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然而,歷史上糧食的有效供應受災害侵襲、技術局限、社會失序等的沖擊,頻頻發生危機,不斷爆發大饑荒。不過,與馬爾薩斯式的悲觀論調不同,中國人始終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和行動來破解這一難題。
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先秦時期,糧食問題就被提升到國政之首的地位。
《尚書》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管子將五谷視為“民之司命”,告誡人們不努力從事糧食生產就會導致國家滅亡。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引《范子計然》之說更為明確:“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時至今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更是警示糧食安全的金玉之言。
生產出足夠多的糧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為此,中國人始終將土地視為命根子,懂得如何從土地上獲得更多的糧食。
一是因時調整土地制度,從井田制到“廢井田,開阡陌”,從占田課田制到均田制,從土地改革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均著眼于土地的最優化配置和最大化產出。
二是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資源,形成獨特高效的土地利用系統。其中,南方山地梯田、長江下游地區的圩田、黃土高原的淤泥壩地、西北干旱地區的砂田等,都滲透著中國人高超的生存智慧。
三是將養地和用地有機結合,通過興修農田水利提升土地利用率,以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以多糞肥田的養地技術確保土地永續利用。
四是以國家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督促糧食生產,包括設置農官和勸農使勸督農業生產,引種和推廣優質高產糧食作物,通過租借土地和發放種子、牛具來安置流民等。
糧食供應的周期性波動是影響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為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勢人群的生存口糧,古代中國留下了豐厚的制度遺產。
西周王朝已構建起較為完備的荒政體系。為穩定糧價和賑濟災荒,古代王朝以平糴平糶思想為基礎,設立常平倉和官定糧價機制。歷代王朝積極調動民間備荒救災潛力,發展出義倉、社倉等機制。發達的漕運制度和運輸網絡,實現了東糧西調和南糧北運,打破了糧食供應上的區域不均衡。
以良好的飯食之德激發人們對食物的敬畏,將避免食物浪費內化為人們的行為自覺。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發明了菹、臘、脯、脩等“食得久停”的食物保存工藝,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千余年來一直克制著人們丟棄食物的沖動。“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格言,告誡人們要時刻對糧食安全保持危機意識。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統計,當前世界上仍有7億左右的人口處于饑餓狀態。與之同時,全球每年約1/3的糧食被損失和浪費,總量約13億噸。
雖然我們已經實現了“公私倉廩俱豐實”,但堅守耕地紅線、保護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等,仍面臨重重壓力,餐飲浪費現象仍駭心動目。
如果不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宣示內化為行為自覺,堅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我們可能會再次被吃不飽飯所困擾,不是嗎?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歷史文化研究所;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微信公號,原載《歷史評論》2020年第4期;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