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要點】核戰等會導致氣候災難,導致50億人缺糧而餓死。我們在2010年就提出了使用能源驅動二氧化碳工藝技術,能低成本工業化生產糧食,建議國家組織力量研發和應用;同時應保留化石資源用于未來糧食生產,而推動聚光太陽能熱發電,該技術是唯一可連續發電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可完全替代當前使用化石燃料為主的熱發電技術。
2022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6版介紹,美國《政治報》報道,在日前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一場閉門會議期間,美國官員告訴北約歐洲盟友,美方將加速向歐洲多座北約基地部署“升級版”核彈B61-12。這種戰術核彈原定明年春季交付,如今提前到今年12月運抵。
俄外交部外交學院弗拉基米爾·維諾庫羅夫教授早就指出:“美國在非核國家境內部署此類核武,該事實本身便違反了核不擴散條約,無疑會提升爆發動用此類核武之戰爭的風險。美國曾在南聯盟投下過貧鈾彈,由此很容易過渡到動用低當量核武,而后則是真正的核武。”
近日俄羅斯在多個城市重新啟用了冷戰時期的防空洞,外界猜測這是為可能的核戰爭做準備。美俄要發生核戰,我們很難阻止,我們一方面需要防備美帝直接核武器攻擊中國,這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曾經制定過類似計劃;另一方面,也需要評估,核戰爆發,會給我們帶來多大影響?我們該如何對付?
8月15日《自然 食品》雜志發表研究文章[1],對核戰爭發生后的影響作了預測。即使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發生一場有限的核戰爭,雙方投放的核彈總當量僅為150萬噸,也會產生5百萬噸塵埃,使大氣溫度下降多至2度,地面太陽輻射和糧食產量約下降7%。而美俄全面核戰爭,投放的核彈總當量會高達4.4億噸,產生1.5億噸塵埃,大氣溫度會下降16-18度之多,地面太陽輻射會下降一半,糧食產量約下降90%。預計核彈會使3.6億人直接致死,更大的災難,是全世界約50億人會因糧食短缺而餓死。就是說,美俄發生核戰爭,即使不攻擊我們,全球包括中國人民都要倒霉。
美國和西方精英早就制定了削減人類人口計劃,并在美國樹碑,確定目標是世界人口為5億以下[2]。2010年就有英國人在網上披露[3],將會采用病毒襲擊中國,讓中國人感冒,后來2019年底發生在我國武漢的新冠疫情與其很類似。如今越來越多證據表明,新冠及其疫苗是美國研發的生物武器。比爾蓋茨曾經公開闡述,發展疫苗的目的,就是削減世界人口10-15%[4]。如今德國統計數據顯示[5],疫苗接種率越高,超額死亡率也越高。國內茅于軾曾經公開支持使用轉基因食品等削減世界人口到5億[6]。推動核戰爭,很可能是西方削減世界人口的另一個選擇。
很多因素會導致氣候巨變,如眾所周知,溫室氣體效應會引起氣候劇變導致糧食短缺災難,此外火山噴發等也會有同樣作用。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噴發,第二年全球很多地方夏季下雪[7],在匈牙利東部三個縣就有2.6萬人死于饑荒;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有1.8萬人死于饑荒[8]。7萬年前印尼多巴超級火山噴發,造成全球被煙塵遮蔽達數年之久,人類一度下降到僅有數千人[9]。地質學家相信[10],這種規模的超級火山噴發平均時間是1.7萬年,下次很可能就在最近。
我國糧食生產嚴重不足,最近幾年每年進口大豆1億噸左右,約占我國糧食消費15%,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我們迫切需要啟動國家研究計劃,發展相關技術,在各種氣候災難下增加糧食產量,最大限度減小人口損失。
我們早在2011年[11]和2012年[12]就提出了10種工業化生產糧食工藝,這些工藝技術,組合早已在實驗室完成的生化反應,同時不需要象天然光合作用那樣再生三磷酸腺苷,使用能源,如電能或氫能,驅動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從而可以使用反應罐進行工業化生產。去年我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就是中科院天津生物技術研究所通過實驗驗證[13],在實驗室可以聯合多個生化反應人工合成淀粉,從而在技術上進一步證明其可行性。但該技術路線[13]仍需要使用三磷酸腺苷,由于再生合成三磷酸腺苷反應難以低成本在反應器中實現,我們提出的10種工藝路線,更適合發展成為工業化技術,從而不受氣候災難影響。要完成工業化,需要研發工作包括:
1)由于這些技術都需要使用多種酶作催化劑,完成一種工藝工業化技術路線的研發,就需要研發十余種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相關酶技術,完成這些技術研發,需要40-50種酶的發酵法生產技術。
2)研發使用酶催化作物秸稈水解和合成轉化,高轉化率生產淀粉技術,該技術已在實驗室完成實驗[14],證明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所需要研發的酶生產技術僅有一種,是近期就能完成的工業化技術,但該技術需要植物做原料,仍然會受氣候災難影響,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可作糧食生產補充技術。配套研發利用南方土地和水面生產快速生長植物,如水葫蘆生產技術,增加災難年代原料供應。
