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再召喚我一次。
如果80后、90后、00后坐而論道,在最長可達30年的代溝中,“時代在召喚”可能是他們為數不多的共同語言之一。
某種意義上,廣播體操是幾代人成長的必經之路。
即使編出各種借口,也沒人躲得掉這個已經存在了68年的集體運動。
一
廣播體操,了解一下
在遙遠的建國初期,“時代在召喚”尚未唱響神州。彼時我國的人均壽命,只有可憐的35歲。
要想續命,就得鍛煉。
1950年,中國體育總局前往蘇聯取經。訪問團中唯一的女同志楊烈看到蘇聯人民每天熱火朝天地做操,深受啟發:
這么優秀的操,中國人民也必須有一套。
回國后,楊烈找同事劉以珍幫忙。兩人按照當時日本“辣椒操”的基本動作,遵循“先四肢后胸腹、先輕松后劇烈,最后以整理運動結束”的原則,編出了一套“蘇操為體,日操為用”的廣播體操。
“現在開始做廣播體操!原地踏步走……”
1951年12月1日,第一套廣播體操的BGM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響起。中國人民的做操之旅,正式開始了。
每天上午10點,全國40個廣播電臺同時放送。人們紛紛放下手頭上的事情,滋啦滋啦涌到附近的空地上。從田間地頭到機關大院,但凡立錐之地,處處都是人們整齊劃一的身影。
1952年來訪的蘇聯詩人吉洪諾夫對這一盛況嘆為觀止:
當北京人出來做廣播體操,
把最后一個夢魘趕出睡鄉,
城里整齊的小巷大街,
一下子變成了運動場。
60年代,上海淮海路上的200多家商店,每天營業前職工都做“開門操”。
第一套廣播體操簡單易學,最復雜的動作也不過是在“頭頂擊掌”。雖然便于推廣,但橫平豎直缺少美感,很快就令人乏味。
于是在接下來的十多年間,第二、三、四套廣播體操相繼推出。幾乎每隔兩三年,大家就有新的操可做。
1961年,謝晉導演拍攝的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講的是第三套廣播體操頒布后,上海肉聯廠的大李去新華書店買新出的動作掛圖,熱心的女營業員給他做起了輔導。
60年代末,第五套廣播體操“語錄操“上線。BGM里,領操員的口號如雷貫耳: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現在開始做廣播體操。”
為了保衛祖國,這套操還融入了中華武術元素。比如在“沖拳運動”這一節,“一拳打美帝,一拳打蘇修”。
左一拳,右一拳。
同一時期上線的還有“為革命保護視力”的眼保健操。
在廣播體操的加持下,人們都是一水的英武。據《人民日報》在《第三套廣播體操公布了》中記載:
“今年上學期中央黨校220名學員中,有67人體重增加,少則一公斤,多則六公斤;13個胖子的體重則有所減輕;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轉。”
到80年代初,連人均壽命也延長到67歲。
不光如此,它甚至能改寫你的人生軌跡。比如1971年,北京廠橋小學一名小學生因做操姿態優美被選為全校的領操員,還被新影集團拍進了紀錄片。這孩子因此被選入什剎海體校,專門練習武術,成了一代功夫巨星。
他就是李連杰。
可能是有史以來唯一靠廣播操出道的明星。
及至80年代末,做廣播體操依舊是非常潮的一件事,直到改革春風吹滿地改變了這一切。
在迪斯科、交誼舞的夾擊下,和計劃經濟相伴而生的廣播體操再也吸引不了弄潮兒們的目光。
再加上1990年創編的“第七套”引入了健美操元素,大幅度的扭胯動作讓它成了“史上最難廣播體操”。
好家伙,學不會。
圖源:《行走的廣播體操》,CCTV紀錄
二
中小學生鬼畜廣播操大賞
為了挽回頹勢,體育總局做了兩件事。
一是在第八套廣播體操的創編中,把動作從復雜回歸到簡單。
1997年第八套廣播體操發布,這時它的頭銜已經從“全國”變成了“大眾”。
理論上,第八套應該是居家必備、老少咸宜的一套。
但市場經濟終究是殘酷的,廣播體操已經失去了太多的群眾基礎,在人民的廣場上回天乏術。
廣播體操為中國廣場舞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年的廣播體操之母劉以珍還跑去編了一本《中老年迪斯科》。
唯一能收復的失地,是校園那塊大操場。
為了配合發育中的青少年活潑好動的特點,從1998年起,教育部又在成人廣播體操里,拆分出“中小學生”系列。
1998年3月,第一套專門針對中小學生的廣播體操誕生,圖為中學生版。
在陽光明媚的新千年,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中小學生扛起了做操的大旗。
2002至2008年間,廣播體操加快了文藝復興的進程。第二、三套專屬課間操,接踵而至。
第二、三套全國中小學生廣播體操·族譜,圖源央視新聞。
一時間,神州大地上群操爭霸。
從高校附中到希望小學的義務教育市場中,漸漸形成了低齡壟斷者“雛鷹起飛”、中學生人氣王“舞動青春”,以及老牌選手“第八套”三足鼎立的局面。
身懷三、四套神功絕學,不過是我國中小學生的人均實力。
更有甚者,靠轉學融會貫通,挨個兒把“雛鷹起飛”“初升的太陽”“時代在召喚”“放飛理想”做了個遍。
剛會雛鷹起飛,時代就在召喚了。
做過的操一多,記憶也容易混亂。能讓人分辨出個中差別的,是那個最讓人費解的動作。
比如“第八套”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只識彎弓射大雕”。
比如“時代在召喚”里的“加油!加油!加油!”
