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5月18日,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90年前,人民軍隊總結提出了自己的游擊戰原則,也就是后世耳熟能詳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既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軍事上的一大創造,為人民軍隊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一系列勝利奠定了原則基礎,也在世界軍事思想史上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十六字訣”起源于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在現代人看來,1927年是一個輝煌的年份,南昌城頭的槍聲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誕生。但在當時的革命者看來,那卻是個屢屢受挫的黑暗年份。剛剛拿起槍桿子的中國共產黨人,盡管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天然的政治優勢和良好的群眾基礎,但在軍事和戰爭領域是青澀的,數十次以城市為中心的起義和暴動,都在敵人的瘋狂反撲下宣告失敗;少數基礎不錯的人民武裝,也因為缺少符合中國革命實際情況的軍事思想,盲目照搬外國經驗而損失慘重。
撤退到農村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苦苦探尋敵強我弱條件下克敵制勝的軍事方略。據參加井岡山斗爭的老將軍賴毅和開國中將韓偉回憶,毛澤東在井岡山山大王朱聾子“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紅軍“又要會打仗,還要會打圈”“打圈是為了避實擊虛,殲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干,這就是我們的戰術”,進而提出了“十六字訣”的游擊戰爭原則,并在此原則指導下,接連打退了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根據地的兩次“進剿”,贛軍將領楊如軒、楊池生都被打得落荒而逃。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洪湖地區也總結出了“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的游擊戰術。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也探索出“集中作戰,分散游擊”“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等戰法。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掌握了同強敵斗智斗勇的制勝密鑰。
“十六字訣”推動了我軍戰略戰法的豐富完善。“十六字訣”雖然只有短短四句話,但它貫穿了靈活主動的指導思想,蘊含了進與退、攻與守、擾與打等靈活的指揮藝術,并在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軍事斗爭中不斷發揚光大。毛澤東曾經指出,“從一九二八年五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這就是“十六字訣”……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式也有了許多改變。”“基本的原則,仍然是那個‘十六字訣’。”在這種靈活戰法面前,只會一板一眼打正規戰的國民黨軍隊苦不堪言,一次次氣勢洶洶的圍剿,最終換來“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國軍處處黑暗,紅軍處處明亮”,紅軍則乘機“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一次次奪取勝利。
抗日戰爭中,我軍又在“十六字訣”的基礎上,發展衍生出了“翻邊戰術”等戰法,兇殘好戰的日本侵略者完全掉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哀嘆“皇軍大大地來、八路小小地去,皇軍小小地來、八路大大地去”。
在解放戰爭中,我西北野戰軍以劣勢兵力,調動國民黨重兵集團在陜北黃土高原上“繞蘑菇”,待敵疲憊不堪、兵力分散時,一戰青化砭、二戰羊馬河、三戰蟠龍,創造了運動戰的經典戰例。
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我軍巧妙實施“誘敵深入”,使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挨了狠狠的當頭一棒。崇尚力量制勝的美國人,不得不琢磨“十六字訣”等東方軍事藝術的威力。
“十六字訣”凝練著現代軍事運籌的指揮藝術。“十六字訣”是游擊戰的指導原則,但它不是單調的、抽象的,而是形象的、具體的,不是靜止的而是發展的,象征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主動思維和運籌思想,其啟示和影響遠遠超出游擊戰領域。以“敵進我退”為例,抗大總校《基礎戰術》教材曾結合當時抗日戰爭的地形地貌,對此作過具體的論述,概要說來,就是不宜由大道遠走,而應盤旋于附近打圈,敵出我前、我繞敵后,敵在山上、我退山下,敵在中間、我退兩側;為迷惑敵人,對不走的那條路,還應做一些走過的跡象,使敵弄錯追擊方向,等等。
“十六字訣”中蘊含的以弱勝強、靈活主動等光輝思想,不僅指導推動了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戰役戰斗,對世界軍事史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1958年古巴的密林里,現代游擊戰專家格瓦拉給游擊隊員們講授的游擊戰經典,就是中國的“十六字訣”,同時,他還根據這一著名游擊理論撰寫過《游擊戰》一書。在越南戰爭中,越南軍隊曾奉行“十六字訣”的戰術經典,迫使美軍狼狽撤出越南。在西點軍校,高級美軍教官們也曾熱烈地與學員們討論并研究這一經典。日本人持田一真則把“十六字訣”提升到戰略思想地位,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包括五大戰略,即統一戰略、根據地戰略、持久戰戰略、游擊戰略和核戰略,而貫穿于所有這些戰略思想的有四點,即軍事戰略服從于政治;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原則;誘敵深入思想;徹底的殲滅戰思想,從而構成“毛澤東戰略思想的特色”。
今天,盡管信息化革命改變了作戰樣式,西方人習慣以“蘭開斯特”方程等作為軍事實力的比算基礎,但簡單的數字推算代替不了軍事力量的運籌藝術。“十六字訣”的思想并未褪色,需要我們結合時代特點和戰場條件,與時俱進、傳承弘揚,形成新時代我軍戰略戰法的強大威懾。
(作者:黃輝,陸軍指揮學院教保處;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