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優化疫情防控政策引發關注。不過,我們發現,無論是實行嚴格管控還是放開,在西方眼里,中國怎么做都是錯的。只要西方想咬你,就沒有找不到的借口。
隨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疫情防控“二十條優化措施”后,各地防疫政策正“逐步放開”,多地開始優化乘車和出入公共場所等相關規定,核酸檢測政策也作出相應調整。北京、上海、烏魯木齊、鄭州等地先后宣布,市內乘坐交通工具和出入一些公共場所不再需要出示核酸檢測證明。杭州、溫州、臺州、寧波等地宣布,接下來將實行“愿檢盡檢”,不再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
對于疫情防控,國內人群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呼吁像西方一樣的“躺平派”,一種是要求繼續實行嚴格管控的“清零派”。兩派之間一直在為防疫政策爭吵不休。“躺平派”認為,嚴格管控嚴重影響經濟民生,已經苦了三年了,不想再繼續下去了。于是出現了一些反對防疫政策的舉動。而“清零派”則認為,生命至上。如果不是得益于“動態清零” 政策下的嚴格管控,不知道要有多少生命逝去,現在放開的話,這三年不就白熬了嗎?
在國內兩派為是放開還是繼續“動態清零”爭辯不休之際,西方也沒有閑著,繼續對中國的防疫政策無差別發起攻擊。眾所周知,疫情以來,西方輿論一直對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各種抨擊。但如果認為中國選擇像西方一樣放開,西方就會停止對中國的攻擊,那就大錯特錯了。《紐約時報》僅用3天時間就向我們證明,不管中國怎么做,西方都不會停止對我們的攻擊。 11月30日,《紐約時報》繼續像往常一樣發文抨擊中國的“動態清零” 政策。然而,隨著中國防疫政策優化,各地“逐步放開”,12月2日,《紐約時報》又來了個急轉彎,譴責起中國的“逐步放開”。 11月30日,《紐約時報》以《清零給中國經濟帶來沉重代價:高失業率、增長遠低于預期》為題報道稱,“中國堅持的新冠防疫措施所造成的代價已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產生了廣泛影響 :失業率達到了創紀錄的20%,企業利潤下滑,經濟增長遠低于中國的預期。” 文中寫道,“人們對政府的“動態清零”政策感到失望,該策略未能阻止病例的大幅增加。”“目前的新增病例是中國自2020年大流行開始以來最廣泛的一次,然而中國政府卻一直拒絕在嚴格的防控措施上讓步。但保持目前的政策,將對已經放緩的經濟造成損害。” 《紐約時報》援引凱投宏觀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的話說,“不管中國做什么,都不免不了經濟會被嚴重削弱”。另外還引用所謂惠譽負責中國政府信用評級分析師安德魯·芬內爾的話警告,“中國不妥協的做法給經濟帶來嚴重壓力,加劇社會緊急局勢”。《紐約時報》認為,隨著不滿情緒的加劇可能會危害到中國“世界工廠”的聲譽…… 總之,這篇文章的意圖很明顯:抨擊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 然而,隨著中國出臺防疫新規,多個城市 “逐步放開”,前腳還在指責中國管得太嚴的《紐約時報》, 12月2日又發文譴責起中國,宣稱“中國開放恐致病例災難性激增”,并引用各類所謂警告:“中國還沒有準備好迎接大規模的浪潮”,“ 如果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將出現一場新冠病例的‘海嘯’”,“ 中國的醫院能力有限,突然取消“清零”限制會造成健康危機。”…… 《紐約時報》還例舉了一堆“佐證”,所謂“老年人疫苗接種工作困難”“中國國產疫苗有效不如西方疫苗”等等。 看,《紐約時報》只用了短短3天的時間就向我們證明,在西方的世界里,不管我們做什么都是錯。放開、躺平西方就不攻擊了嗎?不會,永遠不會,西方最不缺的就是攻擊我們的理由。 不可否認,疫情三年的嚴格管控,加上管控亂象、核酸亂象,讓大家疲憊不堪,甚至出現不滿情緒,但還是那句話,有問題的是人,不是我們的防疫措施。美國3億多的人口,新冠疫情死亡人數超過100萬。中國有14億人,倘若不是防控措施有效,那死亡病例不可想象。 我們總是強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說實話,這次的大流行,西方的累計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失敗的防疫政策,嚴重受創的經濟,并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要求政府向西方看齊。繼續嚴格管控還是放開,要根據我們國內的情況來。跟著西方隨波逐流,聽從西方的建議只會讓我們的情況變得糟糕,西方可不希望我們過得好。 因此,我認為繼續為防疫政策爭吵無濟于事,也不要聽西方說什么。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整治管控亂象,核酸亂象。執行少量,精準有效的防疫措施。讓防疫措施盡可能減少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讓大家逐漸形成“抗疫新共識”,才能“壓低疫情曲線”。這場“戰疫”我們上半場打得還算不錯,下半場依舊是一場硬仗,只有人心齊,才不會敗給新冠病毒。 來源:孤煙暮蟬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