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CFIC導讀: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 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敗的人只會逃避困難,必然失敗。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01
成功都是熬出來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熬出來的。
成功的人懂得熬,所以成功;失敗的人只會逃避困難,必然失敗。
為什么用熬?
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泄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
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小時候的曾國藩和所有孩子一樣,并非天資聰穎,其智力甚至可以說是中下水平。
曾國藩與同時代的俊杰比起來也確是差了一大截,小他1歲的左宗棠,14歲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
李鴻章也是17歲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啟超更是一個神童,11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
但是,曾國藩的成就卻超過很多聰明人,這得益于曾國藩的勤勞和堅持。
修養自己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的堅持。
可以說,正是不斷地堅持、不斷地熬,曾國藩才從一個普通人逆襲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曾國藩深諳此道。
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
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
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給我們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不斷精進,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三十一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且長期堅持。
普通人堅持一天,一周,一個月,很不容易了,一年夠長了吧?
他堅持了多久?半生!
就曾國藩練習書法來說,他自幼練習書法,一直到老。
終其一生,所寫的日記、書信及奏稿數以千萬字計,均為楷書或行書。
這份耐心,這種毅力,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02
本事多半是逼出來的。
容閎是第一個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在清末洋務運動中,他因促成并且經理了兩件大事而彪炳史冊:
1 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機器廠——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
2 組織了第一批官費赴美留學幼童。
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閎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國藩對容閎抱有極大希望,一力促成其辦廠辦洋務,然而容閎近年在辦事的過程中,深感處處棘手,步步難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還是挺下來了。
有一次,容閎本想向曾國藩吐一肚子苦水,誰知道曾國藩卻說:“老夫活了五十多歲,經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容閎便不敢再講了,硬著頭皮把總督交給的擔子擔起來。
要有所激發和有所逼迫。被擊敗、被輕視、被羞辱,未必是壞事,反而因此被激發小宇宙,逼出戰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著名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曾說,曾國藩的本色是一位詞臣、一介文人。
他成為一個軍事家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
咸豐二年7月,曾國藩南下江西赴任鄉試主考的半途,接到母親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道回家奔喪,就在這時,太平軍沖出廣西,取道湖南北上,并連克湘北數城,更進而打下了漢陽。朝廷內外一片驚慌。
為協助地方政府維持秩序,咸豐帝決定,采取嘉慶年間大辦團練的辦法,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國藩為第一個團練大臣。
但他上報朝廷要為母守靈。到12月中旬,當得知武昌被太平軍占領,他才不得不出山。
這個時候曾國藩的臨危受命,既有他接受朝廷命令的職責所在,也有保衛父老鄉親的責任感,更有承擔天下重任的使命感。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難之處,正可看作是激勵和逼迫。
正是憑著這樣的精神和信念,作為一介書生的曾國藩才能指揮軍隊,于道德學問之外,成就偉業。
本文來源:儒風大家(ID: rufengdajia)
王陽明:勿以聰明機警為高,需以勤奮謙遜為上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的荒僻之地。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王陽明在一種困頓和痛苦之中,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這一大事件,標志著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圣人行列的人生關鍵一刻。
王陽明在頓悟時刻認識到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這一基礎,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向人生的更高處邁進。
就在這期間,王陽明又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誡和教導追隨他的弟子門生。這四件事,看似普通尋常,但由于是在龍場悟道這個重要時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因為,那很可能就是心學的精華、人生的要旨。
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
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于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系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
