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現有創新體制各種限制和路徑依賴,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自主創新道路,是促進中國產業技術進步的關鍵。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自主創新成為大國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和根本要求。中國尚有大量的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成為國家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本文基于對國內外文獻研究和多個基金課題研究,提出了以產業鏈為主線的中國自主創新道路選擇,以資參考。
“中國夢”是國家復興夢,是中國人的強國夢。強國夢的實現首先是實現經濟強國夢,經濟強國核心實質是產業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產業核心競爭力從根本上來看是技術競爭力。在科技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人一直在追尋科技強國夢。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30年,盡管建立了中國科技管理體系和科技創新初步基礎,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大科學工程),但總體上看,大多數領域科技進步緩慢。改革開放以來,依靠改革(抑或制度創新)和高能耗、高原材料消耗、高體力消耗,中國取得了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位的成績。雖然科學技術進步在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上看,制造業技術含量不高,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缺乏問題仍然十分嚴重。
一
產業技術“受制于人”及其原因
根據《中國制造2025》,中國將推動重點領域的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航空航天裝備、新材料等十大重點領域的發展,其中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關鍵技術和關鍵產品“受制于人”的現象。要想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受制于人”問題亟須攻克。當前產業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成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鍵技術涉及很多相關產業,發達國家的產業經過長久的摸索與實踐,已經形成了高抗風險能力、高創新能力及高組織能力的創新生態環境和產業生態環境,而我國一些產業起步相對較晚,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諸多關鍵技術仍未掌握。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國內企業容易產生技術路徑依賴現象。《科技日報》報道了數十個產業關鍵技術的“卡脖子”現象,包括光刻機、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相關產品的市場需求比較旺盛,依賴進口國外關鍵技術零件或部件,快速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獲取短期利潤回報,卻忽視了技術研發。發達國家掌控價值鏈高端,中國處于價值鏈低端,形成了基本的低端產業生態。一旦核心技術關鍵部件或零件進口受阻,就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陷入窘境。
很多產業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受限的原因,在于中國企業更多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缺少上游原材料技術的支持,導致難以和國外企業抗衡。如《科技日報》所報道,真空蒸鍍機技術的差距在于上游核心生產設備的缺失,微球技術的差距在于國產原材料難以達到相關要求,航空鋼材技術的差距也在于原材料問題導致超強度鋼純凈度不足。“受制于人”的材料技術問題,從根本上來看,是材料相關的基礎科學研究薄弱。頂尖材料制造領域的發展更需要上游原材料技術的大力支持,上游原材料核心技術的發展刻不容緩。
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還表現為技術科學研究薄弱。根據斯托克斯矩陣,巴斯德象限的技術科學研究是掌控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基本著力點。中國大學或研究機構只為寫論文奮斗,有了論文,就可以獲得所有的利益,而面向產業化需要的研究還十分薄弱。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相互脫節,既缺乏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又缺乏產學研的相互協作。大多數科學研究都屬于跟蹤式研究,缺乏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或面向未來需求的原創研究。諸如材料技術,雖然中國的材料學論文遠超美、日、德等發達國家,但“為論文而論文”的現象十分嚴重,實驗室的成果沒能轉化為材料工業化的技術。企業著力于市場,高校著力于論文或實驗室研究,中間缺乏機制或環節,導致實驗室的科學研究難以轉化為可產業化的技術成果。
中國的創新治理能力亟待提高,當前缺少法制化的保障,大量依靠“政策治理”或“文件治理”,存在嚴重的短期行為。朝令夕改或者區域性政策的無效治理,沒有給科技工作者一個穩定的預期。科技工作者或者企業沒有穩定的預期,就必然產生短期行為,急功近利,而無法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公共研發成果缺乏像“拜杜法案”這樣的法律依據,僅僅依賴一個接一個的文件或政策,導致科研環境出現嚴重的不穩定性或不確定性,企業或科技人員也就追求個人短期利益最大化。各種政策性的“名”與“利”誘惑科技工作者去盲目追求,使之忙于填表格、寫申請、報材料、托人找關系,再加上科研經費管理過死,財務報賬十分艱難,甚至比做研究還要困難,導致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精力難以集中在科技研發上,嚴重影響科技創新。在社會浮躁大背景下,科技人員也難免受到影響,可持續的研發和可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必然難以形成。
二
中國自主創新道路必須
堅持以產業鏈為主線
新中國成立以來,自主創新走過了“蘇聯援助+土法上馬”、“自力更生+大科學工程”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道路。目前,中國產業發展面臨“兩線作戰”困境,即在高端領域中國產業升級受到歐美發達經濟體阻擊,在低端領域中國的全球市場被東南亞等后發經濟體逐步侵蝕。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中國向全球產業價值鏈高端整合的關鍵選擇。無論是國家(區域)創新系統,還是企業創新系統都最終以產業鏈為基本脈絡,前者必須落實到具體產業,后者需要上下游企業技術能力配合。因此,中國自主創新道路,必須以產業鏈為主線構建創新系統(見圖1)。
