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屈炳祥 | 我看GDP
點擊:  作者:屈炳祥    來源:“察網智庫”微信公號  發布時間:2019-12-21 19:01:56

 

GDP及其整個國民賬戶核算體系完全是以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要素價值理論為基礎確立起來的,它是反映西方資產階級利益與市場經濟要求的一種非科學、非合理的計算方法與平價指標。它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實際主張與結果,對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都是不適合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對于GDP,我們必須持有一種科學冷靜的態度,不要陷入西方主流經濟學給我們布下的迷局和陷阱。面對我國現在大體量、高增長的GDP,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理性地對待,做到心中有數,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精神品格,切不可盲目樂觀,更不要自我陶醉與癡迷。當然,為了同西方國家作比較和進行學術交流,GDP還是有用的,不能一概否定。


1.webp (4).jpg

 

GDP,用我們的漢語言表達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在我國,它始終是我們經濟、社會生活中一個熱門話題。可以說,熱得像火一樣發燙。不論是政界領導人的講話或報告,還是學術界大家們的論著,甚至是普通國人的閑談,都熱衷于這樣的一個話題。

 

尤其是在本世紀,當我們剛要進入2010年時,我國的GDP僅在超越德國3年后的那一瞬又一舉超過了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成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這使我們的國人更是激動不已,振奮之至。

 

去年,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40周年大慶,今年又適逢新中國70華誕。正在兩大盛典到來的時候,我國的GDP又躍上了一個新臺階,超過了90萬億元人民幣,是德國的3倍、日本的2.7倍,把這兩個西方大國甩得更遠了。

 

如此大體量、高增速的GDP,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跡。就其體量來說,它超過了舊中國的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就其增速來說,也是舊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曾有過的,即便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它們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未必有過。這也可以說是一個世界奇跡。

 

如此偉大的成就,使我們先人當年夢寐以求的“超英趕美”、“振興中華”的崇高理想變成了現實。這又怎不令我們的國人激動、陶醉,甚至陷入癡迷!但是,我們也應該冷靜下來認真地想一想,好好地掂一掂這GDP的真實分量與實際意義,想個明白,弄個清醒。

 

以下,筆者就此談一點個人認識,有不妥之處,敬請學界朋友批評指正。

 

一、GDP及其國民賬戶核算體系是西方經濟學要素價值理論的產物,把它作為衡量與評價國民經濟的方法與標準是不合理的

 

所謂GDP,是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發展按國民賬戶核算體系要求,以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與勞務的最終成果。GDP,在西方經濟學那里,一直被認為是衡量和評價一個國經濟狀況的最好工具與最佳指標,甚至還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認為,一個國家的GDP水平越高,它的經濟實力也就越強;反之,其經濟實力就越差。

 

GDP及其整個國民賬戶核算體系,是一種完全以西方經濟學的要素價值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與方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作為一種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由于其特定的對象與任務,必須以其科學的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要求的方法論體系、范疇體系與指標體系。這種科學理論,當然就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告訴我們,所謂價值,就是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可見,要創造價值,就必須創造物質財富,生產商品。因而,只有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資本論》中,馬克思把這種既生產物質財富、同時又創造價值(包括剩余價值)的勞動稱作生產勞動。

 

而西方經濟學則與此完全相反。它認為,價值是一個國家“所有常駐單位”勞動者或人員的勞動創造的,因而他們的勞動都是生產勞動。這其中不僅包括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勞動者的勞動,而且也包括那些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人員的勞動,如商業流通、旅游服務、文化娛樂、科學教育、體育衛生等各部門;此外,甚至還包括行政機關、執法與司法、軍隊與警察等部門人員的勞動。認為所有這些人員的勞動不僅生產產品、提供服務,也一樣地創造價值與剩余價值。

 

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4卷即《剩余價值理論》一書中作了嚴肅的批評與諷刺。認為在資產階級經濟學那里,不僅上述人員的勞動是生產勞動,能創造價值,甚至連那些妓女、宗教信徒、各種罪犯等等都是生產勞動者,他們的勞動也都能創造價值。因為妓女的勞動能生產性市場與性服務需求者,宗教信徒的勞動能生產宗教教義與說教,罪犯的勞動更是特別,它“不僅生產罪行,而且還生產刑法,因而還生產講授刑法的教授”;同時還因為這些人的勞動也是有償的、收費的,也能為他們的主人提供利潤,使他們的資本得到增殖,實現發財致富的目的。[1]415

 

可見,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價值創造的勞動理論是十分荒謬可笑的。

 

另外,價值既可以表述為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同時也可以表述為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不論怎么表述,它都說明只有人的勞動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生產過程中的其他物質要素,雖說都是價值創造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這些都只不過是價值創造的條件而已,而決不是價值的源泉或價值的創造者。

 

然而,西方主流經濟學不這樣認為。在它那里,價值是一切生產要素的產物,不僅是有人的勞動,而且還包含其他所有非勞動物質要素的作用,如機器、土地、役畜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自然物,等等。

 

機器、土地、役畜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自然物又是怎么創造價值、成為價值的源泉的呢?這個問題,那些早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直沒有給人以滿意的回答,只是后來那個從李嘉圖學派中分離出來的麥克庫洛赫先生把它給說明白了。

 

在麥氏看來,機器、土地、役畜及所有其他形式的自然物之所以能創造價值、成為價值的源泉,就是因為它們如同人一樣,都能“勞動”。他在自己所著的《為斯密〈國富論〉寫的注釋和補充論述》一書中就曾這樣表白:

 

“(我們)有充分理由可以把勞動定義為任何一種旨在引起某一合乎愿望的結果的作用或操作,而不管它是由人,由動物,由機器還是由自然力完成的。”[2]195

 

