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的足跡”,把知青與“開拓者”緊緊聯在一起的表達,讓人心潮澎湃,眼界“豁然開朗”。尤其在當今“知青問題研究”的是非爭論處于“膠著狀”,知青身價、知青青春的歷史位置被肆意炒作成“洪水猛獸”的情勢下,“開拓者的足跡”映入眼簾,令人無限感慨。
一、我和我的團隊十年插隊“足跡”
我是1969年2月上山下鄉,1970年10月入黨,1973年被選拔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在十年插隊期間,我所在的知青團隊曾經歷與自己年齡、學識很不匹配的三件終生難忘,值得一生回味的知青“初出茅廬”的壯舉:
(一)深山老林開“馬路”。我們十幾個知青就是一個“工程隊”,緊緊地與當地父老鄉親一起克服各種困難,開了一條通往鏈接外界的“馬路”,使得“要致富先開路”的超前夢想變現實。在當年,那是閉塞山鄉“破天荒”的大事。
(二)修了一座小水庫,建了小電站。它不僅解決洪水災害的困擾,還解決了農村用電和初始的機械化加工,結束了幾百年以來深山老林的戶戶人家點松明、用煤油燈的原始生活。知青當年建水庫電站之舉是立志創業的一次“初試牛刀”演習,更是點亮寂寞山區“改天換地”的火把……
(三)創辦了知青農場,給當地帶來“現代農業”“立體農業”“工廠化農業”一股清新的信息、風尚和嶄新的眼界。同時也給知青團隊的自身“使命工程”點亮了“前進有方向,工作有力量”的一盞“知青之路”的明燈,并形成我們當年的農村插隊生活的一個“座右銘”。
這是我們高陽小筒團隊十年知青歲月比較有影響的青春“足跡”。在我們福建還有順昌縣來布知青團隊、元坑劉必超知青團隊。尤其松政知青“石屯水利排”和女知青“三八班”;還有上杭南陽“射山耕山隊”知青;以及長泰上海知青左長彬團隊、建甌滕麗英團隊與周學俊團隊等等。他們的青春足跡比我所在的團隊留給新農村建設的成就更豐富、厚重。
二、知青上山下鄉的重要啟示
毛主席“再教育”指示,回頭看我們所走過的路,我覺得上山下鄉布局是祖國“改天換地”建設新農村的“世紀工程”;是移風易俗、縮小三大差別的“社會工程”;是祖國花朵不做溫室弱苗,實行教育革命的“教改工程”;更是知識分子工農化“接地氣”、營造嶄新一代人的“靈魂工程”。它使整個社會充滿著“亦工、亦農、亦學、亦兵”氣息的一派贊新的社會主義景象。
上山下鄉給我最深感受:
(一)一場血與火的“人生考試”
“知青歲月”,流血、流汗又流淚,那是很“觸及靈魂”、很“刻骨銘心”、有“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滋味的一場血與火的“人生考試”。比如那些“骨頭散架”“壓彎身板”“令人窒息”的估燥、重復的強體力勞動,加上單調、清苦卓絕的生活和傷病痛襲擊與困擾等等,真是汗水粘衣,淚水洗臉,“煎熬”伴隨著“茫然”“困惑”,常常讓我們“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知青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思想動蕩和心靈拷問。
蘇聯英雄保爾·柯察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里的著名人生提問和“千錘百煉”這句擲地有聲的錚鏘回答,尤其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關于“世界觀轉變”的那段語錄,讓我們極度疲憊、幾乎冷卻的心,像干旱枯萎的田野注入了一股透心的清泉,受到了前所未有、臉紅心跳的震撼。無比慚愧中我們領悟了毛主席這一代革命家鍛造時代新人,防患“十月革命”故鄉大廈崩塌的悲劇在中國重演的犀利預見;領悟了年輕一代“再教育”步驟是“不考試的人生考試”。
(二)嘗試投身“改天換地”戰斗一段人生演習和“青春彩排”
“知青歲月”,那是年輕一代嘗試投身祖國經濟建設的一段人生演習;那是一代知青在“草根”舞臺上嘗試演出一場“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青春彩排。
“知青歲月”,它孕育了一代知青“改天換地”理想、胸懷和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的風尚,品嘗到了創業、立業的苦澀與艱辛滋味,為后來的“擔當”與“搏擊”猶如喝下了“紅燈記”中李奶奶捧給李玉和的一碗革命擔當之墊底烈酒。知青歲月履歷,如同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程。
回頭看,我們一代知青在還不諳世事時,就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與“純情”,開始了知青擺脫“朝齏暮鹽”清貧生活的“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實踐。當年,我所在知青團隊由模仿“南泥灣”開荒種地、養豬養雞、生產農副產品自救、自足,到“開馬路”“建水庫”“建電站”“辦農場”有所作為的創業,我們看到了知青“絕地生存”的路子和“改變環境”前景。回頭看自己的歷程,讓自己都感奮。更別說父老鄉親對我們刮目相看的神情。說“青春有悔”,我看“言過其實”“夸大其詞”了。給多數知青做這種定義未免太武斷、絕對化與簡單化了吧。回望歷程,至少我們沒有虛度青春年華的。耽誤不耽誤青春、浪費不浪費時光,關鍵是看問題的角度、境界和所持的立場。
