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環球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陳先義:蘭考第一村
點擊:  作者:陳先義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22-12-19 10:47:09

 

 

據有行政檔案可查的數據,蘭考當今共有行政村463個。在這400多個村子中,若論大,我們那個村子應該數第一,不僅在蘭考數第一,就是在整個豫東地區,也沒有誰見過那么大的一個村莊,怎么說呢?你見過東西連綿三十五華里不斷線的村莊嗎?你見過這么大的自然村嗎?一般來說,所謂自然村,一般幾十戶最多上百戶人家一個村,沒見過幾千戶甚至萬戶人家的村莊。

 

所以,現在有人說我們那個村是豫東第一村,也有說這是中原第一村。這么說話,有人或許跟我抬杠,一個村不就是一個莊唄,你再大有石家莊大嗎?你那說法不對,石家莊已經不叫莊了,那叫大城市,是河北省的省會。又有人不服,那你是一個村,再大大不過山東周村吧,人家可是一個真正的村,號稱中國最大的村,以出周村燒餅名聞天下。我說你那說法也不對,歷史上的周村早已經不復存在,它如今是山東淄博的一個區,那叫周村區,已經早就沒有了村的概念。

 

而我們這個村,可不一樣,綿延長達三十五里不斷線,一家連著一家,一戶連著一戶,村子坐落的地方,是一條古老的黃河大堤。這條大堤延伸的地方,便是我們村莊的所在地。本來這些村莊都是有分界線的,但是這些年,打破了分界線,互相穿插,互相滲透,原來自然村的概念沒有了,存戶相連,成了一個大整體,你說叫什么村都已經不是原來的意義。這就像北京的西單金融街,原來都是有名有姓的數百條胡同,可是金融街的國家規劃一起,原來的那些歷史上有名的胡同全部變成了僅有一個名字,代之而起的是百米幾百米高的金融大廈。原來的胡同,已經全部徒有虛名。

 

我們這個古老的農家村落大抵也是如此。原來的黃河從蘭考壩頭蜿蜒而出,直奔東南而去,經徐州,奪淮河,而后入黃海。這是200年前老黃河的走向,那時候黃河是從蘇北入海的。所以打開今天的中國地理圖冊,在連云港以南的海灣,赫然還寫著“廢黃河口”四個黑體字圖標。

 

200年前有一天,黃河從蘭考忽然轉頭東北去了,開始由山東注入渤海,黃河這一改道,給蘭考境內留下一條保護黃河的舊大堤,這老黃河的大堤便成為歷史的遺跡。說是大堤,其實也只有在蘭考境內高高屹立于地面,往下游便幾乎成了平地。大堤已經不見蹤跡。如今一出壩頭,在蘭考境內,這段高高聳立的黃河大堤,像一條橫亙的山脈,橫臥在蘭考大堤上。說來也巧,這蘭考段的大堤,全部都在儀封鄉的管轄境內。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條大堤還有三四十米高,如一條巨龍,在遼闊的豫東大平原上,顯得特別突出。從地形上看上,又像一條東西向突起的山脈,給這大平原平添了威武起伏的氣象。

 

我們的村莊的房舍,依次密布在這高高大堤的南坡,鱗次櫛比的排列著,在蘭考境內排列綿延幾十里,甚是壯觀。一般排列由下到上,三戶四戶便可排到堤的頂端,因此非常有序好看。據說空軍的朋友駕機訓練時從空中瀏覽過這一景觀,說是幾十里一條巨龍橫臥中原,就像天造地設一般,空中看去顯得神秘而神圣。

 

過去不是這樣,五六十年前,大堤上是住不得人的,因為從古以來歷朝歷代都知道那是大堤,為了河堤安全,堤上住不許住人,雖然后來黃河改道了,堤成了廢地,人們依然篤守著歷史沿襲的習俗。因此,我小時候記憶,那是一條孤零零的黃河大堤。我們的村莊,大約都在大堤之南一兩里路的距離,與河堤保留著一段距離。

 