可見,只要把上述這些物質生產要素發揮的作用或操作都當作是“勞動”,那么一切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尤其是那個長期困擾李嘉圖學派的所謂資本與勞動的交換同價值規律的矛盾也就從此煙消云散、萬事大吉了。但是,令麥氏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由于他的這一重大發明卻導致了整個李嘉圖學派的解體,催生了庸俗經濟學的產生,最后完全斷送了這個學派。

 

對于麥氏如此無奈而又如此荒唐的解釋,馬克思以幽默風趣的語言作了批評,說道:

 

“是啊,在日常生活中也確實談到役畜勞動和機器勞動,而在詩的語言中還有這樣的說法:鐵在熊熊烈火中勞動,或者在鍛錘的錘擊下呻吟,勞動。甚至鐵在呼號呢。可以最容易不過地證明,一切‘操作’都是勞動,因為勞動是一種操作。”[2]195

 

他還指出:在麥克庫洛赫看來,

 

“這決不[僅僅]適用于勞動工具。實質上,這同樣適用于原料。羊毛在吸收染料時要經受物理的作用,即物理的操作。總而言之,對任何物施加物理的、機械的、化學的等等作用以‘引起某一合乎愿望的結果’,物本身都必然發生反應。這就是說,它在經受加工的同時本身必然也在勞動。于是,于是,一切進入生產過程的商品之所以增加價值,不僅因為它們本身的價值被保存下來,而且因為它們依靠本身“勞動”——不單單是作為物化勞動——而創造了新的價值。”[2]195

 

就這樣,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要素,不論是勞動的要素、還是物質資料要素,也就都成了價值的源泉和價值的創造者,所以價值就成了所有生產要素共同的產物。這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要素價值理論。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國民賬戶核算體系,自然就要求人們在計算一個國家的GDP時,不僅要計算勞動者即期勞動創造的價值,而且還要計算其他所有物質生產要素所“創造”的價值(用《資本論》的話語表達應該是“轉移過來”的價值)。

 

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要素價值理論是為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利益辯護的庸俗理論。

 

一方面,如果不把所有部門的勞動者或人員都歸結為社會財富與價值的創造者,那社會的人口自然就會劃分為單純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勞動者與剝削者兩大群體。那么,就必然會把整個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擺到了與廣大勞動者階級的對立面。這樣,也就不得不使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承認自己是社會單純的食利者與剝削者,因而也就不得不面對勞動者階級的反抗與斗爭。反之,如果把社會所有勞動者或人員都歸結為社會財富與價值的創造者,那就不會有這些矛盾與對抗了,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安享社會太平。

 

另一方面,如果不把價值與剩余價值歸結于所有生產要素的產物,而僅僅被看作是勞動者活勞動的凝結,那么,資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就明明白白地成了無償占有勞動者階級剩余勞動的剝削者,也明明白白地把自己擺到了他們的對立面。這樣,也就使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不得不面對整個勞動者階級的反抗與斗爭。反之,如果把生產過程中的所有要素都當作價值的源泉與價值的創造者,把價值當作它們共同的產物,也就從根本上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實來源,否定了資本家階級、大土地所有者對勞動者階級剝削事實真相。這樣,同樣也可以使他們避開與廣大勞動者階級的對立與對抗,心安理得地安享社會太平。

 

既然如此,那么建立在這樣一種理論基礎上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會是科學的嗎?由這樣的理論提供的計算方法與評價標準會是合理的嗎?

 

從上述可見,按照國民賬戶核算體系的要求、使用GDP這樣的計算方法與標準評價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這樣計算與評價的結果,只會使國家的宏觀決策部門對國民經濟發展的真實狀況沒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對于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及其執行情況的監管、調節也缺乏一種切實可靠的依據,其結果只能是盲人騎瞎馬,瞎指揮、亂折騰。

 

由于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在新中國誕生后前30年里,自始致終都不采用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使用GDP這樣的計算方法與指標來評價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而是采用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的國民收入和工農業總產值這樣的核算體系與方法。

 

既然如此,那我們現在為什么又要采用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使用GDP這樣的計算方法與評價標準呢?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即由過去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樣,過去的那種計算和評價國民經濟的理論和方法已經變得不適用了。其次,也是因為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經濟與世界的經濟連在了一起。為了便于同世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往來與文化學術交流,實現互聯、互通、互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基于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后來也接受了這種新的核算體系與方法。

 

二、GDP不是衡量與評價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更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

 

GDP的意義,對某些特殊國家、特別是對西方那樣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來說可能真的很重要。但即便如此,它也絕對不是所謂最佳的或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對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真是不值得一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GDP不能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的真實狀況。

 

如前所述,GDP由于其理論與方法的錯誤,本身就是一個很不干凈、很不清晰的東西。這其中,除了含有許多虛假的因素外,還有更多的虛耗。

 

比如,在年產品的總價值中,由生產要素物的因素轉移來的價值,本來是過去的勞動創造的,這是不能作為即期勞動成果的價值計入的。不然,就重復了,使數據失去了本來的真實性。

 

再比如,那些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商業、旅游等部門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各種形式的服務性勞動,這種服務性勞動稍縱即逝、曇花一現,使生產、流通與消費在同一時間極速完成,因而它既不生產任何物質產品,也不創造任何價值。它的所謂價值創造,只是表現為一種簡單的收費行為,這不過是以提供服務性勞動的方式把接受服務的消費者手里的收入或價值轉移到自己這方面來而已。因而,這一部分價值從社會的觀點看是虛假的,并不是真實的存在。

 

