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江宇:七十年,我們的家國世界(上)
點擊:4635  作者:江宇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19-12-22 10:37:42

 

1.webp (19).jpg 

 

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江宇

 

【編者按】新中國的七十年,深刻改變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命運,深刻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的面貌。新中國七十年,我們每個人的家史、國史和世界史是相通的。中國的發展,既影響著每個普通人的生活,也構成世界歷史的一部分。

本文根據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江宇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國情講壇”第39講的現場發言整理,內容已經本人審定。全文共約1.6萬字,分上下兩篇,本期推出上篇。

 

《七十年,我們的家國世界》這個題目,是今年10月1日我觀看國慶大閱兵時有感而發想出來的。這是一個宏大命題,作為80后的青年學者,我想從自己的經歷講起。

 

為什么叫“家國世界”,因為新中國的七十年,深刻改變了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命運,深刻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的面貌。這種影響還將繼續下去,下一個三十年,我們要為人民更加幸福、為中華民族、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而奮斗。

 

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七十年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同中國許多家庭一樣,感受到了七十年的滄桑巨變。舉幾個例子。

 

第一,土地改革。我爺爺輩是農民,一輩子沒有上過學,真正改變這一代人命運的就是土地改革。跨國研究證明,進行過土地改革的國家在消除貧困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比沒有經過土改的國家成效更好,因為土地改革從源頭解決了勞動者公平占有生產資料的問題。

 

第二,興修水利。我家在淮河河畔,是華東平原水網交錯的地區。小時候經常聽大人回憶當年“挖河”的經歷,所以我從小誤認為江河都是人工挖出來的。為什么會有這個概念呢?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依托農村集體組織,開展了氣壯山河的水利建設工程,二十多年修了八萬多座水庫,這是留給后人的豐厚遺產。我的不少長輩向我描述過當時人拉肩扛、萬眾一心的情景。

 

安徽的淠史杭水利工程,最高時有80萬人一起上工。我們利用制度和組織優勢,在沒有充分技術和資本積累的條件下,實現了農業生產條件的大變革。農業社會治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海晏河清”,中國共產黨真正讓五千年的中國實現了“海晏河清”。

 

第三,普及教育和恢復高考。我父親是恢復高考之后上的大學,改革開放后恢復高考為億萬人實現夢想開辟了道路。

 

同時要看到的是,改革開放之前,從1965年到1978年,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規模大踏步地擴張,高中生數量從1965年的131萬人增加到1978年的1484萬人,十多年增長了十多倍。

 

教育是打破階層固化最重要的手段。1962年,農村學生只占高中生的不到10%,但1976年農村學生占高中生的60%以上。我們用十幾年的時間普及了基礎教育,而且大幅改善了教育公平,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只有少數人讀書識字的局面,讓人人追求幸福成為可能,也為改革開放奠定了豐厚的人力資本基礎。 

 

表.  1965-1976年間教育普及情況

 

1.webp.jpg

 

1.webp (1).jpg
圖.  1962-1976年間初中生構成(左圖)和高中生構成(右圖)

第四,農村合作醫療。我有幸參加了有關政策的研究。60年代的農村合作醫療和2003年之后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變了幾千年來農民看病沒有保障的歷史。1997年我爺爺生病,農民看病還沒有保險。后來我奶奶生病的時候,就可以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報銷了。這也是中國的創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相關研究,正規就業占主要比例的國家才有條件實行全國性的醫療保險。當時,我們國家一半是農民、還有幾億的個體戶和兩億多的流動人口,按照國際經驗,這樣的結構很難舉辦正規的醫療保險。但是,中國共產黨總是創造歷史奇跡,用幾年的時間就在農村普及了醫療保險。

第五,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大地上。我爺爺這一代人最遠也沒有出過我們省。我父母工作時,有條件出門了,但條件仍很艱苦。我剛剛上大學時候還有在火車座位下過夜的經歷。而今天,復興號奔馳在祖國的廣袤大地,讓普通中國人出行都有了尊嚴。中國高鐵的里程占全世界的70%以上,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充分體現。

對今天中國絕大部分家庭來說,如果沒有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革命,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沒有70年的建設,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今天的生活。