舊黃河南岸就是我們的古老村莊,說是一個村,其實按歷史延續下來,這至少是十幾個自然村。如果從蘭考東關的大堤起處開始,村莊是數也數不清的,有崗頭、毛古、水口、代莊、圈頭、唐墳、董莊、小集、呂拐、馬莊、大楊樹、陳樓、郝砦、秦砦、胡砦、大李、壩頭等等。一直排到民權境內。本來這些村莊都是離開大堤而散居,但是1978年以后的某一天,堤南一兩里外村莊上的人們,忽然像一夜間商量好了似的,集體都開始了向大堤上的搬遷行動,原來的家園廢棄了,鱗次櫛比地開始了向大堤遷移。政府部門看已經擋不住大眾的搬遷愿望。就干脆政府做出決定,一家六七分作為宅基地把大堤分了。原來的村莊的舊宅基地改造為可耕地。如此一來,一個數十里的大堤變成了蜿蜒曲折的村莊。因為搬遷后的大堤自然村的概念已經不分明,甚至很多村子互相穿插居住,便再沒有了原來村子的區別,所以早已經分不出東村西村,那些名字已經失去意義,因為這些一溜村莊都屬于儀封鎮管轄,于是這個長長的有幾十個村子組成的大村莊便統稱為儀封。

 

至于這些自然村為什么一定要向大堤搬遷?這需要寫一篇長長的文章加以說明。要說原因,簡單說來還是與黃河有關,歷史上由于黃河水的原因,這個大堤居然成了沙地和鹽堿地的分水嶺。大堤是個分界,堤北因為是黃河古道,土質全部是優質沙地肥田。而一到大堤以南,因為黃河水長年滲透浸灌,幾乎全是白茫茫的鹽堿地,不要說莊稼,就是連棵草也難以生長。當年焦裕祿、張欽禮他們帶領群眾要改造的,就是這樣的鹽堿地。這里鹽堿地之重,每年四季都像下了一層小雪一樣覆蓋著大地。

 

因此,大堤為界,便是貧富的分界點。大堤南岸過去的村子里人們都是世代生活在這樣的鹽堿窩里。人們祖輩都夢想著搬往堤上去住一住。只有到了改開新時代,當政府對土地的管理相對寬松和通達人意以后,人們的愿望才開始變成現實。因為大堤面積有限,而要搬遷大堤的人家太多,只好按幾十個村子的總人口每家幾分地把大堤分了。于是,原來稀稀落落的幾十個村子,現在成了不分東西南北張王李趙的大家擠在了一條蜿蜒的大堤上,至于叫什么村子,已經不那么重要了。一句話,原來的村子已經空有其名,因此弄得郵局送信人反而找不到郵址。

 

35里長的大堤,一旦住上了人,原來荒蕪的像山脈一樣的長堤頃刻間變了樣子,中原人是勤勞的,家家戶戶開始在房前屋后種植泡桐樹。這些速生樹木幾年便可成材,所以,原來荒涼的大堤數年間便如一條蜿蜒的綠色巨龍,在中原大平原上顯得甚為壯觀,這是豫東地區一道靚麗的風景,凡來過這里參觀過的人們,都為這里美麗富饒而感嘆。

 

 

不過,離開家鄉五十多年,我至今依然懷念那道巍峨莊嚴的黃河大堤。這大堤作為一道高堤,在中原像一座山一樣,高高聳立。在1855年以前,黃河是流經蘭考大地流向東南入海的,1855年8月1日,黃河忽然在蘭考的銅瓦廂決口,洪水改變流向,穿山東境內運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當時的清政府正在全力以赴與太平天國作戰,哪有功夫顧及黃河的事情。便任憑自然流向東北。接著朝廷內部又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復歸黃河故道,依然由蘇北入海,但更多的督撫們則主張黃河已經北行了,就這樣修一修算了,這一派別里就有個代表人物叫李鴻章,此為安徽人,因為黃河如果歸故道,就要危及他的家鄉,他不愿黃河回歸蘇北故道。就這樣清政府便下令在修復民堰的基礎上,費多年功夫維持了黃河的走向一直延續至今。

