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大概是八零、九零后父母被生活霸凌得最慘的一次。
來自一位山東媽媽的吐槽:
“吳彬彬同學,你已經逼瘋全國80%的學生和家長了!你開心嗎?
拿到三年級的英語教材,我才發現,我還是喜歡李雷和韓梅梅,因為他倆話少。”
根據英語新課標,今年全國中小學英語課本統一換新。
吳彬彬,是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主角。
好多地方一、二年級不設英語課,大多數孩子ABC都沒學過,這一升到三年級,翻開英語書,大人孩子都傻眼了。
一個漢字都沒有,26個英文字母也不教,不學音標,上來就是單詞,句子和小短語。
這位山東媽媽大學是學英語的,可有一些句子她都已經看不懂了。
沒辦法,為了輔導孩子,她斥巨資買了兩只點讀筆。
自己先學一遍,吃透了再去教孩子。
沒過多久,這位媽媽又更新了。
“吳彬彬同學,你不是教孩子學英語的,你是來拉動GDP促進消費的!”
想著人到中年,房子、車都有了,不打算生二胎了,平時也沒花錢的小愛好,不打牌不打麻將不釣魚,總能攢點錢了吧?
萬萬沒想到,三年級開學才第二個星期,她已經花了小萬把了,聽力機、耳機、掃讀筆,輔導書,學習機……
打開評論區,全國各地被吳彬彬虐得身心疲憊的家長們排隊訴苦。
最狠的那位鐵著頭硬剛課改,爆刷三連擊:
“點讀筆已買,拼讀課已報,工作已辭。”
結局暫不可知,但這代價,太沉重。
2
一本教材變革,讓太多父母陷入恐慌。
為啥?
因為這本應是寫給零基礎、零起點階段學生的教科書。
可還沒學26個字母,起步就先上有難度的句子,直接默認孩子們前面的基礎階段是學過的。
等于是“會的一教就會,不會的越學越廢。”
有老師直接撕碎遮羞布:“英語教材一出,50%的鄉鎮學生就被淘汰了!”
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
等不到中考分流,一場隱形分流已經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
這不是唯一的變化,連語文都開始劃分門檻。
短視頻上,一位海歸留學的博士媽媽怒斥道:
“我是一個80后,我剛上小學那會,老師教的是a,o,e,橫平豎直撇捺鉤。
老師教這一塊知識的時候,是要花三個月的時間去教學,而且教得極其的耐心,極其的仔細,能保證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會落下。
但你看現在的孩子學什么?
一上到小學就開始學‘天地人口手’,不教拼音,不教筆順,直接教認字。
幼兒園是不學的呀,你是默認孩子都會嗎?
還是說,制造了一個隱形條款,家長需要在家里教,或者孩子需要去上輔導班。”
一語中的,這才是家長的心聲。
公立幼兒園,沒有幼小銜接,傻玩三年。
私立的靠學費劃檔,知識純度和人民幣成正比。
教育專家說一萬遍“新教材不難”,都不如親眼看看教培機構的門檻。
湖北一位英語教培老師說,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個晚上,她就接到了一位家長的電話,對方說“孩子完全跟不上。”
開學以來,幾十個家長咨詢機構,還有不少是未雨綢繆的二年級家長。
這是地級市的情況,家長有意識、有錢、也愿意花錢去買資源。
那縣城呢?鄉鎮呢?村小呢?
老師課上教完了,孩子一臉懵地回了家,沒條件復習,沒家長輔助,注定墊底。
逼得那位海歸媽媽扔下三連問,句句都在拷問人心:
“現在編出的教材,放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小學,讓他們的老師教,沒問題,一些學校全英文教學都沒問題。
但是你該不會是默認全國的教育水平都是這樣的吧?
你是默認縣城小學、山區小學、農村小學的老師都是這個水平嗎?
這些地方的孩子也是全部都能做全英文教學的水平嗎?”