又比如,國家上層建筑領域各部門,如政府機關、軍隊與司法、文化與教育、體育與衛生等單位人員的勞動雖說也是極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但是,它同樣是既不生產任何產品,也不創造任何價值。并且,為了這些部門人員的勞動能正常進行,國家或政府還要投入和耗費大量的社會財富與巨額的財政資金。這種投入是純粹的消費而不是投資,因為它是不可能再收回的,因而它不能成為GDP的構成部分。在GDP的賬本上應該是負數,但是它卻偏偏成了正數。所以,GDP本身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本來面目。

 

可見,GDP不是評價一個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更不是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

 

那么,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又是什么呢?這就是這個國家整個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勞動者即期勞動所創造的那一部分價值。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稱它為“國民收入”,用公式表示就是(V+M)(其中,V表示再生產的勞動力價值,即該部門勞動者的工資,M表示社會剩余產品的價值)。這一部分價值純粹是新增加的,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沒有任何一點點的雜質,是真真切切的真金白銀,即使是該部門在這一生產過程中轉移過來的價值(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用C表示)也一律被排除在外。這一部分價值才是一個國家真實的經濟實力所在。它的數額越大,表明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就越強;反之,國家的經濟實力就越差。

 

當然,事情也不是那么的絕對。因為作為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國民收入”,除了要看它的體量,還要看它的質量,即它所反映的產業、產品結構是否合理,其技術含量是否高。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所謂產業、產品結構合理,指的是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和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必須在國民經濟中居于重要位置、占有重要比例和起著重要作用,而不是那種脫實向虛、玩空手道、搞數字游戲的產業;也不是那些什么服裝、鞋帽、家電及農副產品之類的產業,而必須是那些能撐得起整個國民經濟的骨骼型、肌肉型、血液型及神經性的產業及其產品。這些產業及其產品不僅結構要合理,而且其技術含量也要高,必須是能體現當今最新最前沿的先進科學技術。只有這樣,既定的“國民收入”才能顯示出真實、強健的國家經濟實力。

 

除此之外,真正以及最后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還是它根本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確立與實施,反映了當今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的大方向,反映了最大多數人的意志與利益,那么,它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越性,充分調動全社會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出盡可能多的經濟成果或GDP,并且,還會使之發揮更大的社會效力,給國人帶來盡可能多的社會福祉。另外,即使是在強大的外敵面前也會戰無不勝,確保國家與人民的安全。否則,GDP水平再高、體量再大,國家也可能是民不聊生,在外敵面前也會吃敗仗。這在我國近代史上實在是有過太多這樣的奇葩事件與慘痛教訓,值得國人銘記。

 

19世紀40年代,我國的GDP在當時的世界上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額,比歐美各國GDP的總和還要多出幾倍,結果是一再地被英國打敗,一再地被西方列強瓜分,搞得我們的國家四分五裂,慘不忍睹。此外,還有1894年爆發的那場慘烈的甲午戰爭。當時我國的GDP,據說是日本的5倍。照常理,應該是中國打敗日本。然而,意想不到卻是日本打敗了中國,并且還把我們的遼東半島和臺灣省給分割出去了,此外還要為日本駐軍支付巨額軍費。這說明,一個國家的GDP水平再高,體量再大,但它根本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不行,國家還是強大不起來,在外敵面前還是免不了還是要吃敗仗。

 

反過來,我們的國家今天之所以這樣一天天地富裕起來,一步步地強大起來,并不完全是因為GDP體量大,增長得快,而最根本的還是因為我們有好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就政治制度來說,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體制等等;就經濟制度來說,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等。[3]我們現在所取得一切成就,主要就是依靠這些根本制度強有力的支撐實現的,如果沒有這些,GDP自己不會大起來,我國的整體經濟實力也不會強起來。

 

上述這些充分說明,決定一個國家真實經濟實力的不就是GDP水平,而是它合理的產業、產品結構,根本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沒有這些,再大體量的GDP也不起作用。

 

三、理性面對GDP,做一個清醒的社會主義改革者與現代化建設者

 

前面已經指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使我國的GDP,無論是其體量還是增速,都是值得國人激動、鼓舞與陶醉的。但是,面對已經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們也應該保持冷靜與清醒,用理智態度去認真對待。同時,還要明白,這樣高水平的GDP是在我國具體的國情條件下取得的,有著自己獨有的特殊性,因而必須作具體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國經濟的真實狀況作出準確的判斷與把握,做到心中有數。那么,我國的GDP到底有何特殊性?

 

1、我國的GDP是用巨大的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犧牲換來的。

 

我國每年能獲得如此大體量與高增長的GDP,的確真的是不容易,這是我們以極大的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犧牲換來的。

 

我國今天GDP的取得,首先是以更多更優的勞動力的消耗換來的,同時我們又付出了一些不應該付出的東西,這就是勞動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創造財富,與自然作斗爭,這里有許多未被認知的必然王國,出現某些意外的事情也在所難免。但是,在我國現實條件下,這種意外也是太多、太頻繁了,并且也不都是因為技術上的原因造成的,這種無謂的犧牲實在是太令人痛心了。

 

僅以2010-2014年為例:2010年全國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363383起、死亡79552人,2011年347728起、死亡75572人,2012年330000起、死亡72000人,2013年302300起、死亡69451人,2014年291719起、死亡66048人。①即使是現在,情況雖然有了較大好轉,但是我們付出的人員代價仍然是很大的。有資料顯示,2018年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4.93萬起,死亡3.46萬人。②

 

事實表明,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發生的頻次和死亡人數是創記錄的,而且在當今的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資料顯示,中國的煤炭產量約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數則占了近80%。我國的煤炭百萬噸死亡率2004年為3人,是美國的100多倍,南非的20多倍,印度的10多倍。另外,我國目前冶金的百萬噸鋼死亡率是美國的20倍、日本的80倍;特種設備的事故發生率是發達國家的5~6倍;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約10人,是美國的10多倍、日本的20余倍;1992-2007年間民航重大事故發生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2倍,航空發達國家的約4倍等等。③

