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小時候經常聽說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后來慢慢知道了無債一身輕的感覺,再后來也見識了債務累累的人們和國家。國民黨在大陸最后的崩潰,從經濟角度直觀看,就是惡性通貨膨脹,那才是國民經濟崩潰。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一直在發行公債問題上,決策極其慎重。1950年代發了一點公債,找蘇聯老大哥借了一些外債,在1960年代初,赫魯曉夫的倒行逆施,迫使中國人民勒緊腰帶,還清外債,到了1968年又還清了國內的公債。1969年2月21日《人民日報》社論里,有這樣的信息“到一九六八年底,國內公債已全部還清,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既沒有內債、又沒有外債的一個強大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無債一身輕,無債說話更有底氣。毛主席領導的新中國強,還是不強?
人民群眾處于愛國積極認購公債
參考:
1973年費城交響樂團訪華: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1)|濟學悟道
大時空之抗日戰爭全局觀: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2)|濟學悟道
《人民日報》首登美總統就職演說: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3)|濟學悟道
與緬甸總統雙手緊握: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4)|濟學悟道
1971年阿爾巴尼亞的特殊國際動員力: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5)|濟學悟道
遇強不弱,遇弱不強: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6)|濟學悟道
蘇修間諜落網記(1974年春節):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7)|濟學悟道
唯一一次國外“就地過年”: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8)|濟學悟道
這一下外國人也曉得了,我們這個外交部長不大好惹哩!:毛主席對國際事務的總體把握(續9)
01
—
許多廠礦企業不斷刷新生產紀錄,把自己歷史上最高生產水平拋在后面。許多重大的技術項目,資產階級反動技術權威長期沒有搞成的,工人階級攻了下來。不久前又一顆氫彈爆炸的成功,標志著我國的工業生產、科學技術又有了新的飛躍。我國自行設計和建設的南京長江大橋已經提前全面通車。石油工業提前完成了第三個五年計劃規定的任務。一九六八年下半年工業總產值,比上半年有大幅度的增長。技術革命正在發展,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整個工業戰線熱氣騰騰,捷報頻傳,到處出現了蓬勃興旺的氣象。
革命和生產的關系,永遠是統帥和被統帥的關系。生產的大好形勢是革命的大好形勢促成的。我們應該以革命來掛帥,來帶頭,來促進生產。抓革命,促生產,首先要抓革命,抓階級斗爭,抓發動群眾,抓各項政策的落實。
的教導,虛心向群眾學習,對群眾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完成斗、批、改各個階段任務的斗爭中,各級領導同志要做好調查研究,全面地分析情況,善于抓好典型,包括及時總結斗、批、改的先進經驗和下決心解決少數“老大難”單位這樣兩個側面,同時注意發現、研究并慎重對待運動中新出現的新的政策性問題,把工作抓深、抓緊、抓扎實。只有把革命抓好,把落實各項無產階級政策抓緊,才能使領導權牢牢掌握在無產階級手里,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毛主席教導我們:“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要信任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城市工作中,“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這是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就提出的根本路線,這條路線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顯示出偉大的革命力量。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和創造性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要充分估計到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工人階級巨大的創造力。毛主席深刻地指出:“群眾中蘊藏了一種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毛主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根本的指導思想,并同本部門、本單位的具體情況結合起來。要把毛主席“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的方針,提高到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思想高度來認識。我們在組織社會主義生產的時候,要從我國有七億人口出發,從“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出發,從大力加強國防、防備自然災害出發,從為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服務和支援世界革命人民出發考慮問題。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么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毛主席又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把立足點牢固地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這是我們根本的戰略方針。只要這樣做,我們就能把七億中國人民偉大力量充分動員起
