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種軍事思想:
第一個是毛澤東軍事思想。
第二個是不完全會打仗的軍事思想。
第三個是完全不會打仗的軍事思想。
人們往往只是以勝負來評價戰爭。但完全不會打仗的兩支軍隊打起來,一般來說也肯定會有一方獲勝。這一方打勝了能說明他會打仗嗎?當然不能。不完全會打仗的軍隊,與完全不會打仗的軍隊較量,前者一般也會獲勝、甚至是表面非常耀眼的勝仗,這能改變其不完全會打仗的本質嗎?完全不會。當然,很可能有喜歡鉆牛角尖的人會繼續問:那如果完全擁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兩支軍隊打起來,勝負如何?我可以告訴你:如果真的是雙方都充分擁有了毛澤東軍事思想,這樣的兩支軍隊根本就不可能打起來。毛澤東軍事思想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如果打不贏的話,就應竭盡全力避免交戰。毛澤東對自己一生軍事上最得意之作是長征中的四渡赤水。之所以是“最得意之作”,不是因為這一仗獲得了單純軍事上何等巨大的戰果,殲滅了多少敵人,占領了多少地盤,而是他在紅軍面對10倍于己的絕對優勢敵人重圍、近乎全軍覆滅危險的戰略格局下盡可能避免了交戰,使紅軍逃出生天。此戰中少量的交戰,其根本目的也都是為避免全面交戰而進行的,是“為不戰而戰”。遵義會議后第一戰的土城戰役,由于情報出現重大偏差,真打起來才發現敵人不是原來預計的兩個團,而是六個團。雖然這一戰是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領導地位后的第一仗,對毛澤東個人的政治意義非常重大,但打不贏就是打不贏,毛澤東等不僅迅速決定撤出了戰斗,開始了一渡赤水,而且為快速渡過赤水河,不惜全部丟棄了僅存的少量寶貴的重裝備。1935年3月10號,一軍團林彪、聶榮臻建議立即攻打黔軍王家烈駐守的打鼓新場,因為當時紅軍周圍就只有王家烈部最弱。這一建議得到了紅軍幾乎所有其他領導的贊同,連朱德也支持,但卻遭到毛澤東的堅決反對,周恩來棄權。為什么毛澤東堅決反對?因為一旦周圍有其他國民黨軍支援過來,實力對比就會發生重大變化,紅軍就未必能打贏了。更重要的是,就算這一個局部的戰斗打贏了,占領了一個四戰之地,不僅改變不了、甚至會迅速加重紅軍還在重圍之中的態勢。此次軍事會議因意見高度分歧,甚至有人認為毛澤東就喜歡來回狂奔,這不是干革命,而是在搞體育比賽。毛澤東憤而辭職,并且得到投票通過,被免去了前敵司令部政委職務,周恩來已經起草好了進攻打鼓新場的命令,并準備于11日凌晨下發。毛澤東連夜找到周恩來說出他的理由和戰略計劃,紅軍當前所處的不僅是四戰之地,而且計劃向北進入四川的路被川軍堵得水泄不通。要想使紅軍擺脫全軍覆滅的危機,唯一的出路是向南,把西邊的滇軍先調過來,再向西,而后向北,才有可能沖出重圍。一切作戰計劃都必須圍繞這個終極的“不戰”的戰略來進行。這一設想迅速得到周恩來和朱德的心領神會和全力支持。3月11日由朱德簽署命令停止打鼓新場的作戰計劃,當天下午就傳來消息,打鼓新場周圍敵人大量增兵。好險,紅軍差一點又面臨一場湘江戰役似的惡戰、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這下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了。3月12日,中央政治局開會討論了毛澤東提出的結束二十幾人民主式的投票決策模式,“集中軍事指揮權力”的建議,獲得全票通過。成立了由周恩來、王稼祥、毛澤東組成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負責一切戰爭指揮。這才真正確立了毛澤東事實上的軍事最高領導權,雖然軍事和黨的最高領導名義上的帽子還是由周恩來和王稼祥戴著。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成立后,毛澤東的第一個決策就是攻打周圍實力最強,且有堅固堡壘工事的中央軍周渾元部所在的魯班場。這一下又讓大家嚇了一大跳。這個決策的邏輯在于:打周渾元目的不是一定要把他打下來,而是紅軍下一步三渡赤水河時使周渾元不會來半渡而擊。如果真打下來,這里又可以作為一個暫時的可靠據點。事實上,3月15號紅軍向周渾元部發起猛烈進攻,僅打了一半確實沒打下來,當天晚上紅軍就迅速脫離戰場,順利地三渡赤水河了。為什么說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戰無不勝”的?因為其同時也是“不勝而能不戰”的,所以當然就能戰而無不勝。