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導讀: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展現北京的生動實踐、豐碩成果,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委講師團)宣講家網聯合光明網共同推出《奮進新征程 首都新發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理論宣講系列短視頻(20集),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京華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北京篇章。敬請觀看本期節目——《領科技前沿 創北京奇跡》。
本期嘉賓:
申建軍 北京市政協科技委員會原主任
張京成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3》顯示,北京位居全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排名榜首,并連續兩年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排全球第三。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量子計算、腦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正重新定義著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充分利用科技、人才、文化優勢,立足首都實際,堅持首善標準,開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持續提高,創新生態更趨完善,為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關村,作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不僅是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縮影,也見證了中國自主創新的歷程。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電子一條街”,到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和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發揮了改革“試驗田”作用。
現在,中關村已形成一區十六園的發展格局,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中最重要的發展區域之一,是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誰能搶占科技創新先機,誰就能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黨的二十大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學回答了為什么要加快科技創新、科技創新的方向路徑是什么、科技資源如何優化配置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科學指引、注入了強大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持續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的同時,北京市布局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促成了更多原始創新成果的落地,日漸成為國際前沿科技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地,實現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到全球科創關鍵樞紐的飛躍。
從2014年“三城一區”被寫進北京城市新總規以來,“三城一區”發展如火如荼,成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平臺。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作為科學研發主陣地,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承接三大科學城創新效應外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三城一區”用不足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約1/3的地區生產總值,集中了全市31.8%的企業和全市6成左右的研發人員、研發費用,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生態更趨合理。
翻開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績單”: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2019年以來連續保持在6%以上,2022年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國第一,300多家跨國公司在中關村設立了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多年來,北京始終行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開放合作格局不斷完善。
北京科技創新的發展,是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到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到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再到統籌安排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顯示,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
久久為功,玉汝于成。新時代新征程,北京將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全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戰略支撐。
來源:宣講家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處理好的若干重大關系之二:戰略與策略的關系
2023-10-03?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