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栩先生:1949年的張國燾依然不明白,登上天安門的人為什么是毛澤東?
點擊:6403  作者:栩先生    來源:栩先生 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1-10-02 11:22:05

 

你好,我是栩先生。

 

今天是國慶節,和大家分享一篇特殊的文章,希望大家銘記,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離不開革命先輩們的犧牲與付出。

 

另外,和大家報告一下,假期里我會放緩發文頻率,趁著難得的假期,好好調整下自己的節奏和狀態。為了回饋大家的關注和支持,103日,我特別準備了抽獎活動,禮品豐厚,歡迎大家到時來圍觀~

 

話不多說,下面咱們進入正文。

 

1

 

1949101日下午3時,這注定是被歷史銘記的時刻。

 

萬眾矚目之下,毛澤東主席登上了北京天安門城樓,向著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雄壯的聲音傳遍了全世界,舉國歡騰。

 

 

 

這一天,對于兩個人來說,卻是一生中最漫長、最難過、最刻骨銘心的一天。

 

此二人都曾是毛澤東的政治對手,都曾不將毛澤東當作一回事,都曾無數次的夢想自己統一全國,登上天安門的那個輝煌時刻。

 

只是,心中的那個輝煌時刻永遠不會在現實中出現了。

 

毫無疑問,其中一人便是蔣介石。

 

當毛澤東即將登上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時刻,他正在位于廣州東山梅花村32號陳濟棠公館的官邸里。他的內心極其沉重。

 

史料對這一天蔣介石的行為舉止進行了記載:

 

1949101日清晨,蔣介石坐在廣州官邸的大廳里,屋內死一般的寂靜。

 

突然,電話鈴聲響起,打斷了正在思考的蔣介石。國民黨空軍司令周至柔已經打過幾次電話了,但蔣介石一直猶豫不決。每一次,周至柔得到的回答都是“再等等”。

 

“校長,再不起飛,我們就不能按時到達了。”周至柔焦急地向蔣介石說出了最后的底線。

 

蔣介石猛地站起身,對著話筒說:“任務取消。”

 

周至柔大惑不解,問:“校長,請再考慮考慮,我們準備得很充分,保證完成任務。”

 

“任務取消。”蔣介石又一次更加堅定地重復一句,然后放下電話筒,慢慢地坐回沙發,臉上沒有一絲的表情。

 

......

 

 

 

他當然明白,先不說破壞北京的古建筑將會擔上“千古罵名”,也不說天安門廣場已經有重兵把守、層層設防,偷襲的成功率幾乎為零......

 

即便他的空軍部隊偷襲成功,把天安門進行了轟炸,破壞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得到的也只能是中國人民對他更加憤恨的情緒,以及美國人對他“黔驢技窮”的蔑視。

 

況且,這樣做頂多讓毛澤東延遲幾天登上天安門而已,根本扭轉不了國民黨一敗涂地的頹勢,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

 

另一個內心沉重的人,則是張國燾。

 

相比于蔣介石,他與毛澤東接觸的時間更多,彼此之間更加熟悉,而且有一些共同的經歷。

 

二人都有一段在北京大學的時光,都拜北京大學教授、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李大釗為師。張國燾在“五四運動”時成了北大的學生領袖,而毛澤東只是北大圖書館的助理管理員。

 

二人都是黨的一大代表,同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二人曾在一起共事,張國燾擅長搞工人運動,毛澤東擅長搞農民運動。

 

 

 

凡是曾經與張國燾共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能力極強、權欲極重、好大喜功的人。在張國燾的意識里,自己比毛澤東更有資格執掌中共,更有資格登上天安門。

 

連開國上將許世友都說過:“在黨內除了毛澤東,誰也不是他的對手!”

 

可如今呢?在毛澤東即將登上天安門,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時刻,他卻處于一種眾叛親離、居無定所、囊中羞澀的尷尬境地。

 

他的境遇糟糕到了什么地步呢?

 

即使失敗如蔣介石,也有史料記載了他在“開國大典”之前的行為舉止,而張國燾呢?這段時間的史料記載卻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說,此刻根本沒人跟隨在他身邊。

 

但從張國燾權欲熏心、爭強好勝的性格來看,也不難判斷出他在這一天的心理活動,也許他的內心有兩種對話:

 

第一種對話:他很可能哀嘆自己“時運不濟”、“命不好”,在內心中不斷重復“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之類的對話,然后結合過去的一些關鍵的細節反復進行推演,內心盤算著“如果當時怎樣做,事情也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第二種對話:他很可能感悟“性格決定命運”,對自身來一次徹頭徹尾的反省,不斷的反思自己這么多年的經歷,然后覺察自己內心和性格的盲區,探索自身性格背后的某些必然性,來一次大徹大悟......