百年世界歷史大邏輯和中國
 
理解七十年中國,首先要理解七十年來的世界。

這七十年,是世界資本主義從自我調整恢復活力到積累矛盾爆發危機的七十年,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從高潮到低谷再到復蘇的七十年。
 
1.webp (2).jpg
圖.  世界歷史背景:資本主義長周期

資本主義有自身無法逃脫的周期率,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也沒有跳出這樣的周期率。今天,資本主義仍然是世界上占主體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中國必須面對同資本主義的長期斗爭和合作,因此我們必須了解資本主義周期率。

資本主義周期率類似于自然界的一年四季。不同的是,資本主義的四季變化不是由地球轉動導致的,而是由資本運動導致的。每個周期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好比春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這是資本運動的起點。技術革命和社會革命(如英國工業革命)讓資本主義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量資本進入市場,投資不斷擴張。

第二階段好比從夏入秋。投資擴張到一定階段,平均利潤率必然會下降。這是《資本論》第三卷第三篇的核心結論。隨著資本長期積累,工人的剩余價值和需求規模是相對有限的,趕不上資本和產能擴張的速度,導致利潤率下降。利潤率下降,伴隨著產能過剩和資本過剩,出現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從繁榮的夏天進入蕭瑟的秋天。

第三階段,秋天的自我拯救。面對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和資本不會坐以待斃,會想各種辦法去緩解危機。主要是:第一,資本和市場向海外擴張,向世界其他地區推行資本主義。第二,資本向金融領域擴張,解決實體經濟滿足不了資本盈利的難題。第三,通過發行貨幣、財政刺激、借債等擴張性政策來刺激經濟。第四,暫時緩和勞資矛盾。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出現產能過剩和資本過剩最根本的原因是資本占有了剩余價值,資本積累的速度超過勞動者購買力增長的速度,所以供給和需求產生了不平衡。一定程度緩和勞資矛盾,可以緩解危機,延長資本主義周期。

第四階段,全面危機的嚴冬。拯救危機的幾種方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都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海外擴張是有邊界的,而且導致了全球失衡,這是更大的危機。向金融領域擴張,會產生巨大的系統性風險。財政、貨幣和債務刺激經濟都只是延緩危機,并造成更大的風險。也就是說,在不觸動生產關系的條件下,任何措施都不可能消除經濟危機。一旦邊界突破了、飽和了、再也容納不了新的資本了,就會發生經濟危機和戰爭。

列寧說過:“戰爭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經濟危機和戰爭起到破壞產能、破壞壟斷資本的作用,有產者在戰爭的時候受到損失最大,資產份額會大幅度下降。另外,在經濟危機和戰爭的時候,政府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緩和并調解社會的矛盾、進行再分配。

此時,又會產生新的一輪社會革命,又會開始一個新的周期。

自十八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至今,資本主義還沒有跳出這個周期率,歷史上至少出現過三次這樣大的周期。這三次周期又都和中國發生了共振。
我們畫了一張圖,展示自清朝末年以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大事對比。

1.webp (3).jpg

資本主義第一個繁榮周期出現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這時正是中國從封建社會第三個高峰康乾盛世迅速滑向衰落的時代。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七年后1796年乾隆皇帝退位。1821年即道光元年,中國的GDP還占世界三分之一。四年之后的1825年,英國就發生了典型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第一次經濟危機。19世紀初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本主義長期周期的“春天”,但很快帶來尖銳的社會矛盾,為了緩解生產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的矛盾,1840年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但對外擴張并沒有緩解資本主義矛盾,歐洲工人運動不斷興起,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共產黨宣言》1848年發表。

為了緩和社會矛盾,資本主義采取了自我調整措施。1883年德國在歷史上首創了社會保險制度。同時,資本主義制度還在向世界各地擴張。1861年,即中國的咸豐11年,同年美國發生了南北戰爭,打破了奴隸制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束縛,美國開始了資本主義的繁榮周期。1894年是一個標志性年份。這一年,離中國GDP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康乾盛世還不到一百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陷入了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深淵。也是在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從此保持這一地位直到今天,已經一百二十五年了。1894年的兩件事是一個歷史的巧合。撫今追昔,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確實是百年未有的大變局。

