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如果問你抗美援朝戰爭哪個戰役最出名?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是上甘嶺戰役。其實,上甘嶺戰役之前的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之后的金城戰役,規模都比上甘嶺戰役大,可是為什么單單上甘嶺戰役名氣這么大呢?關于上甘嶺戰役,你可能還有很多不知道的。
上甘嶺戰役發生地不在上甘嶺
上甘嶺是志愿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圣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圣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圣山若失,“聯合國軍”居高臨下,志愿軍在平康平原就很難立足。因此志愿軍必須守住上甘嶺,上甘嶺成為兩軍必爭之地。
上甘嶺戰役一開始是圍繞朝鮮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志愿軍防御陣地展開的,防守這兩個高地的是志愿軍第15軍45師135團的兩個連又一個排,因此戰斗一開始從我方看只是營規模的,敵人進攻投入7個營,算是師團規模的。
根據志愿軍作戰條令規定,軍以下規模作戰稱為戰斗,所以戰斗開始后被稱為“597.9和537.7高地戰斗”,因為這兩個高地都是無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這兩個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才有個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甘嶺”,在它南邊不遠還有一個村莊叫“下甘嶺”。
一年多前(1951年),志愿軍還在上甘嶺這個小村莊里召開過第五次黨委擴大會議,研究第五次戰役。但經過五次戰役雙方拉鋸激戰,上甘嶺村莊已成為一片廢墟,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出現在地圖上。直到二十多天后,戰斗發展到了戰役規模,才以這個村名將這次戰役命名為“上甘嶺戰役”。而美軍稱“金化攻勢”,代號“攤牌計劃”。
上甘嶺戰役形勢圖
上甘嶺戰役
不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大的戰役
上甘嶺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歷時43天,戰場主要集中在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附近進行,雙方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戰斗發展為戰役,由營、團規模發展到師、軍規模。
美軍先后投入3個步兵師的8個團又2個獨立營和空降兵1個團,火炮324門,坦克181輛,飛機約100架,總兵力6萬余人。
戰役中志愿軍先后投入第15軍之第45師、第29師,第12軍之第31師及第34師一個團,炮兵約3個師,總兵力達4萬余人。不過,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之后的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等,志愿軍一次戰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個軍,20萬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嶺戰役規模要小多了。
上甘嶺地形
上甘嶺戰役
是抗美援朝戰爭最慘烈的戰役
在上甘嶺戰役中,敵人對志愿軍兩個高地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共傾瀉炮彈190余萬發,最多一天30余萬發;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余枚,最多一天出動250架次,投彈500余枚。
上甘嶺戰役后“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
戰斗激烈程度為前所罕見,特別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我方陣地山頭被削低兩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許多巖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
志愿軍參戰部隊依托坑道與敵反復爭奪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沖鋒25次,營以下沖鋒653次。志愿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
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
上甘嶺表面陣地被炸為焦土
戰役中志愿軍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實際消耗1.1萬噸。其中彈藥5530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余萬發。僅15軍45師在23天的戰斗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余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搜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
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斗爭階段。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采取筑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熏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愿軍。
據一位在坑道里待了20天的15軍45師攝影員回憶:“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沒有任何亮光,空氣混濁??拥览锎笮”悴荒芗皶r處理,烈士的遺體不能及時掩埋,硝煙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彌漫在坑道里,讓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壓縮餅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時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沒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個坑道,10多名戰士直到餓死,還端著沖鋒槍守在坑道口。”
志愿軍戰士在坑道中接巖石上滴下的水
“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階段的立功標準。兩個高地的各個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僅500米,最遠也不過1000多米,但要通過10道封鎖線。即使到了坑道口,要進去也很難,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犧牲。派去一個班,活著進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為送一壺水,甚至要付出幾條生命。
15軍后勤部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就達1700余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是戰爭史上的奇跡!15軍軍長秦基偉說:“在坑道斗爭中,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軍人的優秀品質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
如志愿軍第134團第8連堅守在597.9高地1號坑道,與敵反復爭奪14晝夜,8連大小反擊80多次,殲敵1000多人,繳獲機槍50多挺,自動步槍、卡賓槍606支,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消耗,對爾后的反擊作戰起了巨大作用。
守衛在坑道口的戰士們
上甘嶺戰役
涌現的英雄人物最多
在上甘嶺戰役中,15軍、12軍等志愿軍部隊涌現了大量的戰斗英雄和功臣。
其中,有以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沖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
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戰斗,在最后一口氣時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滾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的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排長孫占元;
有新戰士胡修道,在全班戰友傷亡的情況下,一人堅持陣地戰斗,英勇機智地擊退敵軍40余次沖鋒,斃傷敵人280余名,守住了陣地,立特等功、獲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有戰斗中身受重傷,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體連接被打斷的線路,保證了指揮聯絡暢通,立特等功、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的通信英雄牛保才。
除了他們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英雄人物。
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黃繼光的金星獎章
僅15軍在戰役中就涌現出50多位戰斗英雄。在43天中,拉響手榴彈、手雷、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舍身炸地堡、堵槍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這種視死如歸的壯烈與堅持坑道十四晝夜的頑強,使得上甘嶺成為半個多世紀以來英勇頑強的代名詞。
名單中的王萬成在戰斗中孤身一人抓起爆破筒撲向一群敵軍——他就是日后影片《英雄兒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國威軍威!