 

除此之外,我國的職業病害也是十分嚴重的,對我國職工身心健康所造成影響也是非常之大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受職業危害之痛的職工有2500萬多人,并且每年新發病例也均在萬例以上,其增長幅度仍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超過10%。截至2002年底,全國累積發生塵肺病人581377例,疑似塵肺病患者60多萬例,每年約有5000人因塵肺病而不幸死亡。④這就是我們為GDP所做出的巨大犧牲。

 

至于我們在資源和環境方面所付出的代價更是人所共知基本事實,其具體情況無需一一細述,筆者只引用兩個數據作個概述。

 

(1)我國自然資源遭破壞嚴重。資料顯示,現在“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土地沙化嚴重,我國每天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沙漠化面積已達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4。森林面積減少,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若按近10年的平均速度計算,到5055年我國的天然林將會全部消失。⑤

 

(2)環境污染駭人聽聞。資料顯示,當前,“全國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喪失了使用功能,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嚴重污染,300多座城市居民、3億農民喝不到干凈的水;600多座城市、4億多居民呼吸不到新鮮空氣;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我國占了16個。”⑥另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國家環保總局的測算,因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每年給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達到GDP的10%左右,即相當于幾萬億元人民幣的損失。⑦如此等等,真是駭人聽聞,令人不寒而栗。

 

2、我國的GDP背后有著想象不到的經濟隱患與風險。

 

在我國,為了盡快地發展經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把追求GDP放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只要能加快GDP增長的舉措與辦法,都在所不辭,一一用上。

 

有人說,私有制最符合人的本性,最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比公有制更有效率,能創造更多的GDP。于似乎,在我國一些人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突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尊嚴與底線,刮起了一股又一股賤賣(有的簡直就是送)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風,使我們的公有制經濟由原來的絕對多數變成了絕對少數。不幾年,不僅把社會主義的集體企業賣光了,而且把我們的國有企業也賣的得差不多了。

 

據剛剛結束的我國第4次國民經濟普查得到的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我國的企業法人單位共有1857.0萬家,其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1.9萬家,占比0.6%;外商投資企業10.3萬家,占比0.6%;私營企業1561.4萬家,占比84.1%;國有企業最少,僅有7.2萬家,占比0.4%,⑧社會主義集體企業則已銷聲匿跡,無影無蹤了。公有制經濟的萎縮和私有制經濟的膨脹,大大地削弱了我們共產黨的階級基礎與執政基礎,從而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健康發展和國家政權的鞏固埋下了隱患。幾年前掀起的一股對共產黨執政合法性與合理性的質疑、抹殺共產黨的歷史功績、抹黑毛澤東主席的形象、鼓吹西方多黨制和憲政民主的歪風至今還沒有停息,所有這些就是給我們黨發出的強烈的挑戰信號。

 

另外,在我國各級行政區域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普通工人、農民的代表越來越少,而私營企業主、明星等有產階級的代表越來越多,這又是給我們執政黨發出的一個明顯信號。這種情況在黨的18大以后有了明顯好轉,值得慶幸。

 

有人說,市場經濟最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激發各類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比計劃經濟更有優勢,增加GDP的總量。于是乎,我們就來了個經濟體制機制與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由計劃經濟變成了市場經濟。盡管我們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的,并且有政府強有力作用的存在,但是,它仍然無法克服一般市場經濟的弊端,無法避免資本的任性與市場的無政府主義。這就為我們的經濟埋下了周期性波動與危機的風險。

 

前些年因崇拜市場、放縱自由,奉行所謂“法無禁止即可為”和“法無授權即禁止”的信條,結果盲目投資、肆意擴張,導致我國經濟結構失衡:一方面是重復建設,產能、產品過剩,需求不足,使我國經濟過于依賴出口,受制于國外市場的制約和外國政府的鉗制;另一方面是高杠桿、高負債使企業經營環境惡化,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從連續高速的運行態勢跌入低速運行軌道。

 

還有,貧富分化嚴重,離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些年,我國的基尼系數一直在國際警戒線(0.4)以上運行,貧富不均、兩極分化以及在代際之間的延伸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無法抹去的一個基本事實。資料顯示,從1994年到2016年20多年的時間內,除了1999年為0.397外,其他年份均在國際警戒線以上,2008年竟然達到了0.491。⑨這樣高的基尼系數,在當今世界上是極其罕見的,連美國這樣的國家也沒有這么高。這就是隱患所在、風險所在。

 

有人說,要想增大GDP,必須讓幾億農民都富起來。農民富了,國家的GDP也就大了。在怎么讓農民都富起來的問題上,一些人力主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于是乎,就在全國農村永久性延長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又刮起了一個土地確權運動,將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以法或規制的形式將其永久性地固定在農民手里。承包權的永久性固定,使農民可以像處置自己的任一私有財產一樣來對待,他們可以用于抵押、出租,甚至還可以轉讓或出賣。如果國家或政府因公共需要征用,不僅要經得承包戶的同意,還得給予足夠的經濟補償。

 

這種情況表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對土地的實際所有權。這樣的土地產權制度的實行,將我國的農業被永遠地限制在了流行幾千年的小農的生產方式上。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小農的生產方式是一種早已過時了的生產方式,因而不利于生產力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就指出:

 

“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3]830

 

這種生產方式,不僅不利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會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是如此。我國出現的“三農”問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在一個被農村、農民、農業困擾的情況下能實現國家的全面復興嗎?

