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韓正出席會議。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中央周邊工作會議4月8日至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這是中央首次召開“中央周邊工作會議”。2013年10月,我國曾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十多年來,周邊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如今,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在中南半島和中亞地區形成命運共同體“兩大集群”。
周邊是我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對我國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前我國同周邊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時期,同時也進入周邊格局和世界變局深度聯動的重要階段。如何準確把握好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一起學習。
中國周邊國家包括:
俄羅斯,中亞5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東北亞4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國),南亞8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不丹、馬爾代夫),東南亞11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文萊、柬埔寨、老撾、菲律賓、緬甸、東帝汶)。
這29個周邊國家,除俄羅斯外,其他均為亞洲國家。
作為亞洲大家庭一員和負責任大國,我國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始終致力于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
1
“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意義
一是對“周邊”本質要義的拓展與豐富。睦鄰既意味著地利,山同脈,水相連,也意味著人和,相知相親。一個國家最初的貿易伙伴往往是其鄰國,鄰國如果先進富裕極大可能會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由于地緣之便,“周邊”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周邊”的本質就是“相鄰”,而“鄰”的本質要義其實是“共”。
鄰國之間有四個“三共”:第一個“三共”是共同的邊界、生態環境,共同的經濟、貿易,共同的人文、禮儀,即共同的生態和人文環境;第二個“三共”是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即共同的發展方式;第三個“三共”是共商、共建、共享,即共同的相處方式;第四個“三共”是共同的利益、責任、命運,即共同奮斗的目標。
二是對“第三鄰國”思想的借鑒與超越。“第三鄰國”外交思想最早來自蒙古國。“第一鄰國”,即領土直接接壤的國家,“第二鄰國”即領土不直接接壤的國家。蒙古國位于中俄兩國之間,除中俄兩國外的其他所有國家,特別是強國都被稱為蒙古國的“第三鄰國”。
如果將與中國領土直接接壤的所有鄰國統稱為“第一鄰國”,即“近周邊”,不與中國直接接壤的所有鄰國統稱為“第二鄰國”,即“遠周邊”,那么除了“第一鄰國”和“第二鄰國”外,其余的國家理論上都屬于中國的“第三鄰國”,即“擴大的鄰國”“相望的鄰國”“精神的鄰國”,這就意味著世界主要大國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周邊”“鄰邦”“鄰國”。
從地理位置上看,當今世界主要大國基本上都是中國的“鄰國”,俄羅斯是和中國隔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相望的“鄰國”;美國是和中國隔洋(太平洋)相望的“鄰國”;日本是和中國隔海(東海)相望的“鄰國”;印度是和中國隔山(喜馬拉雅山)相望的“鄰國”;歐盟國家是和中國隔陸(亞歐大陸)相望的“鄰國”;很多發展中國家是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與中國隔“路”或隔“帶”相望的“鄰國”。“鄰國”這一概念具有開放性、包容性和聯結性,例如,中俄互為彼此最大鄰國,中俄“兩大鄰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首要意義是睦鄰,其次才是全面戰略協作。
三是對朝貢體系和“西方中心論”的超越。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體系是平等的、開放的、包容的,是對中國古代狹隘的“五服”和“天下共主”觀念的超越,是對以中國為中心、有等級之別、追求“四夷賓服”的朝貢體系的超越。無論是倡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無論是對東南亞國家聯盟還是對上海合作組織,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體現出東西平衡、海陸兼顧、南北并重的特點,是真正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互利共贏的,是真正的多邊主義,是對零和博弈和叢林法則的否定,也是對“西方中心論”和“歐美優越論”的超越。
四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外交智慧的繼承和創新。中國自古主張“世界大同”“天下為公”,倡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秉持“以和為貴”“天下遠近大小若一”“天涯若比鄰”的理念,秉承人道主義精神。“計利當計天下利”“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構成了當今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
五是對國際關系中的“刺猬效應”的運用和突破。“刺猬效應”是指刺猬在冬天彼此靠攏取暖,但仍然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從國際關系上看,是指鄰國之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過于親近以至于傷害彼此,其本質強調國家之間應相互防范、互存戒心。而中國周邊外交不僅是睦鄰外交,也是共同體外交,是利益、責任、命運、信任的共同體,主張鄰國之間親密無間、守望相助,倡議坦誠相待、精誠互信、共克時艱。因此,中國周邊外交是對傳統國際關系中“刺猬效應”的突破。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周邊外交的國際影響力和塑造力不斷增強,周邊外交與小國外交相互關聯,共同支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周邊外交建立在中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基礎之上,綜合國力越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塑造力就會越大。中國周邊外交正推動著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影響世界,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機遇。“周邊”外交其核心要義可分為“近”“共”“親”三字。由“近”而“共”,又由“共”而“親”,“親”是中國周邊外交的核心。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親誠惠容是中國發展周邊外交關系所秉持的理念,中國周邊外交其實就是“睦鄰外交”“天下一家”“德有鄰,不孤”。中國周邊外交的國際影響力和塑造力分為導、破、立、固等幾個階段,表現為引領、解構、鞏固、擴大等幾種方式,包括對國際議程、國際規則、國際事務過程與結果的影響,以及對國際關系和區域國別學知識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塑造。
現代國際體系建立以來,國際社會中大小國家并存、小國占多數是客觀事實,在權力規模和心理認知不同的情景下,國際力量和影響的差異使得大國和小國之間形成“不對稱關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并非只指大國之間的外交,開展小國外交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鄰國中小國家居多,依據小國外交的特點,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與小國外交的過程中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摒棄“小國無外交”“弱國無外交”的慣性思維和傳統思想,尊重小國地位和利益,樹立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意識,堅持義利兼顧、真實親誠以及和平共生、共同發展的理念,關注小國外交理論體系的建構,促進形成大小國家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中國周邊外交倡導大小國家互為鄰國、和平共處的發展理念,追求共同、科學、可持續性發展。因此,中國周邊外交與小國外交相互關聯、相互呼應,共同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2
理解中國周邊外交的“四個層面”
▲全球與區域治理中的“周邊”。全球治理始于周邊治理。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邊界線漫長,周邊陸上鄰國和海上鄰國眾多。在推動全球與區域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過程中,中國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例如,“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中國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為世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推動實現周邊治理、亞歐區域治理與全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要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周邊外交,為我國發展爭取良好的周邊環境,使我國發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要發揮戰略引領作用,“努力使周邊同我國政治關系更加友好、經濟紐帶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聯系更加緊密”,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和義利觀,求同存異,同舟共濟,實現和平共處、睦鄰友好、合作共贏、共同繁榮,尋求周邊利益最大公約數,挖掘新的發展增長點,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