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浪費時日,最終注定是一事無成。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這同樣值得我們警醒,因為我們很多人,正像王陽明所批評的那樣。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譬如奮斗于人生目標者與游手好閑的混混。
王陽明的這些話極具說服力,因為他自己就是例子。他少年時代就立志成為圣賢,此后終生矢志不渝、奮斗不已,最后的確成為了圣人。王陽明此處也再次重申:立志成為圣人,就會成為圣人;立志成為賢人,就會成為賢人。推而廣之,不論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得到什么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礎和真關鍵。
勤學: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王陽明說,立志成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學習,因為就像諸葛亮《誡子書》中所說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如果你立了志卻做不到勤學,王陽明認為那只說明一個問題——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堅定。要立志,還要志向堅定,這才是王陽明所強調的立志的完整內涵。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是以勤奮謙遜為上上。
王陽明說,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于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適用于勤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陽明又延伸道: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明明肚子里沒料,卻要裝得很博學很深刻,喜歡炫耀自己,愛用大話迷惑別人,還忌恨別人的長處,說到底其實是在掩飾自己的無能;即使他裝出高高在上的樣子,招來的也只會是別人的厭惡和鄙棄。
還有一種人,總是覺得自己無德無才無能,所以勤奮學習、喜歡請教別人,并堅定地實行自己所學到的;也能夠常常稱贊別人的長處,并因自己的過失而自責;他們學習別人長處的同時,也明白自己的短處,所以努力學習、修正和彌補。這種人,則即使表現得再謙下,也會得到別人的贊揚和崇尚。
當今時代,依然存在這兩種人,尤其是第一種,而且恐怕很難絕種。所以陽明先生的話,依然需要被深深銘記,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傳之后世。
改過: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王陽明說,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錯誤的。圣人與常人之別,其實不在犯不犯錯誤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時、不斷地改正錯誤。所以,人“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他又指出人應當經常反省兩個問題:平常自己有沒有不知恥、不誠信、不道義的言語行為?有沒有對父母不孝順,對他人不友愛,而與奸猾、狡詐、茍且和刻薄沾了邊?這兩點,一個關系為人,一個關系處世。王陽明說,有這些不良行為的人,要么是不自知,要么是沒有朋友和老師的規勸約束;說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沒有教養。
王陽明又特別強調了一點——積極改過是應該的,但注意不能因為犯了錯而過度地羞愧、沮喪和自卑。因為,這樣還哪有信心、心勁兒和功夫去改過?所以既要樹立起態度,還要擺正好心態。如此堅持不懈地改下去,就總有一天能夠盡除自己的惡習。
責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對于與朋友相處,王陽明只強調了一點——要“忠告而善道之”。即對于朋友的過失,要做到盡力地勸告和開導,但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盡到自己對朋友忠誠愛護的心意。
怎樣才是好的說話方式?王陽明說,就是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要做到態度盡可能地婉轉曲折,因為只有這樣朋友才更容易接受、進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改正,對自己則就只有感激而沒有惱怒。
如果不這樣,在勸告和開導朋友時,先揭發他的過失,并進行斥責,讓本就心懷愧疚的朋友更加無地自容,那么就只會激怒他,他就不僅不會反省和改正,甚至還可能變本加厲,并對你產生怨恨,那這朋友就沒得做了。王陽明又進一步說,如果是當面這樣對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當的問題了,還是在用揭別人的短、抖露別人的隱私,去體現自己的正直,這是人品有問題。
王陽明的這些話,已經超越了朋友之道,而完全就是說話之道。歸結起來,就是不論對朋友、長輩、師長、領導還是他人,該說的話還是要說,雖然坦言但不至于惡言冒犯,不因為避諱而不說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實實在在地有益于別人,有益于增進彼此的感情。這是修養的體現,也是說話的智慧。
王陽明這番話,明顯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綜上:縱觀王陽明頓悟時刻明白的這幾件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可謂基礎,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勤學推展開來就是為人處世之道,改過是修養德性、提升自身之法,責善推而廣之完全是說話之道,已經把人生的幾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同時,心學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觀念,也已經蘊含其中。所以我們才說這是心學精華、人生要旨,銘記、領悟并踐行,人生必無所憂、無所失。
本文來源: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
每一個干大事的人,都曾安靜地干好小事
踏踏實實地干好小事,才能鋪墊好成功的基石。
1
這次同學聚會,最讓我們震驚的人是老馬。
聚會地點是老馬家庭農場,住宿是老馬民宿,就餐是老馬酒館,游山玩水坐的是老馬親自駕駛的商務車。20個初中同學,被老馬安排得妥妥帖帖。
粗略估算一下,老馬的個人資產超過7位數。這對一起長大的小伙伴來說,就是一個傳奇。因為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們身邊的馬小雷!
