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段虹: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歷史展演與價值旨歸
點擊:  作者:段虹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3-08-10 09:51:09

 

 

【內容提要】: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深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為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中心論的統治神話,在實踐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主要任務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消除西方現代化弊病的同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歷史展演以及價值旨歸進行全面闡釋,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好注解,也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它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現代化的一切積極成果,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中心論”的統治神話,在實踐中成功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現代化的進程無疑開始于資產階級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開始從傳統社會逐漸躍升到現代社會,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驅動下,資本主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地域性的生產被世界性的生產所取代,歷史逐漸成為世界歷史,西方開始取代東方成為世界的中心。然而,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分為二的,在資本主義現代化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發展問題。在資產階級現代化的過程中,資本的逐利性導致了整個社會貧富差距的無限擴大,人類社會從傳統的“人的依賴”異化為“物的依賴”,甚至造成了“現代性之殤”。與此同時,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不可逆的環境污染以及功利主義等問題時刻警示著我們,資本主義絕不是人類文明的唯一選擇。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對西方現代化的批判與超越

 

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研究對象無疑是西方社會,他們對現代化的研究同樣始于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的文明國度中的不同國家,不管它們的形式如何紛繁,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立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基礎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產階級革命是現代化的首要前提。以資產階級為代表的社會形態以及生產方式打破了傳統封建神學的禁錮,極大地解放了原有的社會生產力和人們的思維方式,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歷史的形成,徹底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資產階級首次以文明的形態登上世界歷史舞臺。

 

1.西方現代化的矛盾與界限

 

在《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一文中,馬克思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而是歐洲的革命……這兩次革命不僅反映了發生革命的地區即英法兩國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從馬克思的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起源于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不僅使自身實現了現代化的轉型,還標志著世界現代化歷史的開端。換言之,正是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啟了世界現代化文明的進程,而這場革命的先驅力量最早并不在政治領域,而在文化領域。實際上,自文藝復興伊始,資本主義文明的火種就被悄然種下。在這場以復興古希臘文化為口號的運動中,西方社會逐漸形成了從神性到人性、從神學到科學的思想轉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更加認識到這種轉變的必要性,并在隨后宗教改革的推動中愈發強烈,將這種文化的力量演化為現實的變革。由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徹底瓦解了封建神學的根基,打破了長期以來神學對人們的精神枷鎖,為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奠定了基礎。啟蒙運動后,文藝復興的火種不僅沒有熄滅,反而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燃燒得更加劇烈。直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人類理性開始徹底占據西方文明精神的制高點,歐洲真正開啟了一個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道路,資本成為繼封建神學后的又一個神話。

 

然而,任何一個社會形態的盛衰興亡都不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而是由社會規律決定的。資本的出現本身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正如波旁王朝的最終覆滅一樣,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視野中,資產階級的滅亡也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這一矛盾也是構成資本主義全部矛盾的基礎。“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在資本的世界中,全部生產的動力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實現資本增殖。資本的最終目的是無限制的資本增殖以及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追求,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一方面,是資本無限的增殖與有限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在這種矛盾的關系中,整個社會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混亂之中。作為曾經推翻封建主義的最為先進的階級,資產階級“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使他們受到的限制”。貧富差距、生態污染、工具理性、文明異化等問題也都指向了一個結論:西方現代文明的繁榮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更高的文明時代正在來臨。

 

2.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與變革

 

在考察俄國農村公社時,馬克思意外地發現俄國的農村公社生產方式既沒有受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沖擊,又保留了自身集體經濟的特征,正是這種二重性使其極有可能在吸收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同時跨越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這就是馬克思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從歷史進程來看,我國進入現代化的過程顯然符合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在進入資本主義所構建的世界歷史之前,我國一直處在封閉自足的小規模經濟模式之中,在研究東方社會問題時馬克思就曾指出,不同于印度,中國并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英國的大炮“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使中國社會解體。“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我國進入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的過程不是主動迎合,而是在強烈反抗的過程中被迫加入世界歷史的運行軌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經濟既保留了原有的集體小農經濟模式,又出現了現代化的工業形式。如此一來,我國的生產方式就同時具備了馬克思說的生產方式的二重性。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都敦促著中國這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家產生新一輪的變革。

 