我們要在全國統一的規劃下,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地方的主動性。要保證高質量地完成毛主席著作的出版任務。要貫徹執行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的方針,節約鬧革命,堅決反對鋪張浪費。要大力加強采掘工業,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加強交通運輸戰線,貫徹執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在保證完成國家各項基本建設任務的同時,充分挖掘現有企業的潛力,提高工業自給水平。要進一步開展技術革命運動,發揮群眾的智慧,猛攻科學技術尖端,開展綜合利用,為在更多的領域中“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而奮斗。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參考:
此路不通,哪路通?:觀經典電影《火紅的年代》|濟學欣賞
回憶這樣的干部:聽不到群眾意見心發慌,聽到了群眾意見心亮堂|濟學評論
02
—
財政部
紅財兵
美帝國主義頭子約翰遜在下臺前夕向國會提出了他的最后一個預算咨文。他大言不慚地吹噓自己當政五年取得的所謂“成就”,并且拋出了一個所謂“平衡”的一九七○財政年度(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至一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預算。美帝新頭目尼克松上臺時發表的就職演說,滿口漂亮詞句,自欺欺人地宣揚“物質充裕”,大談什么“福利”,什么“富裕的社會”。約翰遜和尼克松的一唱一和,大演這出雙簧丑劇,并不是偶然的,這表明美帝國主義妄圖用花言巧語欺騙人民,掩蓋其日益加劇的政治經濟危機,進行垂死的掙扎。
財政赤字激增
美帝國主義的財政危機是國內外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的必然結果,是政治經濟危機的一種反映。美國的財政危機集中表現在長期的龐大的預算赤字上。
美國多年來的赤字預算和信用膨脹,早已使美國財政陷入通貨膨脹的深淵中。隨著美帝繼續加緊對外侵略,通貨膨脹更是惡性發展。一九六八年十一月,美國的貨幣流通量已達一千九百三十三億美元,比約翰遜上臺時增加了二百八十七億美元,大大超過了市場上的需要量。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物價節節上漲。根據美國官方公布的材料,在約翰遜上臺的五年中,物價上漲了百分之十三左右,這是美國歷屆政府所罕見的。在約翰遜下臺的一九六八年里,一年的物價就上漲了百分之五點五,達到了十七年來最嚴重的程度。特別是那些與勞動人民關系最密切的生活必需品、醫療、房屋維修費用等上漲得更為猛烈。
債臺愈筑愈高
債臺高筑是美國財政危機的又一個重要跡象。目前美國的國債,已達三千六百多億美元。現在是舉債還債,舊債未清,新債又欠,雪球越滾越大,每年僅支付公債的利息就需一百三十多億美元。在約翰遜當政的五年中,聯邦的債務增加了近六百億美元,超過了前十四年國債增加的總額,開創
美國反動統治集團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無路可走,妄圖用增加捐稅的手段,進一步搜括民財,解脫困境。約翰遜政府在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日,經美國眾議院通過征收所得稅附加稅百分之十。原法案規定只征收一年,到一九六九年六月底停止征收。約翰遜為渡過財政危機的難關,在預算咨文中,要求把這個征稅法案延長一年,由此即可向人民多搜括約九十多億美元。尼克松在去年競選總統時,曾以反對征收百分之十的所得稅附加稅來撈取選票,但在當選后又馬上支持約翰遜提出的延長征收附加稅的措施,充分暴露了尼克松老奸巨滑的反革命嘴臉,同時也說明尼克松政府對于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樣是黔驢技窮。
在美國財政危機中,美國的廣大勞動人民受害最深。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債臺高筑、捐稅奇重,這一個又一個的枷鎖,都是美國壟斷資本集團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工具。不僅如此,他們還叫嚷要對工人的工資實行限制的政策,強迫勞動人民勒緊褲帶,降低生活水平。約翰遜、尼克松之流吹噓的所謂“充分就業”,增加“福利開支”等等動聽的詞句,只不過是一套騙人的鬼話。
美元危機嚴重
美國嚴重的財政危機,動搖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在最近一年多來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的大風暴中,盡管約翰遜政府采取了“兩種金價”等“搶險”措施,仍然拯救不了美元變相貶值的命運。約翰遜在預算咨文和經濟報告中,大聲疾呼要“加強美元”,要“大大減少國際收支的壓力”。無法挽救的美元危機,勢必使美國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政治經濟危機日益尖銳。
軍事開支龐大
美國一九七○財政年度的直接軍費預算,高達八百一十五億美元,同上年比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和約翰遜上臺時的軍費預算比較,增長了百分之六十。軍費開支仍然是美國一九七○財政年度預算支出總額一千九百五十三億美元中最大的一項,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預算。實際上,美國的全部軍事費用,遠遠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擴軍備戰的開支,分散埋伏在其他項目中。
事情很清楚。美帝國主義頭子高唱的“和平”,完全是騙人的。美國一九七○年的軍費預算,恰恰戳穿了尼克松所講的,要把“財富能從用于在國外進行戰爭的破壞方面轉用于滿足國內人民緊迫需要”的謊言。
日子更不好過