上甘嶺戰役是“小山頭上打大仗”。15軍軍長秦基偉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整個朝鮮戰場其他地方的槍聲稀落了,板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消息,誰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誰的腰桿就硬,講話底氣就足。兵團、志司、軍委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密切關注上甘嶺的一得一失。”
從1952年10月23日起,上甘嶺的戰斗不僅成為朝鮮戰場聚焦之處,新華社也開始連續兩個月集中報道,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高地為朝鮮、中國甚至全世界所密切關注。
15軍軍長秦基偉(左二)、15軍參謀長張蘊鈺(左三)在上甘嶺戰役的軍指揮所研究作戰方案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戰役之后,美軍再也沒有向志愿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
秦基偉將軍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斗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后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在戰役最艱苦的時刻,45師師長崔建功向秦基偉軍長保證:“一號,請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去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
志愿軍戰士在上甘嶺英雄陣地歡慶勝利
1961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新中國的第一個空降軍,隸屬空軍??哲娝玖顔T劉亞樓上將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選定15軍,他的理由是:“15軍是個能打仗的部隊,他們在上甘嶺打出了國威軍威,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個15軍。”
一部電影、一首歌曲
大大提高了上甘嶺戰役的知名度
上甘嶺精神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榜樣,也激發當年許多藝術家以上甘嶺為素材,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等等。
特別是經典戰爭影片《上甘嶺》,更是使上甘嶺戰役家喻戶曉。這部影片是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張亮、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于1956年12月上映。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某部8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影片中8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是志愿軍15軍135團7連連長張計發,舍身炸暗堡的通信員原型是志愿軍特級戰斗英雄黃繼光。
《上甘嶺》劇照:高寶成飾8連連長,張亮飾通信員
電影《上甘嶺》中那位在坑道里為重傷員深情歌唱的女衛生員——王蘭,原型人物就是當年的上甘嶺戰斗英雄、二等功臣,后來任空降兵部隊衛生處副處長的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年僅17歲的女衛生員王清珍負責護理坑道中的20多名重傷員,她除了給傷員喂水、喂藥,還要喂飯,還要背傷員出洞解大小便。戰爭的殘酷讓戰士們更加思念祖國親人,王清珍用同樣沙啞的嗓子唱起了《翻身道情》《南泥灣》等革命歌曲。電影《上甘嶺》的導演沙蒙正是從她的真實經歷中受到啟發,把她的形象搬上了熒幕,拍成電影《上甘嶺》中的經典鏡頭。
《上甘嶺》劇照:劉玉茹飾衛生員王蘭
說到電影《上甘嶺》,就不能不提影片插曲《我的祖國》,由于歌詞第一句是“一條大河”,許多人就管這首歌叫《一條大河》。這首歌的詞作者是喬羽,他曾創作出《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難忘今宵》等經典歌詞。
《我的祖國》這首歌是喬羽和曲作者劉熾的第二次合作,此前他倆在電影《祖國的花朵》中成功合作了膾炙人口的《讓我們蕩起雙槳》,而這次合作,更是產生了一首具有強烈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色彩的不朽之作。
劉熾一生作曲無數,但最著名的三首都是電影插曲:《祖國的花朵》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贊歌》。在中國,你可以不知道劉熾,但是你不能不知道這三首歌。
影片中《我的祖國》是由中央樂團合唱隊、中央實驗歌劇院合唱隊、新影樂團合唱隊聯合演唱的,可謂陣容強大,氣勢雄渾,而領唱是著名歌唱家郭蘭英。
人民歌唱家郭蘭英50年代演出劇照
磅礴大氣、優美動人的歌曲《我的祖國》,和史詩般的革命英雄主義影片《上甘嶺》相得益彰。
祖國在我心中!《我的祖國》唱出了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和“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的堅強決心!
1958年志愿軍撤離朝鮮前在英雄陣地上甘嶺宣誓
作者徐平,系軍史專家 來源:解放軍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蔣校長:這4個美國人殺死了3000萬人,每年卻有300萬人來瞻仰
2020-07-14一個美國人,不遠萬里到中國來抗擊烈性傳染病,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20-02-02八人演繹一場政治陰謀加一個三角戀:中國“夢之隊”要讓美國人看懂《紅樓夢》
2016-09-14?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