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對中國國際地位的奠定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這場戰爭對于中國的意義遠大于對美國的意義。但我們在對這場戰爭的紀念上卻比美國人差得遠。美國人承認這是美國第一次沒有打贏的戰爭。美國有兩場沒有打贏的戰爭,都與中國有關,另一場是越戰。這兩場沒有打贏的戰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都設有專門的紀念地。這兩處戰爭紀念地加上二戰紀念地(美國人稱太平洋戰爭紀念地)設在國會山至林肯紀念堂之間的大道上,大道的北面不遠處是白宮。這里是華盛頓的中心地帶。廣場兩側遍布著歷史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各種人文科學建筑。經過這里的游客、行人、車輛很多,非常方便人們前來瞻仰、紀念。朝鮮戰爭紀念地塑有16名行進中的軍人塑像,代表當年的“聯合國軍”,旁邊是一處水池,水池一側鑲嵌著長方形黑色石頭,上面刻有美軍和聯合國軍死亡、失蹤人數,加起來共是109萬。這個數字很能說明問題,因為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國內出版的有關抗美援朝的書中都記載,志愿軍在戰爭中一共消滅美軍和聯合國軍共109萬。這說明我們對數字的記載是嚴謹的,沒有只以已方的評估來決定到底給對方造成了多少損失,而是參考了美方公布的損失數字。但近一二十年來,歪曲歷史、歷史虛無主義泛濫,有人動輒便質疑中國近現代史的可靠性,包括質疑志愿軍消滅的美軍和聯合國軍的人數,認為志愿軍傷亡很大,以志愿軍的軍力不可能給美軍和聯合國軍造成那么大的損失,認為109萬的損失數字是中國人自己杜撰出來的,是給自己臉上貼金。但如今這個數字恰恰在美國人所建的紀念地得到了驗證。舉一反三,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有力的證明了過去中國方面發布的各種歷史記載是經得住歷史推敲的。
后來又有人爭辯,華盛頓朝鮮戰爭紀念地美軍死亡和失蹤人員數字實際上是那一段時間美軍在全球的損失人數,而不只包括了朝鮮戰場,朝鮮戰場上美軍的損失實際沒那么大。但問題是那個時期,全球除了朝鮮戰場外,美軍在其他地區似乎并沒有參與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這些數字中的絕大部分仍是在朝鮮戰場上造成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自己個人的經歷、經驗、喜好、毅力等來推斷另一個時代不同背景下的情況,往往會得出偏頗的結論。 【死亡人數:美軍54,246,聯合國軍628,833】
【失蹤人數:美軍8,177 聯合國軍470,267】越戰紀念地在大道的另一側,與朝鮮戰爭紀念地相對,這是一處黑色的紀念墻,稍成V字型,墻前的道路兩頭高,中間低,墻上面刻滿了美軍陣亡人員的名字。無論何時路過這個地方,總能看到人們前來瞻仰時留下的花朵或花圈,不時還有人在墻上尋找人名,或駐足沉思。
在我國,除了少數地方外,大部分紀念館或紀念地通常會在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一般只能組織大家去瞻仰。雖然我們多次強調不照搬美國的政治制度,但在對先輩的紀念上,應學習他們的這種精神和做法。他們對自己國家先輩的紀念時時刻刻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只是在固定舉行的節慶或典禮中。當你在華盛頓中心漫步時,可以看到先烈的事跡,知道國家都經歷了什么,知道這個國家是怎么來的,是誰為國做出了奉獻。反觀我們,對于抗美援朝這樣重大的事情好像只在軍事博物館中有一些介紹,在東北某地有一處抗美援朝紀念館,難道抗美援朝只是東北的事情?抗美援朝對中國之意義是深遠的,對華人世界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上世紀40年代曾是英國牛津大學的高材生,他經常來往于西歐和新加坡之間。他在回憶錄中曾提到,在朝鮮戰爭之前西歐海關官員對華人的態度不是很好。而在朝鮮戰爭之后,西歐海關官員對華人的態度變好了。李光耀覺得很奇怪,便問為何?對方說,因為你們打敗了美國人。從那時起,李光耀就知道那個中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中國了,于是決心開始學習漢語。除了抗美援朝,還有抗美援越、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越邊境沖突等一些戰爭,因為它們發生在邊境,而中國之大又讓生活在內地的人們離它們很遠,時間一久不知還有多少人能記得那些為國奉獻的人們?反觀美國,他們的人民依舊記得他們的英雄。這難得不值得我們反思嗎?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上中學時,正值中越邊境戰事不斷,我所在的中學前幾屆的畢業生中有些人當兵上了戰場,當時就有幾人犧牲在中越邊境。家鄉的市政府專門為他們修了烈士墓,當年清明節學校組織我們祭掃烈士墓,我記得有七座烈士墓,其中一位烈士好像是姓田。那是誰家的孩子喲!他們當時應當才只有十八九歲吧,若是活到現在,應當快五十了。那時作為初中生的我們只是覺得敬佩烈士,他們很勇敢,但沒有很深的感觸,也沒有流淚。今天,時雖過,但境未遷,當我們自己人到中年時,當我們對犧牲有了更深的理解時,現在想起當年那些那么年輕的烈士,不禁讓人淚水漣漣。當年那些孩子們的家長現在還安好嗎?現在是否還有人去憑吊當年的那些孩子。為國家做過貢獻的人們,我們不能忘記。忘記歷史就是最大的背叛!忘記歷史,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會漸漸銷蝕。近年來,出現那么多曲解歷史、淡忘歷史的現象,這么近的歷史人們都不記得了,何談更久遠的歷史。中華民族好不容易才凝聚起來的精神不能銷蝕,要永遠延續,成為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富民強前進、奮斗的動力。【注:此文寫于2015年10月1日,正值抗美援朝發生65周年前夕。文中說烈士們若活到現在也快五十了,是指2015年時。】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