 

我們姑且擱置這個問題不說,即使就最簡單的吃飯問題而言,難道說偌大的一個中國,就應該把近14億人的飯碗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事永久地系在億萬小農的手上嗎?這樣做豈不是很危險嗎?對于這一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胡躍高先生已有研究,給我們作了明確的回答。⑩

 

即使是在現實條件下著手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經營,也很難如人所愿。因為土地畢竟不再是本來意義上的公有制,經營者也不再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它畢竟要受市場規則、資本邏輯的支配。這對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來說也是一條滿隱患和風險的路。

 

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有過精辟的闡釋,筆者也做過一些考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閱。⑾

 

有人說,要想GDP來得多、來得快,只有少搞些裝備制造及相關產品與科學技術的研發,多發展輕工業、搞些短平快的項目與產品的開發。在“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等錯誤思想干擾下,沒有大型裝備不要緊,我們可買或者租,沒有高科技也不要緊,我們可以用市場去換。這樣,投資少,來得快,很容易見成果。于是乎,在我國重工業領域迅疾刮起了一股下項目、去產能的風,把已經上馬、干得正歡、處在節骨眼上的重大項目紛紛拉下馬,包括大型客機、運10、殲9、殲10、紅旗轎車等等。結果,若干年之后,我們的GDP是上去了,然而在許多重要領域我們卻落后了。

 

2018年,《科技日報》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為專欄對我國35個方面被人卡脖子的核心技術問題作了詳細報道。同一年,中國科協在杭州召開的第20屆年會上,發布了關于我國在12個領域6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重大信息。科學技術落后的結果帶來了我國制造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的落后,使我們的工業陷入了結構偏輕、裝備水平差、產品技術含量低的狀態,一些關鍵設備總是處在被人卡了脖子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們拿再多的錢買人家也不賣,用再優越的市場換人家也不給。目的就是要永遠甩開你、掐死你,永遠把你當附庸。這就是單純追求GDP可能給我們帶來的又一嚴重后果或后患。近年來,在中美之間發生的中興事件、華為事件就是一個最為有力的證明。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我國目前產業結構偏輕的狀態已經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但是,前面的路卻很難走,困難重重。因為在為了追求更多GDP發展思維推動下,廣大企業的運營者一般都不會輕易轉向那些投資額度大、風險高、建設周期長、周轉慢、利潤率低的產業或部門,尤其是現在非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為非公有制經濟遵循的是資本規律、資本邏輯,追求的利潤最大化,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如果賺錢太少、賺錢太慢是絕對不干的。因此,我們要想改變現在的這種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使之更加優化、科學,的確將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和最難啃的硬骨頭。

 

有人說,搞市場經濟,就要推行“市場化”或“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這樣就能掙得更多的GDP。為了推行“市場化”改革,我們就把一些本來不是商品的東西都當做了商品,同時也把本來不是產業的東西都使之產業化了,并且統統推向了市場。于是乎,所謂教育產業化、科技產業化、醫療產業化、文化產業化、體育產業化等等,紛紛登臺上演,大展拳腳。

 

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產業化不過就是市場化、商業化而已,即把它們都當作賺錢的買賣。這種所謂市場化、商業化還是好的,最要命的還有那種金融化、資本化,如土地、房地產、著名商標、商譽,此外還有所謂的影星、歌星、笑星、球星等等。這些東西,不僅商品化了,而且還資本化了,即變成了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資本商品”。

 

這種商品的價格根本不由它們的所謂價值決定,而由金融資本的市場規律決定。于是乎,它們的價格可以高得令人不可想象。這樣,我們的GDP的確是上去了,但是它卻給全體國人和社會帶來了諸多的不幸,如住不起房、養不起娃、讀不起書、看不起病、養不起老,甚至連電影、文藝演出都看不起,除非是那些年輕的“月光族”。

……

 

此外,筆者還認為,問題還不僅僅如此,GDP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隱患、更嚴重的后果還是我們國人心中的那種GDP情結和GDP思維。經過數十年的持久宣傳與反復熱身,使國人對GDP產生了一種固定觀念,即所謂“一心一意搞建設,千方百計謀發展”的思想觀念。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GDP被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工作以GDP為中心,為增加GDP服務,以實現預定的GDP為目標而奮斗,而且也把GDP當成促進我們各項事業進步的推動力和解決各種問題的根本舉措,甚至還把它當作檢驗我們政府各項工作的尺度和選人用人的標準,如此等等,等等。真可謂:“唯此為大,GDP!”

 

在這一觀念的左右下,通過幾十年的努力與奮斗,我們的GDP的確是上去了,成了當今世界的第二。但是,它卻又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使我們忘記或忽略了一些比GDP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如何加強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生產與再生產、如何突出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國人的思想教育、如何搞好我們執政黨和人民政府的自身建設與改革、如何抓好國家意識形態領域中的階級斗爭、如何應對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文化侵略與思想侵蝕等等。由于這樣的原因,所以盡管我們的GDP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我們的社會卻并不盡如人意,官民之間、干群之間、人民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并不和諧,尤其是企業勞動關系緊張、群體性事件頻發;國人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發生倒退,各種社會亂象層出不窮等等。對此,不禁使一些志士仁人早在20多年前就發出了“中國靈魂告急”、“再造中國人”的強烈呼聲。⑿在國家意識形態領域,各種反馬反毛、反共反社會主義思潮活躍,西方資產階級主流意識形態在我國攻城略地,活動猖獗,公開利用國家主流媒體、大學講堂推行“顏色革命”等等,令人觸目驚心。

 

再比如,GDP情節和GDP思維,還使我們黨和政府放松了自身建設與自我革命,致使我們的黨員、干部忘了黨的初心、使命與宗旨,丟掉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也丟掉了黨的革命傳統及優良作風,官僚主義與特權思想、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與宗派主義等等在我們黨內廣泛滋生與蔓延,嚴重損害了我們黨組織的純潔性與先進性,也玷污了我們政府的形象與聲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好在黨的18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加強黨和政府的自身建設與自我革命,嚴厲整頓各類社會亂象,逐步改變了現狀,給了國人以新的希望與信心。

