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師偉:八女投江
點擊:  作者:師偉    來源:現代質量備份號  發布時間:2018-10-24 10:27:53

 

         前言

抗聯的斗爭的艱苦卓絕,舉世罕見!

抗聯戰士面對著強大敵人的攻擊、忍受著大自然嚴苛的考驗、現實中與世隔絕、思想上得不到黨中央的指導,長期拋卻家人、隱姓埋名,沒有根據地、沒有補給,只是憑借對國家的忠誠、對勝利的信心,長期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

此種絕境,常人早已崩潰!

能堅持在這樣的隊伍,哪怕只是跟著走,都已經是鋼骨錚錚的英雄了!

然而抗聯竟然堅持下來,前后十四年,終于打敗日寇、復我中華!

抗聯的隊伍中,女戰士尤為不易,她們不但要和男戰士一樣戰斗、行軍,還要克服體力的不足、生理的影響,例假來時、每每跳入冷水中憋回去,以至于很多人一生未能生育!

在女戰士群體中,八女投江的故事感天動地,可惜艱苦的戰斗使得很多細節多年以后才漸漸被世人所知。

所以我們更有義務把她們的光輝事跡傳下去!

因為,這已經成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優秀文化新的組成部分。

 

     (上)史海鉤沉

以前讀史、往往簡單背誦、不免其淡如水,如今再讀、嘗試以身代入、才覺其香如茶。

八女投江的故事也是這樣。

不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是什么時候了,對這四個字沒有特別深刻的感覺,覺得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只是載于史冊的四個字而已,之前寫《冷云傳》,多方查閱資料細研之下,一個個人物形象立體起來、血肉豐滿起來,一個個故事框架浮出水面、細節清晰起來,才發現歷史是如此深邃醇厚、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最早見于周保中的抗聯日記(下圖左)——

 

上圖合影前排居中者就是周保中,這是他率部轉移到蘇聯休整時的一張照片,左手緊挨著的是金日成,算來金正恩該叫周保中老爺爺。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號紹璜,云南大理人,白族。1927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正值共產黨員被血腥捕殺,足見其膽識立場。1935年到東北參加抗聯工作,1937年任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抗聯組織過三個路軍,總指揮分別是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1938年,為打破日偽近七萬人對佳木斯地區的討伐,周保中指揮第二路軍主力從依蘭地區向五常地區西征,自己則親率留守部隊堅守根據地。八女投江的故事就發生西征部隊失敗后向東返回根據地的途中。

周保中在抗聯時期堅持寫日記,高達100萬字、保存下來的有70余萬字,成為研究抗聯工作的珍貴資料。抗聯的斗爭艱苦卓絕,每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所以周保中的日記其實不是給自己寫的,而是給后人和歷史寫的。八女投江的故事最早載于他1938114日的日記——

【“我五軍關師長書范于西南遠征歸抵刁翎,半月前擬在三家方向擬渡過烏斯渾河,拂曉正渡之際,受日賊河東岸之伏兵襲擊。高麗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歷史之金世峰及婦女冷云(鄭XX)、楊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軀……烏斯渾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抗戰勝利后的19465月,原抗聯第三路軍政委馮仲云等人撰寫了《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奮斗簡史》,其中提到了八女投江。而讓八女投江真正廣為人知的是作家顏一煙——1948年她在東北電影制片廠當編劇,開始創作反映東北抗聯的電影劇本,核心故事就是她聽人講述的八女投江。為此當面請教了馮仲云,由于馮仲云不是親歷者,所以幫顏一煙聯系了很多抗聯老戰士做采訪。

劇本《中華女兒》完成后,顏一煙有些顧慮,因為當時八女投江的細節還不是很清楚,劇本是很多抗聯女戰士故事的集合。為此馮仲云鼓勵她你這樣寫,雖然對八位女英雄來說不是真人真事,可是對整個抗聯來說,就是真人真事,因為你表現了當時抗聯的真實