資本主義繁榮的第二個周期,到1929年的“大蕭條”宣告結束。“大蕭條”的本質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為了緩解危機,同樣采取了對外擴張的辦法,于是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戰爭,既是出于軍國主義本性,也是出于資本主義擴張的需要,所以資本主義不可能實現世界和平。
在全球資本主義強國的擠壓下,中國成為資本主義體系的“邊緣國家”,經濟發展有強烈的依附性和殖民地特征。所以,國民黨所謂的“十年建設”并沒有取得什么成果。在全球危機沖擊下,1935年,上海一千多家企業倒閉,50萬人失業。這證明中國不可能通過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資本主義第三個繁榮周期發生在二戰之后。1945年雅爾塔體系形成,1947年“鐵幕演說”標志美蘇冷戰開始。在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競爭的壓力下,西方進行了自我調整。開始了一輪新的繁榮周期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才宣告結束。

1.webp (4).jpg

 

由于新中國七十年基本同這一輪資本主義繁榮周期的時間重疊,而今天的百年未有大變局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繁榮周期的結束。

所以,我們仔細講講這一輪繁榮周期和中國的關系。

這一繁榮周期的上升階段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可以稱之為“凱恩斯妥協”。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采取凱恩斯主義的措施,主要是擴大政府職能,限制資本特權,改善社會公平,提高勞動者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同時,二戰后發展中國家掀起了獨立的浪潮,新獨立的不少發展中國家也采取帶有較強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策,強調擺脫對西方的約束,獨立自主地發展。這些措施,使得這一時期是西方國家內部發展得比較繁榮和公平的時期,也是全球公平有所改善的時期。

按照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計算,20世紀50到70年代是唯一地區差距縮小的時期。當時歐洲也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已經和馬克思研究的資本主義很不一樣了:資本受到很大約束,勞動者和資本之間的地位比較平等,社會矛盾也緩和了。

那么,馬克思主義還有沒有用呢?建設社會主義還有什么必要呢?我們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種緩和等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從20世紀8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改革起就發生了逆轉。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資本主義三十年的“黃金時代”,中國也開始了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改變了全球社會主義的版圖。新中國從一成立,就以嶄新的姿態和世界發生著聯系。五十年代“一邊倒”,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六十年代面對美蘇兩個大國的霸權主義,我們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時把目光投向“兩個中間地帶”,即美國之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
1963年中國開始向非洲派醫療隊,1964年中國和第一個西方大國法國建交,1964年中國研制出了原子彈,1964年到1980年進行了三線建設,1968年還清全部外債,1970年實現了石油自給,發射人造衛星,1980年“運十”大飛機上天。

1.webp (5).jpg

在這段“雪壓冬云白絮飛”困難時期,中華民族煥發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民族精神,涌現出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英雄人物和大寨、紅旗渠的英雄集體。十年臥薪嘗膽沒有白白付出,十年艱苦奮斗換來了豐碩成果。因為有了這些基礎,1972年尼克松主動來中國訪問,20世紀70年代我們同西方國家掀起了建交的高潮。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中國逐步開放的同時,西方卻開始走下坡路。20世紀70年代起,資本主義開始進入這輪周期的下行階段。隨著資本積累,1973年開始,西方開始出現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跡象。
 
1.webp (6).jpg
 表.  世界各地區人均GDP及差距(1990年國際元)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二戰之后形成的“凱恩斯妥協”結束了。

50到70年代資本主義的福利社會和黃金時代,是建立在一系列特殊歷史條件之上的。首先,二戰把西方的財富和階級分化清零了,削弱了壟斷資本的力量。第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對西方造成了制度競爭的壓力。實際上,勞動保障和免費醫療等制度最初是蘇聯發起的。

蘇聯解體之后、外部壓力消失,西方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就很快被削弱,走向商業化和私有化。
 
這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方面是來自蘇聯的外部競爭消失,另一方面是西方國家內部資本積累導致了利潤率又一次下降,經濟危機已經迫近。從二戰之后30年的繁榮周期開始進入了一個資本過剩、經濟的增速下降的周期。在這種情況下,壟斷資本的力量開始上升。

