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歷史上長期是一個貿易強國。中國傳統社會,并不重視商業,但也不排斥商業。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朝代對商業及海外貿易的重視程度不盡一致,但總體上對外貿易發展形勢比較良好。
一、中國的傳統貿易強國地位
近代以前,中國的國際貿易強國地位一直是非常穩固的。傳統中國社會并不主動追求貿易強國的地位,但是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內部市場的擴大、技術的進步與工藝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就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近代以前,中國長期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哥倫布等歐洲航海家們的目標是中國與日本,而且主要就是中國。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一書中就認為,當時的中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歐洲是通過冒險航海,搭上了中國的火車才發展起來的。
與西方相比,中國貿易發展的特點是建立在產業體系的基礎上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德國的漢薩同盟,和當時的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及其他政治性組織,也都熱衷于發展海外貿易以追求利益,但所交易的大多是自然產品,諸如香料、毛皮、糧食等等,而且所交易的主要商品大都是他國生產,所謂的海外貿易大多是一種倒買倒賣的性質。
唯獨中國,所出產和貿易的,多是自己生產的人工制品,如瓷器、絲綢、漆器等等,即使是茶葉,也是精心培育的結果,用現代經濟概念來解釋,就是中國所出口的產品附加值含量較高,價值較大。遲至19世紀中葉,中國的瓷器、茶葉、生絲、布匹等等,在世界市場上還有很強的競爭力,并占據非常大的份額。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帶來的結果就是:中國在與西方國家的貿易當中,長期白銀入超。據中外各名家研究,大都認為中國在當時的對外貿易中獲得了非常巨大的利益。一般認為世界近代史上,16-18世紀所開采的白銀,一半甚至更多流入了中國——不僅是西方開采的白銀,日本所開采的白銀同樣如此。
二、中國傳統社會貿易強國建設的教訓
當然,中國傳統的貿易地位也不是沒有問題的。中國傳統國家的貿易政策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對產業扶植不夠,二是紙幣實踐失敗,三是沒有維護對自己有利的國際秩序。
(一)缺少產業扶植
中國歷代政府,除了少數幾個朝代,如宋代與元代之外,對于貿易,包括外貿,多半不大重視。當然,雖如此,由于中國歷代政府重視農業與手工業,同時也很重視人口的增長、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在這些方面進行了較多的關注,導致外貿存在較為良好的發展基礎。
但是,18世紀中葉以后,一國政府對產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對產業發展的扶植越來越強。南亞的茶葉生產,是英印政府多年精心培育的結果。而中國的產業體系,如瓷器、絲綢、茶葉等等,因為缺乏政府的扶植與現代科學體系的指導,也沒有資本的支撐,所以在競爭中逐漸失敗。
二是中國歷代政府缺乏開拓海外市場的遠略。市場經濟有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供給與需求,兩者交替發生決定性作用,構成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者多看重近代歐洲崛起過程中生產力的提升,而多忽略在這一過程中歐洲列強對世界經濟體系及貿易體系的再造,為歐洲產品打開了廣大的市場。中國政府沒有為本國產品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對外貿易當然難以發展了。
當然,影響中國傳統貿易強國地位發展的最大缺憾是貨幣。貿易是船,貨幣是水,沒有水,如何行船?