《中華女兒》上映后大獲成功,影片首次塑造了八女投江的銀幕形象,以她們為載體、展現中華兒女在面對強敵侵略時的不屈和英勇,感人至深。八女投江的故事也隨著這部電影傳遍中國乃至世界。

 

因此顏一煙是第一個對八女投江進行考證的,只是偏于藝術加工——其實她即便想詳細考證、條件也不成熟:那時全國尚未解放、周保中忙于東北戰事、雖曾在病榻上接受了顏一煙采訪,也只是對抗聯日記的補充,幫助有限且不系統。八女投江是抗聯戰士英勇斗爭中的短暫一幕,槍林彈雨中的人們哪里會想到后人緬懷的需要,不可能對每個細節都關心——順便說一句,基于這個原理,記載越細致的歷史越有可能是編造,除非你確信那是嚴肅細致考證的結果。網友們讀史時不可不察。

真正意義上的八女投江史實考證是1962年開始的,來自專業的歷史研究者。

事情要從19481010日建立的東北烈士紀念館說起,該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紀念館,誕生早于開國大典。位于哈爾濱南崗區一曼街。

 

1957年,剛從吉林大學畢業的溫野被分配到這里,此后一直在這里工作、直到以副館長的職務退休。

 

當時紀念館工作尚在起步,專業人員很少、史實介紹簡單。關于八女投江只有一幅油畫、附有冷云極簡單的介紹,其余細節則不清楚,講解員以電影《中華女兒》為基準來講述。溫野認為紀念館的陳列必須是真實的,否則便失去歷史價值。1962年,在溫野的申請下,八女投江史實調研被列入了紀念館的主要研究課題。

當時溫野手頭資料很少,甚至需要找顏一煙等人詢問八位戰士的姓名,輾轉得知是冷云、安大姐、胡秀芝、楊貴珍、黃桂芳、王惠民、郭桂琴、小于。溫野的收獲還不止于此,他漸漸注意到了八女所代表的、長期被忽視的一個群體:東北抗聯女戰士。

趙一曼和八女是抗聯中最著名的女性,而默默無聞,甚至沒有活著看到抗戰勝利的女戰士更多。經歷過那個戰火紛飛、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能夠留下姓名的抗聯女戰士不足百名。巧的是,溫野調查工作開始時,回憶抗聯女戰士的《英雄的姐妹》出版了,作者正是當年冷云的戰友徐云卿——很遺憾徐云卿老人已經于1984年去世,我也未在網上找到她的照片,希望得到網友的協助。

 

徐云卿回憶,她和冷云并肩戰斗、一起參加了1938年的西征,西征遇阻之后,部隊分兵行動,她就是那時和冷云分開的,一年后,她才得知冷云犧牲的消息。徐云卿給溫野提供了不少線索,另外她給溫野介紹了一個給抗聯領導當過警衛員、名叫金壽山的戰士,他因為緊隨領導、知道很多細節。溫野當即趕到金壽山所在的吉林市,金壽山則帶他去找自己知道更多細節的父親金尚杰:一位吉林市郊區大屯公社柳樹屯大隊普通農民。很多人不知道他曾參加過抗聯、更不知道他曾經的名字:金世峰——他就是周保中日記中記載的與八女一起投江犧牲的金世峰(1970年去世、網上也沒找到照片)!

他是事件最近的目擊者、也是幸存者!

八女投江的壯烈場景終于清晰起來!

 

(中)壯烈殉國

金世峰原是抗聯第五軍一師參謀,八女投江戰斗后,他與抗聯失散,一直隱姓埋名。

他向溫野講述了戰斗的細節——比如八女投江的具體地點。確切地說,并不是江、而是烏斯渾河(滿語:洶涌的河流)。它在八女犧牲地的兩公里后向北匯入牡丹江。八女投江的說法,說的是殉難牡丹江,并非錯誤,但不準確。