 

我們家門口這個古舊黃河大堤,就是因為李鴻章們的這個朝廷決定,從此失去用場,成為古黃河的舊有遺跡。這條大堤之大,在舊有的黃河故道上可算得上一道奇觀。

 

一是它高,經過元明清幾個朝代整修,已經成為蜿蜒的小山脈一樣。高出五六十米,地處也有三四十米,特別是因為地處改道處,歷朝政府更在意這段險工要隘。我們家鄉這一溜村莊的名字,古來無不與黃河相關,比如水口、崗頭、圈頭、壩頭,都是因為修黃河留下的名字。至于我們那些一溜很多個“砦”的砦,像我們家鄉的郝砦,全是修筑黃河打樁下砦留下的字樣,打砦,無疑是給黃河扎欄打樁。

 

在遼闊的大平原上,突兀而起這么一溜高高的山崗,最容易關注和特別注意的便是軍隊,因為在軍隊作戰指揮者眼里,軍隊作戰歷來講究居高占領地形,憑險而守。中原有這么一塊自然高地,豈不是天然屏障。因此我們如今居住的這條大堤,近百年以來都是戰爭的攻守雙方的必爭之地。就在這大堤兩側,進行的戰爭之多,恐怕歷史上難以計數。只要有戰爭,這里必然是戰場,能夠載入歷史的著名大戰就有不少。

 

至今年邁的老人們還能數得著的戰爭,第一個要數蔣馮閻之間發生的新軍閥大戰,因為這次大戰主要在河南中原進行,所以又叫中原大戰。戰爭從1930年5月一直打到10月,我們家鄉這條古老的黃河大堤,自然成為交戰雙方必然利用的地形之一。這場由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發起,意在挑戰蔣介石地位的新軍閥作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結束。這場戰爭的殘酷,上了年紀人都記得,大堤上布滿了戰死者的尸體。

 

 

載入歷史的第二次大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抗日戰爭史上的蘭封大戰。這次大戰,是臺兒莊戰役之后,日本軍隊為了一雪戰敗之仇,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原進攻。地點就首先選在蘭考。國民黨軍隊為了守衛蘭考,決定把一線主戰場放在儀封到隴海路的內黃集之間,以古黃河大堤為攻守的工事。國民黨集中精銳12萬人,加上后方支援,總共15萬的部隊,迎戰日軍精銳土肥原賢二的2萬多全副武裝的精銳武裝。戰爭以古黃河大堤為主戰場。戰爭也分外殘酷,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戰爭剛剛開始,國民黨以巨大的數量優勢,居然有兩個師長逃跑了,于是兵敗如山倒,以黃河大堤構筑的儀封防線被日軍攻陷,大堤本來是一條可以據守的防線,但在日軍的現代化武裝面前,頃刻間被攻破了。儀封防線一旦被攻陷,蘭考也被很快拿下。于是日軍乘勝向西攻打開封,國民黨重兵保護的開封也迅速一觸即潰。當日軍迅速向西推進時,已經是1938年,蔣介石不顧人民死活,便悍然扒開了黃河花園口,以水代軍,阻撓日軍前進。就這樣蔣介石的中原抗日,以被當作歷史笑柄的蘭封大戰開始,到蔣介石扒開花園口水淹中原結束,最后也沒有阻擋日軍向武漢進軍的步伐,終未能避免武漢大會戰和國民黨首都西遷重慶。

 

