而,如果有人因為拉姆司機在網上是拉姆司機,在網下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在上午是外賣騎手,在晚上是滴滴司機……,總之,如果有人因為拉姆司機始終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就否認他存在的確定性質,甚至斷言拉姆司機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誰”。
果如此,那么拉姆司機會不會像《武林外傳》的姬無命一樣,自己問自己:“我是誰?”
本來吧,姬無命知道自己是姬無命。可是在呂秀才的忽悠下,姬無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最后自己把自己給拍死了。
否定價值存在的人,跟姬無命的思維方式其實是一樣的。
【相關閱讀】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