當時部隊走到烏斯渾河西岸徐家屯下邊柞木崗子河口處休息,準備過河東岸去找軍部。連日征戰,這支隊伍只有一百多人。其中婦女團原本有二十多人,這時僅剩八人。部隊選擇的宿營地在烏斯渾河西岸,這里平時是一處渡河道口,水淺,人車馬匹都能涉水通過,是抗聯秘密交通線的隘口。

然而當年氣候反常,秋雨綿綿不絕,河水暴漲導致河面寬達百米,部隊無法夜渡,只能宿營待天明再行動。夜間生火取暖——這對隱蔽疾行的隊伍來說是大忌但不得已而為之:當時正值秋末,天已大寒,夜間更是寒氣逼人,河邊沾水的草稞灌木已有冰凌。長途跋涉后戰士們的衣服早已破爛不堪,連日的陰雨使衣服就沒有干過,深山的跋涉只是野果蘑菇充饑、吃飽是奢望。所以生火取暖是他們露天宿營時熬過寒夜的唯一辦法。

最終火光引來了敵人!

第二天拂曉時刻,偷襲的敵人開始進攻了!

當時戰士們正準備渡河——沒有渡船、只有淌水而過,深的地方要游。金世峰水性好,師部派他下河探路。抗聯戰士們并不是都會游泳,特別是還有八位女戰士,師部仍寄望于金世峰找到能涉水過河的通道。下水后,金世峰沒走多遠就無法站立,不得不改成游泳,邊游邊努力試探水深。大概到河中央的時候,槍炮聲在西岸響起來了。

烏斯渾河兩岸到處都是柳樹叢,當地叫柳條通。這種柳樹,通常為手指到搟面杖粗細,三四米高,密密麻麻沿岸鋪排,下面是膝蓋高低的茅草。冷云等八位女戰士就隱藏在柳條通里。起先,敵人并沒有發現她們,因為前一晚宿營時,按常規男女戰士分開宿營。師部原計劃金世峰探出涉水通道后,八名女戰士率先過河、大部隊警戒掩護。當戰斗打響時,八位女戰士已經移動到了岸邊的柳條通里。敵人一直未發現她們,所以一開始的火力都向著男戰士的營地。抗聯戰士身經百戰,遭到襲擊后很快組織起反擊并轉移。當時有兩個方案,一是向東渡河、二是向西進入密林。顯然方案二是更好的選擇,但此次敵人人多火力猛、緊咬不放,形勢越來越危急!

此時,敵人的側后方忽然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八位女戰士開火了!當時,敵人仍未發現她們,如果隱蔽不動,就有機會脫離險境而存活。然而,她們選擇了主動暴露、掩護戰友和首長。其實僅僅八位女戰士,不可能對敵人(后來的考證得知敵兵上千!)形成有效的打擊,何況身處毫無退路的河岸!她們的目的僅僅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吸引敵人的火力,給主力換來更多突圍的可能!

女兵們突如其來的攻擊讓敵人產生被包圍的錯覺,一時陷入了慌亂,此時撤向密林的抗聯主力這時反倒像是誘餌。由于敵人的慌亂和調整部署,大部隊得以安全轉移,然而當他們發現八名女戰友深陷死地,立即返回接應,但戰場已經被敵人控制,兩次沖鋒后,減員越來越多,救援已不可能,只能忍痛在女兵們要求他們撤退的呼喊中退入密林深處。這樣敵人的所有火力向河岸集中過來,女兵們在硝煙烈火中苦苦支撐,漸漸不支。越來越近的敵人終于發現讓自己膽戰心驚、以為是抗聯主力的,竟然只是幾個女兵!氣急敗壞的敵人發起沖鋒,想抓活的。這時,八位女戰士互相挽臂攙扶、轉身踏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

八位女戰士無法向我們親口講述下河的目的,但我們知道那是求死殉國——她們都不會游泳!而且即便會游泳,虛弱負傷的身體也無法對付急流冰水!

她們一直奮戰到最后一刻,她們不愿被俘受辱,更拒絕投降,她們直面死亡,而且選擇了有尊嚴的方式!

