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
讀書可以改換一個人的骨相
曾國藩是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曾氏以中國學問為教材,不僅盡可能地完善了自我健全的人格,而且成就了一番事功,并因此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摘錄他關于讀書治學的幾句言論,與大家分享。
一、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恒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
唐浩明評點:所謂識,就是一個人對自身和自身之外世界的了解與看法。人的“識”,以所知為基礎。這個所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知識積累得越豐富,對人和事的了解就有可能越清楚,看法也就有可能越接近其本質。知識的積累來自多種途徑,讀書固然是最重要的一條途徑,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便是閱歷??吹枚啵惺艿枚?,經歷得多,知識也便自然多了。人的識,以“見”為可貴。通常將此稱之為見識或識見。識的最后落腳點乃在于對人事的認知與判斷,這個認知的準確度與判斷的正確否,便是“見”。它與知識有關,但又不完全取決于知識的多寡,而與一個人的思維力、領悟力、創造力關系更大。人們常說的書呆子、兩腳書柜、書蛀等等,便是指裝了滿肚子書本知識卻沒有自己見識的人。由于缺乏最后落腳點,這種所謂知識再多也作用不大。而“見”又以遠見和創見尤為寶貴。因為有遠見,則可預為準備;因為有創見,人類文明才得以發展。
二、讀書養氣小心大度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后,罕見以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吾輩所可勉者,但求盡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遽希千古萬難攀躋之人。弟每取立言中之萬難攀躋者,而將立功中之稍次者,一概抹殺,是孟子“鉤金輿羽,食重禮輕”之說也。——曾國藩
唐浩明評點:曾氏所引的孟子語見于《孟子·告子下》。原文:“金重于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比之,奚翅色重?”孟子這段話說的是,任何兩樣東西拿來相比,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只能在一定的可比度中進行,超過這個可比度,則不可比。嚴格地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個體都有它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決定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無視差異,強行一致,無疑是自找煩惱。曾氏送給老九的“金針”可以廣泛使用:以讀書來明白道理,以養氣來增強自信心,以小心來謙退自抑,以大度來順其自然。
三、讀書可以變換骨相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化之法,總須立堅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煙,至今不再吃。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見無事不可變也。
——曾國藩
唐浩明評點:中國的相學理論中有一句話,叫作相隨心轉。這說明在相學家看來,一個人的骨相是可以變化的,并非從生下來那天起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既然轉的依據是心,讀書當然可以使人的心發生變化。那么,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學家所謂讀書改變人的骨相云云,也便自有它的道理了。
四、平日讀書積理之功凡作詩文,有情極真摯不得不一傾吐之時,然必須平日積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源,其所言之理,足以達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曾國藩
唐浩明評點:曾氏是個詩文大家,他認為好的詩文不僅僅只是情上的好,還要有理上的好。理從哪兒來?來自平日的積累。其積累主要在兩個方面,一為多讀書,二為勤思考。讀書是接過前人的識見,思考便有可能生出自己的識見來,這便是創新。
五、學問閱歷漸推漸廣漸習漸熟與子序言圣人之道,亦學問閱歷漸推漸廣,漸習漸熟,以至于四達不悖,因戲稱曰:鄉人有終年賭博而破家者,語人曰吾賭則輸矣,而賭之道精矣。從來圣賢未有不由勉強以幾自然,由閱歷悔悟以幾成熟者也。程子解《孟子》苦、勞、餓、乏、拂、亂、動、忍等語曰若為熟也,須從這里過,亦與賭輸而道精之義為近。子序笑應之。——曾國藩
唐浩明評點:一個人的親身閱歷至關重要,它不是用讀書就可以替代得了的,即便圣賢也是在反復閱歷的過程中才逐漸成熟,何況眾人!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