這就是他說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既然如此當然就趨向于全都能打贏了。僅僅打贏就足夠了嗎?對毛澤東軍事思想來說當然不夠。即使戰而勝之,如果凈利潤、投入產出比不是足夠大,即使勝也不會去戰。所以,不僅是“戰無不勝”,更重要的是“戰無不利”,甚至要做到“戰無不厚利”。所以,與完全擁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軍隊交戰,打不贏、必敗無疑還是次要的問題,關鍵是必巨虧無疑。為什么要這樣打?可以對比一下作為建軍標志的南昌起義。可以說,南昌起義集結了我軍初期最杰出的一批將領,僅就南昌起義本身看也是成功的,起義一天時間就占領了整個南昌城。但迅速圍過來的敵軍也使得這里無法長久駐守,起義成功三天后就南下。在南下途中相當多的戰斗從單純的軍事上說也算是獲勝的。可是架不住人越打越少。最后除了朱德率領的,在三河壩負責阻擊斷后的不到3千人輾轉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其他主力打著打著,就算是全打贏,最后也全被打散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一開始就沒成功,但卻不斷轉移上了井岡山留下火種。而后在他領導下紅軍越打越多,根據地越打越大。上井岡山時有700多人,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打著打著,到第四次反圍剿后打成8萬多人,盈利率上百倍。風投界能投一個項目在幾年間有百倍以上盈利率的,基本都屬神話級別。國共合作紅軍改成八路軍新四軍開赴前線時有3萬多人,8年打下來居然打成120多萬,40倍盈利率。3年解放戰爭,開始時國軍有430萬,打了3年虧掉3百多萬,解放軍卻由120萬發展到500多萬,其中70%以上是從國軍通過起義、被俘轉化過來的解放戰士。優待俘虜政策是為什么?就是增加敵方資源轉化,減少敵方的抵抗力度,從而減少我方未來的戰斗成本。黑人部隊在二戰中對抗德國日本還是有很好戰果的,但抗美援朝中的優待俘虜政策把美軍中的黑人部隊徹底瓦解了。他們此前在美國生下來就是下等人,一直受白人欺負。在志愿軍這里,他們卻受到了此生從未有過的作為人的平等待遇。平生第一次受到如此尊重的黑人俘虜、受到優待又放回去后,他們就成了志愿軍的志愿宣傳隊。從此黑人部隊與志愿軍一交手,就積極地全體投降作俘虜。人嘛,誰不希望受到尊重呢?只有被志愿軍俘虜了才能獲得尊重,那還不盡快投降?毛澤東卻第一次讓美國的黑人感受到從下等人變成平等的人是什么滋味。由此啟發馬丁·路德·金產生了“一個夢”。美國的黑人得到平等待遇了嗎?沒有,別看今天美國把黑人當成極端的政治正確,但那只是一個政治正確而已,只有當年在朝鮮戰場上當俘虜的美國黑人才真正得到平等對待了。如果不理解“交換比”,“敵方資源轉化率”等核心經濟指標,是不可能真正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為什么比毛澤東從軍資歷、軍事專業上的學歷深厚得多的眾多杰出戰將最后都對毛澤東心服口服?因為一般杰出的戰將只是考慮如何打,很容易過多醉心于戰術細節,而毛澤東不僅考慮如何打,更是充分考慮如何賺。為什么一定要“戰無不賺”,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即使仗都打贏了,最后也會全消耗光,全軍覆沒。紅軍在最初如此弱小的情況下,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不斷地越滾越大,很快就消耗光了。所以,不是要“勝”,而是要“勝利”,還要勝得有厚利;不是贏,而是要“贏利”,還要贏得有厚利。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軍事思想”來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得用“戰無不賺的毛澤東軍事思想”來表達才準確。賺人,賺民心,賺士氣,賺槍,賺炮,賺大洋,賺地盤。如果不能賺,這種仗打他干什么?每一名我軍士兵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但只要是戰爭就必然要面對犧牲,只有使每個犧牲都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犧牲才是值得的,才能持續保持高昂的士氣,也才能符合我們進行戰爭的根本目的。不完全會打仗的軍事思想是什么?是體育比賽中的勝負概念。什么是冠軍?就是即使跑42.195公里的馬拉松,最后我能比你快0.1秒跑完,領先哪怕0.1米沖線,就算我勝了。