長遠來看,工業化生產糧食應依靠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如今我們每年消耗煤炭40多億噸,約占世界一半,為西方生產工業消費品。我們不應浪費化石能源為西方服務,應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保留化石燃料給后代應對氣候災難。我們應該發展可連續工作的太陽能熱發電裝置,避免光伏發電和風電不連續缺點。我們提出的技術方案,已于2018年在國際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上發表[15],去年在國內《太陽能》雜志上發表文章論證[16],上網電價可降低到25分,僅為目前熱電廠60%。目前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成本高,主要是犯了多項常識性錯誤,如美國最大的Ivanpah電廠,有三個獨立電廠組成,每個汽輪發電機規模僅有13萬千瓦,效率低,設備投資成本高,使得發電成本高,早就屬于淘汰規模,但國內多迷信美國,仍然采用美國錯誤方案。
以上糧食生產技術,約需要投入100-200億元, 5-10年左右完成研發工作,才能開始工業化發展階段。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相對比較成熟,需要投入100億左右,建設3個不同規模的電廠,5-10年就能達到工業化推廣階段了。
參考文獻
1. Xia, L., et al., Global food insecurity and famine from reduced crop, marine fishery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due to climate disruption from nuclear war soot injection. Nature Food, 2022(8): p. 3.
2. 何新, 統治世界 2 手眼通天共濟會=WHO RULES THE WORLD?. 2013: 北京:同心出版社. p. 46.
3. 錢戈, 揭秘有史以來動蕩世界的"超級陰謀". 2013: 揭秘有史以來動蕩世界的“超級陰謀” The Anglo-Saxon Mission https://projectavalon.net/lang/en/anglo_saxon_mission_en.html p. 14-16.
4. 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新疫苗消滅人口計劃_嗶哩嗶哩_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377573/ 別嗶嗶biubiu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644071/ 出處:bilibili. 2010.
5. 德國:疫苗接種率越高,為何超額死亡率也越高?
https://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21-11-25/284898.html. 2021.
6. 茅于軾. 轉基因食品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它能讓人慢慢失去生育能力
https://m.weiming.info/zhuti/talk/31198413/. 2011.
7. Luterbacher, J. and C. Pfister, The year without a summer. Nature Geoscience, 2015. 8(4): p. 246-248.
8. (美)威廉·K.克林格曼;(美)尼古拉斯·P.克林格曼著, 1816 一部“冰封之年”的歷史 無夏之年. 2017: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p. 198.
9. 徐世球,姜允珍,劉沛生等編著, 科學解讀世界末日. 2012: 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p. 83.
10. Rougier, J., et al., The global magnitude-frequency relationship for large explosive volcanic eruptions.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8. 482: p. 621-629.
11. 黃衛東, 氫能或電能驅動的人工光合作用固定CO_2合成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 2011(05): p. 86-95.
12. Zhang, Y.H.P. and W.D. Huang, Constructing the electricity–carbohydrate–hydrogen cycle for a sustainability revolution.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12. 30(6): p. 301-306.
13. Cai, T., et al., Cell-free chemoenzymatic starch synthesis from carbon dioxide. Science (New York, N.Y.), 2021. 373(6562): p. 1523-1527.
14. You, C., et al., Enzymatic transformation of nonfood biomass to starch.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18): p. 7182-7187.
15. Peng, H. and W. Huang,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an Integrated Azimuth Tracking Solar Tower. Energy, 2018. 157(AUG.15): p. 247-257.
16. 黃衛東, 對太陽能熱發電走向成功之路的思考. 太陽能, 2021(第四期): p. 51-57.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