 

3、我國的GDP具有更多的虛假成分。這些包括如下幾種情況:

 

⑴不合格產品與服務。不合格產品在這些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并且屢禁不絕,早就成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與健康的一大禍害。

 

統計顯示,從2000年到2004年5年間,國家質量監管部門每季度抽查的產品,其平均合格率僅為77.8%,比1985年到1994年的十年間提高了約8個百分點,比1995年到1999年的5年間提高了約3個百分點。這意思就是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每年生產的社會總產品就有20-30%的不合格。這種情況,在進入新世紀以來并沒有得到好轉,甚至還有新的發展,如生物育苗、信用詐騙、旅游服務等等。

 

如果按照我國工程院、國際質量科學院院士劉源張院士得出的每1%的不合格產品與服務等于150億元人民幣的價值損失來計算,⒀那么,我們每年的不合格產品的價值就達到了3000—4500億元人民幣。這么大的一個數使我們的GDP打了一個多大的折扣,因而這是不能計入我們每年的GDP中的。

 

⑵不當計入的收入。不當計入的收入,包括我們地方政府出賣公有制企業、土地、水源(水面)、草場、礦產資源開采權、景區風景經營權等所得到的各項收入。這一部分收入在我們的GDP中占有不小的份額。以最近兩年土地的出讓收入看即可明白。

 

2017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7%,成為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占比達到85%。⒁另據文匯網報道:2018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為71371.85億元人民幣。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65095.85億元人民幣,增長了25%,此項收入占到了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1.2%。⒂

 

這是僅就出賣土地經營權而言的,那還有出賣企業、水源(水面)、草場、礦產資源開采權、景區風景經營權等等的收入呢?這又是多少?這些全部加總又該是多少?所有這些收入都是應該從GDP中扣除的,因為它們都不是我們國人的勞動創造的,而是上天的賜予、大自然的恩賜。

 

⑶流失掉的收入。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既有勞動掙來的價值,也有失掉的價值。這失掉的價值中首先是國有資產的流失。

 

資料顯示,從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國有資產的流失、損失達到5000多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1992年全國國有資產總量26000多億元人民幣的1/5,比1992年財政總收入4185億元還要多出800多億元人民幣。⒃而另據佟流先生提供的數據顯示則至少是6000億元人民幣。⒄這流失的國有資產到底是5000多億、還是6000多億,都說明我國的資產流失是極為嚴重的。

 

除了國有資產的流失外,還有那些貪官污吏和富豪轉移到國外去的資金,這也是一個大得驚人的數字。資料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8年,我國的各類外逃人員達16000-18000人,攜帶款項達8000億元人民幣。(18)就連最高法院前院長肖揚在其《反貪報告》中也不得不坦陳,1988~2002年的15年間,資金外逃額達到1913.57億美元,年均127.57億美元。按照美元兌人民幣變動的匯率計算,外逃資金也有1.5萬億元人民幣。此后,即2007年至2012年外逃人員涉案金額從244.8億元上升到1020.9億元,五年間增長4倍以上。(19)

 

另外,“亞非銀行”和“新世界財富”共同發布的《2019年全球財富遷移報告》披露,2018年,我國移民海外的富豪總人數達到1.5萬,轉移資金28.35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89.5萬億元。(20)

 

在我們流失掉的收入中,還有一項是因美元貶值使美債遭受的損失。從20世紀70年代初美元與黃金脫鉤,以后因其不斷貶值,使持有美元與美債的國家不得不無端遭受經濟上的損失。我國是當今世界上持有美元與美債最多的國家之一,因而也深受其害,每年為此而遭受的經濟損失至少超過10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至少7000億元。

 

⑷生產安全事故處置與生態補償耗費的收入。生產安全事故一旦發生,需要對處于危機狀態的人員進行營救、罹難者作好善后、幸存者進行救治與安撫等等。對于這些,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要在財力上作出巨大付出,這對已經取得的GDP又是一個扣除。

 

另外,環境有污染就得治理,生態有破壞就得修復。于是就得花錢,這對于既得的GDP自然也是一種扣除。有資料顯示,2012-2017年,我國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方面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嚴格說來,這里不應該稱“投資”而應該稱支出,因為這是收不回來的投入。以下同。筆者注)不斷增加,每年以20-40%的速度增長。

 

資料顯示:2012年投資1080億元(人民幣,下同),2013年投資1426億元、2014年投資1808億元、2015投資2249億元、2016年投資3146億元、2017年投入3822億元。(21)此后,每年仍以大幅度持續增長。2018年全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比上年增長43%,快于全部投資29.4個百分點,(22)計算得到,即2018年達到了5465.46億元人民幣。

 

⑸政府債務。政府債務,這在我們GDP的賬本上是一個負數,理所當然地應該減去。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18.3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達到76.6%。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4.96萬億元,兩項合計,中國政府債務總額為33.35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GDP初步核算數90.03萬億元計算,那么,中國政府債務負債率則為37%。(23)

 

另有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9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214150億元(人民幣,下同);另外,還有政府債券為211423億元,非政府債券形式存量政府債務為2727億元。兩者之和則為333135億元。(24)這些政府債務既然是負數,所以必須從GDP中剔除,這樣才能顯示GDP的真實水平。

 

4、在中國生產的GDP并不就是中國的,更不為中國的全體勞動人民所有。

 