 

那么,張國燾的失敗,到底是因為“時運不濟”、“命不好”,還是因為“性格背后的必然性”?

 

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看看他人生后期的一些經歷。

 

2

 

關于張國燾在解放戰爭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動向,其實也有史料記載,這些文字足以刻畫張國燾身上的性格特質.讓我們一點一點的解讀張國燾的命運,感悟人生:

 

1949年初, 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遼沈、淮海、平津等戰役的重大勝利, 蔣家王朝大勢已去,蔣介石開始籌劃撤臺事宜。

 

毛人鳳受蔣介石的指派,做張國燾的工作:“你去臺灣不如留大陸。你留下來,我們在共產黨內就有了一位共事多年的老朋友,這比去臺灣作用大得多。”

 

對于被拋棄的結局,張國燾始料未及。他深知自己叛黨后做了那么多對不起共產黨的事,留下來沒有出路,堅持帶著家人一起逃至臺灣。

 

當時臺灣亂作一團,大家自顧不暇,張國燾在國民黨內處處受排擠,在臺灣連個住處也沒有,生活無著。

 

萬般無奈之下,張國燾攜妻兒四人于1949年冬天住進了香港九龍老街,一套陳舊的老樓里。他們租居的房子面積不大,租金卻高達6000港元。張國燾定居香港后,在一家小報里擔任了主筆,每天寫評論文章,賺一點生活費。

 

看到這一段時,相信你與我一樣非常驚訝:這還是那個曾經心高氣傲、不可一世,曾在共產黨早期歷史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的張國燾嗎?

 

當年他是何等的叱咤風云,怎么如今跟個喪家之犬一樣,處處受排擠、處處捉襟見肘?天下之大,他卻無處可去,只能與一家人擠在香港一個小屋子里“蝸居”,連生活費都成了問題?

 

不知1949年的張國燾,是否記得19356月一、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合時的情景——

 

他騎一匹白色的高頭大馬,在十余騎警衛簇擁下飛馳兩河口,毛澤東率領全體政治局委員走出三里路,立于蒙蒙細雨中恭候......那時的他是何等的氣派?又是以何等凌厲的眼神看著毛澤東?

 

 

 

1949年冬,恐怕他已沒有太多時間去回憶當年與毛澤東共同經歷的日子,然后哀嘆人生,他眼下要花更多時間去養家糊口,承擔高昂的生活費用。

 

此時二人的命運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毛澤東已經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他呢?

 

結合他當年的行為細細想來,也不難理解他如今的命運:19384月,他借祭拜黃帝陵之機逃往重慶,投入蔣介石的懷抱。418日,他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定性為“叛徒”。

 

當時,國民黨之所以收容他,無非是因為他還有被利用的價值,他掌握著關于共產黨內部的很多關鍵信息。

 

只是誰又會去尊重一個叛徒?一個叛變了自己組織的人,一個出賣了自己同志的人,在其他組織里就能得到器重嗎?

 

在國民黨,誰又敢把關鍵位子交給他坐?即使他有很強的實力,很厲害的組織能力,又能怎樣?

 

到了1949年,當國民黨敗局已定時,張國燾也就失去了被利用的價值,他被蔣介石掃地出門也是在意料之中。

 

史料繼續記錄了張國燾在香港的生活:

 

不久,張國燾被擠出報社,他開始尋找別的賺錢營生。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在毛主席的主張下,中國人民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隨著戰爭的持續,國際黃金價格一路飛漲。于是,張國燾以全部家當--5000美金作押,在香港金融市場上干起了“炒黃金”的生意。

 

此時,有朋友勸告張國燾:“朝鮮戰爭會以和談收場,金價已經爬到了峰頂,可能會走下坡路,該收手了!”

 

“你根本不懂政治。”張國燾鄙夷的說道:“美國人,不打勝仗不會罷休;毛澤東,對手越強他越來勁。朝鮮戰爭,不見輸贏不會收場。只要戰火不熄,金價就會上漲。”

 

張國燾不收手,反而將所有資金全部買漲。

 

當然,戰爭會使人們普遍產生恐慌情緒,為使貨幣保值,短時間內會有大量人兌換黃金,黃金的需求量暴增促使價格上漲,這是金融學的常識,相信“聰明”的張國燾也很明白這個道理。

 

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講,當我讀到這一段史料時,卻大感驚訝:

 

什么?在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的消息時,張國燾的第一反應居然是“炒黃金”?

