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2018年9月18日《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作者:陳曉天
從大數據、云計算、VR/AR到人工智能、區塊鏈,科技迭代讓新的風口層出不窮,也讓資本趨之若鶩。
僅以人工智能為例,根據CB Insights最新報告,全球人工智能創業公司2017年的融資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52億美元,中國企業占總數的48%,高于2016年的11.6%,排名第一位;美國排名第二,僅占38%。
這當中,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更是成為了搶灘新科技領域的先行軍。對于巨頭企業而言,誰先搶得市場先機,誰才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在新科技產業上,互聯網巨頭們競相布局,各顯神通,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強大驅動力。
百度:破釜沉舟,打好 AI 翻身仗
曾位于BAT稱號之首的百度,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無疑有了些許掉隊的跡象。如果說對于阿里、騰訊等企業而言,新科技領域的布局是為了贏得新的增長先機,對百度來說,在錯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紅利之后,AI于其而言是能否重振雄風的關鍵。
百度是BAT中最早開始布局AI領域的。2014年5月,百度在硅谷成立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并由世界頂級人工智能專家吳恩達出任百度首席科學家,全面領導百度研究院,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瞻性技術研究。同年7月,百度成立大數據實驗室。2016年10月,百度董事長李彥宏首次對外宣傳,百度要轉型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此后,陸奇的加入讓百度的AI轉型之路邁上正軌。在2017年的百度AI大會上,陸奇公布了DuerOS和Apollo兩大核心平臺,并喊出了All-InAI的口號。
值得注意的是,DuerOS是一款對話式人工智能系統,搭載DuerOS的設備可讓用戶以自然語言對話的交互方式實現操作、獲得服務,這也是打造萬物互聯的關鍵因素。Apollo則是一款無人駕駛開放平臺,通過為汽車行業和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提供一套完整的軟硬件和服務的解決方案,降低無人車的研發門檻。可以發現,現階段百度的AI布局更多地是面向開發者的布局,利用開放平臺獲得商業營收,這是陸奇為百度勾勒出的AI戰略圖景。
據悉,目前百度已經聯合發布了90+款搭載DuerOS的硬件產品,截至今年6月,搭載DuerOS的智能設備激活量已經超過9000萬,月活設備超過2500萬,合作伙伴超過200家,開發者超過1.6萬人。而Apollo生態中已有119家合作伙伴,且與奔馳、寶馬達成戰略合作。但現階段,這兩大核心AI業務仍未實現商業化盈利。另一方面,AI的加持同樣使得百度原有的搜索+信息流業務煥發“第二春”。
在AI的大招牌之下,百度在區塊鏈技術上也不甘示弱。今年4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圖片版權保護平臺圖騰上線應用;6月,百度發布“超級鏈”公鏈技術;隨后,百度推出了其第一款完全基于區塊鏈構架的區塊鏈原生產品—度宇宙。
2018年8月1日,百度公布其2018財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百度第二季度總營收為260億元(約合39.3億美元),同比增長32%;歸屬于百度的凈利潤為64億元(約合9.67億美元),同比增長45%。
盡管陸奇離職百度引發外界一系列質疑,但百度最新交出的答卷似乎預示著其已然慢慢走出了陰影,迎來了新科技時代的紅利。
阿里巴巴:立足商業生態,全面布局
剛剛公布財報的阿里巴巴給中國互聯網經濟打了一劑強心劑。其2019財年第一季度(2018.4.1-2018.6.30)財報顯示,阿里巴巴當季收入同比大增61%,達到了809.20億元,連續6個季度保持超過55%的高速增長。阿里巴巴的主要增長仍來源于電商業務,而其在新科技領域的布局始終也離不開其電商屬性。
阿里巴巴最先布局的是云計算領域,阿里云自2009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然成為了國內云計算市場的領頭羊。立足于阿里云,阿里在近幾年開始發力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
2017年3月,馬云宣布將啟動NASA計劃,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等核心技術,并且通過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來解決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在當月月底召開的阿里云棲大會 · 深圳峰會上,阿里隨即發布了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以及用可視化拖拽方式讓開發者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學習平臺PAI2.0,昭示其戰略布局的決心。
當年7月,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發布首款人工智能語音設備天貓精靈X1,內置人機交流系統AliGenie,并在此后將AliGenie升級為語音開放平臺,包括精靈技能市場、硬件開放平臺、行業解決方案三大部分,從而全面賦能智能家居、新制造、新零售、酒店、航空等服務場景。
對比百度的技術流,阿里更強調將AI應用于商業場景,作為阿里商業生態的工具。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2017年云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首次提出AI for Industries的理念,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要去泡沫化,下一站將是產業AI。胡曉明表示,只有“場景驅動、計算驅動、數據驅動”三種驅動力同時存在,人工智能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
