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在大談世界一流大學的時候,對于究竟什么是一流大學,什么是二流大學,以及到底什么是大學,這樣的問題,許多有地位的人似乎思考得不夠,有的來不及思考,有的甚至于不想思考,急功近利橫行。不知道什么事情急成那個樣子,難道延安時期,抗日救亡還不急嗎?可那時候毛主席相繼領導辦了一批學校(大學),著名的有延安抗大、陜北公學和魯藝,這些學校培養了那么多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的軍事、政治、文藝干部,他們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中國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事業,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世界幾流的,培養他們的學校又是幾流的?
請聽《抗大校歌》: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同學們/努力學習/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同學們/積極工作/艱苦奮斗,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像黃河之水洶涌澎湃/把日寇驅逐于國土之東/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一、抗日軍政大學(抗大)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紅軍大學,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改稱"干部團"。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紅大恢復創建于陜北瓦窯堡,紅軍干部團和陜北紅軍學校合并,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改稱"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
1936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為基礎,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校址為保安縣)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出席并發表講話。
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學校成立后,林彪任校長 ,劉伯承任副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為教育長,劉亞樓為訓練部長,楊至成為校務部長。副校長劉伯承不久調任援西軍司令員,并沒有負責抗大工作。第一期學員稱為紅大一期,后來也直接轉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學員是紅軍軍級干部和部分師級干部,由校長林彪抽調。保安校舍是學員自己動手挖的窯洞。
抗大的學生開始主要是中國工農紅軍中高級干部,后來也招收從陜甘寧邊區外奔向延安的愛國青年。
1937年,抗日軍政大學遷入延安。學制從4個月到半年、8個月、1年、3年多不等??勾笠黄诤涂勾蠖诘膶W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為3年多。這些畢業生很快就成為新組建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主要骨干。
1939年7月,抗大總校、陜北公學等5000人在副校長羅瑞卿帶領下遷往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太行根據地)。在陜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戰爭時期,各個大的根據地都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據地負責人兼任校長。
延安的抗大總校也曾輾轉于陜北、山西、河北等地堅持辦學,1943年1月返回陜甘寧邊區,3月,徐向前出任校長兼中央處理委員會主任 。
毛主席于抗大的關系實在太密切了,可謂嘔心瀝血,請看他寫的《抗大三周年紀念》(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抗大〔1〕為什么全國聞名、全世界聞名,就是因為它比較其他的軍事學校最革命最進步,最能為民族解放與社會 解放而斗爭,到延安參觀的人們,所以十分注意去看抗大,我想不外這個道理。
抗大的革命與進步,是因為它的職員、教員與課程是革命的進步的,又因為它的學生是革命的進步的,沒有這兩方面的革命性進步性,抗大決不能成為全國與全世界稱贊的抗 大。
一部分人是反對抗大的,就是投降派與頑固派。這一點正是表明抗大是一個最革命最進步的抗大,如若不然,他們就不會反對了。投降派頑固派人們之起勁地反對抗大,證明抗大的革命性進步性,增加了抗大的光榮??勾笾允莻€ 光榮的軍事學校,不但因為大多數人擁護它,稱贊它,也還因為投降派頑固派人們在那里起勁地反對它,污蔑它。
抗大三年來有其貢獻于國家、民族、社會的大成績,這就是它教成了幾萬個青年有為與進步革命的學生。抗大今后必能繼續有所貢獻于國家、民族與社會,因為它還要造就大批青年有為與進步革命的學生。昔日之黃埔〔2〕,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
抗大的教育方針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3〕,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三者是造成一個抗日的革命的軍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職員、教員、學生,都是根據這三者去進行教育與從事學習的。
抗大在其逐年的改良進步中間,伴來了若干缺點,它發展了,但困難也來了,主要的是經費不足,教員不足,教材不足這幾項。然而共產黨領導的抗大,是不怕困難與一定能夠克服困難的。在共產黨面前無困難,就是因為它能克服困難。
抗大三周年后,改正其缺點使之更加進步,這是我的希望,也是全國全世界的希望。
抗大的教職員們學生們努力?。?span lang="EN-US">
毛 澤 東
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根據一九三九年五月三十日
《新中華報》刊印。
注 釋
〔1〕 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簡稱。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創辦于陜北瓦窯堡,初名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一九三七年一月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址遷延安??勾蠊才e辦八期,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學校宣告結束。
〔2〕 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東郊的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一九二六年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通稱黃埔軍校。在一九二七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以前,這是一所國共合作的革命軍校。孫中山兼
〔3〕 一九六●年一月,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提出在全軍普遍提倡“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等三句話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字的“三八作風”。五月六日,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就宣傳“三八作風”問題向毛澤東和林彪作了書面請示報告。五月八日,毛澤東在請示報告上寫道:
“以一九三九年的三句為好,奮斗二字改樸素為宜。”此后“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改為“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請注意:羅榮桓、羅瑞卿、譚政、彭雪楓、羅保連……這些在中國革命史上響當當的人物,在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后,成為“抗大”第一期第一科的學員,并成為“抗大”后來的兼職教員或分校校長,也就是從這個班,走出了開國22個將帥。