其實“知青歲月”我們是不知不覺地在無校門的大學堂里攻讀著一門“創業”“擔當”與“做人”的“無字之書”—— 一門集政治、哲學與經濟“大學科”的無字大書。回頭看今天的大學教育狀態,我理解這就是毛主席“再教育”涵義的“初心”。毛主席比我們對世間縱橫“脈絡”看得更清明而透徹的。
對于教育,對于所謂“正規教育”、所謂“中斷學業”,資產階級、“普世價值觀”有它的一套教條的。革命導師列寧有一精辟闡述:
【“舊學校總是說,它要造就知識全面的人,……。這完全是撒謊,……貫串著階級精神的舊學校,也就只能向資產階級的子女傳授知識。這種學校里的每一句話,都是根據資產階級的利益捏造出來的。在這樣的學校里,與其說是教育工農的年青一代,倒不如說是對他們進行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的訓練。教育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訓練對資產階級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資產階級創造利潤,又不會驚擾資產階級的安寧和悠閑。”“舊學校是死讀書的學校,它迫使人們學一大堆無用的、累贅的、死的知識,這種知識塞滿了青年一代的頭腦,把他們變成一個模子倒出來的官吏。”“舊學校培養資本家所需要的奴仆,把科學人才訓練成迎合資本家口味來寫作和說話的人。……(列寧:《青年團的任務》)】
列寧的這些震聾發聵教導與毛主席的知青“再教育”步驟和精神是多么地吻合,兩位領袖是多么的“英雄所見略同”呀!在培養接班人問題上,對于“守舊”的教育機制,“該斷不斷,必受其亂”。我們不能用世襲眼光審視新事物。回望“知青歲月”,猶如“馬克思是對的”一樣,學生青年與工農相結合的“再教育”路子也是對的。
有人說,“別拔高上山下鄉,別美化知青歲月”“別捂著傷口唱贊歌”。“拔高”與“美化”大可不必,認可上山下鄉“主線”和“主流”就好。要是“捂著傷口”還能唱贊歌,那才是共和國脊梁的天性,才是頂天立地的漢子,他猶如大革命時期刑場上高唱“國際歌”的英烈。(要是“捂著傷口”而變節,投降當“蒲志高”,那能是知青的人格嗎!)
要是還有人肆意“貶低”或“涂炭”知青路,我看是更不可取的一種態度。取這種態度是對做人“人品”和“道義”打折扣的。對知青歲月主線視而不見是自己的立場“開小差”,是自己世界觀的缺陷,是自己“境界”的層級有待提升。別不自量,別趾高氣揚拿普世價值“探照燈”照無產階級“翻天覆地”的革命與創業,以為自己比身經百戰的領袖高明。別低估毛主席、周總理老一輩革命家的幾十年歷練的眼界,別鬧出北大一校長“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笑話。
還有人說:“既然上山下鄉那么好,那你為何還回城呢?”請問,“大學”那么好,你為何還要“畢業”、轉崗呢?人間那么美好,你又為何要撒手拜拜呢?!提出如此幼稚的問題,難道不覺得這樣的“天真”問題是“形而上學”很唯心、很機械的思維嗎?!小心,別讓“實用主義”蒙了自己的眼睛。何況今日農村體制的變遷和國家情勢的發展,農村還有當年一樣的讓知青上山下鄉的“大門”與“平臺”嗎?!
自然規律不可違、人生使命不可丟!要放眼并追隨“祖國最需要”五個大字,用義不容辭“讓祖國挑選”的思維看“去留”較為客觀與實在。此外,別把“再教育”與“移民”混為一談;也別把上山下鄉的初衷說成迫于“失業”原因,相反恰恰是上山下鄉為青年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在此別顛倒了因果。
上山下鄉、知青歲月,是祖國托負農村這一革命熔爐接納一代青年的。農民兄弟象大革命時期一樣無怨無悔做出許多犧牲接待了我們,并且提供了許多鍛煉機會與“舞臺”。……上山下鄉、知青歲月,更是祖國托負一代知青“一片藍天”,哪怕那片“藍天”下還處于“一窮二白”,一張白紙,它期待你會描繪出一幅藍圖。它讓我們一代知青試驗,感悟人生、感悟創業、來個“改天換地”。
要是我們一代知青都領悟此舉,學會描繪藍圖,并化為“改天換地”建設美麗鄉村的工程實施,實踐“給你一片藍天,就造福一方水土”的崇高認知,那是祖國多么期待的幸事呀!!可惜我們還不那么清醒、領悟老一輩革命家的心懷。
(三)知青只有與工農相結合,“接地氣”才有所作為
我深感知青只有與工農相結合,“接地氣”,轉變“情感”后才能有所作為。當年農村建設,農民兄弟始終是主力軍,主導著農村工程建設。我們對農村的一些見解和美好愿望只有十分誠摯、形象化地感染了農民兄弟,“打先鋒”沖在第一線,并在他們支撐、呵護下,起某種先鋒、橋梁作用。
在此別拔高我們知青的作用,那種所謂“有文化”接受“沒文化”再教育的不服氣思維在農村實際生產和生活中試試,在統攬全局的“虛與實”“正與邪”“偽與善”面前比試比試,以及政治風浪中立場的堅毅與知識分子搖擺、投機等等重要關頭試試,別不信“卑賤者”最高貴的真理和“卑賤者”“移山填海”、創造歷史的魅力。離開農民兄弟,我們學生青年真的是“寸步難行”“一事無成”的。要有“自知之明”永當工農的小學生。
