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滲透的新手段及其應對
劉建華
【摘要】意識形態的對外滲透是美國用來顛覆異己國家維護霸權的重要方式。當前,美國為了阻遏中國的發展,不斷調整意識形態滲透的手段,通過植入美國價值符號體系的商品進行具象化滲透,運用議程設置、熱點話題進行炒作性滲透,借助利益輸出、美色誘惑實施誘導性滲透,打著學術名義、構造學術陷阱進行學術性滲透。其目的旨在消減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功效,誤導青少年的政治判斷力,離散中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破壞中國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深刻揭露美國意識形態滲透手段的真相和實質,推動中國意識形態感性形態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充分發揮法治效能和法治力量,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有效回應和反制美國意識形態滲透新手段的應然之策。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是美國顛覆異己國家的慣用手段,也是維護美國霸權的基本途徑。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發展態勢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焦慮與警惕。為了阻遏中國的發展,從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到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再到拜登政府的全面競爭戰略,在美國內部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無論是國會議員還是政府首腦,抑或是總統,幾乎是全方位地對華展開競爭甚至是對抗。相對于軍事圍堵、經濟對抗而言,意識形態滲透隱蔽性強,能夠達到釜底抽薪顛覆異己國家的效果。二戰結束后,美國先后搞垮蘇聯、擊退日本、搞亂中東,意識形態的輸出和滲透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美國連續對華發動了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和軍事圍堵戰,同時故伎重演,別出心裁,對華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充分認清美國意識形態滲透的新手段,警惕其對我國造成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因時而變,順勢而為,主動應對,科學防范,有效治理,對于回應和反制美國意識形態滲透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意識形態屬于哲學范疇的詞匯,是“關于人和社會本質的相互關聯的價值觀、思想和信仰體系。它包括一整套關于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以及什么是對社會最合適的制度安排的思想。它常常包括對改善社會的信仰。意識形態包括一個良好社會的圖景以及實現的手段。”[1]一般而言,意識形態由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三部分組成。作為影響現代國際關系和改變現代世界發展最強大力量之一的意識形態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以至于馬克思曾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態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1]強調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堅持和發揚的優良傳統,也是無產階級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關乎國家長治久安,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極端重要的工作。正因為如此,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高度重視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并把意識形態滲透與軍事征服、經濟掠奪視為謀求霸權的重要手段。相對于軍事征服和經濟掠奪,意識形態滲透不僅成本低,而且傷亡小,其隱蔽性和作用力是軍事征服和經濟掠奪手段難以比擬的。意識形態滲透是指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文化浸潤、價值觀輸出潛移默化影響或摧毀對象國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一種文化殖民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意識形態滲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意識形態滲透一旦完成,便可以收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和平年代,美國的決策者和政治精英們非常青睞這一戰術的運用,并以極盡可能的手段轉化為其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作用。凱恩斯曾講過,“統治世界的不過就是這些思想。許多實干家自以為不受任何理論的影響,卻往往已淪為某個過往經濟學家的奴隸。”[2]美國已故總統尼克松也認為,“我們(美國)與東方的接觸越多,使東方受到西方榜樣的影響就越大,這就不可避免地會提升引起變革的內部力量。”[3]隨著互聯網社會的崛起,美國政府的意識形態滲透從廣播、電視、電影媒體發展到互聯網空間,以至于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多次提出,“互聯網是加速政治、社會和經濟變革的巨大力量”[4]。誠然,為了稱霸世界,二戰結束后的美國一向以價值觀外交作為主要外交方式,同時把價值觀外交中的意識形態因素發揮到極致。