換算到戰場上,就是殺敵1千,自損8百,甚至自損9百9,就算勝。把陣地拿下,把敵人打跑了,就算自損1千,殺敵3百,也算勝。但用毛澤東軍事思想來看絕對不能這樣。殺敵1千,不僅自損不能超過2百,而且還要俘虜敵人8百,自愿送回去2百,發路費回家1百,還有5百加入我軍。仗打完了,不僅交換比為5:1,最低也不能低于4:1,而且加上轉化過來的,我軍人數還大大增加了,槍支也大大增加了。這才是按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賺”,不是單純的“勝”和“贏”。勝了沒有利,那就不能算“勝利”。因此,是毛澤東為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建立了真正的盈利模式,找到了發展壯大的正確道路。絕不做虧損的投資,更不能做虧本的買賣。這就是為什么平型關戰役被稱為“大捷”且震驚全國,被幾乎所有中國人認為是大勝。但毛澤東卻清醒地告訴林彪,以后不要再打這種仗,原因在于這場戰役的交換比幾乎是1:1,殲滅了1千多日軍,我軍損失也是1千多,不劃算。如果交換比沒超過4:1甚至5:1,繳獲的子彈還不夠打出去的,就不要去打。這是為什么我提出“毛澤東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偉大的戰爭經濟學家”根本原因所在。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追求勝利、贏利,追求賺。所以要有理、有利、有節。
西方絕大多數軍事思想只是追求勝和贏。
完全不會打仗的軍事思想卻是追求賭一口氣。
所以,很多討論抗美援朝戰爭的人在爭論鋼多還是氣多。我軍打仗怎么能只是在爭“氣”呢?那是完全不會打仗的人才會有的思想。志愿軍不是鋼多還是氣多的問題,是賺多少的問題。氣當然是要的,但它不是自己自動產生,而是靠持續的戰爭勝利和贏利來支撐的。不僅在戰場上賺,還要通過這場戰爭賺得蘇聯156個大項目。羊毛出在牛身上,讓馬買單,你以為只是互聯網時代的盈利模式嗎?毛澤東早就在這么干了。這就是他為什么說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害處極大的原因所在。雖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一再提醒將軍們不要越過勝利的頂點,但他不知道勝利的頂點如何計算,如何判斷。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僅很清楚這一點,而且把它當作最為關鍵和要害的戰爭目的問題。
一旦我們充分理解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本質,就會對不完全會打仗的美軍、英軍、俄軍、以色列軍隊、烏克蘭軍隊等的行為一眼就看明白了。在人民解放軍的發展史上,為了整體的勝利,一個排、一個連打光的仗是有的。但如果到師一級全軍覆沒的仗,毛澤東是受不了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180師被圍,說是“全軍覆沒”,但事實上最后還是有4000多人分散突圍跑回來了。即使如此,毛澤東還是受不了,不斷將幾乎所有相關的高級將領請回北京當面詢問,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雖然鐵原阻擊戰63軍近乎全軍覆沒,獲得的戰果基本是1:1,但這是為了幾十萬陷入重圍的志愿軍安全撤出李奇微的包圍圈,是劃算的。反觀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蘇軍有一個當時應該算最精銳的西南方面軍,開戰不久70萬人就全軍覆沒,另外還有19個集團軍、250個師成建制被殲。這仗都怎么打的?德軍其實也差不了多少。看看一戰和二戰中各方傷亡數字,動輒一場戰役百萬人級別的損失,對比一下在毛澤東指揮下的人民軍隊打的仗,就能充分理解什么叫“不完全會打仗”了。但是,我們太多人、尤其現在很多軍迷對一戰、二戰、海灣戰爭非常津津樂道,為什么?因為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大多出自于一戰、二戰和海灣戰爭。研究這些東西當然是必要的,但千萬別因此丟掉我們自己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把西方不完全會打仗的惡習也學過來了。美軍在阿富汗打了二十年,為什么最后退得莫名其妙?在這個不毛之地,你打他干什么?準備賺什么?想過了嗎?完全沒有。俄烏戰場,基本是一戰和二戰模式,沒有脫離不完全會打仗的狀態。