馬小雷,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放棄讀高中的機會,一直待在農村,干些撈魚摸蝦的小買賣。剛開始,他幫別人養魚,一年才幾千塊錢的工資。一邊養一邊學,干了幾年,學會了養魚技術,他就挖了一口魚塘,自己養。
不僅養魚,他還逮蝦子,還到小池塘里捉鱔魚。有人瞧不起他掙的這些小錢,他總是嘿嘿一笑:“積少成多唄!”
過兩年,他承包了村里的小水庫;又過兩年,他承包了我們鎮的大水庫。不知道他到底賺了多少錢,只知道他賣魚的運輸工具,一年年變化。從摩托車到拖拉機,再到三輪、小貨車。現在他雇請了三個司機,常年向全國各地發貨。
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安安靜靜干小事的人,竟然把小事干成了大事,成了同學們的楷模。專注眼前、致力小事,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往往也蘊含著大格局。
2
跟馬小雷相反,羅同學一門心思要干大事業。
從初中寫作文開始,我們就聽他談偉大的理想。不是科學家就是企業家,最不濟也要當一個百萬富翁,用創造經濟價值來實現他的人生目標。
果然,高中一畢業,他就吵著要父親幫忙貸款,開了一家超市。本來超市的生意還行,但他認為來錢太慢,阻礙了他干大事業的步伐。于是急吼吼地把超市轉讓,拿著錢到省城開了家餐館。
結果,因為人生地不熟,再加上他不懂烹飪,請大廚工資又高,餐館很快就入不敷出,只能關門停業。
父親勸他:如果有志于餐飲,可以先去學習酒店管理,或者學習烹飪技術。親朋好友也說:先找個酒店上班,鍛煉鍛煉,積累一些經驗再說。
對此,他嗤之以鼻。他認為干小事成不了大器,要致富就要有大手筆。然后,他想盡一切辦法籌錢,投資開了一家擔保公司。這一次,因為卷進一宗經濟糾紛,血本無歸。
這個喜歡干大事的人,開口談公司,閉口講發展;不是談融資,就是講理念。聽起來高大上,實際上一事無成。這些年,他熱衷的那些大事都成了鏡中月。
這種不屑小事的人,就是脫離現實、脫離自身,往往難以登上成功的巔峰。
3
古語云“小事不做,大事難成”。一個人想成就大事,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小事來積累經驗,用小事來提升能力,用小事來升華自己。
我們不妨反問一下自己:
如果你想當作家,你會靜下心來寫一只貓、寫一只母雞嗎?老舍寫了,寫成了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經典,他把自己寫成了名家。
如果你想當發明家,你會天天練習砍木頭嗎?而且只是單純地練習將木頭砍成四方形?古代工匠魯班做到了,經過數年刻苦練習,他最終成為名留千古的土木建筑發明家。
事實上每一件大事都是從小事練成的。如果你想干成一件大事,不妨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我要從哪些小事做起”。因為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曾安靜地干過小事。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很多人一直迷茫、心存幻想。迷茫就是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幻想就是不想做手邊的事、只想做天邊的事。其實,小事不肯干,大事哪里會輪到你!
不愿從小事做起的人,都是嫌做小事太慢。看過這樣一段話:做一只蝸牛,很慢,但是背后是一條閃光的路,而且,世界越來越大。
蝸牛總是很耐心地去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地往前爬,雖然慢,但它慢慢地不停歇地向前的力量,卻那么讓人震撼!最后到達的是許多生物無法企及的高度。
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有利于工作的小事,有利于事業的小事,有利于家庭的小事,做多了做好了,就會成為受益一生的大事。
那些默默地做著小事的人,終有一天會變得無比強大。
成功從來不是一步登天,而是聚沙成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干事業的人,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干好小事,才能鋪墊好成功的基石。
作者:周秀鳳
本文來源:若蝶翩翩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這3件事上
1
層次越低的人,越愛發脾氣
人發脾氣時,智商將被情緒所俘虜,就會變成別人眼中愚蠢的人。
《荀子》中曾曰:“怒不過奪,喜不過予。”高層次的人并不是沒有情緒,他們只是不被情緒所左右,有沉穩的內心,喜怒不形于色。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懂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跑回家去,然后繞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而一生氣時,他仍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孫子問:“阿公!你生氣時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這里面有什么秘密?”