人們不禁要問,約翰遜的“平衡”預算究竟是怎么編出來的呢?拆穿了說,也很簡單,那就是大搞會計騙術,玩弄數字游戲而已。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喉舌《華爾街日報》也抱怨說,約翰遜的預算是“玩弄數字的花招和若干假設”。秘密也正在這里,約翰遜把虛假的收入打入預算,將一些開支故意縮小,捏造了一個紙上的“平衡”。其實,約翰遜玩弄的這套把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他的前任肯尼迪在一九六三財政年度預算里,曾經用過這種手法,自稱平衡后將有五億美元的盈余,結果不但沒有盈余,反而出現了六十二億美元的赤字。約翰遜今天揀起這套破爛貨,只能表明美國政府的處境是多么的尷尬。
美國的財政危機是帝國主義制度各種固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美帝國主義的一種不治之癥。美國統治集團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對內向勞動人民加緊勒索,對外向其他國家人民進行殘酷掠奪,這樣倒行逆施的結果,必然會促使美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危機加速發展,促進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用強大的革命斗爭把美帝國主義送進墳墓。
參考:
毛主席開導張治中:不是我們不想開放,是美國人不想讓我們開放【視頻】
03
—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報》(節選)
兩種性質不同債務的鮮明對比
我國過去發行的公債以及向蘇聯的借款,具有這樣一些特點:
第二、不論國內公債或者國外借款,都是作為一定時期內的輔助性的措施,在數量上都是嚴格控制的,是很有限的。我國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和抗美援朝期間,曾經面臨著暫時的經濟困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還是千方百計地挖掘內部潛力,自力更生,不把希望寄托在借債上。那時,我國政府只發行了為數有限的公債,只借了少量的外債。隨著國家財政經濟基礎日益發展壯大,我國很快就停止發行國家公債和向外國借款,并且迅速還清了一切內外債務。
第三、堅持按期償還的原則。我國無論對于內債還是外債,從未拖延過償還期限,而且大都提前償還。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五次發行的公債,原規定從發行后第二年起,在每年的九月三十日開始,按照中簽號碼還本付息,但是近幾年來,都是提前在九月一日開始償還。我國向蘇聯償還借款,也是嚴格執行
在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統治下的國家,那里的債務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在那里,國家機器是掌握在資產階級手里,他們利用國家機器鎮壓與剝削本國廣大勞動人民,奴役他國人民,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這些國家發行的公債和向國外的借款,都是敲榨勒索勞動人民的手段,是和勞動人民的利益根本沖突的。這些國家的債務越多,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越大,勞動人民的災難也就越深重。同社會主義國家的債務比較起來,這些國家的債務有著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一是具有掠奪性、反動性。在帝、修、反統治的國家,戰爭是國家債務形成與擴大的重要原因,發行公債和舉借外債是籌措戰費的主要手段之一。這些國家將借債得來的資金,大量地用于軍事訂貨,用于軍火生產。結果是使壟斷資產階級獲得巨額利益,少數特權階層發財致富,而廣大勞動人民的負擔卻愈來愈
二是靠借債過日子,債務越來越重。拿號稱資本主義世界最富裕的美帝國主義來說,它的債務就是很驚人的。僅據他們自己透露,截至一九六八年七月底,美國尚未償還的國內公債,總額已達三千五百一十七億美元之巨,相當于美國一九六八年度財政收入的兩倍以上;美國的外債,截至一九六八年五月底也有三百三十一億美元。英國所欠國內公債,截至一九六八年三月底,高達三百三十五億英鎊,幾乎相當于英國一九六八年度財政收入的三倍;另外,到去年六月還有外債五十六億英鎊。在修正主義叛徒集團統治下的蘇聯,根據他們自己公布的材料,在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六年三年中,光是外貿銀行向資本主義國
三是拖欠不還,債信很低。帝、修、反統治的國家,把舉債得來的資金大量用于非生產方面,他們就不可能也根本不打算如期償還,因而長期拖欠,債信很低。美國由于公債積欠的數額很大,每年舉借的新債還不足以抵還舊債的利息,所以年年拖欠,賴賬不還。修正主義叛徒集團統治下的蘇聯,因有大量的舊債無力償還,便把一九五八年以前發行的公債推遲到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還本,這是一種變相的賴賬。
從上面的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兩種社會制度下的債務,是根本不同的。而且我國現在已經成為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事實,生動地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反映了在毛澤東思想光輝照耀下的新中國所具有的強大的生命力。再看看帝、修、反統治的國家,絕大多數
李克勤后記:考察歷史,的確要經過一段時間,尤其要經過一段正反兩方面的考察,方可得出切合實際的結論。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一旦經過比較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就要堅持,這才算得上獨立思考,獨立自主。如果有了歷史結論,還不承認,那就叫什么?那有說服力嗎?還能繼續道器變通嗎?
來源:濟學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克勤:1968年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強大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
2021-02-20余斌:為什么是十月革命而不是七月革命?——駁考茨基的社會主義“早產論”
2021-02-19?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