 

要知道,“抗美援朝”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命運的大事,所有有良知的炎黃子孫都會將“國運興衰”放在第一位。

 

可張國燾呢?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作為曾經的共產黨高級干部,他并沒有關心國家命運、民族命運,而是關心自己能不能靠著這一波“機會”發財?

 

甚至,他以曾經與毛澤東共事,深知毛澤東性格作為了“自身優勢”,居然耍起了小聰明,判斷“美國不打勝仗不會罷休”、“對手越強毛澤東越來勁”,希望“戰火不熄”,這樣“金價上漲”,他就能賺大錢了!

 

這不是“發國難財”,又是什么?

 

這就好比20201--4月份,全國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卻有那么一些人的第一反應卻是“口罩價格會上漲”,于是立刻抓住“機會”,不想著趕緊將口罩送往疫情重災區,反而干起了“暴利”的生意——將口罩“囤積居奇”,等著口罩價格上漲之后再賣,以此賺到最大的利潤,甚至不惜以“口罩詐騙”的行為來獲取錢財?

 

更令人氣憤的是,有些人為了讓“口罩生意”能持續賺錢,竟然希望疫情時間越長越好?

 

這樣的人,即使他能力再強,你愿意追隨嗎?

 

這樣的人,即使他暫時有些利用價值,你愿意把關鍵事務交給他嗎?

 

 

 

僅僅從這幾段史料中,我們就能非常強烈的感受到張國燾的性格特點,倒像是曹操說的那句引發了“千年罵名”的話——

 

寧讓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

 

由此可見,1949年的張國燾在思考“為什么1949年登上天安門的人是毛澤東”這個問題時,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性格背后的“劣根性”,來一次大徹大悟,頂多只是把這些歸結為“時運不濟”、“命不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之類的外在原因。

 

只是,真的是外在原因嗎?

 

3

 

一個人,如果其內在的本性不改變,其內心深處的動機不覺察,而僅僅去提升外在的能力,包裝其外在的名號,豈不是“本末倒置”?

 

一個人只要本性不改變,那么其人生境遇就會不斷的產生輪回,相同的故事內核會以不同的版本反復在他的生命中出現。

 

一念一世界,一念一菩提,世間萬物皆有因果輪回。

 

讀歷史,一旦我們站在“人之本性”的角度上進行解讀,就會發現看似復雜的史料中一直有一條主線貫穿,于是頓時豁然開朗。

 

只要我們對比一下張國燾在香港金融市場“炒黃金”的行為,以及他在1935年“分裂黨”、建立“第二中央”的行為,還有1938年的叛逃行為,就會發現:

 

這不就是同一個故事的內核嗎?

 

只是以不同的版本,在他的人生中反復出現了而已。

 

眾所周知,1935年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懋功會師”之后,作為紅四方面軍領導人的張國燾野心膨脹,妄圖以軍力脅迫黨中央,以獲得黨政大權,并反對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力主南下,事實上走向分裂黨和紅軍的道路。

 

此后,他一意孤行,南下受阻,被迫北上與中央會合。

 

事實上,這是整個共產黨刻骨銘心的時刻,也被毛澤東稱為“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為什么張國燾會在此刻做出如此行為呢?我們需要注意一組數據:

 

會師時,紅一方面軍只剩下1萬多人,而紅四方面軍有8萬人。

 

張國燾“敏銳”的識別了這個“機會”,一種只手遮天、顧盼自雄的得意,一股凌頂俯瞰、天低吳楚的霸氣,在他體內匝繞、彌漫、膨脹......

 

在他的潛意識中,他發現自己的“人數占優”、“實力占優”,這是他獲得黨政大權,登上“權力寶座”的大好機會。

 

須知,長征開始時,紅一方面軍的人數是8.6萬余人,但經歷了“湘江戰役”、“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役之后,紅一方面軍還能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剩下1萬多人,已實屬不易。

 

如果此時有人內心真正將“組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會怎么做呢?一定會慰勞紅一方面軍,緬懷犧牲的戰士,照顧傷員,增添槍支彈藥和糧草,以圖組織的力量更加壯大。

 

張國燾這么做了嗎?沒有。他反而“抓住了機會”,脅迫黨中央以圖讓個人利益最大化。

 

顯然,為了一己私利,他不惜犧牲黨組織整體的利益。

 

這與他后來在香港金融市場“炒黃金”,希望抗美援朝戰爭“戰火不熄”,以此借機“發國難財”的行為有什么區別?

