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災害風險治理能力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主要體現在:
第一,一些地方對于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的思想認識不足,在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落實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在落實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
第二,一些地方應急指揮體系、依法治災體系、應急處置機制體系不健全,表現為應急指揮能力不充分、災害風險防控法規標準不清晰、協同應急機制不靈活。
第三,城鄉韌性能力建設不足,在城鄉規劃與建設上,一方面存在著對災害風險防范的投入普遍不足,另一方面海綿城市建設、信息化預警體系建設等華而不實的投入現象廣泛存在。
第四,不少地方應急準備不足,應急隊伍人員、救災裝備物資、公眾安全教育等準備工作不扎實不到位的問題較為突出。
為此,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落實防災減災救災的“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方針上下功夫,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的能力。
一是夯實認識基礎。對災害風險復雜性的認識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的前提。各級領導干部和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對災害風險的科學認識。
要深刻認識在全球氣候變暖與極端天氣增多、重大自然災害風險增大的風險形勢;深刻認識在現代條件下自然災害可能誘發城市運行紊亂、基礎設施事故、公共衛生危機、社會穩定等方面風險的風險形勢;深刻認識風險的傳導、連鎖、疊加會加大應急處置難度的困境。
為此,建議各級黨委每年就災害風險形勢至少開展一次中心組學習,通過學習深化對本地區、本行業災害鏈、災害系統的科學認識,做到心中有數、警鐘長鳴。
二是落實源頭治理。從源頭上治理重大災害風險是治本之策。各地在城鄉規劃建設中要堅決落實好中央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要求與部署,切實把減輕災害風險貫穿到城鄉規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要以落實國家自然災害防治九項工程為契機,充分考慮最大限度應對極端災害情況的需要,加大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加固和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的力度,全面提升特大城市與中心城市的綜合抗災韌性,提升城鄉基礎設施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韌性。
三是推進綜合減災。各類災害的關聯性疊加性決定了綜合減災是減輕重大災害風險的必由之路。要在構建全災種大應急體系上下功夫,通過深化應急管理體系改革創新推進綜合減災。
各級政府要加大推進協同治理的力度,探索減災委、安委會、各專項應急指揮部等機制整合的有效途徑;要著力整合資源、創新方法、提高投資效能,統籌開展創建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平安社區等活動;要加強協同聯動,把自然災害防控與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傳染病疫情防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結合起來,與維護城鄉基礎設施運行安全結合起來。
四是提升預警能力。預警響應的成效是化解即將發生的重大災害風險的關鍵環節。要自上而下完善國家災害預警體系,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要擴大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強化對全國預警響應工作的業務指導作用,開發并執行權威的國家災害預警響應規范。
各地要切實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要加強動態風險監測與風險研判,完善預報預警機制,提升預警發布的精準度。
各級應急指揮部要在提升風險研判與果斷做出預警決策能力上下功夫,在幫助廣大公眾對預警信息的準確理解上下功夫,在迅速有力啟動實施預警響應行動上下功夫。
五是強化應急準備。系統扎實的應急準備是保障高效應急處置救援的關鍵。各地各部門要加強災害應急準備,提升綜合應急響應能力。
要充分依靠法治手段,通過加強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標準預案的體系建設、組織實施與監督檢查,提升應對災害的法治保障力;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應急救援技術裝備配備提升應對災害的科技支撐力;要依靠公眾教育、社會政策等手段,引導廣大公眾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學習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全社會減災力;要加大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強對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扶持與管理,提升應急救援力;要加大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完善應急救援物資保障機制,提升應急物資保障力。
建議從國家層面發布權威的《國家應急準備指南》,加強對全國應急準備與應急能力建設工作的指導。
六是加強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的根本動力與根本保障。
各級黨委要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防災減災救災等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災害風險治理責任制;要加大推進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工作力度,統籌領導好自然災害及各類安全風險治理工作。
基層黨組織要教育和帶領廣大黨員自覺擔當、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各領域的基層應急準備工作,推動基層應急能力的提升。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來源:“應急圈”微信公眾號,原載《中國應急管理報》2021年7月31日;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雪峰 | 汲取鄭州巨災經驗教訓 提升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能力
2021-08-06?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