(四)上山下鄉布局是一個系統“知青工程”
“知青歲月”它是中國一幅獨特風景線。它內涵很深,外延厚重。是國家歷史與現實的一個系統“知青工程”。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縱橫交錯工程。
知青上山下鄉布局早已“中斷”多時,但知青獨特“風景線”依然閃光,歷歷在目。即使歷經幾十年虛擬歷史的風沙掩埋與蒙塵,知青獨特風景線卻不斷發出一種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它的精神光輝的電波。
記得中國革命早期,青年學生“五四運動”,曲折的學生運動,一旦投奔工農,革命的面貌一新;上海一大的建黨,浙江紅船的波濤、南昌起義、武漢暴動,中國革命翻天覆地。革命志士、學生青年卻血染大地,壯志難酬。只有上井岡山,和工農一起,革命面貌星火燎原。日本鐵蹄踩踏中華,學生青年毅然投奔延安,中國知識分子給抗日疆場普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全民抗戰誓曲。還為解放戰爭勾畫了建立新中國的藍圖。在重大歷史關頭,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要想報效祖國,只有與工農相結合才有作為,這是革命歷史告訴我們的真理。
解放后,知識分子與學生青年要使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富強,趕上現代化并為之發揮作用,開國時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是共和國最艱巨的任務。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共和國的現代化,這是歷史留給堅持干社會主義事業人們的一道難題,祖國對知識分子和年輕一代始終寄托厚望。潛藏著的、局部的、碎片化的不“系統”的“知青工程”運用誕生。幾十年知青上山下鄉的布局如果沒有形成系統工程的思維,是建設事業最大的敗筆。也是幾十年上山下鄉存在不少問題,受到貶低、歪說的一個口實。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知青上山下鄉不會“正寢壽終”。理由:(一)時至今日農村還沒現代化,還處于小農生產方式,科學技術水平很低,美麗鄉村建設任重道遠,何況還有許多貧困山鄉;(二)大學畢業生,畢業就失業狀態不容樂觀;(三)國家各項建設發展很不平衡,均衡發展“馬年猴月”有待測評;(四)世界帝國主義制度仍然一統天下,西方本質沒有改變,社會主義生存發展依然處在突圍之中;(五)《中國青年運動方向》的理論和實踐沒有過時,熱血青年覺悟和創業渴望潛藏著等待祖國召喚的壯志雄心在醞釀、組合、升騰中。
總之,我堅信只要共和國社會主義底蘊沒變,社會主義未能發達富強之際,只要《中國青年運動方向》精神沒有過時,熱血青年學生“接地氣”壯志未泯滅,中國的系統“知青工程”設計和實施將時刻伴隨著,只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實現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三、正確總結上山下鄉歷史經驗教訓
我覺得研究知青歷史與知青文化,要有正確立場和正確的思想指導。要弄清時代背景和環境條件,弄清上山下鄉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方位。含混不清,就掂量不出其歷史意義。學術研究也有立場與“階級、道義”的。評價上山下鄉,不能用“普世價值”、西方“人性論”以及舊傳統觀念思維做指導、當標準。不能借“學術研究”,肆意大搞“傷痕風”“苦難雨”“孽債淚”的輿論。我贊成這樣說法:“絕不歌頌苦難,但也別把創業的艱辛當‘苦難’。”
上山下鄉是系統工程,存在不少缺陷和問題,應當總結其中的教訓。但總結教訓的結局,不能變成賭咒黨和國家“F人類”“沒人性”的起哄,不能變成煽動“討青春補償費”搞動亂的口實。
如果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出現這樣的局面:年輕一代沒能得到“是非”界線與底線,尤其不能得到“勵志”與“航向”,請問,這還能說這種“歷史研究”“學術討論”是正確的嗎?!研究歷史的效果也是檢驗真理的一把尺子。知青隊伍形成許多山頭,這不是好現象,作為研究者要捫心自問,在“后知青”時代,我們的使命能否為創造一個沒有山頭的,求大同存小異、有濃厚學習氣氛的環境,形成很勵志的知青文化和設計比較完美的系統的“知青工程”藍圖傳給后人呢?!
一代知青,是毛主席、周總理組建的一支沒有穿軍裝的部隊,擔負著很不平凡的使命。歷史將清晰驗證老一輩革命家的遠見。知青“鳳凰涅槃”之路,是共和國千秋萬代不變色的勝利之路。知青是合格的火紅年代、崢嶸歲月中堅定實踐與開創有社會主義“本色”的中國特色理念的開拓者!
來源:知青問題研究 發布時略有刪改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