中原人民的災難,在我家身后依托的這條古黃河大堤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從歷史上的中原軍閥大戰,到蔣介石的蘭封會戰,再到后來的人民解放軍解放蘭考,我們身后這條古老大堤,歷來都是戰場不可多得的作戰屏障。很多年過去以后,我們五十年代時在大堤上玩耍,隨便怎么一挖,都已挖見死人的骷髏,而且這些死人骷髏成堆成窩的,這些死尸,早已經分不清到底是軍閥的,還是日本軍隊的,抑或是蔣介石國民黨軍隊的,反正都是戰場,戰死的人太多,就地一埋,一次戰爭埋下了,下一次戰爭依舊如此繼續埋。所以過去這地方小孩子們是不大敢去的地方。到了上世紀1958年,國家實行大躍進,這座像一座山一樣的古大堤,不知道哪位干部建議學習大寨,建設梯田。于是層層疊疊,建設起來也甚為好看。但是好景不長,這么高的地方,平地都缺水,哪里有水再引入高堤之上,漸漸地,人們便放棄了對梯田的追求。大堤又成了一片荒堤。

 

在早些時候,大堤上活躍著一支挖獾隊,因為堤上洞穴中有一種叫獾的動物,它們在大堤上挖洞造穴,有時候還到附近田里敗壞莊稼,成為一大公害,一直延續很多年。挖獾隊便開始順藤摸瓜,捉獾抓獾,直到把這幾十里大堤不再有獾活動為止,被挖得銷聲匿跡。今天看來,這該算是破壞“野生動物”生存吧!

 

為了改造這座大堤兩側的百姓生活,當年縣委書記張欽禮曾在此蹲點,一蹲就是數月半年,因為這個大堤南側,就是蘭考的重災區。多種多樣的治理鹽堿的辦法,曾經在這里試驗過。

 

 

如今,這個屢經戰火的千年古堤,改革開放后也就這幾十年,發生了地覆天翻的巨大變化。2022年的秋天,我再回到這座依千年古堤而居的長長的村莊,其變化居然讓我瞠目結舌。這哪里還是那個古戰場的大堤啊,這分明是遼闊中原的一串耀眼的明珠。如果往前推五十年,依堤而建的,幾乎清一色的草房。再推三四十年,全變成了瓦房,粉墻藍瓦,綠樹相間,一道中原美麗的風景。如今連瓦房也沒有了,幾乎是清一色的二層三層小洋樓。今天如果再蓋瓦房,人家會說你人家窮,窮了娶媳婦會是困難事。如今,裝飾時尚的小樓一字兒擺開去,這樣的小洋樓依次排列下去,在秋日的陽光下耀眼奪目。讓你分不清這是外國的小洋樓還是中國中原的一個當年的小村落。

 

為什么變了?總想聽老鄉們講的實話,因為地還是那些地,人口比五十年前翻了一番,為什么人們一步跨入了小康時代呢?老鄉們如實告訴我,咱莊稼人,光靠種地也是不行的,再說種地也的確不一樣了,提倡科學種田。過去幾十個人干的活,如今兩三個人開著機器種。這樣一來省出來大量勞動力。人多了不能在家閑著啊!于是或組建各種工程隊,或外出打工,或者就近承包一些工程,等等,反正人只要不懶,有的是錢掙。如今誰家有個兒子,若沒有給兒子蓋個樓房,這幾乎是被人瞧不起的事情。

 

回想五十年前,我參軍離開家鄉,我們方圓十幾里,也就一家大地主家留下一座樓房,走個十里八鄉,誰曾見過樓房啊。那時候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老百姓對共產主義的向往,叫“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山裉?,人們的生活,早已超越了人們想象的日子。

 

夜晚,花燈初上,在這遼闊中原之上,這條綿延三十五里的村莊,燦燦燈火組成一道蜿蜒曲折的燈鏈,在夜色里像一根金色項鏈一樣,成為這豫東平原上的靚麗風景。遺憾的是,那高聳的大堤不再那么高了,那些堤南一望無際的鹽堿荒地,如今到處都是望不到邊的肥沃良田。人變地變天也變,過去焦裕祿、張欽禮那一代人奮斗要改變的土地,如今是鋪金流銀的肥沃土地,科學種田、種高產田、多種經營等等,這在我們故鄉的這個村子,已經成為一句叫得很響的口號。

 

歷史在變,變得驚人,變得不可想象,變得不可思議。我們為這些變化由衷地歡呼。

 

(作者系著名文藝評論家、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