前文已經指出,GDP用我們的漢語言表達就是國內生產總值。其意很清楚,就是在我們國內取得的國民生產總值。但是,在我們國內取得的國民生產總值,并不都是我們自己國家的,更不為我國全體勞動人民所有。因為,首先,在我們國內取得的國民生產總值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商的。眾所周知,外商在我們國家有著廣泛的投資,除軍工外,我國國民經濟的其他方面幾乎全部涉及到,并且數額巨大。

 

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僅1996-2018年23年,外資在我國的直接投資年均為2,108,789.404百萬美元,共投資48502156.3百萬美元。CEIC提供的數據還顯示,2007-2018年間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占GDP百分比的平均值為41.784%(CEIC提供的數據計算得出)。(25)如此巨額的投資,必然帶來與此相應的GDP。以2004年為例,該年外資企業為我國繳納的稅金為5355億元人民幣。(26)假若稅金是企業全部收入的10%,那么,該年在華的外資企業所創造的GDP即為53550億元人民幣。

 

另據人民網-財經頻道報道:香港大學商學院米高-恩萊特教授基于1995-2013年的數據研究得出:外資和外資企業對中國GDP的貢獻率約在16%-34%之間,其中2013年數值為33%。(27)如果以作者研究所得的這個比率計算,那么,外資在該年提供的GDP則應為187718.85億元人民幣。(28)這187718.85億元的GDP的確是在中國生產的,也留在中國,但是它并不就是中國的,更不為中國的全體勞動人民所有,因而與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并且還要明白,這個GDP只是一個空殼而已,一錢不值,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東西。那些外商老板自己說得好:“把利潤打回老家,讓GDP留給中國。”這道理說得再清楚不過的了。

 

另外,在中國,GDP中除了外資的這一部分外,還有我們的私營企業和港澳臺資企業生產的那一部分也一樣地不為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所有。應該說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僅以我國的民營企業為例。民營企業為我國提供的GDP為其總額的60%。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那么,民營企業在2018年為我國提供的GDP達到了54萬億元人民幣。這么巨大的一個數,對我們廣大的勞動人民來說,也是一個空殼,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因為精華的東西即利潤已經進了數以萬計的私營企業和港澳臺企業老板的銀行賬戶里,有的還轉移到了境外、甚至國外。因此,這也是應該減去的。

 

看來,我國的GDP要做的減法真的是太多了。但是,還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即我們要減去的這些全是真金白銀,必須全部由社會剩余產品價值M來支付。這就是說,我們減去的全部是M,而不是GDP。若要把它還原GDP,則必須對之進行稀釋、放大,即將其中被排除了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轉移的價值C和再生產出來的勞動力價值V再全部加進去,使之還原為GDP=C+V+M三者之和。如果我們假定(僅僅是假定)我國的資本有機構成為C:V=80:20,利潤率P'=20%,那么M也就等于20。我們在上面提出要減去的所有項目,都是M的扣除,現在要稀釋、放大,必須折算出每一單位的M所代表的GDP的值。

 

根據我們這里的假定,求得每一單位的M所代表的GDP為120,即6倍的M。這就是說,現在我們要減去的所有項目,就得在原有的基礎上乘上一個6的系數。我們假定(僅僅是假定)我國現在的GDP是100萬億元人民幣,要減去的所有項目的價值若是10萬億元人民幣,這就等于我國的GDP減少了6個10萬億元,即60萬億元人民幣,最后剩下的40萬億元人民幣才是為全國勞動人民所有的GDP。

 

上述可見,我國的GDP的確有著自己很多的特殊性。事實表明,它確實是一個不純凈、不真實、不準確的數,并且也不都為我們中國所有,更不為全體勞動人民所有。現在已經明白:如果將上述所有因素都考慮在內,并作出相應的清理,那么,最后剩下來的真正為我國全體勞動人民所有的那份GDP的確是不多了。因而,我們也就沒有必要為現有的那個GDP而激動,更不要為此而陶醉與癡迷了。在這龐大的數字面前,每一個國人都應該保持理智與鎮定,做一個清醒的社會主義改革者與現代化的建設者。

 

四、結語與思考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GDP及其整個國民賬戶核算體系完全是以西方主流經濟學庸俗的要素價值理論為基礎確立起來的,它是反映西方資產階級利益與市場經濟要求的一種非科學、非合理的計算方法與評價標準。它的方法與標準,以及實際主張與結果,對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都是不適合的。

 

因此,對于GDP,我們必須持有一種科學冷靜的態度,不要陷入西方主流經濟學給我們布下的迷局和陷阱。同時,我們在面對我國現在大體量、高增長的GDP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理性地對待,做到心中有數,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精神品格,聚精會神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切不可盲目樂觀,更不要自我陶醉與癡迷。

 

當然,我們也不反對爭取盡可能多的GDP,也不反對增長速度更快的GDP,因為在它里面畢竟還包含有能真正滿足我們需要的東西,這就是國民收入。如果國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既定、且產業結構合理的情況下,GDP的體量越大,我國的經濟實力也就越強,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就越能盡早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就越能得到更好滿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就越能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

 

拙作寫到這里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是,筆者認為還有幾個問題需要作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即:GDP對我們到底還有沒有用?我們今后采用什么樣的體系、方法來衡計量、評價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我們今后用什么方法、標準來考核、評價自己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等等。

 

為了引起學界朋友的興趣與深思,筆者在此談點個人淺見,以求拋磚引玉。

 

第一,關于GDP對我們到底還有沒有用的問題。筆者認為,GDP及其國民賬戶核算體系從總體上來說,其理論及方法是根本錯誤的,不可取的。但是,對我們來說也不是一無是處、一點用都沒有。用處還是有的。為了同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比較與交流,我們還是需要用它來計量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然,我們在國際經濟交往與學術交流中就會缺乏一種可交流的語言,缺乏一個共同的標準與尺度。

 

