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豐”中程導彈系統
美軍突然意識到,中程導彈系統存在一個致命缺陷。而中俄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場景再次出現了。
美制武器缺陷曝光,問題一個接一個
前段時間,一則關于美國要在日本部署“堤豐”中程導彈系統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不僅僅因為這款導彈本身的戰略意義,還有其背后隱藏的大國博弈與軍事技術的較量。
作為《中程導彈條約》失效后的產物,“堤豐”導彈系統是美軍重新擁有中程打擊能力的標志性產品。“堤豐”導彈系統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基于MK41垂直發射系統改進而成,能夠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或“標準-6”導彈,以其1800公里的射程在亞太地區形成了新的威懾。
但事情真能按美軍設想的那樣發展嗎?事情顯然沒那么簡單。“堤豐”系統雖然性能強悍,但在實戰運用中卻暴露出了諸多限制。最致命的一點就在于機動作戰能力。與中國、俄羅斯等國早已普及的“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導彈車相比,“堤豐”仍然依賴傳統的卡車拖帶方式。從一定程度上講,這就好比現代戰場上還在駕駛老爺車作戰。
這種缺乏便捷移動性的設計,使得“堤豐”導彈系統在面對高強度作戰環境時顯得笨拙不堪。它需要在平坦的路面行駛和部署,整個過程繁瑣且耗時。這意味著在遭遇敵方反制時,“堤豐”導彈系統可能還沒來得及撤離,就已經成為了對方的打擊目標,
駐扎在夏威夷的第三支多域特遣隊的指揮官直言,如何讓它更加小巧靈活,才是當務之急。
美國海軍陸戰隊采用了輕型戰術車
美軍想盡辦法,卻始終解決不了
為了提升“堤豐”導彈系統的戰場適應能力,美國各軍種想出了各種辦法。比如,美國海軍陸戰隊選擇使用奧什科什公司的輕型戰術車,試圖通過減小體積來提升機動能力。但這樣做的代價是,每輛車只能攜帶一枚“戰斧”導彈,而且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這種車能否適應復雜戰場環境還是個未知數。
此外,美國陸軍也在探索相應的辦法。但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困擾:現有的發射架太短,只能容納特定型號的導彈,且無法通用。“堤豐”導彈系統的尷尬境遇,讓人不禁想到一句俗語——聰明反被聰明誤。當初為了實現全球快速部署,美軍選擇了牽引車與掛車結合的模式。這確實讓他們在運輸階段更加靈活,然而在實際作戰中,卻發現這套系統與理想狀態相差甚遠。
“堤豐”導彈系統采用了牽引車與掛車結合的模式
再來看俄羅斯和中國。無論是俄羅斯的MAZ系列還是中國的WS系列導彈車,都展示了“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導彈車發射模式的優越性。在不借助外部設備的條件下,這些導彈系統可以在不同地形條件下迅速完成發射準備,極大提升了生存能力和打擊效率。
有時候,技術上的追求并不應該只看眼前,而是要放眼未來的實際應用。對于“堤豐”導彈系統,美國當然不希望看到它在關鍵時刻出現“掉鏈子”的狀況。但現實是,面對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美軍目前真的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甚至有人建議,美國要不干脆放棄在西太平洋部署中導的想法,因為一旦戰事爆發,這些系統未必能發揮出預期作用。
不過,戰略考量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地緣政治意圖。即便“堤豐”導彈系統現在存在缺陷,美軍仍會以其為籌碼,在外交談判和軍事演習中尋求更多話語權。
采用一體式發射車的中國東風導彈
縱觀整件事,不難發現,各大國之間的較量從來都不僅限于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在于一種綜合實力的博弈。技術再先進,如果脫離實際需求,也可能成為笑柄。而一旦能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它又可能劃時代地改變未來戰爭的格局。
在美軍不斷調整戰略和技術路線的過程中,“堤豐”導彈系統或許會迎來新的轉機。而在此之前,對于亞太地區的國家來說,保持警惕和認清自身定位,或許才是面對這種變局的最佳策略。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東方文化雜志社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