現代化的發展類型可分為“內發”和“外發”兩種形式。“內發”型現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國家在內部因素影響下進行的現代化過程,“外發”型現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國家由外部力量促成的現代化現狀。我國的現代化無疑屬于后者。毛澤東認為,我國的現代化過程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又要清理古代文化的遺留問題,“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于是,我國在吸收外來文化與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過程中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百年現代化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在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斗爭中實現了民族獨立,為我國現代化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逐步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重大貢獻;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了建設“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全新目標,為新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出了一條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新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研究現代化的專家艾森斯塔德也曾指出:“盡管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現代化,但非西方國家無需在文化意義上西化,以及接受從西方國家中發展出來的現代化的具體文化形式的組織形式,也能發展出具有一切現代化特征的社會來。”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批判吸收西方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之路,它既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內涵于中國的實際情況,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當前,我國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繼續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以中國式現代化續寫世界文明發展的東方奇跡。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展演: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與創造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與世界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我國的現代化進程直接影響著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在與世界現代化融合的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世界現代化的洪流中加速前進。

 

1.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雙向互動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的確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但這種改變本身就是在資本主義開辟的世界歷史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結果。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才得以完成的。資本的擴張、大工業的發展以及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連為一個整體。“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在這種條件下,過去那種閉關鎖國和自給自足的狀態被消滅了,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卷入資產階級所創造的世界歷史中,世界由此形成了一個整體。世界歷史形成之前,各民族歷史與世界歷史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各民族歷史的部分總和構成了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世界歷史的整體又離不開各民族歷史的部分發展,兩者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而當世界歷史形成之后,各民族歷史與世界歷史不僅具有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還具備了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其中,每個民族的特殊性包含著世界民族的普遍性,世界民族的普遍性又內涵于各個民族的特殊性之中,并通過各個民族的自身發展體現出來,整個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形成了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命運共同體。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堅定不移地推進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和國際競爭,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依存度明顯上升,從1978年的6.7%上升到2018年的18.3%,其間在2006年達到了35.2%的最高值。”4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4.5%,201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5.4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除此之外,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也以一種“一騎絕塵”的姿態遙遙領先。“202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9.1億元,比上年增長21.4%,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已超過6萬億美元,連續5年蟬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位。”多種數據表明,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實際行動中促進了世界現代化的一體化進程,中國正在以它獨特的方式為世界現代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習近平立足于全球發展的宏大視野,在尊重各國意愿的基礎上恰逢其時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交往理念,站在全球視野為世界人民擘畫了一幅美好生活的畫卷,在實踐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另一方面,世界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外部助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雖然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依然存在,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日益深入,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力量已然形成了全球交往一體化的世界格局,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的全球性互動也大大增強了世界現代化的共生性。這種共生性決定了在世界現代化的過程中,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這場現代化的洪流之中,如同人在運動中會加速新陳代謝一樣。在當代世界,雖然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決定因素在國家自身,但世界整體現代化的發展則會阻礙或者促進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從歷史上看,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之所以未能形成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格局,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長達40年的對立局面,導致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冷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兩極對立的國際形勢日益轉變為多極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不僅取決于本國的內部結構,而且還取決于世界現代化的整體格局。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世界現代化,同樣,世界現代化更需要中國,二者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雙向互動中共同發展。

 

2.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在與世界現代化的雙向互動中,中國式現代化合理保留了世界現代化文明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創造性地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養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全方位構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現代化新格局,成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有機統一,創造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文明新形態。在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整個社會遵循的不是人的價值而是物的價值,人在社會中被異化為資本的生產工具。在資本主義物的文明中,現實的人被抽象的物所奴役,人的尊嚴被物的價值所代替,整個社會淪為資本的產物。雖然資本曾經創造了巨大的財富,然而是否被奴役并不源于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工作的強度,而在于現實的人是否被單純的物奴役以及人被壓迫的程度。而所謂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無非是用資本取代封建神學成為新的統治者,結果是物的增值和人的貶值,它創造的是一個資本至上的文明形態。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的是,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要放棄發展,而是把發展作為實現人民幸福的過程,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如果說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物的現代化過程,那么中國式現代化則實現了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有機統一,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宗旨,在現代化的發展中踐行了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統一,創造了兩者優勢互補的文明新形態。工業革命后,西方各國相繼走上了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所有工業化國家都有著相同的認識,即,要想實現本國的現代化,必須走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從而選擇以資本主義為代表的市場經濟體制。在當時,如何選擇經濟體制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問題。對此,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于是,我國形成了階段性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改革思路,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打下了堅實基礎。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正式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探索中走出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建立以來已經過去30多年,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成功開創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世界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局部發展與整體和平的有機統一,創造了民族與世界和平共處的文明新形態。回顧歷史,我們能夠看到西方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劣跡。15世紀,西方國家就已經開始通過海外的殖民貿易進行最初的原始資本的積累。18世紀后,西方國家更是利用堅船利炮肆意掠奪他國的資源,隨處搶占、拓展海外殖民地從而幫助其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在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邏輯中,“戰爭暴力”是主旋律,“叢林法則”是國際規則。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就曾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相反,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則是通過億萬中國人民靠著勤勞的雙手艱苦奮斗出來的,合作共贏始終是中國對外交往的核心理念,和平發展是我們一貫的政策與主張。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強烈反對國際交往中的“零和博弈”與“叢林法則”,堅持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走出了一條國與國之間和平發展的交往新路。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了人的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新形態。在現代化的歷史上,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緩和到緊張的過程。從發展初期的敬畏自然,到發展中期的直視自然再到發展后期的征服自然,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似乎能夠通過對待自然的態度予以反映,人類社會發展得越快,對待自然的態度就越“傲慢”,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越緊張。然而,在我們每一次與自然的斗爭即將取得勝利之時,等到的卻是自然界無情的報復。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南極臭氧空洞、溫室效應加劇等一系列現象似乎都在提醒我們,人與自然從來都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體。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生態環境保護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本就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的,以往的現代化伴隨著環境的破壞,而中國式現代化則是以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為目標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合理解決了人的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力量。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對人類解放的追求與實踐