為了瓦解蘇聯,美國之音幾乎全天24小時對蘇進行廣播宣傳,同時不斷在蘇聯內部推銷美式生活方式、娛樂方式、“民主”方式,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和蘇聯領導人,最后思想搞亂了,生活方式搞亂了,組織癱瘓了,偌大的蘇共如樹倒猢猻散,最后解體了,美國目的達到了。蘇聯解體之后,美國為了實現自身全球利益,故伎重演,借助娛樂文化、消費文化、消遣文化等慣用手段對日本和韓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為了掌控中東,美國打著“民主”“人權”的旗號插手中東事務,持續推動“顏色革命”,使中東、北非地區國家離亂,難民遍地,美國不費吹灰之力輕松控制了中東和北非。為了阻遏中國的崛起,美國一方面與中國接觸,企圖在接觸中實現對中國的改造;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美國的資本、技術、信息和媒介優勢,企圖通過麥當勞的快餐文化、好萊塢的影視文化以及計算機網絡的芯片文化,消磨中國人的意志,摧毀中國人的信仰,瓦解中國人的斗志,妄想實現對中國的“和平演變”。時至今日,美式價值觀、美式生活觀、美式認知觀在一些中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上體現的比較突出,消費主義思潮、后現代生活方式、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等曾經被我們批判的非主流思想和行為現在卻有抬頭的跡象,一些青年身上的道德滑坡、信仰失落、理想信念缺失、精神意志失缺、法治觀念淡薄等等,與美國意識形態滲透不無關系。進入新時代,發生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與反滲透行動此起彼伏,美國對華慣用的丑化、詆毀、抹黑的直接性滲透更加有恃無恐,具象化、炒作性、誘導性、學術性等間接性新滲透手段無孔不入。美國民主基金會、情報部門不惜重金招募第五縱隊,為了掩人耳目打著NGO組織、綠色環保組織、志愿服務、扶貧濟困和福音傳道的旗號不斷由我國沿海向內地、由城市向鄉村、由公知群體向青少年群體滲透。在歐風美雨的長期影響下,我國面臨的意識形態滲透與反滲透的形勢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拜登政府組建以來,美國朝野上下幾乎一致認為中國是其霸權路上的最大威脅,并把中國確定為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要對中國展開全方位的遏制和競爭,其中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將更趨激烈,也更加隱蔽。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有效防范重大社會風險切實維護國家安全等一系列策略和措施的落實,一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中國使得美國原有的政治孤立、文化侵襲和人權指責等對華意識形態滲透方式很難發揮更大的威懾和破壞作用,于是變換滲透手段,以內容更加隱蔽、形式更加多樣、方法更加彌散的具象化滲透、炒作性滲透、誘導性滲透、學術性滲透呈現出來,妄圖以此摧毀中國人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進而實現美國人預想的“顏色革命”。意識形態的具象化滲透是指“以生動化的影視形象、具體化的商品物體和差別化的價值符號等具象化的方式實現對人們生活微觀滲透,這種微觀滲透力量通過可視化、立體化的具象對中國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5]殊不知,追新獵奇、樂于感官體驗是許多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個性化的真實寫照,這為美國進行意識形態具象化滲透提供了契機和可能。為了把意識形態具象化滲透由可能變為現實,滲透者通常以“影視和消費文化”植入“美式價值”的符號體系為邏輯主線,按照“誘導—認同—同構”的路徑對被滲透對象進行隱蔽性滲透,以此影響并左右被滲透對象的意識和行動,進而征服或控制他們的思想。在具體操作上:一是通過具象化的影視文化景觀統攝對象并誘導其感官體驗。美國影視音樂等娛樂性載體文化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和聲像兼容的表演藝術所形成的“文化景觀”很容易誘發青年內心渴望,使得非正常需求和無意識欲望被支配和激發,在豐裕的物質景象和感官愉悅的認同中個體思想被同化,集體反抗性被削弱,個體的判斷力和獨立性被剝奪。二是通過具象化的商品消費符號支配思想意識。相對而言,美國的消費商品普遍具有直觀簡潔、醒目亮眼并蘊含特定意蘊的價值符號,從“星條帽子”到“美國之盾”,從“肯德基”快餐到“可口可樂”飲料,從NBA球隊到阿迪達斯、耐克運動服飾等,美式價值符號深深簽印在從商品包裝到熒屏廣告、從宣傳畫冊到店鋪裝飾上,同時契合并滿足了個性化追求、樂于感官體驗的青年群體。“當一個社會按照它自己的組織方式,似乎越來越能滿足個人的需要時,獨立思考、意志自由和政治反對權的基本批判功能就逐漸被剝奪。”[6]三是通過差別化的價值符號同構并操控青年的價值體系。美國是互聯網的創始國,也是互聯網根服務器的主要控制者,美國憑借其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優勢,設置議程、制造輿論、塑造文化、制造話題,同時將影視音頻文化、消費文化和美式生活方式等價值碎片串聯成美式價值體系,并以“自由”“民主”方式制造所謂的“國際話語權”,同構并操控青年娛樂、學習和生活等價值體系。青年是互聯網空間的主要使用群體,在網絡擬態景觀引誘下很容易被美式差別化的價值符號所征服。炒作是傳播學常用的一個術語,是一種非常規的傳播方式,為了擴大人或事物的影響,通常借助媒體進行反復宣傳。炒作就像軍事上的佯攻,有聲東擊西的妙術,其目的就是讓事件或人物造成轟動效應,進而實現目的或利益的最大化。傳統社會中報紙、廣播、電視媒介為炒作提供了平臺,互聯網的興起徹底改變了信息炒作的速度和范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轟動和放大效應。