二、陜北公學。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創辦于延安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陜北公學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創辦的第一所具有社會教育性質的大學。
“七七”事變爆發后,民族危機和抗日戰爭要求迅速開展革命的國防教育。全國各地大批知識青年為了抗日救國來到延安。為了最快地把他們培養成抗戰人才,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決定在積極擴大抗日軍政大學的同時創辦陜北公學(簡稱陜公),并委托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張云逸六人籌建陜北公學。
8月初,經過籌建組討論,由陜甘寧邊區政府撥給1800元開辦費,并成立籌備委員會,成仿吾任主任。中共中央委派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李富春直接領導陜北公學籌建工作,并任命中央黨校教務主任成仿吾為陜北公學校長。
成仿吾帶領中央黨校和抗日軍政大學調來的十幾位干部負責陜北公學籌建工作。陜北公學校址確定設在延安城東門外的延河之濱,北靠清涼山,南向寶塔山。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辦學,陜北公學從1937年至1939年共培養了6000多名抗戰干部,為團結各個階層共同抗日,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
1938年4月1日,陜公第二期學員舉行開學典禮(當時陜公每期學員的學習時間一般為3個月),毛主席蒞臨訓詞,號召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艱苦的工作作風”。
當時陜公有個別同學說,到延安沒有學到什么,“學到的不過是爬山而已”;毛主席回答說,“還是爬一爬好”,“馬列主義是頭,爬山主義是腳”,這是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在這個意義上,爬山主義也是馬列主義。毛澤東告誡陜公學員,不要搞升官發財,不貪污腐化,不消極怠工,要講真話做真事,還要不怕犧牲。
毛主席說,你們別的可忘記,但堅定的政治方向和艱苦的工作作風“這兩條是決不可忘記的”,要把它“發展到全國去,告訴全國人民,團結全國的人”。毛澤東后來在這次談話的基礎上,增加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完整地規定了“三八作風”。
1938年4月5日,毛主席到陜公講國共合作問題。他針對當時社會上在統一戰線方面的“左”的和右的錯誤,講了為什么有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及怎樣鞏固合作。他說,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高于階級矛盾,即中日矛盾超過了國共矛盾、勞資矛盾以及地主與農民的矛盾,國共兩黨有了共同的利益,因此合作了。
接著毛主席又講了如何鞏固兩黨團結、長期合作的問題。指出,第一,長期合作,首先需要一個共同綱領;第二,要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第三,要有一個合作的組織形式。毛主席批判了國民黨叫嚷要取消共產黨、國共合并為一個黨等謬論。
1938年5月,毛主席相繼發表了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軍事文獻《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和《論持久戰》,為奪取抗戰勝利,在理論上、戰略戰術上奠定了基礎。
6月27日,毛主席到陜公,講了《論持久戰》中的問題,他對中日雙方的基本特征、戰爭為什么是持久的、最后勝利為什么是中國的、戰爭為什么要經歷3個階段、怎樣去爭取勝利、我軍的戰略戰術等等,都作了精辟論述。毛主席的精彩講演,不斷獲得經久不息的掌聲,極大地武裝了學員們的思想,鼓舞他們上前線英勇殺敵。
1939年夏,由于日寇增兵華北,妄圖西渡黃河進攻陜北,加上國民黨加劇了關中恂邑地區的反共磨擦,以及由于前線的斗爭需要,黨中央決定將陜公、延安魯藝、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合并,成立華北聯大,由成仿吾任校長兼黨團書記,全部開赴晉東南前線,到晉察冀解放區去辦學。
三、魯迅藝術學院(魯藝)。
1939年的5月10號,毛主席揮筆為“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
魯迅藝術學院創辦于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培養文學藝術專業干部的高等學府。1938年初,為紀念凇滬抗戰6周年,延安文藝界聯合公演了話劇《血祭上海》,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毛澤東稱贊戲演得好,并建議以這些文藝工作者為基礎,創立藝術學院。
不久,由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七位同志發出了成立魯迅藝術學院的倡議。在他們聯合署名的《創立緣起》中說:“我們邊區對于抗戰教育的實施,積極進行,已建立了許多培養適合于抗戰需要的一般政治軍事干部的學校,而專門關于藝術方面的學校尚付闕如,因此我們決定創立這所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量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這不僅是為了紀念我們這位偉大導師,并且表示我們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
為了把學校辦好,還成立了校董事委員會,成員既包括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黨中央負責人,也包括蔡元培、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人和學者,其中還有魯迅的夫人許廣平。
我們都認同蔡元培先生是中國的大教育家,他作為校董之一,可見這所大學的教育水準了!
值得一提的是魯藝有一位特別的教師,就是江青。1938年4月,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時,江青從黨校調到了魯藝,在那里擔任戲劇教師。1938年8月,江青又接到了一個重要調令,調她到中央軍委辦公室當秘書,實際上就是到毛澤東身邊工作,成為毛澤東的妻子。江青和毛澤東在革命戰爭中共同度過了艱難,然而又是快樂的日子。
1940年,魯迅藝術學院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學,更名為“魯迅文藝學院”。在黨的歷史上統一簡稱為“魯藝”。
“魯藝”是中國革命文藝的搖籃。它培養了一大批文學藝術專業人才,組織演出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美術展覽,創作了大批優秀文學作品,還出版了很多文學藝術書刊。其中很多作品,今天仍然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回顧歷史,我們感慨萬千,我們的毛主席在延安辦的大學,是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辦起來,其成就,難道不是一流的嗎?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以及由此形成的一整套辦學體系,難道不是世界級的創造?難道不是世界一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了這么多年,毛主席在延安的那些經典著作,如《論持久戰》、《實踐論》、《矛盾論》等,經受了實踐的考驗,得到了全世界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認同和研究,這些著作多數都是毛主席在延安這些大學的講義修改而成的,用現在的話說,這些都是毛主席教學與科研的成果。
還有毛主席當時的那些同事,難道能稱得上大師的還少嗎?那些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難道還不夠優秀嗎?
我們為什么不好好研究一下這些彌足珍貴的教育資料呢?毛主席在延安辦大學的道器變通對于我們來說,是多么親切,又是多么難得的可資借鑒的經驗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