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于碰硬,這是啥意思?一句話,遇強不弱。光遇強不弱,還遠遠不夠,因為遇強不弱的人,不一定遇弱不強,可能會遇到弱者照樣也很強勢,這就不妥當了。例如,查處違法違紀行為,遇到偷稅者,就是要敢于碰硬,這總體上是對的。可是在操作層面,如果繞開大案要案,把一些不太起眼的案例拿出來大做文章,那就有點避實就虛,是不是呢?
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在延安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談“Paper-tiger ”,毛主席堅定地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從一般意義上理解毛主席的這個說法,比較多的是從遇強不弱這個角度看的。實際上,那是不全面的,毛主席的這個論斷,落腳點是在人民這里。人民剛開始也許看起來不那么強大,但是,從長計議,最終真正的強者是人民。唯物史觀,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也就是說,在人民處在弱勢地位的時候,就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這樣人民才會相信你,你也才能最終成為可以戰勝任何強大敵人的強者。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遇弱不強才是帶有根本性的選擇。遇強不弱,有時候帶有偶然性,因為經常遇到強敵,會暫時躲一躲——打不贏就走。但是,遇弱不強,就是必然選擇,如果當遇到弱勢的人民,你不聞不問,甚至還和別人一起去欺壓人民,那你就在人民那失去了信譽,人民不相信你了,你的結局就是必然失敗。毛主席逝世后,這條標語換成“毛澤東思想萬歲”,這可以理解。不過后來人們,主要是處在弱勢地位的人們,又重新喊出“毛主席萬歲”。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是毛主席的方法。這要求“遇強不弱”要講究靈活性。打不贏就走,最終還是為了打贏。遇弱不強在毛澤東文化里的含義在于除暴安良,扶危濟困,在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于從文化上策劃人民當家作主的一整套涉及各方面的制度安排,尤其是培養一批像王進喜、陳永貴、焦裕祿這樣的干部,身體力行把好的制度推而行之謂之通。做到這個程度的難度有多大?毛主席為何要那么做?這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需要悟道的。悟道,方能明白為何毛主席敢說“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那背后對人民的信任到何種程度?不悟道,不對唯物史觀有起碼認識,對毛主席當年的偉大實踐,能夠認識清楚嗎?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高尚的人,作為一個純粹的人,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作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作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主席的偉大程度——對此理解的程度,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去探究。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濟學”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