在信息社會,隨著大國競爭的加劇,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博弈呈現出愈演愈烈的發展態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充分發揮自身的媒介優勢、話語優勢,強占所謂的“道德制高地”,借機炒作我國發展中的突發性事件、熱點問題,進行煽動性報道,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肆意抹黑、無端造謠,以此詆毀、丑化、抹黑、攻擊黨和國家的政治制度和運行策略,在中國人民與黨和政府、中國與世界之間制造隔閡和矛盾,以此擾亂中國內部的團結穩定,破壞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進而阻礙中國的發展和進步。這種假以“道德制高地”,無視客觀事實,肆意借助媒介炒作突發性事件、熱點問題的做法,其用意在于通過編織“話語陷阱”,制造輿情和輿論事件,目的就是生成和夾帶包含大量美國意識形態的“私貨”沖擊和影響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同時通過不對稱的信息誤導、操縱,甚至裹挾我國既有的道德觀念、精神信仰和價值體系,在黨和人民、中國與世界之間制造觀念對立和情感壁壘,以此瓦解并摧毀我們應有的理想信念、精神信仰和道德法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社會效果。正如毛澤東所言:“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7]近些年來,無論是特朗普政府還是拜登政府,意識形態領域的炒作性滲透更加突出,炒作議題變幻莫測,炒作形式花樣翻新。從經濟層面到政治領域,從科技方面到軍事領域,從公共衛生領域到社會領域,美國編織了一系列的“話語陷阱”,通過這種無中生有的“話語陷阱”進行輿論炒作和輿情圍剿,實現同步施壓,制造內部對立,破壞中國外部發展環境,最終阻遏中國發展進程。誘導性滲透是指通過金錢、美色、扶危濟困等利益輸送方式拉攏、腐蝕、賄賂、操控權力掌控者、輿論傳播者、生計困難者以及不明真相者的行動,然后利用這些人的違法證據對其進行威逼利誘、威脅敲詐,引誘他們按照美國意愿影響教育、誤導輿論、聚眾鬧事,進而達到顛覆、分裂和破壞對象國的活動。誘導性滲透是一種成本較低的威脅性滲透行為,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利益輸送的方式引誘那些理想信念缺失、道德精神缺乏且經不起誘惑的人,在所謂的“證據”下按照引誘者意圖行事的戰術性行為。馬克思主義認為,對金錢、權力、財富和美色的貪得無厭是人類固有的生物學特性,這種生就在骨子里甩不掉躲不開的生物學特性在理智的人類和人類的理智徹底覺醒前,很大程度上還在左右和影響人類的認知走向。正是抓住了人性中固有的生物學貪婪特性,美國的中情局也好,民主基金會也罷,甚至連美國國會議員也一同上陣,拉攏、誘導和腐蝕我國的特定人員,妄圖在意識形態領域搞垮中國。2021年4月經中央電視臺曝光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原教育廳長沙塔爾·沙吾提、副廳長阿力木江·買買提在美國情報部門的拉攏、腐蝕和誘導下,篡改和操控新疆維吾爾語編寫的中小學教材長達13年,這些教材中充滿血腥、暴力、恐怖、分裂思想,甚至用所謂“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國徽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而且虛構了7個維吾爾族姑娘被漢族士兵逼迫跳下懸崖的故事等。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新疆暴力恐怖活動頻發,恐怖勢力和分裂勢力勾結,使得新疆安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這些與美國的誘導性滲透不無關系。在黨中央的科學決策和精心治理下,新疆暴力恐怖行為得到了抑制,社會呈現平穩有序發展之勢。無獨有偶,2018年以來,一向繁榮穩定的香港地區因“修例風波”出現了嚴重騷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誘導性滲透不無關系。美國駐港領事館、美國民主基金會、美國國會等機構為了搞亂香港,長期為“港獨”勢力提供資金支持,不斷指揮、誘導、拉攏香港青年和教育界人士,在香港中小學甚至大學教材上大做文章,用“港史差異性”取代“國家一體性”,不斷制造香港與中央的矛盾。長期誘導下,香港青年的國家意識缺失,“港獨”意識抬頭,而且這股歪風不時與“臺獨”逆流同流合污,其目的就是破壞國家的統一,擾亂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
學術性滲透是指打著“學術交流”的幌子,或者通過學術包裝、操弄數據、推廣理論應用、構造“西方優于中國”發展“指數陷阱”等方式置換和重塑目標對象的認知體系的滲透方式。相對于具象化滲透、炒作性滲透和誘導性滲透,學術性滲透更加隱蔽,對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最為徹底和深刻,它要顛覆目標對象的認知體系,影響的是世界觀和價值觀。針對學術性滲透這一行為,英國作家桑德斯認為,“如果我們把冷戰界定為思想戰,那么這場戰爭就具有一個龐大的文化武器庫,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圖書、會議、研討會、美術展覽、音樂會、受獎等等。”[8]“美國間諜機構的觸角觸及的范圍極廣,把知識分子和他們的工作當作一盤棋賽中的棋子擺放在棋盤的各個位置,伸展到各種文化事業之中。”[9]誠然,一個時期以來,我國在積極發展對外人文交流的時候,由于過度重視國外發達的教育和技術的學習和借鑒,卻忽視了人文交流中意識形態安全的防范,使得附帶西方價值體系“指數陷阱”的理論與思想便輕松自如地進入中國的學校教育體系,這種情況在高校教育系統尤其嚴重。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借用許嘉璐的文化分層理論加以證明。許嘉璐認為文化分為表層、中層和底層文化[10]。表層文化是圍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影視作品、流行音樂、時尚服裝、麥當勞、可口可樂、牛仔褲等物質形態體現的文化;中層文化是以風俗、禮儀、制度、法律、宗教和藝術體現的文化;底層文化則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體現的文化。這三層文化滲透中影響最深的是底層文化。