中國周邊外交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為中國的周邊治理、亞歐大陸的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和平發展增加了更多穩定性與正能量。同時,良好的周邊治理、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為中國周邊外交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和有利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倡議”相互呼應、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具有全球性、普世性和普惠性,推動著周邊和全球的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共同繁榮,促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中的“周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指從韜光養晦到奮發有為,要有大國作為、大國擔當、大國胸襟、大國氣度、大國貢獻,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千金買房,萬金買鄰。”無論是“第一鄰國”還是“第二鄰國”,無論是“近周邊”還是“遠周邊”,鄰國是周邊的核心,也是周邊外交、大國外交的基礎和開端。
隨著國際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國西北陸上鄰國哈薩克斯坦時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又在出訪中國東南海上鄰國印度尼西亞時提出了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對周邊國家和全球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當今全球范圍內最具活力、最有影響的一體化倡議之一。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六大經濟走廊建設把中國與周邊鄰國緊密相連,中國成為周邊絕大部分鄰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正確義利觀的指導下,中國正努力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在東南沿海方向,中國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促進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在西北陸地方向,中國大力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發展,致力于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并實現了西向的擴員。中國與周邊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相互支撐,中國幫助周邊國家走向富裕,而周邊國家也是中國繁榮發展的基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要“以更加開放的胸襟和更加積極的態度促進地區合作”。
▲新型國際關系踐行中的“周邊”。中國的周邊外交遵循的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原則。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主席出訪周邊國家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并出席上合組織撒馬爾罕峰會,習近平主席的訪問進一步鞏固加深了與西北睦鄰的友好關系和親誠共識。
黨的二十大之后,中國同周邊國家合作“全面開花”,中國的周邊外交迎來“亞洲時刻”,為應對世界變局發揮了“亞洲作用”。2022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正式訪華。巴基斯坦是中國的傳統友鄰,2022年11月1日,夏巴茲就任巴基斯坦總理后首次訪華。2022年11月,習近平主席應邀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赴泰國曼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對泰國進行訪問。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于11月在柬埔寨金邊出席第25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25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17屆東亞峰會(EAS)并對柬埔寨進行正式訪問,還出席了金邊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通車、中國援柬吳哥古跡茶膠寺修復項目實體移交等活動。2022年11月9日,印尼雅萬高鐵試驗段接觸網熱滑試驗全面展開,這是中國制造的高速動車組首次在雅萬高鐵線路上亮相。截至2022年11月7日,中老鐵路累計運輸貨物突破1000萬噸,累計發送旅客突破750萬人次。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2023年2月,中國外交部發布了《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為解決烏克蘭危機提供和平方案。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應邀出訪俄羅斯,兩國元首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同月,中國成功斡旋伊朗與沙特阿拉伯的關系,為化解國家間矛盾樹立典范,為中東和平貢獻力量。
▲“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和“真正的多邊主義”倡議中的“周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實親誠的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是《詩經》中對人們期待結交好友的詩意表達,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中,發展中國家在精神上、理念上是中國的“近鄰”“睦鄰”,構成了中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和“真正的多邊主義”中的重要支撐。隨著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塑造力正不斷提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格局“東升西降”的大背景下,鄰國之間的伙伴關系優于零和博弈,同舟共濟勝于同舟共“擠”,親誠惠容超越叢林法則,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好過以鄰為壑、畫地為牢,多邊主義必將戰勝單邊主義。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應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
中國周邊外交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外交領域的自然延伸,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生動實踐,具有深遠的戰略內涵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中國周邊外交理念表現為:睦鄰、安鄰、富鄰,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與鄰為友、親誠惠容。中國周邊外交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和平互信的外交,是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的平視外交。中國周邊外交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不僅關注本國人民,也兼顧世界人民包括周邊人民的利益,視各國人民為“同村人”“同行者”“同道者”。中國周邊外交倡導的不是孤立主義、民族主義,而是全球主義、國際主義,既有大愛、博愛,也有親愛、小愛,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傳統的朝貢體系和“西方中心論”的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輝煌成就為中國周邊外交和全球治理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而中國周邊外交為中國的周邊治理、亞歐大陸的區域治理以及全球治理的和平發展增加了更多穩定性與正能量,良好的周邊治理、區域治理和全球治理也為中國周邊外交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和有利的發展方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周邊外交迫切需要得到創新性的理論支持和全球治理實踐支撐,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全球治理實踐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中國力量”。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 《學術前沿》雜志
原標題 |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視域下的周邊外交與全球治理
作者:李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導
來源:人民論壇網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