 

193511月中旬,在川西南的戰略重鎮百丈,張國燾帶領的紅四方面軍遭到劉湘、薛岳共20多萬大軍的猛烈圍攻,戰爭77夜,傷亡近萬人,以失敗告終。

 

這都是一起肝膽相照、并肩作戰的戰士們的生命啊!皆因張國燾的一己私利,傷亡了近萬人,這是多么慘重的損失?可張國燾醒悟了嗎?顯然沒有。

 

隨后的歷史,再次說明了他的執迷不悟:

 

19366月,張國燾被迫取消“第二中央”,與紅二、紅四方面軍一起北上,10月到達陜北。

 

在批判他的“分裂主義”和“軍閥主義”錯誤之后,中央為了教育和挽救張國燾,19379月,仍派他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代主席。

 

19384月,時為陜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的張國燾借祭拜黃帝陵之機逃往重慶,投入蔣介石的懷抱。418日,張國燾被中共中央開除黨籍,定性為“叛徒”。

 

......

 

 

 

張國燾你是否知道,叛逃到了國民黨,將黨內一些關鍵信息透露給蔣介石,這對共產黨組織是多么災難性的損失嗎?

 

曾經一起共事的同志,曾經并肩作戰的戰友,千千萬萬個生命,在他眼里都沒有“一己私利”重要。還是那句話——寧讓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

 

只是,張國燾在把小算盤打得“啪啪響”的時候,在把“小聰明”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是否思考過一個問題:國民黨會如何對待一個叛徒?蔣介石會把關鍵崗位交給一個叛徒嗎?

 

這個問題不想清楚,哪怕張國燾再有能力、再有手段,也拿不到他心中想要的“榮華富貴”,最終在國民黨內被排擠、被拋棄的命運就成了注定!

 

1935年時他分裂黨和紅軍、1938年時他叛逃到國民黨,以及隨后他利用抗美援朝的“機會”在香港金融市場炒黃金,不都是出于同一個內在本性嗎?只要本性不變,同樣的故事內核不是按照不同的版本,在他的人生中反復出現了嗎?

 

這,就是張國燾的人生輪回!

 

4

 

史料對于張國燾“炒黃金”行為的結局也進行了記述:

 

朝鮮戰爭很快結束,金價一落千丈,轉瞬之間,張國燾血本無歸。

 

禍不單行,妻子楊子烈為節省家用,辭退女傭,自己操持家務,上街買菜時滑倒在青石板上,四處借錢總算保住性命,但是留下殘疾成了跛子,每逢天陰下雨就疼痛難忍。因此,張家內外交困。

 

張國燾閑居在家,楊子烈病臥在床,老二張湘楚讀中學,老三張渝川讀小學,全家五口人都靠大兒子張海威的薪水糊口。張海威在九龍一所中學當教師,薪水低微,無力應付種類繁多的費用。每月面對賬單,張國燾愁容滿面。

 

讀到此處,我的腦中再次浮現一片畫面——張國燾捶胸頓足,再次感嘆“時運不濟”、“命不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之類的話,但他依然沒有從自己“性格的劣根性”方面進行深刻反思。

 

本文并不是講金融的文章,但我的確在一本書上看見某個金融大佬說過一句非常深刻的話:“金融市場是人性的放大器”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內在本性,在外就會有什么樣的呈現。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我們的角度上看,張國燾有此結局,根本不是什么“時運不濟”。

 

萬般無奈之下,張國燾夫婦興起回歸大陸的念頭。他們知道,共產黨的政策是“給出路”的政策,對于幡然悔悟之人、海外回歸之人從來就是寬大為懷,對于歷史舊賬也不會過于苛責。

 

 

 

19514月,張國燾在江西萍鄉上栗老家務農的三弟張國杰,收到了大嫂的一封家信:

 

國杰弟:

 

大哥生活拮據,只靠大兒海威教書糊口?,F想將二兒湘楚和三兒渝川暫回老家寄養。家中意下如何?請速回信。

 

嫂 楊子烈

19514

 

張國杰一向本分,收到信后擔心遭受牽連,于是主動來到上栗派出所,將楊子烈的信上交給派出所負責人李明志。

 

李明志看完信,沒當一回事,說:“這是封普通的家信,不必交了,你可以自己留著。”

 

張國杰連連搖手:“還是留在你這里好,不然,領導要看不方便。”

 

他連信都不敢留,更沒有膽量收留張國燾的兩個兒子。

 

......