這也難怪,為了徹底改變中國人的認知體系,美國情報部門利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青年及知識分子出現的“意識形態懸浮”“信仰真空”問題,大力在中國高校推動建立傳播美式理論的研究機構,推銷美式圖書教材,有計劃邀請中國黨政、宣傳、文教等部門中有影響力的人員赴美交流,同時利用中國高校熱衷的學術交流、學術會議以及社團活動,傳播美式學理觀,構建“西方優于中國”的指數陷阱,妄圖用美國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取代和改造中國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一些高校尤其是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傳播學學科領域的教材體系、話語體系幾乎是清一色的美式理論的翻版和再版,有些學術會議、課堂教學上公開質疑中國的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威脅中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發展。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滲透從內容到方法的新手段,對于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公民政治鑒別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的沖擊力、影響力、破壞力、危害力極其巨大而深遠。馬克思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生活過程。”[11]換言之,任何一種意識形態活動都不是純觀念的抽象的自在運動,只能而且必然是人們感性活動特別是日常生活活動的反映。基于這樣的邏輯,為了發揮意識形態的滲透效應,美國通過其發達的媒介技術、較成熟的話語體系、較先進的學術理論以及立體化與可視化的營銷方式,將那些負載美國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文化產品、生活方式、消費形式植入中美交流、交往和交互活動中,并通過日常生活領域的感性化、具象化滲透,沖擊或消減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功效。誠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遵循。那種印刻美國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的意識形態由于負載消遣、娛樂和感官體驗的文化符號,一旦進入日常生活領域,很容易吸引或誘導人們求新獵奇的心理,極易擠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空間,抵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功效。放眼當下,在歐風美雨的浸潤和滲透下,好萊塢大片、穿越劇熱播,麥當勞快餐文化熱銷,阿迪達斯、耐克甚至NBA受寵,資本與權力追逐,精致利己盛行,內卷與躺平泛化,手機與游戲癡迷,情感與理想旁落,精神與信仰懸空等,無不反映出美國意識形態滲透的影子,這種情形在青少年群體中尤其嚴重。近些年來,上至中央下到學校都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重視青少年乃至全社會的立德樹人教育,而且產生了很大的功效。但是相對于正規的學校教育而言,那種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官刺激和體驗、追求個性化的時尚潮流、以及虛擬化的網絡人際交往平臺更容易使他們產生興趣。如果任憑這一負載感性刺激和體驗活動的意識形態所主導,那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無疑面臨嚴峻的挑戰。“政治鑒別力,是一個人、一個政黨或一個組織始終站在政治立場和政治高度對國內外各種社會現象、事件、關系及形勢等問題上的洞察、預見、甄別、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是個人、政黨組織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經驗和政治行為的綜合體現。”[12]政治鑒別力關乎人的政治立場、行為和方向問題,缺乏政治鑒別力或者政治鑒別力模糊的人,輕者降低政治敏銳性,模糊政治識別力,容易迷失方向阻礙個人發展;重者誤導政治判斷力和政治執行力,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美國為了毀損中國國際形象,擾亂中國發展步伐,影響國際輿論,誤導中國公民政治立場和判斷,常常打著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在國際輿論場上炒作中國話題,類似的“中國病毒”“武漢肺炎”“新疆黑棉花”“中國威脅論”“中國新殖民論”等等。為了炒熱產生轟動效應,往往采取移花接木、時空穿越、技術拼裝等現代技術擺出所謂的證據鏈條,混淆國際視聽,抹黑、丑化、攻擊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給中國發展和中國形象的塑造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這種基于美國技術優勢和話語優勢強勢植入國際輿論場域,而且有著很大的隱蔽性傳播效應的炒作性滲透,很容易在輿論群體極化下產生效用,長時間的傳播和炒作會從根基上觸及我國公民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認同。以至于有學者指出,我國輿論場上出現的一些超乎尋常的現象是:一些黨員干部對于網上輿論偏聽偏信,政治視線模糊;一些學者和公知一味迷信美式“普世”情懷,不遺余力地為特定傾向的輿論站臺;一些干部群眾在美式輿論裹挾下應聲附和、隨風起舞;還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為了自身政治利益或發展資本竟然“呲必中國”,成為美國輿論的“追隨者”和“發言人”[13]。這種沒有政治原則、缺失政治立場和底線的人無論對于國家發展還是民族尊嚴的維護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必須引起高度警惕。政治安全是一個國家主權、領土、政權、意識形態等不受威脅、不出事故、處于穩定安全的狀態,是國家總體安全的核心和保證。