這份尊嚴,屬于八位年輕的女戰士,屬于飽受欺凌蹂躪卻從未屈服的中華民族!

兇殘的敵人并沒有放過她們,炮彈、子彈向著烏斯渾河傾瀉著。當時,鮮紅的太陽剛剛升起,河面一片通紅,我們不知道哪些是陽光的映射、哪些是戰士的鮮血!

八位女戰士最終消逝在洶涌不息的河水中……后來,她們中幾位的遺體被找到,渾身彈孔累累。戰友們將她們就地掩埋。此后的幾十年中,烏斯渾河曾經改道,牡丹江幾次大水,烈士遺體的掩埋地再也無從查找。

八女殉國時,金世峰已經游到了對岸,心焦無奈,只能趴在草叢里,遠遠看著對岸的戰斗、看著河水吞沒了八位女戰士。此戰之后,金世峰與抗聯失散,成為一位活著的烈士,直到溫野找到他。

溫野的考據是對八女投江的第一次史實調查,金世峰的講述和周保中、徐云卿的記載一致,八位戰士犧牲的情形終見天日,八女投江的史實也已調研清楚。

 

 

溫野的史實調查不但是第一次、而且是成果最大的一次。在后來的歷次考據中,更多細節被發掘,包括戰士的姓名、生平及具體日期等更多線索。

比如在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第二次考證中發現,宿營的戰士并非日寇直接發現的,而是因為一個叫葛海祿的抗聯叛徒、漢奸的告密——此人在1955年已經以叛徒、漢奸罪行被公審槍斃,而其告密血債死后三十年后才被發現。

葛海祿原是抗聯某師副官,后叛變投敵,成為日本的密探。他在偵查守望哨查看時發現遠處有火光閃動。他是當地人、熟悉地形,又了解抗聯的活動路線和行動特點,猜到抗聯戰士在此處宿營。于是立即向駐扎在樣子溝村的日軍小隊長橋木報告,橋木又報告了上司熊谷大佐(此人不久后被抗聯攻擊、兵敗剖腹自殺)。因這一帶活動的抗聯較多,熊谷不敢大意,親率三十來名騎兵,調集包括熊谷兵團、偽軍、森林警察共千余人的討伐隊,攜帶迫擊炮、機槍等重型武器,趁夜幕悄悄地對露營的抗聯部隊形成一個半包圍圈。由于搞不清底細,一時未敢輕舉妄動,待天亮看清情況才發起攻擊。

查清烈士們的英名則相當不易——抗聯的斗爭環境異常艱難,人員檔案無法精確記錄和維護,有太多的人犧牲了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此外加入抗聯是要冒生命危險的,很多人用了化名。舊社會有些人、特別是女戰士,加入抗聯時連正式的名字也沒有……這些都導致困難,進而阻礙了對烈士生平的調查。

然而調查者們懷著對先烈的崇敬,終于尋訪到烈士英名:抗聯第二路軍第五軍婦女團指導員冷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調查期間深入抗聯曾經的戰場、密營,身邊是高山險路、狼蟲虎豹,必須要攜槍而行——四條腿的畜牲已經很難對付了,何況當年兩條腿的野獸。

 

(下)萬古流芳

八位烈士的生平則直到今天也未完全查清(也許永遠也不為我們所知),但基本有了大模樣——

冷云(1915.7.111938.10.20——

黑龍江省樺川縣悅來鎮人,原名鄭香芝,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期間她給自己改名鄭致民,意為致力于造福人民。

1934年,畢業任小學教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夏,為擺脫死心塌地當偽警察的丈夫、避免暴露身份,和進步青年教師吉乃臣以私奔為名出走,實則一起加入抗聯。

到抗聯后改名冷云,任文化教員,吉乃臣則改名為周維仁,在五軍秘書處工作。志同道合的兩人在抗日戰場結為夫妻,并肩作戰。

1938年初夏,冷云產下一女,丈夫卻在戰斗中犧牲。兩個月后,抗聯第五軍開始西征,剛剛經歷喪夫之痛的冷云,又不得不忍痛別子,她把襁褓中的女兒托付給當地老鄉撫養,隨軍西征。隨軍東返時犧牲在烏斯渾河,而她的女兒也再沒有音信。

1952年《中華兒女》上演,哭瞎了雙眼的冷云母親聽人說八女投江中那個領頭的指導員冷云就是鄭志民,這才知道女兒是上山當抗聯打鬼子去了!