圖1 產業鏈視角的自主創新系統
一要調整國家創新戰路思路,從以漸進性創新為基礎的二次創新戰略向以根本性創新為基礎的自主創新戰略轉變。后發國家技術追趕的內核是根本性創新鏈式反應形成的新產業群(鏈),漸進性創新難以形成新產業鏈條,無法實現技術超越。因此,以產業鏈為主線構建創新系統,是從漸進性創新走向根本性創新的必由之路,促進其鏈式反應形成新產業鏈條,加速技術系統變革,實現技術—經濟范式變更。二要調整創新發展模式,由以區域集中規劃向以產業鏈集中規劃的創新模式轉化。傳統以區域集中規劃的創新模式忽視了上下游產業間技術耦合關系,導致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無法突破,僅僅實現了區域政策統一下的創新促進,無法實現產業整體創新。因此,以產業鏈為主線構建創新系統,就要以產業技術鏈升級為導向,集中規劃和合理配置創新資源,實現產業整體技術升級。三要高度重視自然基金指南編寫,尤其是偏向工科的學科,要由各行業領軍企業與專家教授共同提出自然基金指南,使研究真正面向國家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四要調整創新政策制定思路,從以支持區域發展為導向轉變為以支持產業發展為導向,積極構建沿產業鏈的創新政策支持系統,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等。
三
以產業鏈為主線的
中國自主創新路線圖
產業技術升級是以產業鏈為主線的自主創新過程,是沿產業鏈上下游順序推進或拉動的技術創新過程。上游產業技術水平滯后,下游產業升級則難以實現,沿產業鏈上下游順序推進是因為上游產業技術創新,推動了下游產業技術升級;沿產業鏈上下游順序拉動是下游產業面向需求升級,并拉動上游產業進行技術創新以滿足下游產業需要。每一條產業鏈實質上是由上向下嵌入的產品組成的鏈,即產品鏈;每一條產業鏈環節都有與該環節產品對應的關鍵技術,即技術鏈;每一條產業鏈環節的關鍵技術都需要相應的研發,從而形成研發鏈;每一個關鍵技術的研發都需要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研究,按后熊彼特主義,可稱為創新鏈,如圖2所示。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不是產值,更不是政府支持的產業投資,其實質是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掌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要梳理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分析產業鏈上下游每一環節產業,透徹把握上下游產業關系,按照上游產品嵌入下游產品的基本邏輯,清晰把握產業鏈每一環節產品;再根據產業鏈每一環節產品,分析其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列出每一環節關鍵產品的關鍵技術需求,面向這一需求,提煉出重大技術難題,開展技術研發攻關,形成研發鏈。每一條產業研發鏈,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撐,推動產業鏈升級。如在產業鏈、產品鏈和技術鏈分析中發現,產業鏈第三環節(3)屬于產業鏈關鍵環節,P3為I3的關鍵產品,T3為P3的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RD3為T3的研發,圍繞RD3就必須進行基礎研究(FR31)、應用基礎研究(AFR32)和應用開發研究(ADR33)。
圖2以產業鏈為主線的自主創新路線圖
四
產業鏈視角的中國自主創新道路
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缺失是阻礙中國產業技術鏈升級的實質,而究其原因在于上下游產業間復雜的技術耦合關系。構建以產業鏈縱向技術關系為基礎的“鏈合創新”路徑,一要建立有利于“鏈合”創新的組織形式。政府應通過政策支持、搭建平臺、提供公共研發基礎設施等方式,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以產業鏈縱向技術關系為基礎的技術創新協同。二要支持企業為主體的促進“鏈合”協同創新的管理機制。完善知識產權歸屬、獲取、轉讓等機制,為促進“鏈合”創新主體間知識轉移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科學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處理好不同主體間利益關系,激勵不同主體參與“鏈合”創新意愿;建立以產業鏈為主導的創新業務管理組織,對“鏈合”創新中人力資源的配備和激勵、研發資金的投入進度和數量、研發設備和實驗條件的整合利用等問題實行統一協調管理。三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為突破口。由根本性創新引致的新興產業,是依賴創新驅動的技術系統變革之關鍵因素。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性集中體現在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突破上,具有顛覆性創新意義。因此,構建“鏈合”創新路徑,應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創新為核心,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投入,以推進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新興產業涌現。
隨著全球科技競爭加劇,技術更新換代周期逐漸縮小,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隨之提高。構建沿產業鏈的“競合”創新路徑,形成有利于競爭性企業相互合作、協同創新的“共生”環境,一要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產業共性技術突破,既是產業鏈各環節不同產業技術創新難點,也是構建沿產業鏈“競合”創新路徑的必備條件。共性技術開發具有外部性,往往導致市場失靈。政府應通過提供資金、制定政策、協調管理等手段,引導企業或直接投資建設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二要支持企業聯合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標準競爭已經成為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是企業“競合”創新的重要內容。鼓勵有競爭力的大企業主導或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建立以國內企業為主導的行業技術標準制定模式,引導國內企業聯合制定技術標準,發揮技術鎖定效應,逐步形成中國主導的技術標準壁壘。三要維護公平、有序的行業競爭秩序。公平有序的行業競爭規則是企業建立競爭合作關系的必要條件,建立自律機制,主動提升競爭合作意識,共同建立和維護公平有序的行業競爭秩序。