 

這段史料,這讓我想起了《孟子》里的一句話,剛好也是毛澤東與張國燾二人之間的鮮明對比: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當毛澤東“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成為國家主席,正帶領全國人民大搞建設之時,張國燾卻“寡助之至,親戚畔之”,連自己的親弟弟都不愿收留他。

 

當年他背叛共產黨時,有沒有想到有朝一日,連親弟弟都會“叛他”?什么叫做因果輪回?

 

這一次,足夠讓他反省自身了吧?可惜,還沒有!

 

1953年春,張國燾托人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信封上寫著兩行字,上寫“毛澤東主席”,下署“張國燾拜上”。信的正文不長,大意是:

 

毛澤東主席、劉少奇書記、周恩來總理:

 

在你們和黨中央領導之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立新中國的勝利,我感到極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愧疚。經過這兩三年的思考,我決心回到黨的身邊,在你們的領導下,為黨和人民事業盡我一點綿薄之力,做到鞠躬盡瘁,以贖前愆。

 

新華社香港分社按照組織程序,以最快速度派專人把信送呈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由他們上呈中央。兩個星期之后,劉少奇用中央書記處的名義傳下話來:

 

“張國燾愿意回來是可以的,中央是歡迎的。”

 

但是,劉少奇提出了一個條件,即張國燾必須首先認真寫一個報告給中央,深刻檢討他在歷史上的的嚴重錯誤,提出改過自新的保證,以示誠意。

 

張國燾得知情況后,借口自己身體不好,說是暫時放下這件事情,以后再談。顯然他無誠意,而只是想獲取穩定的經濟收入。正好這時美國聯邦調查局悄悄匯來資金索取書稿。為了美金,他開始寫書稿《我的回憶》。

 

內在的本性未變,同樣的故事版本就再輪回了一次,只是這一次他沒有達成目的。

 

 

 

195810月,張國燾再次托人向中央表示,愿意為中國政府做點事,要求給予生活補助。

 

《關于張國燾最近情況簡報》送到中南海菊香書屋,毛澤東手拈著煙,沉思長久,然后在簡報上批道:

 

“應該勸張國燾,割斷他同美國人的關系。如能做到這點,可考慮給以個人生活方面的補助。”

 

張國燾向美國中情局出賣情報的秘密,沒有逃出毛澤東的法眼。中共方面通過不同渠道勸告張國燾改邪歸正,而他依戀美元,因此失去了回歸大陸的最后機會。

 

不是共產黨絕情,而是張國燾無誠意。

 

1979122日夜,82歲的張國燾在加拿大多倫多去世。人在將死之時,應該會回首自己過往的一生,將人生中發生的重要事件在腦中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

 

彌留之際,也許張國燾的記憶又回到了自己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的時候,那時他還是“五四運動”中北京大學的領導人物,是北京學生聯合會講演部部長。

 

有一天,他來到北京大學圖書館看書,遇見了一個湖南口音很濃的人,這個湖南人當時只是這個圖書館的助理管理員。這個湖南人對大名鼎鼎的他畢恭畢敬,但彼時心高氣傲的他卻對這個湖南人不屑一顧。

 

這是二人的第一次見面,張國燾絕對想不到,若干年后,這個不起眼的湖南人會成為他一生的夢魘。

 

后來,張國燾與這個湖南人有過多次交集,卻依然對他不屑一顧、嗤之以鼻。

 

再后來,他發現這個自己曾經看不入眼的湖南人,卻在1949101日登上了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那個時刻讓他刻骨銘心!

 

他窮極一生都未達成的人生目標,這個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湖南人卻達到了,這讓權欲熏心的他怎能不痛苦、不煎熬?

 

他挖空心思也想不通,1949年時為什么是這個湖南人登上了天安門,而不是自己?想來想去也找不到答案,只好把原因歸咎于“時運不濟”、“命不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等方面......

 

他至死也不明白,這個湖南人的內在本性與他有著天壤之別,打從一開始,二人的內在本性就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就已經決定了二人隨后的命運會有極大的不同。

 

張國燾的內在本性就是一句話:寧讓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

 

毛澤東的內在本性也是一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就在張國燾一次次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集體利益、組織利益、民族利益乃至國家利益時,毛澤東卻一次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面向人民群眾呼喊著發自肺腑的一句話。

 

這句話,就是“為什么1949年登上天安門的人是毛澤東”的根本原因,也是張國燾人生謎題的終極答案——

 

“人民萬歲!”

文章來源于栩然說 ,作者栩先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