更離奇的是“跑跳運動”,一半以上的人都是用走的。
做完這節鞋帶沒開你找我
“體轉運動”是整套操里唯一帥氣的動作。
同時也是用手指尖戳別人的絕佳機會。
以仿生學著稱的“雛鷹起飛”更是黑歷史誕生的重災區。
“依稀記得第一節是蹲在地上要變身的動作。”
領操員做是雛鷹,你嘛...
除了仿生學,還有Jazz Hands。
“舞動青春”大概是唯一一套無論是編曲還是動作上都還算優美的操。
但做起來還是一言難盡。
令人頭大的,還有憨度百分百的史前教學視頻。
仿佛開了0.5倍速的分解動作,速度慢得能讓人圓寂。
體操界的武林大會:廣播體操比賽,更是中小學時代除了二人三足聯賽外的又一大夢魘。
拿獎的唯一依據是你和分解動作的相似程度。
有的學校甚至搭配諸如白手套一類的裝飾品,以彰顯隊列之整齊,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確認過眼神,是做“時代在召喚”長大的人。
三
告別課間操的我們,
成了無聊的大人
“體育課可以被語數英霸占,但廣播體操不行。”
就這樣,廣播體操成了無從躲避的日常,伴隨著少男少女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課間操時光。
據觀察,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做操巨認真的人,俗稱“領操員”。
主席臺上領操的姑娘通常是全校男生的暗戀對象。
每個班里,都有一個做操帝。
只要他一發力,方圓十米內的每一個普通學子都得瑟瑟發抖。
沒有我三年二班第一舞王踩不了的點。
然而,縱觀整個操場,不難發現,小學生借機打鬧,中學生敷衍擺動,才是制霸廣播體操的主旋律。
畢竟,認真做操,太不酷了。
“由于動作實在太二,在好感對象面前做,臉都丟光了不是。”
再加上臃腫的校服、回力運動鞋以及還沒長開的五官,三位一體的土夯造型加身,再桀驁不馴的崽也撲棱不出什么酷勁兒。
所以,一定要垮。誰不垮,就不酷。
每個班總有一兩個垮掉派擔當(左一),圖源:次元文化
“雛鷹起飛第一節,我總是一蹲不起,等別人做完一節再站起來。”
“班主任走過來時跳得比誰都高,一過了就開始和旁邊的人互踢。”
每到蜷身運動時,總有人頹廢又不失克制地晃動身體;跳躍運動時,你總能聽見稀稀拉拉的擊掌聲。
至于那個裝病留在教室瘋狂補作業的同學,聽到遙遠的操場傳來的回音,竟有一絲絲想跟著一起做。
有誰還記得那個手腳甩起來這樣子的男孩子。
無論編排者如何費盡心思,“重復”與“集體”的天性,注定了廣播體操做多了很難不被嫌棄的命運。
而它唯一的生命力,是在體轉運動之間。
每個人的體轉運動,都是一段朦朧青澀的故事。有多少次轉體,就有多少束膽怯但歡喜的搜尋目光。
“我180°浮夸轉身,就是為了看隔壁班班長一眼。”
朝陽給TA的輪廓鍍上了一層怪好看的金邊。目光交投那一瞬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時間一瀉千里。后來,課間操改成了跑操。
而屬于中小學生的廣播體操,也像凝滯了的時間一樣,之后再無推陳出新。
圖為《匆匆那年》劇照。
少男少女們終于進了考場,又從無憂無慮的紅顏少年,變成了奔波于都市的大齡青年。
長大后,生活中的一些暴風雨,原來比廣播體操,來得還要猛烈一些。
除了頸椎病和肩周炎變本加厲地襲來,不會有人主動想起做操時一提一放的細枝末節。剩下的,似乎只是一些無來由的肌肉記憶。
但只要前奏一響,當年那個拒絕做操的少年又仿佛回到了昨日的操場:
“這玩意,非要當年那個破喇叭放才有感覺。”
后來他才發現,這操,認認真真做一遍,原來是會出汗的。也是這操,真真正正陪自己走完了整個青春。
本文轉載自網易看客,關注查看更多故事。
參考資料:
[1]《我國廣播體操60年發展回顧與展望》,劉俊一 徐瑩 馬睿
[2]《廣播體操卷土重來》,中國青年報
[3]《那些年的廣播體操,你還會做嗎?》,新京報書評周刊
[4]《第九套廣播體操在京發布 大學師生展示體操》,新華社
[5]《第三套中小學生廣播體操將在全國推行》,人民日報
[6]《回顧廣播體操發展史 第五套中明顯加入武術元素》,中國周刊
[7]《史海探秘:文革中的語錄操》,文史博覽
[8]《中國》,Bruno Barbey
[9]《廣播體操喚起青春記憶:李連杰姿態優美脫穎而》,文史參考
[10]《新聞簡報1971年第28號:推廣新廣播體操》
[11]《大家一起來做廣播體操》,上海故事
[12]《行走的廣播體操》,CCTV紀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