只有政治安全,才能保證經濟、文化、軍事等的安全;反之如果政治不安全,經濟、文化、軍事安全都難以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政治安全對于國家總體安全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正是基于這一理念的驅使,冷戰結束后,美國一刻也沒有放松對中國政治安全的滲透和蠶食。如果說金融危機之前美國是以接觸式的經貿往來、人文交流等方式試圖把中國納入美國領導下的資本主義體系,使中國漸趨發生政治上的變化,那么,金融危機之后的美國則對中國發展勢頭漸趨焦慮和惶恐。為了使中國發生政治上變化,美國國內上下聯動,多措并舉,企圖通過誘導性滲透對中國內部進行分化、瓦解,最終導致中國社會動蕩和政治安全受阻。近些年來,美國誘導“藏獨”勢力在國際輿論場域頻繁抹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形象,暗中支助“疆獨”勢力在新疆搞暴恐活動,誘使“臺獨”勢力大搞“以疫謀獨”行動,暗中支助“港獨”勢力借“香港修例風波”發動顏色革命。同時通過利益輸送手段誘導政府人員、網絡公知、科教人員及留學生竊取國家情報和機密文件;借助國內的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肆意歪曲、制造假象,混淆視聽;借助互聯網制造國際輿論,抹黑、丑化、攻擊黨和政府,攻擊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借助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制造社會動蕩和群體性事件。發生在臺灣的“太陽花學運”、香港的“占中亂港”事件等無不與美國的誘導性滲透相關聯。正如美國政治家亨廷頓所言:“對一個傳統社會的穩定構成主要威脅的,并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念的侵入,印刷品比軍隊和坦克推進得更快、更深。”[14]現在回頭仔細審視,近幾年因“修例風波”發生的“占中亂港”事件,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也參與其中制造混亂,形象地驗證了亨廷頓的話語,英美式印刷品無疑發揮了作用。同樣,新疆長達13年毒教材在中小學的滲透所產生的極端暴恐事件,也是最充分的證明,其影響極壞,直接危及到國家政治安全。4、學術性滲透顛覆社會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習近平強調,“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15]一個國家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是該國的意識形態的核心,也是該國思想意識、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法律的理論基礎和根基。如果認知體系出現混亂、價值體系坍塌、信仰體系失卻,那么這個國家就會斷了血脈,喪失生機和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對于民族獨立和國家意識確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反思蘇聯亡黨亡國的經驗教訓,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國長期的學術滲透下,蘇聯內部各加盟共和國對聯邦政府的認知坍塌,黨的核心價值體系被搞亂,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理想信仰體系被虛無,最終導致偌大的國家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如今美國又想故伎重演,試圖用對付蘇聯的辦法對付中國,大搞學術性滲透。美國情報部門、學術團體抑或是這些部門培植的學術人士借助學術會議、學術交流的名義,打著“學術評價”的幌子,把美式標準塑造成國際標準,向中國大肆推銷美國理論、美國話語、美國制度、美國模式和美國信仰,國內一些政府要員、社會公知、高校教師以及留學生在美國輿論、教育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熏陶和影響下,對“美國標準”頂禮膜拜,傾情相助,大肆宣揚和實踐,以至于一個時期以來,中國高校、中國社會“美國標準”大行其道,學校教材體系、教學方式和運行機制越來越美國化,社會認知、價值取向和信仰越來越功利化、世俗化,美國的發展理念、運行機制、社會建設甚至假日活動成為一些人爭相效仿的對象。如果沿著美國意識形態滲透的邏輯軌跡方向來看,長時期的學術滲透必然使中國青年、中國教育、中國社會認同“美國標準”,偏離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道路和中國文化。如果任其發展,必然使中國社會認知體系偏離、價值體系混亂、信仰體系旁落,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凝聚力、動員力和戰斗力會進一步削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蘇聯亡黨亡國的經驗和教訓極為深刻,應該高度警惕。習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6]鑒于美國咄咄逼人的意識形態滲透新手段的發力,以及由此給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帶來的挑戰與危害,中國唯有保持定力,沉著應對。要充分揭露美國意識形態滲透的真相與實質,以及由此給世界和平帶來的威脅,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扎實推進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感性形態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充分發揮法治力量和法治效能,重視和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主動設置議程引領國際輿論走向,構建起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應對策略。1、推進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感性形態傳播是應對具象化滲透的關鍵措施。意識形態具象化滲透的根本策略就是虛假地滿足人們的感性活動需要。“立破并舉”是新時代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要求。