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三農”問題
“三農”問題年年提、年年抓,但還是年年成問題,而且是重大問題、頭等問題。
“三農”問題是什么?“三農”是指農村、農業和農民。當前,“三農”問題簡單講就是農村的萎靡、農業的荒廢、農民的貧困。
空殼村、空心村、空財村就是農村萎靡的真實寫照,務農人員銳減、農田大量荒蕪是農業荒廢的具體現象。
而貧困不僅僅是貧窮,還包含了困頓。勞動的不易、變現的不易、增收的不易、生存的不易是農民面臨的最大問題。
問題成因
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的家鄉、我們的鄉村,曾經是那么的美麗動人、令人神往。
那時,在外的游子很少,在家的鄉親很多。那時的勞動場景熱火朝天、炊煙裊裊溫馨動人,雞鳴狗叫孩童吵鬧。
田里鋪滿了沉甸甸的稻穗,河里塞滿了光溜溜的屁孩,路上行走著兩頭彎的扁擔,山上回蕩著山歌和號子。
為什么山清水秀、泉水甜空氣清的鄉村會產生這些問題呢?
簡單說就是:種地難回本,農民要生存,就不得不放棄土地、背井離鄉,涌入城市。
再加上對人口的控制使孩童銳減,村里曾經朗朗書聲的小學校幾乎裁撤殆盡。
生活沒著落、上學沒學校,這就使得山清水秀人淳樸的鄉村由最宜居變得最不宜居。
這更使得鄉親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大規模地向城鎮遷徙,而且很多走出去了就很難再回來了。甚至將能“走出去”當作了一種榮耀。許多人還大舉借債,在城里買了房、定了居,儼然做起了“城里人”。
農民由鄉村向城鎮的大遷徙,必定使務農人員急劇減少,造成田地荒蕪;加上孩子外出讀書,更造就了空殼村、老人村。
年輕一代離開故土,使務農的主力軍變成了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一輩務農人,年老力衰,更沒有年輕人的沖勁和創新思想,極大地阻礙了農業的發展,也更加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產出。
農戶們單打獨斗、各自為陣,受老天爺欺負(靠天吃飯)、受資本家欺負(被動依賴市場)。面對谷(果、菜等)賤傷農的無奈現實,往往是束手無策、無能為力。他們是當下最弱的弱勢群體。類似的困境農民還要面臨很多很多。
原本,農民是衣食父母、農村是生存之地,農業是國之根本、民之根本、經濟之根本。
如今卻淪落到成了無解的結,這與我們中華民族以農業起家、以農業立國、以農業安邦、以農業興國的輝煌歷史格格不入。
不論社會推進到什么程度,農字當頭,依然是國家民族發展進步的亙古不變的永恒主題。因此,“三農”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時不我待!否則,農之不興、國之何存?
解扣之鑰
一把鎖總有相對應的鑰匙可以打開,而“三農”的解扣之鑰就是集體化。
什么是集體化?
集體化是相對于單打獨斗而言的,簡而言之就是將一定范圍內的民眾(如以村為單位)集中起來進行生產生活的公有制的模式。具體有土地公有、生產工具公有、生產方式公有、作物收成和經濟收益公有等。
為什么說集體化是“三農”的解扣之鑰?