1979年英國撒切爾上臺、1981年美國里根上臺,他們都是非常典型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的代言人。今天我國還有人把他們作為改革的榜樣,這是南轅北轍了。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集中表現為世界銀行提出的“華盛頓共識”,強調放松政府對市場的管制,特別是對金融領域的管制,鼓勵更多的資本到國際上去投資,鼓勵私有化,鼓勵所謂的金融創新,實質是鼓勵金融投機。新自由主義沒有拯救西方經濟,也給蘇聯和拉美等國家帶來了深重危機。

1.webp (7).jpg
 
中國在1978年開始了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我們要學習西方,此時恰逢西方在推廣華盛頓共識,主張極端的私有化、自由化和小政府。幸運的是,雖然中國許多人一度受到他們的影響,至今也還有些人迷信新自由主義,但是我們沒有完全按照華盛頓共識的要求來做。至少從90年代初開始,就開始加強宏觀調控、擴大政府在公共領域的職能、進行西部大開發、科教興國戰略,重建社會保障體制等。這些都是通過政府的力量修正市場失靈。

1.webp (8).jpg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標志著西方自二戰后開啟的繁榮周期的結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的體現,這是“四個自信”“中國模式”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西方8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改革,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加入全球化,為80年代就出現危機萌芽的西方資本主義又延續了二十多年繁榮,但是經濟增速下降、金融泡沫、實體經濟空心化、兩極分化等問題已經慢慢積累,導致了2008年的大爆發。

以美國為例,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收入分配格局幾乎沒有改變,但70年代之后基尼系數迅速上升,在利益集團、治理碎片化、民粹主義盛行的情況下,美國的政治制度不足以迅速應對危機。雖然特朗普提“美國優先”,但客觀上資本主義二戰以來的增長周期已經結束了,除非發生新的社會革命,美國不可能靠自身力量解決問題。中美貿易戰,表面是貿易之爭,背后是利益之爭,實質是道路和制度之爭。這對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場考驗,是一場磨煉,但更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鳳凰涅槃所必須面對、必須打贏的偉大斗爭。
 
中國道路七十年
 
面對七十年來的世界,中國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呢?
 
從1840年到1949年,多少仁人志士風雨兼程,但始終未能拯救中華民族。這是因為,舊中國面對已經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充斥的世界,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在一個小農經濟基礎上實現集中資源啟動工業化,實現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才有可能改變依附性、邊緣化的命運。而舊中國并沒有找到這條道路。
 
1933年《東方早報》作過一個調查:讓所有的讀者說你對未來的中國有一個什么樣的夢?
 
鄭振鐸寫道:“未來的中國,我以為,將是一個偉大的快樂的國土。因了我們的努力,我們將會把若干年帝國主義者們所給予我們的創痕與血跡,醫滌得干干凈凈。我們將不再見什么帝國主義者們的兵艦與軍隊在中國內地及海邊停留著。”
 
楊杏佛寫道:“我個人生活中最大的夢想,是希望建設一個兒童的樂園。在一個有山水田林的環境里,有工廠農田實驗室圖書館游戲場與運動等的設施,使兒童由四五歲至二十歲(由幼稚園至高中的年齡)都在樂園里受教育與工作的訓練,養成科學的人生觀,為未來科學大同世界的主人翁。”
 
作家郁達夫回答“沒有階級,沒有爭奪,沒有物質上的壓迫”。
 
清華大學教授張申府認為理想中的中國“是能實現孔子仁的理想、羅素科學的理想與列寧共產主義的理想的”。

這是1933年在中國最為黑暗和沉淪的時候,中國人從內心發出的吶喊。從1840年開始,清朝政府和國民黨政府當時也有很多仁人志士希望實現工業化、實現中國的獨立,但為什么只有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才找到一條成功的道路呢?