為此,面對美國以可視化的文化產品和以價值符號化的消費商品等意識形態具象化滲透給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一方面要“破”美國意識形態具象化產品和商品的危害性,深刻揭示這種具象化文化產品和消費商品所負載的意識形態特性,批判其“文化景觀”掩蓋下的產品和商品,雖然是以感官刺激和生動的形式吸引消費者的“青睞”,但在產品和商品上標榜的“價值符號”所呈現的是一種彌散化、泛在式的面狀滲透,這種面狀滲透看似新奇、時尚并給人愉悅,似乎像吸食鴉片一樣難得的一時快感和刺激,實則是身體的被傷害和思想精神的被剝奪,長時期的使用和消費必然會被這種具象化的產品或商品異化而不能自我。時下帶有美國“文化景觀”的肯德基薯片、好萊塢大片和計算機芯片所俗稱的“三片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影響至深,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另一方面要“立”我國的主流意識的感性形態。主流意識形態不是書齋里的學問,主流意識形態要獲得人們的接納和認同,必須由抽象的文字灌輸轉變為具象化的情感認同,要關注受眾的社會生活、心理訴求和時代取向。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加快變遷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受眾的信息接觸、思想行為和社會交往愈發朝著具象化、虛擬化和感性化等方向發展,先前那種理論灌輸為主的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很難發揮作用。為此適應時代的變化,加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感性形態建設和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其主要措施有:一是推進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感性形態建設,使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制度和措施更加直觀、形象和具體,類似的用“一圖讀懂政府報告”等直觀可感的方式讓受眾一眼就能明白其主旨;二是精心設計并推廣體現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核心意涵的文化產品和消費商品,用“舌尖上的中國”“功夫熊貓”“英雄鋼筆”等“文化景觀”塑造受眾群體的行為和價值;三是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感性形態的大眾傳播,重視媒介平臺和話語方式的創新,引導受眾群體確立健康、科學的感性生活觀,是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關鍵措施。2、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治理炒作性滲透的重要舉措。美國對華意識形態的炒作性滲透,實際上就是與中國爭奪國際話語權。面對“西強東弱”的輿論格局和“失語就要挨罵”的國際輿論環境,任何意義上的忍讓和退縮不僅不能使對方減少抹黑和污蔑的頻率,反而會在“眾口鑠金”的輿論聲浪中迷失方向。為此,應對美國對華意識形態的炒作性滲透,中國不僅要在戰略上充分重視,而且更要在戰術上丟掉幻想,做好斗爭的準備。“丟掉幻想,準備斗爭”,是1948年8月毛澤東為回應杜魯門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失敗后為開脫責任發表的中美關系“白皮書”而撰寫的新華社評論。在這個評論中,毛澤東明確揭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和人民的邏輯。毛澤東指出:“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他們絕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絕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17]毛澤東在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和人民邏輯的論述中,深刻揭示了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本性,說明帝國主義和反動派是搗亂成性的,人民群眾只有丟掉幻想并與之進行堅決的斗爭,才有出路。同樣,面對美國對華咄咄逼人的意識形態炒作性滲透,我們只有理直氣壯地發出“中國聲音”,針鋒相對地同抹黑、唱衰、污蔑中國的言論進行斗爭,用鐵一般的事實讓謊言不攻自破。同時,要“講好中國故事”,要善于利用互聯網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設置好議題,講好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故事;講好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故事;講好中華民族歷經屈辱、久經磨難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富起來并迎來了強起來的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苦難中創造輝煌的故事;講好“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到實踐的故事等,讓中國好聲音、中國實踐生動起來,形象起來,不斷增強中國意識形態的說服力,提升中國夢的世界影響力。3、發揮法治效能和法治力量是破解誘導性滲透的根本保障。意識形態的誘導性滲透是通過拉攏、腐蝕或培植代理人等非法手段對對象國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誤導、蠱惑和不法侵害,甚至通過制造假象破壞對象國的意識形態安全的行為。意識形態誘導性滲透極具迷惑性和破壞性,嚴重威脅著被滲透國家的安全體系。有道是,法律是治國之利器,也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手段。