首先,人是群居動物,從以采集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是以集體協作的方式進行生產生活,抱團勞作、抱團取暖。
那時的生存環境惡劣,單個人的力量又非常微弱,如果不是采取群居(集體化)的生產生活方式,恐怕就沒有我們了。
之后,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在我們的始祖神農氏(炎帝)的領導下發明了高效高產(相對于采集狩獵)的農業。
農業的發明和發展,使得中華民族迅速發展壯大,人口爆炸式增長。
有人說中國人能生是因為以前沒電燈,這純粹是亂扯。這恰恰是我們以農為重以農為本所產生的良性效應。那些不以農為本的民族就沒辦法像我們一樣迅速繁衍。
而農業生產最高效的模式仍然是集體化。
毛主席說:人多力量大!他老人家早就意識到集體化的重要性,因此,在農業、工業、商業等各方面都采取集體化的模式。
農業有大隊、生產隊的集體勞動方式和集體辦食堂,工業則以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為主要模式,商業有計劃經濟、供銷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
集體化的優勢體現在哪里呢?簡單講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集中資源辦大事。現在農村的田地林地大多分到了農民個人手里,這就使得村里辦大事難、搞公益難、引進項目難。
這里的項目當然是指適合本村的好項目,即便這樣,征地時要與這片土地上的所有農戶協商,遇到這樣那樣的阻礙就難以避免,所以往往使項目難以落地。
土地原本就是集體所有,只不過是分包到農戶進行生產經營。
如果土地整合到集體手上,項目方只要與村集體一個法人協商租賃或合作方式就可以了,能夠大大提高效率。
村集體如果是由有智慧有公心有擔當有能力的人當領頭羊,田地林地、森林草原、瓜果蔬菜、牲畜山貨等一應資源,就可以集中起來,成規模地得到利用。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絕非單打獨斗所能比擬。
二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有的村莊天然的水土好,出產的好東西并不少,可是好東西卻賣不出好價錢。在豐產年份甚至出現滯銷、壞爛在樹上地里的現象,農民一年的辛苦汗水全部打水漂,欲哭無淚,十分令人心酸。
有的好東西始終賣不出好價錢,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地勞動,獲取的回報卻相當微薄。這不但打擊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從而疏于管理使農產品質量下降,更讓年輕一代對農業生產望而卻步、更加堅定了遠走高飛的抉擇。
單個人的力量非常弱小,尤其是農民。當下社會,單個人走出去,有誰理你?
而如果能聚合力量成集體,比如采取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就可以培訓指導種植養殖,使之更加高效高產;可以出面對接市場,保護農產品價格,維護農民合理利益;可以根據市場行情,合理調整種植養殖方向和規模,避免出現一哄而上,最后導致互相殘殺的悲劇;還可以著手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使對市場的單一依賴轉變為多樣選擇。
三是集中心思辦大事。時下的鄉村,想辦成一件事都非常難,哪怕是惠及全村人的公益事業也是這樣,這使得村干部和農村工作者頭疼不已、退避三舍,有的干脆選擇不干了。
有的貧困村,其實村民并不窮,窮的是村集體。也就是農民有收入,村集體沒有村財,更不用說村里能做多少公益事業了。
實行集體化,集體為主農戶入股,集體與農戶按比例合作、分配,農戶收入越高,村集體收入也就越高。村集體有錢了,就有能力為村里辦實事辦好事辦大事。
在集體化模式下勞動,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干部看主干、后進看先進,這種倒逼的模式,將迫使領頭羊更加強化事業心責任心,一心一意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
每個村民身處其中,也會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集體的溫暖,有組織地生產生活,其凝聚力、戰斗力會比單打獨斗成幾何級數的增長。
一些好吃懶做的“懶人”在集體的鞭策下,也不再好意思懶下去,慢慢就會融入到奮進的集體中。
有了集體,大家作人做事自然首先就會想到集體,有困難找集體,集體要做事則支持集體。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人才卻因為鄉村還未振興而遠離,這是當前一個無解的難題。集體化模式下,就能引得人才往回飛。否則,有誰敢冒險回來,萬一回來干不成了呢?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人心齊、泰山移,鄉村振興也就不再是嘴上說說、論壇上辯辯、會議上議議,落實時推三推動一下了。
而會是:定好向、把好關,議了就動、說了就做,雷厲風行、實實在在,說干就干、絕不怠慢!
這就是集體化比分散式民主先進的地方。
后話
農村情況千差萬別,但集體化模式隨處適用。只要成功了一例,就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可完善。
當前,實施集體化模式的鄉村,絕大多數都成了發家致富模范、鄉村振興典范,這些模范、這些典范是長久的、是可持續的,有的甚至從解放以來就從未更改過集體化的模式。
鄉村振興、尤其要走集體化道路,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耐心的宏大工程。
在當前鄉村千瘡百孔的現狀下,要使鄉村振興,更是需要有相當長的建設發展周期。
因為如何將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如何使鄉親們從長期的固有的思維模式里走出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干部必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擔當,百姓必須要有鄉村振興你我有責的意識。
因此,出路雖好,但還得看有沒有決心、勇氣和擔當,從上到下,包括每一個老百姓。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