那就源于中國當時要啟動現代化面臨著三個約束。
 
第一個約束是“小農經濟”的約束。中國的人均占有糧食在清朝只有350斤,也就是一天不到一斤糧食,更不用說肉蛋奶,大部分糧食都要被吃掉,很難實現工業積累。

1.webp (9).jpg
 表.  小農經濟的約束

第二個約束是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約束。中國當時是一個弱者、是一個邊緣化的國家,發達國家廉價工業化的輸入和資本的輸入很容易導致小手工業和農戶的破產。
 
第三個約束是國家能力的約束。秦始皇開創的制度就是郡縣制,但是是“皇權不下縣”,這套制度一直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黨的黨部最基層也只是到縣一級,縣以下是自治的。這是一個非常弱的政府架構,當時的政府收入占GDP的總額只有7%,國民黨主要階級基礎是壟斷資本,這就決定了他們沒有能力去進行土地改革,也沒有力量喚起大多數民眾,集中資源實現工業化。
 
新中國面對這樣的約束,發揮黨和人民共同理想信念、超強組織能力的優勢,實行了一整套不同于舊中國、也不同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如計劃經濟、農村集體化、統購統銷、重工業優先發展、生活資料配給制等。雖然從現在來看,這個制度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完美,但是組合起來看,當時只有用這樣一套制度才能夠啟動工業化。
 
比如說,當時既要實現國家安全,又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那就必須首先發展重工業。單純從經濟邏輯上說,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應該先搞輕工業和來料加工,慢慢積累再搞產業升級,但是在當時西方國家架兩門大炮就可以俘虜我們的時代,中國連基本的生存都解決不了,輕工業和農業也沒有辦法獲得原料、能源的支持,怎么可能搞輕工業優先呢?而重工業需要大量初始投入,中國是一個小農經濟汪洋大海的國家,怎樣積累資源呢?

清朝和國民黨政府是通過官僚資本、買辦資本來積累工業化的資源,最后的問題都是導致了農村的土地兼并、大量農民的破產,社會缺乏購買力,也沒有穩定的秩序。中國共產黨選擇的道路,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實施農業合作化和統購統銷,在工業部門用計劃經濟集中資源到關鍵性、基礎性部門,同時發揮我們的舉國體制集中資源進行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
 
雖然這套制度的每一個環節單獨拿出來說都有問題,比如說農產品的統購統銷,確實是對農民有剝奪,確實消滅了市場機制,但是當時除了這個辦法還有任何別的辦法可以同時實現這些目標嗎?答案是沒有。

只有這些制度的組合,才能夠回答之前的問題:怎么樣在一個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在一個已經被資本主義充斥的世界上,實現工業化,實現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

我們不能做“事后諸葛亮”,苛求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人,甚至認為他們不懂市場經濟、不懂經濟規律。在當時的世界上,中國能夠不依靠對外掠奪和外部援助實現原始積累、啟動工業化,就是依靠這樣一套制度,而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1.webp (10).jpg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發展道路的實質是:對內,依靠黨的組織和人力資源優勢,彌補資金和技術的不足,迅速實現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對外,堅持獨立自主和維護全球公平正義,打破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約束。

當時外交部的領導概括國際戰略叫“50年代一邊倒,60年代反兩霸,70年代一條線一大片”。“一條線”就是從日本開始到中東和歐洲,“一大片”就是所謂的中間地帶。從1956年到1979年約有40個非洲國家得到中國經濟援助,其中撒哈拉以南國家所得援助累計24.45億美元。中國還向50多個第三世界國家派出了醫療隊,累計派出醫務人員1萬多名。

1.webp (11).jpg
坦贊鐵路

改革開放前30年是快速發展的30年,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決定性基礎,沒有這30年的積累,就沒有改革開放。不管是基礎設施、工業品的產量,還是農產品的產量、農業的機械化水平、水利建設的水平,都不簡單是數量的提升,而是數量級的提升。

1.webp (12).jpg

從人口的死亡率來看,即使是在1960年,中國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時候也低于建國前、低于當時低收入國家水平。三年困難過去之后,死亡率迅速降低到和當時高收入國家相接近的水平。

1.webp (13).jpg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在世界上也呈現大幅度躍升,從50年代的時候比非洲還低,到80年代的時候已經接近了北歐的水平,這背后的原因是基本醫療的普及。

 

1.webp (14).jpg
 
快速發展的事實證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絕對不是出于簡單的模仿蘇聯或者“拍腦袋”,而是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統一。孫中山先生也設想過,將來中國不能夠走西方先擴大社會分化再進行社會革命的路,因為成本太高,所以他說“社會革命先于經濟革命。”
 