身處社會大變革大轉型中的中國,有效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亟需發揮法治效能和法治力量,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轉型。法治效能和法治力量不僅能夠提升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合法性,而且也能夠增強意識形態治理的有效性。有學者認為,“專業化、職能化的法律懲罰是一種權力更為靈敏、精巧、迂回、隱蔽和省力的運用。”[18]在轉型中的中國,來自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必不可少,而且極為復雜,法治效能和法治力量是一種更為精巧而高效的社會治理手段,也是提升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合法性與有效性的基本途徑。法治化手段不僅可以為意識形態安全劃定邊界,明確公民和組織的權利和義務;而且還可以有效震懾國外反華勢力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鼓噪和誘導行為,讓意識形態安全的維護有法可依。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立法進程的不斷加快,意識形態安全領域的法治化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等法律的相繼出臺,有力地震懾了國外反華勢力、國內分裂勢力和極端勢力等的誘導性滲透活動。但是,由于相關法律的精細化、體系性和銜接性上仍不很完善,上述勢力試圖尋找法律的漏洞和空擋,變換手法進行誘導性滲透。為此,一方面,國家要對已有法律條文進行精細化的補充和優化,便利法律的執行和運用;另一方面,國家要盡早出臺“反滲透法”“意識形態安全法”等新的法律,堵塞意識形態安全領域的法律漏洞,構建起較為系統、成熟的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法律體系,這是破解意識形態誘導性滲透,切實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根本保障。4、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是抵制學術化滲透的應然選擇。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憑借其強大的生產能力,不僅使處于愚昧狀態的農村遍地開花,使農村從屬于城市,而且在改變人類交往方式的基礎上,使一切落后民族的文明被卷入由資本者所造就的世界之中,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文明格局。”[19]很顯然,馬克思揭示的“東方從屬于西方”格局是指東方經濟發展落后致使其文明和文化也受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制約和影響。事實上,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人長期秉持“西學東漸”的路徑,一方面對傳統中國文化進行現代性的轉換和改造,另一方面自覺與不自覺地在思維意識上受制于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影響,因而,在學術理論和學術體系的構建上形成了“言必稱希臘”“言必稱美國”的學理模式和話語體系。這種狀況在改革開放很長時間里一直存在并影響著中國學術的建構。充分認識美國意識形態學術性滲透的危害,加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不僅有助于徹底抵制美國學術性滲透和浸潤,維護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而且能夠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與中國國力相適應的文化力和文明力。為此,在指導思想上,我們要以習近平在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講話精神為指引,“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20]在具體操作上,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立黨之本、興國之魂,在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中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梳理學術理論問題,構建學術理論體系;要堅持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和為人民做學問的價值取向;要堅守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學術導向。其次,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術體系建設。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不只是書齋里的學問,一定要關懷現實中人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從人類社會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際與國內的結合中發現、認識和把握規律,不斷增強學術體系的邏輯性、嚴謹性和科學性。再次,要建構并講好“中國之治”的學術話語體系。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奇跡,不僅從實踐上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和文化的巨大生命力,而且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數據和案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講好中國之治”的學術話語體系具有普遍歷史意義。最后,在文明互鑒中彰顯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氣派。