 

作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兩大重要論域,現代化與人的解放始終是緊密聯系的一對范疇。早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就曾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從兩者的關系來看,現代化是實現人的解放的內在要求,人的解放是現代化的最終價值旨歸。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不僅要對理論的來源、內涵等作出全面的闡釋,更要對理論的價值性以及指向性進行全面的考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規避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弊病,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1.現代化與人的解放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實現人的解放的過程,只不過由于資本自身的局限性,資本主義現代化未能幫助人類實現這一價值目標。一些西方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雖然現代化的程度很高,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但由于資產階級內在的局限性,在實際的發展中始終無法平衡物的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實際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所謂的“現代化”也不過是以“物的統治”代替“人的統治”,其帶來的直接結果便是物的價值增值與人的價值貶值。因此,資本主義現代化不是對原有人類文明的延續,而是對人類原有文明的破壞,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雖然曾經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卻重新使人陷入新的異化,資本既創造了文明的果實,又親手毀掉了自己的成果。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斷擴展人的認識以及交往范疇,這樣才能實現人的真正的解放,而現代化的目的就是在實現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完成人從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最終飛躍。

 

“對人類解放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還是具有消極的阻礙作用,是我們判斷一切社會發展理念和原則必須遵循的根本價值路線。”人是構成全部社會生活最為本質的存在,在現實的人的基礎上,馬克思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唯物史觀哲學圖式。從早期對自由意志的研究到后期人的解放,人的問題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在這里,他們所說的“人”既不同于西方傳統哲學中抽象的符號式的人,也不同于德國古典哲學中思辨的精神性的人,而是從事著具體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才是人的真實存在,而從事著實際活動實質上指的就是實踐,我們研究的現代化就屬于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之一,現代化的發展實際上要改變的是人的社會存在方式和社會關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進步,人的存在方式與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直觀地表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方面,這些實踐活動直接反映了人的解放程度。現代化的發展不僅要實現社會的現代化,更要實現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人的解放。因此,要實現人的解放,仍需要從現代化本身出發,在批判與反思中重建新的現代化。

 

2.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學意蘊

 

人類現代化發展最顯著的表現是社會全面進步。社會全面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在各國現代化的實踐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社會發展與人的解放協同并進的價值理念,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的治國理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理念上,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群眾的切實需要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根本標準,打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以資本增殖為核心的普遍標準,為人的解放提供了更為合理的價值理念;在方法上,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將中國發展的實際情況與各國現代化發展的共同特征相結合,超越了以往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單向度發展模式,為人的解放創造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在路徑上,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關系的協調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全人類解放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概言之,中國式現代化除了要避免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兩極分化、環境污染、經濟危機等弊病外,其目標還指向了人的全面、可持續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人的權利與自由,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實踐中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給世界上那些希望尋求現代化途徑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集合性、總體性的概念,它不僅是社會的現代化過程,還體現了人的現代化過程,即人的自由與解放。其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追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目的。習近平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歷史規律與時代大勢的基礎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新境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現實基礎。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頂層設計到“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再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無不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學意蘊。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是實現資本的無限增殖,而中國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規定和目標。同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內在要求,還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現代化之路必須始終與人的解放相結合,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探索適合自身的現代化之路。當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仍然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消除西方現代化弊病的同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次人類社會的變革都會伴隨新的社會問題,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勢必會出現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與挑戰。面對這些新問題、新挑戰,唯有堅定信念、不畏艱險,方能乘風破浪、一往無前,以更加昂揚的奮斗姿態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3]《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28日。

[4]張占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2年。

[5]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作者簡介:段虹(1965-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年第5期。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