中國直到宋代,貨幣體系都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中國所鑄造的貨幣——銅錢,被周圍地區廣泛接受和使用。中國所創造的紙幣體系,也是世界上最為先進及獨一無二的。這種貨幣地位使得中國在對外貿中占據非常優越的地位,獲得最大的利益。
問題出在明朝。明朝初年,明政府濫發紙幣,導致紙幣的價值大為降低,這也非常正常,世界各國普遍如此,只要不斷整頓,紙幣體系是會逐漸走上健康的道路的。但是中國的紙幣體系后來卻走上另一條道路。
明成祖之后,天下安定,太平無事,國家財政壓力大為下降,明政府本應趁此良機,整頓紙幣體系,進一步完善貨幣體系。但是當時的明朝政府深受儒家傳統的影響,官員們封閉保守,不思進取,干脆趁此機會,將紙幣置于無用,相當于廢除了。儒家的優點是熱愛和平,講究仁愛,但也有些缺陷,比如一定程度上,目光短淺、保守封閉,不思進取。
明政府既廢除紙幣,又少鑄銅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深化,國民經濟體系中的貨幣就顯得日益不足,這時候對海外的白銀就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明朝前期財政壓力小的時候,不思整頓貨幣體系;到中期財政壓力漸大之后,又缺乏整頓貨幣體系的愿望與能力,干脆采取省事偷懶的做法,正式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以白銀作為國家的主要通貨。
以白銀作為國家法定通貨是有好處的。比如說穩定幣值,補充經濟中的流動性,完善國家財政體系等等。而且,當時中國的產業體系完整先進,在國際市場中有競爭力,也有條件獲得海外的白銀。
但其負面影響也是深遠,導致貨幣體系不能自足,中國經濟對海外貿易及貨幣更為依賴。到明末內外戰爭頻仍,災荒集中爆發,國家迫切需要貨幣以補充財政虧空的時候,世界上的白銀產量剛好出現了下降,中國市場上的白銀供給不足,于是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與財政危機。明朝的最后滅亡,一般認為與此一形勢有著極大的關系。
中國缺乏自主的貨幣體系,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西方國家通過向中國出口白銀,搭上了中國的發展快車,促進了本國的經濟增長,反而把中國拉了下來。假如中國存在自主的、充足的貨幣供應,就可以在與西方的交往中占據主動,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缺乏維護國際秩序的決心
傳統中國社會極目所極,沒有發現可以在經濟上相競爭的對手,于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朝貢體系”,這個體系其實也是一個國際貿易體系。通過這個體系,中國投入的維護成本比較小,但是可能獲得的經濟利益卻比較大。
諸多研究者,包括《亞洲史》的作者墨菲和日本學者濱下武志,都認為通過這個朝貢體系,中國維護了周邊地區的貿易秩序,也便于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貿易及各種經濟往來,朝貢體系框架內的各國也因此獲得了安全保障及經濟利益。
“萬國來朝”
朝貢體系的優點是投入小、回報大,但它也存在一個缺陷,那是抗沖擊的能力不太強。在西方殖民列強進入東方之前,這個朝貢體系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在西方殖民列強發展起來的堅船利炮及現代戰術面前,這一朝貢體系就難以維持。
雖然以當時中國的力量,要制服這個早期殖民者還是綽綽有余的,如鄭氏集團就能夠有效壓服早期的葡萄牙、荷蘭殖民者。但是中國當時的政治體制及儒家集團,缺乏維護這個秩序的決心,不愿意在海外投入太多的資源,甚至有些人希望從朝貢體系的瓦解中獲得個人利益。
近代以來,海外市場的開拓通常是血與火的結果,中國歷代政府缺乏在海外市場投入力量的決心與意志,所以將海外市場拱手與人。由于中國的放任不管,隨著西方殖民列強的不斷發展壯大,最終破壞了整個東方原有的產業及貿易體系和政治框架,逐漸征服東方各國,西方因此而強大,東方卻衰敗不堪。
因此,近代中國及東方的衰敗,不僅是因為不肯放眼看世界,驕傲自大,更是因為掉以輕心,缺乏對西方列強的警惕,同時沒有果斷地投入資源以維持對自己及東方有利的國際秩序,最終太阿倒持,授人以柄。
歷史的發展從來都是很復雜的。中國傳統貿易強國地位的建立,來自于市場發展與產業的進步,但是其衰敗,則由于缺乏對產業的支持、放棄對貨幣供給及國際秩序的主導權而致。
中國近些年來與西方的沖突,及當前與美國的貿易沖突,其實也是上述問題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解放以來,有意識地加強了對產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了中國產業的發展進步,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有效掌握貨幣及發展的主動權。
中國要在未來發展上徹底擺脫在國際秩序中的被動局面,掌握自己的命運,首先必須建立獨立自主的貨幣體系,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其次,在國際秩序的維護與改造方面應該也更加有所作為。如果美國愿意跟中國共享其所建立的秩序,中國愿意與其共同維護,實現雙贏。如果美國希望借助其建立的國際秩序來打壓中國的發展了,中國也就只能另起爐灶了。美國有兩種選擇,中國就必須做好兩手準備。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李儉:深刻領會七個“堅定不移”概括成績蘊含經驗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2017-08-2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