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是在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有關口述史的書籍。書中的內容讓我多少有點震撼,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記錄,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生動有趣。那是一部關于旗人婦女在清朝覆滅后她們生活的口述史。嚴格地說,做口述的女性并不是當年曾經生活在清王朝時代的人,她們是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女兒。即便如此,她們口述的內容也足夠精彩。其實她們口述的內容并沒有多少驚天動地,很多就是平常人們的平常生活。只是她們當年的生活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相距實在太遠了,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7年,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要搞一個項目,要求參與者研究一下青年科學家的工作與生活狀態。我對此有點興趣,就報名參加了。此后,我采訪了學校中不同專業的青年教師,他們同時也都是本學科的研究者。這些被我采訪的青年科學家,有數學專業的,有力學專業的,有航空專業的,也有計算機專業的。在采訪了他們之后,我寫了一份簡單的采訪報告。他們在各自的研究中,都展示了非常的才華,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其中還有兩位在讀博士生。當然,他們也有自己的苦惱。工作忙,負擔重,收入不高。這類情況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采訪和記錄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除了一些與那些專業有點關聯的知識之外,他們的研究,對研究的態度,以及研究的方法,都能引起我的興趣。后來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召開了一次學術討論會,作為這次學術活動的一次匯報。與會者大多都是從理論上對青年科學家們的工作與生活進行闡述,似乎只有我這一篇采訪報告是對青年科學家實地采訪和考察的結果。與會者對我的這份報告很感興趣。這次會議后,我產生了一個想法,要拓展我想采訪記錄的對象,即對我身邊那些熟識的或者不太熟識的老教師、中年教師和青年教師,都想選擇一些人作為我的采訪對象。我要把他們的故事都記錄下來。至少可以讓青年一代人以那一代人或者那幾代人的歷史有一種初步地了解和認識。這樣的采訪陸陸續續進行了五六年。在采訪這些老師們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第一次知道了在1971年,在美國的一些臺灣留學生參加的保釣運動。他們中有好幾位后來要求訪問大陸,周總理接見了他們。他們當時有好幾百人,甚至可能達到上千人要回到大陸,參加祖國的建設。周總理說,現在他們回來的時機還不成熟,讓他們多等幾年。后來由于當年要求回到祖國的大多數留學生,因為自身的工作基本已經確定了,也在外面成了家了,就沒有再回來。最終回到祖國的大約有一百多位留學生。如果我沒有做這個的采訪工作,我完全不了解這一段歷史。我這也算是開始進行一段口述史的記述工作。還有的老師向我述說,現在有的大學生,甚至是博士生,在學習上完全不下功夫,他們不是在睡覺,就是在玩游戲。這些學生在校的狀況讓他非常不滿。還有的老師向我敘述當年他們在五十年代試制無人機的全部過程。她說當年在唐山機場做試飛實驗時,天氣冷得不得了,可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即使在帳篷里,地上必須要鋪上被褥,才能在地上鋪好的被褥坐下來。有一位曾經在發動機實驗室工作過的老師傅,向我述說了他們在文革期間,也就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這段時間,各系的老師們自發組織起來,共同參與仿制美制蔣幫高空無人偵察機的歷史。那些被擊落的無人機都是我們人民解放軍的導彈營打下來的。有十多架飛機殘骸。我們的老師們把這些破爛們收拾起來,對一件一件零件進行測量、畫圖,最后研制成我們自己的高空偵察無人機。當時在采訪時,老師傅說,現在我們國家還在生產這一型號的無人偵察機。在做這個口述史的工作中,我發現,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一部自己的歷史。即使他們的生活很普通,甚至很平凡,但是在他們的歷史中,總會有一兩個閃光點。如果我們把這些閃光點記錄下來,就將是一部非常生動的歷史記錄。當然,在記錄閃光點的時候,也不是完全忽略那些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沒有日常的平凡,也體現不出那些奪目的閃光點。我們過去學歷史,都是被要求記住什么大事,特別是政治上的、軍事上的。后來又增加了一些經濟上的、政策上的大事。而普通人在歷史中的經歷、行為和感受,是經常被忽略的。這就讓我們看到的歷史似乎總是干巴巴的,缺少鮮活的色彩。同時,隨著每一代人的老去,有很多生動和鮮活的歷史就被完全埋沒了,甚至完全沒有出頭之日。對于這樣的現象,特別讓人遺憾。沒有那些普通人生活的歷史,我們的歷史就會顯得枯燥,而且看上去也不太連貫。這是歷史的一個遺憾。我相信,當年經歷過中國民主革命的老一代人,不僅僅只是那些熠熠生輝的老一代革命家,還有更多的普通戰士和革命者,他們經歷的歷史都是充滿著激烈、復雜和曲折的斗爭故事。可是我們過去不太重視這種具體人身上歷史的記錄,所以,他們的英雄事跡,他們的斗爭經歷,包括他們曾經的輝煌,也包括他們曾經的教訓,今天的我們都不可能了解到了。至少,對于我們的老一輩人,無論他們經歷過什么,他們的歷史都有被記錄下來的價值。我們常說,在民間藏龍臥虎。可是如果我們完全不了解他們的歷史,如何能知道他們作為龍虎的經歷? 很多人把他們的歷史都默默無聞地帶走了。這都是無法挽回的遺憾。今天的年輕一代,不要說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了,就是對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甚至是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時期,都沒有特別清晰地了解和認知。如果他們將來對他們的下一代講述改革開放,會是一種什么樣子,我們現在很難想象。所以我以為,從現在起我們必須要抓緊做好,對老一代人所經歷歷史記憶的搶救工作。我們現在記錄歷史的媒介工具很多,要記錄這些可能被遺忘的歷史并不會特別困難。關鍵是我們必須要做這樣一件事,而且是刻不容緩地必須早點去做。如果不去做,肯定會留下很多的遺憾。我們對我們身邊的老人,如果有機會,就請他們多講一些他們過去的經歷。如果我們不請他們講,他們自己也很少主動去講。如果一旦他們離去,我們對于他們的經歷,就完全不了解。不了解他們,也就有可能不了解他們經歷過的歷史。這段歷史就有可能成為空白。等到我們想要再找回這段歷史的時候,可能做什么都已經來不及了。可能有人會說,對那么多人做這種口述歷史的記錄,會不會最后成為一個海量的數據庫? 如果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海量數據庫,那么有多少人有時間有精力把這些歷史都能看一遍。如果沒有太多的人們看到哪些海量的歷史數據庫,那么做這樣的搶救工作又有什么意義? 或許,我們做了這樣的搶救工作,不可能都去出書,也不可能指望所有的人們都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做成一個巨大的歷史數據庫。把人們記錄下來的歷史按時間、按事件、按地點分類。這樣我們如果想要調取任何一段口述的歷史,都可以從這個巨大的歷史數據庫在搜索得到。如果不同的人們,搜索不同的事件和歷史,總會找到某些讓人前產生深刻印象的內容。然后再將這些能夠打動人們的歷史事實向公眾報道,讓人們去了解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這多少都是有著很大意義的。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