愛地巴對孫子說:“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時,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么小,土地這么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一想到這里,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和學習了。”
孫子又問;“阿公!成了富人后,您為什么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邊跑我就邊想啊——我房子這么大,土地這么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里我的氣也就消了......”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看愛地巴的處事方法,就會知道他這么富有不是沒道理的。
因為他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情緒,也能很好地調節和調整自己的心態。
層次低的人面對這一問題,可能就不一定處理得當了,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就是最大的成功。
去年4月,昆明發生了一場悲劇。28歲的演員劉潔,帶未婚夫去醫院看望家人。
在住院部樓下遇到一名醉漢,只因不小心碰了一下,醉漢就罵罵咧咧,隨即這對情侶和醉漢理論起來。
結果醉漢二話不說,抽出刀子沖著女孩連捅兩刀,一刀心臟、一刀脾臟……
但醉漢仍不罷休,追著劉潔未婚夫一路砍殺,導致其未婚夫在逃命中腿部被砍三刀。
原本挺幸福美滿的兩口子,就因為一場無謂的爭執而變得家破人亡......
世界之大,人都有三六九等之分,我們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品性和素質,但慶幸的是,就像愛地巴一樣,我們有選擇遠離他們的權利,不與他們作過多無謂的爭辯和糾纏,這就是對于自己最大的保護。
這并不意味著軟弱或退讓,而是當你耗盡了精力,卻難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
你終會明白,最好的發聲方式,莫過于少說話,做好自己。
現實中,越是層次低的人,脾氣越是大得驚人。
杜月笙說過:“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說的就是此類人。
2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八卦
八卦,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可以讓個人更好的融入到一個團隊,八卦本身是一件好事,最初“八卦”一詞的本質其實是信息的交流與探討。
比如說你是混科技圈的,你會和圈里人討論最近國家研發出來4000km/h的高鐵的構想到底可不可行,到底多久能實現。
比如說你是混體育圈的,你一定會和志同道合的圈內好友討論誰誰誰又奪冠啦。
一個公司也是一個圈,在那個圈里你就會關注公司同事與老板的一舉一動,誰誰又升職啦,誰誰在做哪個項目。
然而隨著“八卦”的目光持續走偏,開始從成就變成了談論私生活,
“xxx院士私生活混亂,老不正經,娶那么年輕的媳婦。”
““xx明星炫富,開豪車,帶妙齡少女去開房,出軌被抓正著”
“聽說xxx又和xx在一起了”
“xxx劈腿了,再也不相信愛情了”
......
人們開始只關心明星又出了哪些丑聞,出軌隊誰又得一分,家暴隊誰迎頭趕上。各類娛樂新聞占據了人們大部分時間與注意力,所有嚴肅的話題、思考都被用娛樂化的方式對待。
蔣方舟曾說過:“在這個時代,文化變成了一個看似非常喧囂,但其實非常沉默的事情。”
看上去人人都在發表著意見,朋友圈和微博永遠不缺熱門話題,但你會發現:
大家關注的信息越來越膚淺、越來越趨向統一,沒有人關心真相是什么,人們只愿意相信他們希望的真相。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里這樣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網絡依存癥,對各類娛樂新聞上癮、產生依賴,人云亦云,附和跟風,沉溺在虛擬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長久以往,人會變成一個透明的軀殼,腦袋空空、沉浸于感官娛樂。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花時間在娛樂八卦上。
有人說,你的時間花在哪,你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格局高的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娛樂上。
楊絳曾給一個向她請求解惑的年輕人寫信說,你的問題就在于讀書太少,想得太多。而有些人的問題則在于,關注自身太少,關注他人太多。