胡秀芝(1918.12.301938.10.20——

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犧牲時20歲。婦女團班長,作戰勇敢,曾帶著兩名戰士潛行到敵哨所跟前,用手榴彈炸毀了日軍據點;

楊貴珍(1920.12.221938.10.20——

黑龍江林口縣東柳樹河子村人,中共黨員,犧牲時18歲。

父親眼瞎后,16歲的她被迫嫁人、換回五擔包米,半年后丈夫病亡,婆家待她刻薄,準備將她賣到外地。恰逢抗聯在那一帶活動,婦女團班長徐云卿動員她加入抗聯,這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楊貴珍聰明勇敢,很快成了戰斗骨干,當上班長。犧牲二十多年后,溫野找到了楊貴珍的父親楊景春,他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加入了抗聯,是八女投江英雄之一。老人說,她死得值,有骨氣!

郭桂琴(1922(或1921.12.191938.10.20——

黑龍江林口縣(一說勃利縣)東柳樹河子村人,乳名菊花,犧牲時16歲。她是孤兒,所以生日不詳、出生地亦不確定。被賣到窯子、旋即被好心人救出,后隨這家人參加抗聯,時間是1936年。

犧牲前剛剛和抗聯五軍教導團分隊長馮文禮訂婚不久。馮文禮所在的部隊在西征中被打散,流落民間。直到65年后的2003年,82歲的他才確認未婚妻早已犧牲。馮文禮是當時能找到的、唯一見過八女的人,烈士容貌的確定主要根據他提供的信息;郭桂琴長相俊秀、天真活潑,我們不難想見馮文禮在回憶時的凄苦。

黃桂清(1918.9.31938.10.20——

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鎮南園子人,犧牲時20歲。

她的家鄉是抗聯五軍根據地,她家是抗聯堡壘戶,全家參加抗日斗爭。日偽軍圍剿抗聯時,燒光了整個村子。

王惠民(1925.4.11938.10.20——

黑龍江省林口縣刁翎鎮人。都叫她小王。她的確很小,犧牲時才13歲。她是舉家參加抗聯、否則太小、抗聯也不能收她。

父親犧牲后、大家都瞞著她。徐云卿在《英雄的姐妹》中回憶,小王睡覺時總要抱著她的胳膊。有時徐云卿很晚才回宿營地,小王就瞪著大眼睛睡不著——分明是個還不能獨立的孩子,在抗聯卻已經是戰士了。

犧牲后半月,戰友們只找到她的背包,里面有個拳頭大的蘿卜,啃去半拉——不知言慌春秋的牲口們是否會借此發揮?

李鳳善(1918.10.311938.10.20——

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鄉人,朝鮮族。犧牲時19歲,還有11天過20生日;

安順福(1915.11.21938.10.20——

黑龍江省穆棱市穆棱鎮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人,朝鮮族。犧牲時23歲。1933年加入抗聯。戰友稱她為安大姐,其實個子不高、年齡也不大,可能是因為她是被服廠廠長,像大姐一樣為抗聯戰士們縫衣補被。

安順福一家抗戰,父兄和弟弟都是黨員。丈夫是4師政治部主任樸德山,西征前在依蘭縣大哈唐戰斗中犧牲,西征前送人的孩子是男是女現在都無人知曉。

 

烈士們的姓名和生平基本考證清楚后,我們才有機會為她們建立紀念碑——

198210月在林口烏斯渾河畔建起了八女投江紀念碑,由曾經的抗聯戰士、當時的黑龍江省長陳雷題詞:八女英烈光照千秋。紀念碑矗立在烏斯渾河畔東岸的小關門嘴子山坡上。這片山林曾目睹了八位年輕的女戰士的慨然赴死,而且將在以后的歲月中永遠地陪伴她們。

