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用自己的方式,開啟了耕海牧魚的時代。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海養殖”。
在這份文件出臺之前,中國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排水量達到了13萬噸的“養魚航母”,已經在深藍的大海中,把近1000噸養得肥美的黃花魚,送上了國人的餐桌。
中國又一次悄然超越,從最大的深海養殖裝備建造國,躋身進入國際高端深海養殖裝備的第一梯隊。
中國,又干了一件大事。
去年9月,近1000噸的大黃魚,從一艘距離海岸線100海里外深海的“漁船”上,陸續被送上了國人的餐桌。
跟以往不同的是,這些黃魚從魚苗開始,直到長成,就一直待在這艘船上。
這艘長249.9米,排水量達到了13萬噸的“養魚航母”,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閉式養殖工船——國信1號。
國信1號養殖工船
在這艘體型比航母還要大的船上,一共有15個養殖艙,差不多9萬立方米的體積,相當于36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養出3700噸魚。
3700噸是個什么概念?
年年豐收的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撈量大概是1500噸,這一艘船的年產量,是查干湖冬捕的兩倍還多。
不僅產量大,因為這艘船停泊在大海深處,全天24小時不停循環新鮮的海水,加上標準化的養殖流程,所以養出的大黃魚,和傳統近海網箱飼養的相比,品質更好,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
也正是因此,這艘船一年的產值能在3億元左右,刨除所有的成本,每年能盈利6000萬元。
更多自動化設備的應用,讓這艘“航母”上的工作人員,只有35個人,平均一個人養100多噸魚。
去年9月,國信1號養殖的黃花魚上市
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起捕到加工,幾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這艘船上完成。
可以說,這就是一個移動的“海上牧場”。
“國信1號”對深海養殖的實驗成功,讓“海洋牧場”的構想從藍圖變為了現實。
也讓深遠海養殖,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模式之外,多出了一個新的中國樣本。
眼下,國內已經有6艘這樣的大型養殖工船在建,第2艘、第3艘“養魚航母”預計明年就能下水,更大的30萬噸級養殖船也正在設計建造。
未來,除了大黃魚,三文魚、石斑魚也將上船飼養。
深遠海養殖技術,可不像近岸的魚排或者網箱那么簡便。
因為科技含量高,這個技術長期以來都被個別國家壟斷。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也只能是充當深海養殖裝備的制造大國,卻不是強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漁業發達的國家,比如挪威、瑞典、美國,就有了比較成熟的深遠海養殖產業。
在配套裝備、技術和應用程序等方面,運用大量先進的科技手段,實現了養殖過程機械化和信息化。
挪威等國在深海養殖方面起步早,技術也成熟 圖為挪威的一座三文魚養殖基地
比如說清洗水下網箱的機器人,這個技術就長期被國外壟斷。
挪威的機器人可以在網衣內外任何角度清洗和巡航監測,日本的機器人能沿養殖網面自主行走。
再比如投放食物的設備,國外的技術也是領先的。
挪威研制的投餌系統,能根據實時的溫度、溶氧、飼料傳感器、魚類行為等信息反饋,通過養殖管理軟件分析決定進行投喂決策;加拿大則是根據養殖對象分別開發出不同的投餌控制軟件,提高餌料的利用率;美國研發的投飼系統的最大投餌能力,是能同時向60個網箱輸送飼料。
中國科學家雖然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海洋牧場”的構想,可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工程制造能力,這個夢想更像是個幻想。
2010-2020年中國深水網箱養殖產量變化
直到1988年,中國一家公司從挪威引進了一套深水網箱,中國深海養殖的大門才開始慢慢開啟。
2000年,在引進挪威、美國深水網箱的基礎上,中國開始自己研發深遠海養殖設備。
2年后,首套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深水網箱誕生。
2006年,“863”計劃設立了深水網箱相關的項目課題,國內深海養殖設備和深遠海養殖行業,也從引進—消化—吸收的階段,開始走向創新。
一方面,是深海養殖裝備的制造。
中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建造情況 資料來源:五度易鏈行業研究中心整理
如今,中國已經成了大型深遠海養殖裝備全球最大的建造國。
據不完全統計,由中國制造已交付的大型深遠海養殖平臺,已經有19座,在建和計劃中的有14座,已經交付的養殖工船2艘(不包括國信1號),在建和計劃中的2艘。
挑幾個中國造的“全球最大”、“全球第一”看一下:
2020年交付給挪威的“JOSTEIN ALBERT”號養殖工船,這艘由中集來福士進行基礎設計和建造總裝,專門用來養三文魚的船,長385米、寬59.5米,有6個50米見方的養殖網箱,可下潛至60米深度,養殖規模能達到1萬噸。
挪威JA養殖工船 圖片來源:Nordlaks
去年3月,中集來福士代工的另一艘挪威“HAVFARM 1”號也出塢下水,這艘船的大小和養殖規模和上面這個一般無二,都是在當時號稱全球最大的養殖工船。
除此之外,2017年交付挪威,大名鼎鼎的“海洋漁場1號”,也是中國建造的。
這座總高69米,總容積相當于200個標準泳池的龐然大物,號稱全球最大的半潛式深海養殖場。
因為這個東西在世界范圍內是首例,在建造的過程中也是一邊修改設計,一邊制造。
海洋漁場1號
后面我們從這個“超級漁場”的設計和建造中獲得了靈感,然后加以改進,造出了世界最大、全國首個全潛式的大型網箱“深藍一號”。
另一方面,中國從“固定牧場”開始轉而探索“游動牧場”的模式。
無論是上面說的那2艘挪威的養殖工船,還是深海網箱,都是自身沒有航行動力的,像是固定牧場。
國信1號這樣的養殖工船,本身就能航行,更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深海養殖模式。
深海網箱或是挪威的養殖工船,相當于在大海里沉了個巨大的網兜,是開放式的。
國信1號這樣的養殖工船,是封閉式的養殖工船,是船載艙養的模式,養魚的船艙是并不直接與海洋水體相連的。
“國信101”號的養殖艙用的就是“船載艙養”模式 圖片來源:半島網
既然網箱式是深海養殖的“主流”,絕大多數國家都在用這種方式,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大費周章地發展封閉式的養殖工船,這個創新有什么好處?
其實,封閉式的養殖工船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近年挪威等國家也在大力研發這種養殖系統,只不過這次中國走在了那些“傳統強國”的前面。
至于中國能“換道超車”的原因,其實說起來也并不復雜。
首先,是需求推動了技術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第一漁業大國,養殖的水產品占到全世界養殖產量60%以上。
但中國人均的海產品消費量卻不那么多,人們對優質蛋白質的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
經過多年發展,近海養殖已經飽和,將養殖拓展到深遠海,能增加優質魚類資源的產量,也是整體市場環境的需要。
封閉式的養殖工船,相比深海網箱養殖更加高效。
國內深遠海養殖平臺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甚至開發出了漁旅結合的模式
國信1號的養殖密度是傳統網箱的4-6倍,能夠實現平均每立方米養殖22公斤,保證成活率95%以上的高密度養殖。
同時,養殖周期還能縮短1/4,也就是說,我們用同樣的地方,能養更多的魚,魚長得更快、品質更好。
此外,還能有效地收集處理糞便、飼料的殘余,養殖的排放也減少60%-70%。
既能多產魚滿足市場需求,還能減少污染,這怎么算都不虧。
其次,也和我們的海洋自然環境有關。
跟挪威等國不同,中國沿海海域的自然環境更復雜、更多樣。
這就使得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現成的經驗,還要更多考慮我們的現實情況。
安全問題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因素。
中國沿海大陸架的地質構造,讓30米以上的深海遠離海岸,同時面臨的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有20多個不同等級的臺風,對沿海地區有直接影響。
與其選擇與大自然正面硬剛,不如我們開著“游動漁場”稍微躲一躲更有效。
同時,還能躲避赤潮一類的自然災害對養殖的影響。
另一方面,我們也從“南菜北種”的經驗中,舉一反三地開創出“南魚北養”的方法。
因為中國沿海從南到北跨越的緯度很大,一年四季水文數據也有很大變化。
比如說大黃魚,它適宜生長的水溫在22~28℃,那用養殖工船來養的話,冬天到東海附近,夏天水溫升高了再到黃海海域,利用自然條件實現全天候的工業化養殖,縮短養殖周期,生產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更重要的是,船載艙養的中國式“海上牧場”,創新了深遠海養殖的模式,帶動了整個配套行業的發展,讓中國從海洋漁業大國開始邁向強國,同時為全球漁業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一向酷愛農耕的中國人,這次把目光瞄向了比土地更廣闊的深海大洋,用自己的方式,開啟了耕海牧魚的時代。
來源:正解局今日頭條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觸目驚心:中國學者英文論文的科研經費成本和發表費相當于每年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
2023-02-12美9萬噸巨艦,改成無人機航母:中國無人母艦讓美軍感受到了壓力
2023-01-18?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