習近平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21]美國等西方國家有著發達的文明和較為成熟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我們有必要去學習其先進的科學和技術,但絕不能照抄照搬,那些浸潤著美國“價值體系”的學術理論負載著美國人的傲慢與偏見、自私與偏激,必須加以甄別和抵制,中國實踐中的理論自信必須予以充分發揚,這既是抵制美國意識形態學理性滲透的應然選擇,也是切實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彰顯中國學術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意識形態的對外輸出和滲透是美國一以貫之顛覆異己國家的重要手段,也是美國維護霸權控制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訴求并不能消減美國對華的警惕和敵意,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提出并不能消除美國對華的圍堵和遏制,相反,美國憑借其資本、技術情制和話語優勢正在對華進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意識形態戰略攻勢,無論是內容的捕風捉影,還是形式的花樣翻新,抑或是路徑的變幻莫測,其目的就在于徹底摧垮中國人的自信心,阻遏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擁有10余億人口的中國過上了與美國和澳大利亞同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22]可以看出,美國對華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與反滲透將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斗,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所面臨的主要現實危險。中國要繼續堅持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充分重視中美意識形態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必須丟掉幻想,保持定力,為抵制和挫敗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滲透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0頁。
[2][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上海: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33頁。
[3][美]理查德·尼克松:《現實和平》,陳楊、楊樂譯,北京:世界出版社,1984年,第90頁。
[4]湘溪:《E外交的新戰場》,北京:《世界知識》,2011年第10期,第61頁。
[5]楊樂強,沈甜玲:《西方意識形態的具象化滲透及青年引導的應對策略》,《當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5期,第76頁。
[6][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第4頁。
[7]《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194頁
[8][英]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曹大鵬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2頁。
[9][英]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文化冷戰與中央情報局》,曹大鵬譯,第4頁。
[10]許嘉璐:《當前文化問題的癥結在哪里》,《民主》2006年6期,第35頁。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頁。
[12]劉建華:《美國對華“網絡自由“滲透背景下我國公民政治鑒別力提升策略研究》,《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14頁。
[13]闞道遠:《提高網絡時代的政治鑒別力》,《紅旗文稿》2016年第16期,第9頁。
[14][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偉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第25頁。
[1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30頁。
[1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年,第213頁。
[17]《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 486—1 487頁。
[18]強世功:《法制的觀念與國家治理的轉型——中國的刑事實踐(1976—1982)》,《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4期,第62頁。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36頁。
[20]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第226頁。
[2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20年,第468頁。
[22]轉引自劉建江:《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的三維成因》,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84頁。
[23]Charles L. Cochran and Eloise F. Malone,Public Policy:Perspectives and Choices,The Mc-Graw-Hill Company,Inc.,1999,pp. 90-91.
(來源:“紅色文化網”微信公眾號,原載《海派經濟學》2022年第3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