阿里的人工智能布局便是以阿里云為基礎,從家居、零售、出行、金融和智能城市、智能工業六大方面展開的產業布局,以及從視覺、語音、算法到芯片構建的立體合作伙伴生態。
與此同時,阿里在區塊鏈技術方面的探索也更進一步。8月24日,阿里云正式發布區塊鏈服務,該服務定位于基礎設施,面向企業構建平臺,不做具體應用。據悉,在此之前,阿里云區塊鏈技術已經在商品溯源、供應鏈金融、數據資產交易管理等業務場景得到了廣泛應用。
阿里方面表示,阿里云區塊鏈還將在更多場景落地。譬如,以藥品冷鏈為例,結合IoT技術監測生產、運輸、倉儲等過程的溫度等信息,以不可篡改方式上鏈,鏈接上下游的責任方企業;融資租賃場景中的高價值生產、醫療設備,結合IoT設備的位置、移動等信息上鏈,在設備使用方、銀行/融資租賃方、設備生產商等各方通過區塊鏈進行可信的存證和共享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以來的焦點話題“中國芯”方面,阿里于今年4月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同時先后投資了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鑒、耐能、翱捷科技等5家芯片公司,致力于芯片核心技術突破。
在新技術領域,阿里幾乎從未缺席。
騰訊: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
相比百度和阿里,騰訊手握微信和游戲這兩大王牌。在騰訊云于云計算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后,騰訊對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追求心似乎沒那么迫切了。隨著人工智能大潮的來襲,騰訊才姍姍來遲地加入大軍隊列。
2017年初,騰訊集團副總裁、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姚星曾對騰訊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戰略規劃做出初步解讀。
騰訊在AI領域的布局主要基于四個垂直領域:專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四個方向的基礎研究。具體而言,在計算機視覺領域,除了傳統的圖像處理,騰訊還會引入AR,也會引入空間定位技術;語音識別會引入自動翻譯方面的一些技術;自然語言處理,除了人的認知行為的一些研究,還會做對聊天機器人這類的應用做一些研究。未來騰訊的人工智能服務將緊密圍繞內容、社交、游戲三個核心應用場景展開,并將人工智能工具以API形式開放出去,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此后,馬化騰提出AIinAll的觀念,與百度此前的口號僅僅語序有別。
2018年5月,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在騰訊“云+未來”峰會上對AI in All做出具體解讀,并發布騰訊超級大腦。馬化騰表示,騰訊超級大腦將率先在醫療、城市、工業、金融和零售等5個行業展開,幫助各行各業和各地政府打造自己的超級大腦。騰訊將提供所需的工具和資源,讓整個生態發展不僅可以像活水一樣源源不斷,而且很方便就分享出去,最終實現各行各業的AI in All。借助超級大腦,騰訊將最終打造三張網絡—人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AI in All的關鍵便在于智聯網,讓人工智能無處不在,打破信息孤島。
除此之外,在區塊鏈業務上,騰訊主要布局應用于三個方面:一是游戲,以玩家的虛擬資產應用為主;二是海量存儲解決方案,包括用戶數據存儲方案和塊鏈文件存儲方案;三是稅務,以基于區塊鏈的電子發票應用為主,使用密碼學信息學機制和探索數據半隔離機制。
京東:全面轉型技術型企業
作為互聯網巨頭的后起之秀,京東把BAT概念逐漸轉變為BATJ。在人工智能領域,雖然起步晚于其他三家企業,但京東正圍繞零售業態奮起直追。
京東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表示,京東下一個12年發展的核心是技術,京東要用技術打造無界零售模式。京東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吸納各種高端人才,歸根到底是要通過技術,持續改善零售行業的成本、效率與用戶體驗。
AI之于京東,同樣是其全面轉型技術性公司的關鍵手段。京東的AI戰略全景圖包括三大主體、七大應用場景和五個人工智能產業化的布局方向,即以AI開放平臺、AI基礎研究和AI商業創新為三大主題,圍繞金融科技、智慧物流、智能消費、智能供應、對外賦能5個產業化方向展開布局,對應的具體應用場景包括電商、物流、金融、零售、時尚、公共事務、智能硬件。
2018年4月,京東AI開放平臺NeuHub正式發布,為其人工智能系列布局奠定基礎。據悉,這一平臺由模型定制化平臺和在線服務模塊構成,其中在線服務模塊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交互、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NeuHub平臺將作為普惠性開放平臺,不同角色均可找到適合自己的場景,例如用簡單代碼即可實現對圖像質量的分析評估。在業務上,平臺可以支撐科研人員、算法工程師不斷設計新的AI能力以滿足用戶需求,并深耕多個領域應用。
與此同時,今年8月17日,京東馬不停蹄地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區塊鏈服務平臺—智臻鏈,主要用于幫助企業快速開發區塊鏈應用,使得企業能夠以最小的成本來構建自己的區塊鏈平臺。與阿里相類似,京東在前期便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商品溯源、物流等場景。
毫無疑問,新科技引領下的新生態正在重塑,這場科技領域的爭奪戰也將永遠沒有盡頭。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科技跟蹤 ▏“量子之父”潘建偉:選擇從基礎研究起步,才能避免遇到“卡脖子”問題
2018-09-062018年前沿科技趨勢報告,有哪些最新科技趨勢,未來已來,了解下
2018-07-0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