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2004年起,就自發組織“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設新長征——文化長征”,20年來,他和他的團隊,雖經歷艱難、困苦的洗禮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卻仍屹立不倒。他是天生的理想主義者,常常能與眾不同,在自己平凡的職業和崗位上,兩度創造“重走長征路”的壯舉。他的作品緊扣紅色精神血脈,浸潤著共和國的底色,字里行間有著他對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民族獨到的觀察和深度的思考。出身在軍旅之家的他,做過電影放映員、新聞記者、公務員、高校教授,現在是《中國長征精神研究》主編。從處女作《伸出窗外的那只手》到長篇傳記文學《馬克思》,從長篇報告文學《信仰是怎樣鑄成的》到短篇紀實散文《爬上紅軍爬過的雪山》。三十余年的寫作生涯中,羅范懿給世人獻上近四百萬字的作品,涵蓋了小說、散文、詩歌和紀實創作等方面,著作豐富,蔚為大觀!本書《文化長征》作為羅范懿為“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81周年紀念日的獻禮,其初稿完成于2023年5月,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文化長征”的珍存,分為前言、詩引:窯洞煉丹、第一章熏陶、第二章熔鑄、第三章研磨、第四章拋光、詩心:紅色靈丹共六部分。前言部分回答了“如何讓文化長征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這一問題。詩引:窯洞煉丹部分,以共和國領袖們的視角切入,展示了他們帶領著億萬人民篳路藍縷以求一個可愛的中國。第一章熏陶到第四章拋光部分,敘述作者傳奇的人生,從潛心創作到發起壯舉,一路上家人的不理解、朋友們的勸阻等現實羈絆,卻并沒有斷掉他選擇這條不一樣道路的決心,相反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團隊,扛起了屬于那個年代卻依舊熠熠生輝的紅旗。歷史與現實交融、過去與現在交織,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真實可敬、至情至性的羅范懿。詩心:紅色靈丹部分,道出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鋪墊而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始終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必將帶領我們民族走向新的復興。當你真正讀完本作之后,你會發現:毫無造作的語言,本真透明的筆觸,呈現的是面對崇山峻嶺、江河阻隔時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信念與熱血,呈現的是戰士帽檐上綴的紅星、隊伍前端飄揚的紅旗,半床棉被、破敗棉衣,行軍鍋碗、樹皮草根,它們是生生不滅的中國革命的希望,也是那漫漫長夜中最耀眼的篝火,更是共和國的領袖們為天下蒼生的“鼓與呼”。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是要用咬緊牙關、擼起袖子、甩開雙臂,加油干、努力干的時代,是用青春與汗水澆灌而來的新時代。這是屬于我們的選擇,“攜手新一代,喚起先驅魂,科學求發展,中華再復興!”鏗鏘誓言背后,承載著幾代人的心酸和苦楚,是老一輩革命者對青年朋友們的錚錚教誨和殷殷期盼。這是屬于我們的文化長征,“遠征永無止境”“能走都是人在走,能動都是血在流”文化長征,不是敲鑼打鼓、順順當當就能達成的,而是要有壯士斷腕式抉擇和破釜沉舟般勇氣才能實現的。陳樹湘、向軒、李貞,一個個熟悉的名字背后,卻有著共同的稱謂——青年人,當“紅色長征”相遇青春身影,無限的精彩與可能隨之噴涌而出。大寫的“人”字遇到了“青年”,為“一長一短一輕一重”間的創意,增添了一抹奮斗的色彩。只有抑制住“物生價值”的青年,才是有希望的青年;只有追求著“人生價值”的青年,才是有力量的青年;只有致力于“文化長征”的青年,才是有信仰的青年。這才是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有的使命與擔當。那些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那些決定前途命運的偉人,總是需要漫長歲月的積淀。這種重要的事件和偉人一旦出現,就會決定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走向,決定著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這便是共和國締造者們創造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便是偉人追隨者們所重溫的“文化新長征”。走進本書,聽新長征的故事,唱共和國的贊歌,懷念領袖們的容顏,追隨先輩們的身影……
(作者系湖大在校大學生;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