總之,新中國的頭30年,是經濟快速增長、實現經濟起飛的時代;是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實現工業革命的時代;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轉型的時代;是中國第一次普及醫療和教育,人力資本水平躍升、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開辟道路的時代。

這三十年,面對世界格局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群體性崛起。中國抓住了歷史機遇,贏得了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罕見的政治獨立、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啟動了現代化、工業化,國民經濟快速發展,開辟了中華民族從分裂走向團結、從依附走向獨立、從奴役走向解放、從迷失走向自信、從沉淪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這三十年,為改革開放留下了產業紅利、人力資本紅利、和平紅利,建立了一個比較公平和團結的社會,為改革開放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和政治基礎。這是其他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所沒有的優越條件。
 
改革開放后,中國融入了世界,通過加入全球化,極大地發展了自己,走完了資本主義兩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同時還有一個副產品,就是大大延緩了這一輪全球資本主義的經濟周期。如果沒有中國這樣一批國家加入全球化,為世界經濟提供巨大的市場、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和原料的來源,那么可能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機在80年代就要出現。
 
這個階段,我們沒有把一切交給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而是既發揮了市場的積極性,又發揮政府和社會的作用來節制市場和約束資本。改革開放初期,改革前積累勢能的釋放,中國比較好的實現了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后來,隨著城鄉差距和地區差異的加大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瓦解,我們又及時的實行了重建社會保障制度、“西部大開發”、支持農村的發展,以及做強做大國有企業等政策。
 
1992年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很多人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市場經濟,不要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其他的市場經濟。但是實際上,世界上從來沒有那種純粹的、處在真空中的教科書式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總要和具體的社會制度結合起來。

即使是在西方國家,也有這樣的周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交替加強,往往是政府的作用越強,提供的公共產品越多、越豐富,對市場的干預和規范越有力,市場本身就越容易發揮作用。當然,西方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不可能從根本上消滅市場失靈。

1.webp (15).jpg
 
可以用黑格爾講的“正題、反題、合題”的邏輯來理解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正”,政府干預市場是“反”,正的力量和反的力量合起來其實才是一個更有利的模式。

今天,我們強調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做大做強做優國有企業,堅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有的人不理解。其實,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說,這是前進,因為所有的前進都是螺旋上升,只有加強政府作用、治理市場失靈,才能更好地讓市場發揮作用。有雞生蛋才能有蛋生雞,但是新的一代相比前面一代已經進化了。
 
以農業為例,鄧小平同志1990年就提出了“兩個飛躍”的思想:“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與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

今天隨著農民老齡化、農業需要產業升級,農村需要加強社會管理和治理,“第二個飛躍”已經呼之欲出了。習總書記1990年在寧德當地委書記時候就說過:“有的同志說,只要農民脫貧了,集體窮一些沒有關系。我們說,不對!不是沒有關系,而是關系重大。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以山東煙臺作為一個例子。煙臺在全市推廣由黨支部領辦農村合作社,至今已經覆蓋了1500個村,是全國第一個在全市范圍內大規模做大做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城市。算經濟賬,增強了集體實力,促進了共同富裕。算政治帳,黨找到了群眾,群眾找到了黨。算民生帳,農村民生改善,社會治理全面加強。算生態帳,合作社讓山水林田湖煥然一新。如果在過去農村沒有集體經濟,那么村集體是沒有辦法給老百姓辦事的,老百姓有事也依靠不到集體,時間長了,黨群關系和干群關系都疏遠了。煙臺的衣家村在沒有任何前期投入的前提下,把老百姓組織起來,修了一條五公里的上山路。修好路之后,山上種的有櫻桃和蘋果都可以澆上水了,即使不考慮集體經濟的分紅,農民的收入也至少可以增加20%以上。
 
所以,堅持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這是偉大的辯證法,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法寶之一。而不能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教條,只講市場經濟,不講社會主義,把我們自己的優勢改掉。

 

中國道路新在哪里?

 

(待續)

1.webp (16).jpg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

 

    江宇:七十年,我們的家國世界(下)

 

10.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