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否定了華盛頓共識,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全面學中國的做法。
如果不是被逼到墻角,干嘛要新洋務運動?
華盛頓共識
1989年,美國力量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是除西方以外全世界各國最黑暗的年代。那年不但東歐正在發生巨變,拉美也因為債務問題發生了融毀性的經濟災難。
那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邀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研究人員,以及拉美國家代表在華盛頓召開了一個研討會,旨在為拉美國家經濟改革提供方案和對策。
后來形成了十條方策,統稱為“華盛頓共識”,取意為后發國家發展經濟的必需財政政策,其內核正是現在國內各路經濟學家們鼓吹的芝加哥學派“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
現在有人鼓吹的什么“反對產業政策,市場自由配置資本”,“金融自由化”,“放松政府管制”,“國有企業私有化”等等,全部來自這個“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產生之后,馬上就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政府奉為圭臬,大力推行。
不但把它用在了南美國家身上,東歐以至于俄國的休克療法也來源于此,97年亞洲經濟危機之后,這套理論也隨著IMF的救濟金,強壓給東南亞各國。
可以說,當時除了中國和摸著中國過河的越南,幾乎所有的后發國家都在按照這個“華盛頓共識”行事。
而華盛頓共識,也成了美國戰后輸出最成功的政策理論和框架。
然而,美國作為向全世界推廣“華盛頓共識”的老師,自己卻突然質疑起了自己。
華盛頓的筆桿子
這屆美國政府,大概是歷史上學問最差的一屆。不但拜登自己的學校差強人意,自己內閣里除了金融口之外的閣僚,學問也很一般,充斥著布林肯這種靠著家族裙帶上哈佛,卻醉心搞音樂的紈绔子弟。(布林肯的樂隊還出過兩支單曲,吉他水平比他的外交水平高一點)
不過,拜登的國家事務安全助理杰克沙利文是個例外。這位老哥是草根出身的牛津耶魯雙料學霸,正兒八經在耶魯教過書的聰明人。
拜登內閣真正的外交政令其實大半數字此人之手。觀察美國外交政策,與其去看無頭蒼蠅一般到處瞎撞的布林克和謝曼,其實只要看沙利文一個人就行。
之前布林肯在安克雷奇被罵到下不來臺,后來接手回轉,在瑞士把大事談成的,也是沙利文。正是這位華盛頓的筆桿子,最近開始質疑起了“華盛頓共識”這美國道路起來。
他在美國久負盛名,影響力巨大的布魯金斯學會發表了重磅談話,被美國學界普遍認為是作為拜登左翼政黨的文膽,親自出面對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政策的全面反思。
路線動搖和師夷長技以制夷
沙利文的這番話,被華盛頓郵報形容為對冷戰結束后,美國兩黨總統近三十年來奉行的貿易政策的全面駁斥。
國內外媒體多關注于沙利文的“中美不再脫鉤”的言論,但那遠不是沙利文發言的內核,他的這次發言的核心,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要全面放棄“華盛頓共識”的十誡,偷師兩招中國的高招。
沙利文首先客觀的描述了美國的現狀:工業基礎被掏空;盟友的疏離和背叛;清潔能源轉型落后;社會不平等以及祖制崩壞。而沙利文給的診斷,則是“華盛頓共識”中認為市場經濟可以足夠有效的配置資源和實現公平的假設“過于簡單,以至于謬誤”:
1. 放松管制、減稅、工會和反壟斷癱瘓已經產生了足以讓美國政治穩定受到沖擊的地步。(猛烈打臉國內一票經濟學家鼓吹的“只要政府不瞎管,經濟自然就會好”)
2. 金融業優先于實業,導致美國實力快速衰退
3. 政府組織和推動的產業政策是比市場經濟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國內一票經濟學家還在反對“產業政策干預市場”,美國祖師爺反倒先學起來了)
4. 貿易自由化和市場經濟并非萬能,在必要的時候,必須加以強力管制。因為缺乏管制手段,導致美國在關鍵行業的失敗進而導致美國國力的下滑。
基本上把“華盛頓共識”批的一文不值,否定了美國歷史上對外輸出最成功的政策學說。
相當于念了一輩子儒家圣賢的朱熹,突然跳出來說,“孔孟迂腐,只有法家可以救天下”!
沙利文這篇離經叛道的講演,并非他一時興起,他的演講全文刊載在白宮的網站上,很可能是拜登內閣政策轉向的吹風。
沙利文給出的藥方也很簡單,“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國靠著政府強力干預的產業政策取得了成功,我們美國也要照著做。
沙利文先是向歐洲盟友放話:美國現在搞得被認為是不公平競爭的產業補貼政策,已經變成基本國策,你們不服氣也得忍著。不要以為暗暗跟東方送幾個秋波,華盛頓就會改弦更張。
然后又對WTO放話:美國馬上不會完全打開大門了,自由貿易必須附加條件,WTO最好不要說閑話,否則美國有像IPEF等一票各種國際組織可以取而代之。
然后又對企業界暗示:最好好好配合拜登的產業政策,特別是對東方的技術封鎖,美國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先進技術必須掌握在美國手中,如果不掌握在美國手中,那就把這項技術干掉。
沙利文已經洞若觀火,中國靠著長期和強力的產業政策的推動,已經在電動車、光伏、高鐵等一系列原本落后的行業上取得了彎道超車的趕超,本質上一是政府舍得投入,二是市場換技術。
這兩條美國都可以抄,而且要馬上抄。
美國最近在半導體和電動車上就照抄了中國的政策,蘿卜加大棒雙管齊下。一邊是超規格的強力補貼,芯片補貼兩千多億美元,電動車補貼一千多億美元,用補貼把行業拉起來。
另一邊則是依托美國巨大的市場,但凡美國看上眼的產業想要來美國賺錢,就得把工廠和技術留在美國。沙利文說,美國也要抄的搞的產業政策,耗資數萬億美元,看起來不但要學,還要學到底。
如果不是被逼到墻角,干嘛要新洋務運動?大清洋務學形不學神,美國新洋務又能怎樣?
文章來源于美第奇效應 ,作者佛羅倫薩的美第奇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