這個時代,我們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去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思想、別人的當下,然后與自己作比較。
你回到狹小擁擠的出租屋,想起了公司經理,滿心惆悵:“我要是能當上經理就好了,每個月工資比現在翻一倍呢。”
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看到了老同學的旅游照片,羨慕至極:“嫁個好老公就是命好,不用工作到處旅游。”
你沉浸在怨天尤人的情緒里,滿眼都是自身與他人的差距,總是無法感到快樂。
層次越低的人,比起關注自己,越喜歡花更多的時間在關注他人上。
然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生何其有限。比起時刻注視著他人,多關注自身的成長,盡自己的一切努力讓生活少點遺憾,才能過上快意人生。
當一個人把他的精力和時間從關注外界轉向關注自身的成長時,才能擁有更高的格局。
3
層次越低的人,越不懂得寬容與大度
周末晚上散步,經過一家飯館,發現門口圍著一群人。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正對著一位老人罵罵咧咧。
原來,老人騎著三輪車,不小心蹭了這個男子一下。
這也不是什么大事,一般人接受一個道歉也就過了,再苛刻點的人也無非就是埋怨幾句。
但這個男子卻不依不撓,也沒說要怎么處理,就是在那不停地謾罵。
時不時還會和圍觀的人群說幾句,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是受害者。
老人屬于那種比較木訥憨厚的人,站在那里手足無措,漲紅著臉不停地道歉,就差給那男人跪下了。
最后有人看不下去了,說就這么點事,你又沒擦著傷著的,一大男人為難一個老人家算什么?
圍觀者也開始陸續幫老人說話,男子眼看風向不對,又謾罵了幾句后嘟囔著離開了。
男子走后,有人言語輕蔑地打趣。
他啊,一天到晚地游手好閑,被女方家百般嫌棄,老婆也從來沒正眼瞧過他一眼,就連自己的孩子都對他要理不理,老頭碰到他也是倒了八輩子血霉。
一語道出了其中真相。
有人說,生活中越弱勢的人,可能就越不懂得寬容與大度。
這句話顯得有些絕對。但反過來看,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寬容與大度,習慣性得理不饒人。那么毫無疑問,他的層次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其實層次無關于貧富,也無關于學歷,只關乎于一個人的修養與格局。層次高的人,哪怕一無所有,心靈邊界寬廣無疆,對待外物自有其胸襟。層次低下的人,哪怕全身珠光寶氣,但言行舉止卻無比粗俗,總需要尋求一些略顯畸形的存在感去填補內心的缺失。
什么情況下,一個人的表現會讓別人覺得是得理不饒人?
就是在某些無傷大雅,亦無多大損失的非原則問題上,占據著規則或者道德上的主動,死死抓住人家的過失不放,最后將小問題演變成一場大鬧劇。
而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餐廳吃個飯,對著稍有疏忽的服務員大喊大叫,得理不饒人;
外賣小哥稍微遲了點,立馬指著人家的鼻子破口大罵,罵完還要投訴;
出門無論坐個飛機還是高鐵,總是把自己當上帝,完全容不下乘務人員的疏忽,稍有不滿便惡語相向……
有一句話說,對待服務員或者弱者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同樣,在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上,展現給旁人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層次。
精神層次越低下的人,心靈邊界越褊狹,越喜歡得理不饒人。越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將眼界與格局壓縮到無限狹小。
子貢曾經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當做終身準則。
孔子說:恕。
通俗解釋就是寬容二字。
一個內心豐盛的人,內心自成汪洋大海,絕不會因為天空掉下一顆砂礫而改變其應有的格局。
很多人都知道得理不饒人這句話,但其實后面還有一句,無理狡三分。
習慣性得理不饒人,處處表現得盛氣凌人的人,通常有理的時候會將小問題無限放大,但在無理的時候也會垂死狡辯。
中國自古就有做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的傳統共識。
一個人,如果僅是因為滿足虛幻的自我“存在感”和“表現欲”,而不懂得設身處地,凡事都習慣咄咄逼人,不但會暴露自己層次低下的事實,更會給自己的未來設置各種障礙。
曾國藩有一句話說的好: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以盛氣凌我。
本文來源:京博國學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