加沙哈馬斯與以色列的沖突,為什么與以前幾次中東戰爭不一樣了?因為不再是以往“完全不會打仗的阿拉伯軍隊、與不完全會打仗的以色列軍隊”進行較量,而是變成了至少兩者都是不完全會打仗的軍隊之間的較量。所以打得有來有往,陷入無限的消耗狀態。而哈馬斯還有些吸收了游擊戰、地道戰和持久戰的路子,雖然武器裝備極為落后,卻讓以色列陷入巨大的消耗戰困境之中。當年毛澤東為什么一定堅持抗美援朝?是他判斷志愿軍一定能打贏嗎?當然不是。世界上沒有神仙,即使毛澤東本人也不是神仙。當時幾乎所有解放軍的最杰出將領們都認為志愿軍打不贏,甚至連彭德懷在接受志愿軍司令之職時,說得也是:即使打敗了,大不了相當于晚解放幾年,他也是做了很有可能打不贏的充分思想準備的。但是,即使打不贏,也要讓美軍充分嘗嘗苦頭再退回國內。那為什么還要去打?因為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看來是存在一種非常奇特的可能性:就是用小規模的持續性戰無不敗,讓敵人戰無不虧,并且我方還可從其他途徑獲得巨大收益,從而實現“敗亦能賺”的。只是當年在朝鮮戰場,志愿軍雖然是準備低調的,可很不好意思,實力實在是不允許,居然把美軍打到懷疑人生。敗都能賺,何況還勝了,那就更得賺大發了。后來在越南戰場卻有效驗證了這種雖然戰無不敗、卻能讓敵人戰無不虧,從而實現“敗亦能賺”的。記住,長期養著一支遠超過平時的軍隊,即使什么仗都不打,什么戰場損失也沒有,僅僅平時和戰時軍事供養成本,就是一筆巨額的支出。作為極度弱勢的一方,只要堅決避免與遠遠比自己強大的對手進行克勞塞維茨主力會戰式的交戰,即使戰敗,也只是戰術性的小規模戰敗,而不會有全軍覆滅式的、終極的、戰略性的戰敗,那就可以持續地打下去,以時間換空間。這才是持久戰真正最厲害、也最無解的地方。這樣的話,只要能讓敵人不斷地打仗,無論打成什么樣,對其來說都是巨虧。而在零星的突襲型作戰中,只要操作得好,就有可能對敵方造成有效殺傷,甚至形成局部的突襲型零傷亡作戰,積小勝為“間歇性的小勝”,敵方“間歇性的傷亡”,以此逼迫敵方不得不繼續與自己交戰。也門胡塞武裝為什么居然敢于主動進攻美國的航母戰斗群?通過幾次攻擊我們可以看出,僅從純軍事角度說,他的確很難對美國軍艦構成真正的有效殺傷,即使命中了也很難擊沉,但卻挑起了美英軍隊對胡塞武裝的軍事打擊。而這卻正是胡塞武裝想要的。美英軍隊能打贏嗎?他們能在也門贏什么?又是一個如阿富汗那樣的不毛之地,他們當然什么也贏不了,那就注定虧損,交換比一定是不劃算的。不僅打出去的彈藥無論打到什么都是虧的,而且虧了人心,導致美軍在整個中東的軍事基地,甚至領事館炮火連天。如果自己實力實在是弱到極點,甚至連對敵方造成最輕微的有效殺傷能力都很難,也不是沒有辦法,那就是讓敵人不得不一直打下去。只要他一直打下去,最后就一定會虧得一塌糊涂。你用200萬美元的導彈打出去,最多只能炸毀對方1萬美元的東西,交換比就最多只能是1:200,這能不巨虧嗎?胡塞武裝與美軍交火注定是“戰無不敗”,所以他沒有采用飽和式攻擊的打法,而是少量有限的導彈和無人機攻擊,這樣才有能力持續地打下去。因為以胡塞武裝的裝備,即使飽和式攻擊也未必能對美軍的航母戰斗群造成任何有效的殺傷。那為什么還要打?打不到美軍又有什么關系,只要纏住美軍讓對方一直打,就能讓美軍“戰無不虧”。只要虧夠數了,最終美軍就會“不敗而大敗”。那對胡塞武裝來說有什么意義?當然有了,敢對美軍航母戰斗群出手,還怕沒有國際統一戰線和大量外援到來嗎?又一個羊毛出在牛身上,讓馬買單的路子。塔利班就是用戰場上戰無不敗,卻屢敗屢戰,導致美軍戰無不虧。最后虧得實在受不了,只得退出阿富汗,塔利班獲得最終的戰爭勝利,二十年的持續戰場投資一把全賺回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亦非善之善者也。所以,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僅遠超所有西方的軍事思想,也超過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主要談如何勝的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毛澤東說,小的能打敗大的,弱的能打敗強的,這是規律。早就清清楚楚告訴美國人了,但美軍直到今天也死活無法破解這種規律。他們不理解為什么自己總是會出現“習慣性勝虧”現象 —— 所有的仗幾乎都打勝了,可最后卻虧得一塌糊涂,只能狼狽不堪地退出。告訴你這個規律,讓你清楚地知道這個規律,就喜歡看你明明知道一切卻完全無解的樣子。唉,怎么感覺中東好多人都突然開始學會如何打仗了,這是為什么呢?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