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閱歷再豐富、資訊再發達,也替代不了深入實際、替代不了與人民群眾面對面接觸。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是謀劃工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毛澤東就一直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求全黨要“眼睛向下”,向群眾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比喻說,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2017年12月,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首次民主生活會,習近平就指出,“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
針對調查研究,習近平專門對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提出要求:“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練好調查研究這一基本功?如何深入基層、掌握實情,而不是流于形式、走馬觀花?2011年,《學習時報》刊發過一篇習近平同志的署名文章《談談調查研究》。這篇文章信息量很豐富,小組今天梳理出其中的要點。認真學習完,相信對各位組員的學習工作會大有裨益。
習近平在河北阜平、湖南花垣、甘肅東鄉調研。
①為什么我們黨高度重視調查研究?
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的正確制定與貫徹執行,保證我們在工作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失誤,即使發生了失誤也能迅速得到糾正而又繼續勝利前進。
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并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黨的工作決策和指導方針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就順利發展;而忽視調查研究或者調查研究不夠,往往導致主觀認識脫離客觀實際、領導意志脫離群眾愿望,從而造成決策失誤,使黨的事業蒙受損失。
現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來越發達,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領導干部親力親為的調查研究。因為直接與基層干部群眾接觸,面對面地了解情況和商討問題,對領導干部在認識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間接聽匯報、看材料是不同的。
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綜合,加以系統化、條理化,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找出它的內在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決策,這本身就是領導干部分析和解決問題本領的重要反映,也是領導干部思想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反映。
②為什么領導干部要加強調研?
領導干部不論閱歷多么豐富,不論從事哪一方面工作,都應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
為什么對領導干部的調查研究,要強調“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呢?
一是因為我們所肩負的任務是不斷變化的,原有的任務完成了,新的任務又擺到了面前,又需要重新學習和調查研究。
二是因為我們黨的領導干部是要不斷地進行新老交替和不斷地調換工作崗位的,老干部離開了領導崗位,新一批干部上來了,老干部學習和調查研究的經驗可以供新上來的干部學習借鑒,但代替不了新上來干部的學習和調查研究。領導干部從一個地區和部門到另一個地區和部門,都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即便是回到曾經熟悉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也不能刻舟求劍,還需要重新調查了解新情況。
三是客觀事物總在不斷變化,新矛盾新問題每日每時都在出現,當今世界更是如此。這也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和加強調查研究。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一行前往壽寧縣下黨鄉調研途中。(張培基 攝)
③當前領導干部調查研究中存在哪些問題?
應該看到,當前在領導干部中,不重視調查研究、不善于調查研究的問題還是存在的。
有的走不出“文山會海”,強調工作忙,很少下去調查研究。有的滿足于看材料、聽匯報、上網絡,不深入實際生活,坐在辦公室關起門來作決策。有的自認為熟悉本地區本部門情況,對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映不敏銳,對形勢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應對不得力,看不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憑經驗辦事,拍腦袋決策。有的調研走過場,只看“盆景式”典型,滿足于聽聽、轉轉、看看,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凡此種種,嚴重影響決策的科學性,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也損害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形象。
④正確的調查研究方法是什么?
調查研究,是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準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
必須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既要調查機關,又要調查基層;既要調查干部,又要調查群眾;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要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基層、群眾、重要典型和困難的地方,應成為調研重點,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研究。
只有這樣去調查研究,才能獲得在辦公室難以聽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視角、新思路和新對策。領導干部搞調研,要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下去,盡力掌握調研活動的主動權,調研中可以有“規定路線”,但還應有“自選動作”,看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隨機性調研,力求準確、全面、深透地了解情況,避免出現“被調研”現象,防止調查研究走過場。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
毛澤東同志1930年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映情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這樣才能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現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
調查研究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有些干部,不是不了解情況,也不是看不到問題,而是不愿正視現實,不敢講真話,報喜不報憂。這些現象都是違背實事求是原則的。
在調查研究中能不能、敢不敢實事求是,不只是認識水平問題,而且是黨性問題。只有公而忘私,把黨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在領導機關、領導干部中,要進一步營造和保持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的良好氛圍,鼓勵如實反映情況和提出不同意見,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決反對上下級和干部之間逢迎討好、相互吹捧,堅決反對把黨內生活庸俗化。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
⑤調查研究的兩個環節
調查研究,包括調查與研究兩個環節。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么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從目前領導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的實際情況看,有調查不夠的問題,也有研究不夠的問題,而后一個問題可能更突出。有的同志下去,只調查不研究,裝了一兜子材料,回來匯報一下寫個報告就了事;有的領導干部連調研匯報也不聽,調查材料也不看。這種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不解決什么問題的調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調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問題,調查結束后一定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復的工作,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調查研究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在運用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時,要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調研方法,提高調研的效率和科學性。
⑥如何把調查研究制度化?
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后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陳云同志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這是很有道理的。
決策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了防止和克服決策中的隨意性及其造成的失誤,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必須把調查研究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真正成為決策的必經程序。
該通過什么調研程序決策的事項,就要嚴格執行相關調研程序,不能嫌麻煩、圖省事。對本地區、本部門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問題,應堅持做到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后決策。提交討論的重要決策方案,應該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形成的,有的要有不同決策方案作比較。
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出臺,要采取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要在建立、完善落實重大項目、重大決策風險評估機制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使我們的各項工作真正贏得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的發生。
堅持和完善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的調研工作制度。領導干部要帶頭調查研究,拿出一定時間深入基層,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親自主持重大課題的調研,拿出對工作全局有重要指導作用的調研報告。
為什么要強調各級領導機關的主要負責人親自下去做調查,親自主持重大課題的調研呢?因為對各種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的決策,最后都需要主要負責人去集中各方面的意見由領導集體決斷,而主要負責人親自做了調查研究,同大家有著共同的深切感受和體驗,就更容易在領導集體中形成統一認識和一致意見,更容易做出決定。
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度過當時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全黨同志就當時一些重大問題同時開展調研,尤其是各級領導機關的主要負責人都參與了調研,結果很快就形成了解決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正確決策,使困難局面迅速得到扭轉。那次全黨大調研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經驗。
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的聯系點制度。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是防止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這一制度,并注意總結經驗,不斷加以完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始終關心基層聯系點,關心聯系點的群眾。到聯系點調查研究,要真心實意地交朋友、拉家常,通過面對面交流,直接了解基層干部群眾的所想、所急、所盼。
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開展蹲點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是過去常用的一種調研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依然是管用的。要注意選擇問題多、困難大、矛盾集中,與本職工作密切相關的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單位,開展蹲點調研,傾聽群眾心聲,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
近年來,有些領導干部包括有的省部級干部不打招呼、不要陪同,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深入基層和群眾之中進行調查研究。一些省區市和中央部委開展“領導干部下基層”、“進千村入萬戶”等活動,每年安排一批干部到村鎮、社區和其他基層單位蹲點。中央組織部組織開展萬名組織部長下基層活動,推動各級組織部長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與群眾零距離接觸、與干部面對面交流。
像這樣的例子在中央機關和地方還有不少。以上這些做法,都有助于了解實際情況、聽取群眾意見、發現和解決問題、密切黨群關系,值得學習和借鑒。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習近平: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
2018-05-10習近平:辦公廳工作要做到“五個堅持”|重溫“5·8”重要講話
2018-05-09高長武:習近平 “進行偉大社會革命”重要論述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2018-05-0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