在技術復雜性日益提升、技術變革不斷加速的當今世界,僅依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創新,難以實現產業技術鏈升級。構建沿產業鏈各環節的產學研合作創新路徑:一要建立以產業鏈上下游產業為節點的產學研合作體系。產業鏈上下游涉及的產業范圍不同,導致各環節產學研合作創新重點和目標存在差異。因此,要構建以產業鏈上下游產業為節點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包括以原材料創新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以關鍵零部件創新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以產品創新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和以市場創新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二要深化以構建產業技術創新鏈為目標的產學研合作。自然基金和科技重大專項的指南,要由行業領軍企業參與,甚至是直接提出所需要解決的重大產業技術難題,實行“高等院校(含基礎性研究院所)以基礎研究為主、應用基礎研究為輔,研究院所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應用開發研究為輔,企業以應用開發研究為主、應用基礎研究為輔”的分工策略,建立以企業為主導、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參與的產學研合作聯盟,實現協同創新,推進產業技術創新鏈的不斷鞏固和自我加強。三要構建以產業鏈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需求為導向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完善產學研信息溝通機制,科技部門要建立正式的界面管理組織,定期組織產學研主體圍繞產業鏈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需求進行研討;定期發布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研資源目錄,建立涵蓋上下游不同產業的技術需求綜合數據庫;完善產學研合作的組織形式,建立多元化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包括合作聯盟、技術轉讓、委托研究、共建基地等)。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滲透,缺乏高價值服務環節的中國制造業,其自身固有缺陷日益顯現。構建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服務創新路徑,一要促進生產性服務創新發展。支持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建設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基地,以集群模式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引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建立技術聯盟,擴大兩者間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制造企業OEM向ODM升級;強化現代營銷和品牌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支撐創新性產品市場價值實現,推進企業OEM向OBM轉型;二要促進消費性服務創新發展。利用眾包(Crowdsourcing)、威客(Witkey)等互聯網手段,探索用戶參與創新的新模式,整合全球消費者智慧,為我所用,走出一條社會大眾參與式創新之路。
從微笑曲線來看,中國制造業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最低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控制力缺失。構建向價值鏈高端整合的創新升級路徑,一要支持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實施國際技術并購。國際技術并購能迅速掌握核心技術所有權,有利于向價值鏈高端的研發和設計整合。政府要鼓勵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企業國際并購相關法律法規,通過銀行信貸、國內資本市場融資等多種形式,為大企業國際技術并購提供制度和資金保障。二要支持中小企業實施破壞性創新戰略。中小企業通過破壞性創新,從產業薄弱環節進入,不斷升級自身產品和服務,顛覆市場結構,突破現有技術—經濟范式,向產業鏈頂端邁進。因此,支持中小企業實施破壞性創新戰略,加大對中小企業前期研究與開發和孵化階段的資金支持,有利于中小企業快速向價值鏈高端整合。三要實現利用性/探索性創新在企業內部的協調發展。促進有研發實力的企業利用性/探索性創新協調發展,實現企業可持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探索建立二元組織結構,將適于探索性和利用性創新的兩類組織結構及管理過程結合到一個組織中,積極進行知識的跨界搜索,將差異性元素注入企業知識庫中,實現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大力調整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減少“政策治理”或者“文件治理”,加大立法力度,不斷充實完善法律制度。按照“依法治國”思想來推進科技創新治理。調查研究公共資助所完成發明的專利權的歸屬問題,建立類似于“拜杜法案”的法律,保障公共研發費用資助的科技成果得到很好轉化,而不是依賴于文件或政策性規定,避免類似“褚健事件”和“付林事件”的再度發生,穩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創新預期,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放在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上。在資本市場上,盡快導入“雙層股權結構”的制度設計,企業可發行具有不同程度表決權的兩類股票,創始人和管理層可以來得比在采用“固股同權”的股權結構下更多的表決權。將創新創業者的企業控制權置于穩固地位,避免資本驅趕真正創新創業者,從而有利于激發創新創業,保障創新創小業者可持續的利益和企業家精神。
( 作者系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社會科學普及專家,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理事,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原載《中國創新50人筆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出版;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自“三思派”)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