3
多米諾骨牌效應還在繼續。
家長不會教,有問題只能找學校。
良心的學校和老師多少會給出解決辦法,但不乏部分學校的老師還要嘲諷家長:
“你不能把所有的教學任務都推到學校,家庭教育也很重要。”
講到這,不由得想起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
從小學到高中,班上同學的家長要么沒讀過書,要么文化程度是小學或初中,高中都少見,本科更是寥寥無幾。
大家父母都是農民,何談給孩子輔導功課。
反正放學回家了,全憑自覺完成作業,作業做完了交到學校里面去。
但凡有人完不成作業,或者做作業鬼畫符、不認真的,自有老師對付你。
那時候父母理解的家庭教育,教的是孩子為人處世,行為習慣。
不會做題沒關系,但你要是流里流氣不學好,輪不到老師找上門,巴掌和棍子就已經掄到身上了。
但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就像那位海歸媽媽說得:
孩子上課沒聽講,找家長;
孩子上課課堂作業沒完成,找家長;
孩子家庭作業沒做完,找家長;
孩子作業質量不過關,找家長。
群里面,整天都是艾特這位家長,艾特那位家長,督促這些家長要管孩子學習的。
現在的孩子,離開了家長的輔導寸步難行,做個作業都要家長盯著,學個習都要家長拿個鞭子在旁邊守著。
但凡孩子出現一點點問題,老師的電話連環奪命call就來了。
有位家長說,他不認識幾個字,在外打工,有次姑娘作業沒完成,老師先是打電話輸出了一番,接著又公開在群里點名批斗:
“生而為人,不為自己的子女負責怕是說不過去,你們不在身邊你家娃娃書都要讀不下去了,你忍心丟著不管不顧?
作業一個字沒寫,請問是要向老師表達什么?”
多冤啊。
人到中年,沒啥文化,為了多賺點錢不得不和孩子分居兩地,疏忽了教育,被比自己小的年輕人當眾指著鼻子罵:
生而不養,你好意思嗎!
想反駁,卻最終只能咽口唾沫,回復一句“老師,對不起。”
難道這個時代,已經默認所有的家長都要拿到K12的教師資格證才配生孩子了嗎?
我們現在的家長,怎么這么難呢?
4
想起羅胖當年提到的一個小故事。
他跟某個大學校長,同時也是高考試卷命題組的老師聊天時,對方提了句:
“高考全國卷當中,冰淇淋三個字是不允許出現的,得用雪糕、冰糕代替。
因為有的窮困山村的孩子,沒吃過沒見過冰淇淋,你讓人家怎么答?
但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單獨的卷子是可以的,沒問題的。”
如今再看這本小學三年級的英語教材,沉默震耳欲聾。
城里的孩子,有條件的從幼兒園就開始學,家長、輔導班直接教。
村小的孩子,沒有學習資源,上課像在聽天書。
結果兩撥人進的是同一個賽道,該如何討論這里的“公平”?
最終,有能力卷的往死里卷,承受不住的孩子多半會因過載而崩潰。
卷不了的,就成了大數據里被分流的那50%。
在我心里,教育是“兜底”,不是“拔尖”。
最理想化的程度,該是像北大姚洋教授說得那樣:
要撫摸林中每一棵樹,再上山俯瞰森林。
想抵達那一步,還需要走很遠的路。
這是社會的大課題,咱回歸到小家庭,聊點現實的——
咱們這些平凡人家的父母,還是要把眼睛放在孩子身上。
提供不了平臺和資源,便盡到父母的責任。
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卷,不雞,有多大勁使多大勁,有多少條件就創造多少條件,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能引領孩子走多遠就走多遠。
能陪伴時,不偷懶;該引領時,不推責;能托舉時,就盡力一搏。
雖說不管我們怎么努力,孩子大概率也只能做個普通人。
但這年頭,能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已經是中等偏上的人生答卷了。
文章來源于王耳朵先生 ,作者我是王耳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小學老師吼爆熱搜:今年這英語教材一出,50%的鄉鎮學生就被淘汰了!
2024-11-1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