第二,關于我們今后采用什么樣的體系、方法來衡量、評價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的問題。

 

筆者認為,由于GDP及其國民賬戶核算體系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經濟的真實發展狀況,不利于我國的宏觀經濟決策、監控與管理;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像那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刻意去否認階級剝削,掩蓋階級矛盾,欺騙廣大勞動者階級,為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而施展權謀。因此,我們有必要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探索出一種新的真正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法與標準。在這種核算體系、方法與標準沒有確立之前,仍可將國民收入和工農業總產值這樣的核算體系、方法與標準來為我所用。因為相對來說,它畢竟比較接近實際,能干凈、真實、準確地反映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這樣,概括上述第一點,我們將會看到,在我國,國民收入和工農業總產值這樣的核算體系與方法、GDP及其國民賬戶核算體系與方法會同時存在,并行不悖,各有各的用處。

 

另外,筆者認為,我們衡量、評價經濟發展狀況,不能僅看上述這樣幾個數字,除此之外,還應該看質量,這質量就是其中各方面的結構是否合理、比例是否協調、關系是否和諧。所謂結構是否合理,主要指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是否適當;所謂比例是否協調,主要指綜合性比例、部門之間的比例、部門內部的比例、地區之間的比例、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等的比例是否適宜;所謂關系是否和諧,主要指人與人、人口與自然、經濟與社會、農村與城市、地區與地區、中國與外國等的關系是否相和。如果我們把這些方面的要求綜合起來,那就是看我們的經濟發展是否符合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如果相符,那我們的經濟發展才能算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值得肯定的。

 

第三,關于我們今后用什么方法、標準來考核、評價自己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的問題。

 

筆者認為,考核、評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與衡量、評價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是兩回事,不可同日而語、混為一談。政府及其工作人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不就只是經濟工作。他們除了經濟工作之外,還有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外交等方面的工作,等等。這些方面的工作,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考核、評價標準,考核與評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應該對這各方面分別進行考核與評價加總,而絕對不能統統都用經濟工作的要求與評價標準去考核與評價去處置。否則,我們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工作的考核、評價就會陷入片面性,甚至走向極端,最后將把他們的工作引向歧途。

 

另外,考核、評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也不能僅僅看幾個數字,除此之外,還要看他們的宗旨意識是否強、對人民的感情是否深、在大是大非面前態度是否鮮明、在危急關頭是否有擔當、為人處世是否公道、工作作風是否民主、生活作風是否廉潔,等等。

 

總之,我們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要全面地看、辯證地看,既要看到現象也有看到本質,不能就事論事、見事不見人,或見人不見思想。現實中,在我們的政府工作人員中,有不少的人本來就是貪污腐敗分子,為什么能藏那么深、那么久?甚至最令人不恥的是越腐敗越升得快!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長時間以來對他們的考核與評價往往流于形式,限于片面性與表面化,就事論事、見事不見人,或見人不見思想的結果。這就是一個最好的反證,必須深刻記取。

 

上述諸點,算是筆者的一孔之見,希望能引起學界朋友的興趣,一起來共同努力,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索,真正把問題解決好,為我國的學術繁榮和經濟建設做出一點貢獻。

 

 

注 釋

①2001-2014年全國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及死亡人數統計 百度網(https://wenku.baidu.com/view/473beb68a300a6c30c229fcd.html)

②我國2018年安全事故統計(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3142976719841659.html)

③我國安全事故現狀與國際對比分析 (安全文化網2007.01.12)

④我國安全事故現狀與國際對比分析(安全文化網2007.01.12.)

⑤我國的環境狀況(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88040700796403572.html)

⑥李潔 跳出環保生死劫(《瞭望》2007年第11期)

⑦中國每年因污染造成損失達GDP的10% ( 中國網2007.03.19。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⑧這才是中國經濟的真實面目(新金融傳媒2019.11.20 來源:國家統計局)

⑨中國歷年基尼系數統計(1981-2016)https://wenku.baidu.com/view/fabae6b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8.html

⑩敬請參閱胡躍高 “論全域有機農業建設戰略”(中國經濟網 2018.08.27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⑾拙作“從馬克思對傳統農業的評述看我國農業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原載《經濟學家》2009年第 4 期)

⑿楊曉升 中國魂告急[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 申平華 再造中國人[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

⒀劉源張院士:中國產品質量1%不合格=150億元損失(上海中藥行業協會2005.03.30)

⒁2017年中國財政收入來源及財政支出投向情況分析(中國產業信息網2018.04.16)

⒂2018 年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 75404.5 億元(文匯網 2019.03.07 )

⒃ 過山瑤 國企遭賤賣,不是新聞的新聞(人民網2007.10.29)

⒄佟流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國有資產流失優思錄(《北京工商管理》1994年第11期)

⒅田嘉力  外逃貪官真是“外逃”的嗎?(人民網―強國社區2011年06月22日09:50)

⒆外逃官員數量成倍增長 中紀委鐵腕追“逃” (搜狐網 2013年06月03日07:45 來源:農民日報 )

(20)全球財富遷移報告:中國排名第一 北京富華創新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金融界2019.11.15)

(21)王佳璇 2018年生態修復行業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中國水網 2019.04.03)

(22)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2018年全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同比增長43%(每日經濟新聞2019.06.03)

(23)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中國網2019.06.11)

(24)2019年9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債務余額情況(財政部網站2019.10.25)

(25)CEIC中國 外商投資企業 : 投資總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6)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98083528286869524.html

(27)報告稱:外商直接投資價值被低估 可貢獻33%中國GDP(2017.07.26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28)中國新聞網2013.01.08. 20:06(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010.shtml)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10.webp (1).jpg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昆侖策網”!


(來源:“察網智庫”微信公號 ) 

 

10.webp.jpg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