198881號,牡丹江市江濱公園落成了八女投江英烈群雕。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親筆題寫了八女投江四個大字。

 

 

課文《八女投江》被編入了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教科書。

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二次考證基本查清了烈士們的姓名和生平,于春芳發起的第三次考證確定了烈士們犧牲的具體日期。

于春芳并非文博專業,他的家鄉是內蒙古,退伍后來到林口縣工作,以縣政協主席的職務退休。在配合八女投江第二次史實考證中,有感于烈士高潔,從此醉心于抗聯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包括八女投江。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八女投江的具體時間長期以來有多達六種的版本,經過于春芳等人綜合考證,19381020日最為確切。這個結論已經得到了史學界的認可,八女投江的紀念活動此后都選擇在1020日舉行。

于春芳的另一個貢獻是還原了烈士容貌——八人中只有冷云留下幾張相片,所以另外七人只能以繪畫描摹。

其中馮文禮的作用很關鍵——他當時是第五軍教導團分隊長和文化教員,親歷了第五軍的眾多歷史事件,而且他文化水平較高,記憶力非常好,能夠準確詳細地描述歷史。更關鍵的是,由于和郭桂琴的關系,他和婦女團的很多人非常熟識,是在世的抗聯老戰士中唯一見過所有八女的人。

然而馮文禮記得她們的容貌,卻無法用語言描繪出七個人相貌上的差別。

受到劉胡蘭家鄉為其塑像方法的啟發,于春芳等人找了幾百張黑白老照片,由馮文禮在放大鏡下辨認最接近的臉型、五官、神情。肖像的制作,則請來了牡丹江市公安局的畫像專家。最后在沒有標明姓名的情況下請烈士們的親人來辨認,方才定稿。

 

至此,經過三次大規模的史實考證,八女投江的全貌基本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深深感謝周保中、馮仲云、顏一煙、溫野、于春芳等人朝圣般的努力!

已知的已經清楚,未知的將來也許逐漸清楚、也許湮沒于史海,但英雄們永在,包括我這樣的普通人會永遠記得她們、并把她們的故事講給我們的孩子!

八女投江是中華文化基因的新的組成部分!

20081020日,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紀念日,烏斯渾河畔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大會。馮文禮已經87歲了,他站在烏斯渾河岸邊,凝望遠去的河水,滿眼含淚……

 

八女投江時,最大的冷云和安順福23歲,最小的王惠民13歲,平均年齡還不到20歲,正是現在的孩子小學六年級到大學剛畢業的階段。青春正好、生如鮮花,卻在戰火中凋零,湮沒于烏斯渾河滔滔水波!

然而她們的生命在悲壯中燦爛定格,她們年輕美麗的面容永遠銘記在歷史中,她們不屈的身姿鑄成了永遠的豐碑!

 

此時,我又想起那個朝陽初升的早晨,山崗下的槍炮聲漸漸平息,陽光映紅了水面,和烈士的鮮血融在一起,八個美麗的女子披著圣潔的霞光,慨然身赴急流,魂歸家鄉山河!

那一刻,她們得到了永生!

 

后記

我曾寫過一篇《冷云傳》,只是因為我上網整理教學素材時偶然看到冷云的紀念碑。

寫《冷云傳》期間,接觸到更多細節,于是繼續尋找資料,寫成了這篇《八女投江》。

兩篇文章幾乎耗去了我兩天時間,我的情緒始終在激動、亢奮、崇敬、感嘆中轉換,久久不能平息。希望兩文能讓更多讀者了解英雄。

因系業余,難免疏漏,請讀者指正,共同使記載更為準確,以慰英靈!

【師偉,資深企業管理講師,中國質量協會學術委員,現代質量概念的提出者。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現代質量備份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師偉:八女投江

    2018-10-24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