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五月,這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令人忘憂。在翠湖東岸的五華山下,有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宅院,建筑兼具中西元素,院內有亭臺樓閣、花木、假山,景致別具一格。
這里,就是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新中國開國元勛,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朱德總司令在昆明的舊居。朱德將它命名為“潔園”。
朱德在潔園只住了不到一年,1922年3月,早已功成名就的他放棄高官厚祿和優渥的生活,毅然踏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尋找剛剛誕生不到一年的中國共產黨。
朱德為什么甘愿拋棄一切,不遠萬里尋找新生的共產黨呢?朱德的嫡孫朱和平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說,原因就是兩個字,初心。
朱和平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采訪。
“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
“朱德的初心是什么時候建立的?是1909年。”朱和平說,爺爺最初的志向是教育救國,1908年從四川省城高等學堂的體育學堂畢業后,朱德回到家鄉,在儀隴縣高等小學堂成為一名體育教師。“但他很快發現,要真正改變自己學生的、改變人民的生活,必須改變當時的社會制度。”
朱德決定棄筆從戎。1909年,他告別儀隴縣,去昆明報考云南講武堂。臨走時,朱德寫下了《贈諸友》名句: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
從儀隴到昆明,今天開車要走1000公里的路程,朱德徒步走了70多天。在云南,朱德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追隨蔡鍔,先后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戰功卓著。1916年,他升任靖國軍旅長兼瀘州城防司令。
1917年,朱德被任命為靖國軍旅長。
“當時瀘州匪患嚴重,老百姓深受其害,他到任后辦的第一件事就是剿匪,讓百姓能夠有安穩的生活。”朱和平說,朱德用七個月剿滅了瀘州境內近5000名土匪,1918年,瀘州百姓為先后為朱德立了兩塊碑,一塊刻著“救民水火”,一塊刻著“除暴安良”。
朱德在瀘州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和初心,但瀘州太小了,瀘州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并沒有解決。
朱德(左二)與云南陸軍講武堂同學合影。
護法戰爭之后,川軍和滇軍又打了起來,全國還是亂成一片。“爺爺認識到,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道路走不通。恰恰在這個時候,俄國的十月革命已經成功,不久之后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爺爺看到了一條新的革命道路,就是共產主義的道路。”朱和平說。
“從此以后,黨就是一切”
朱德給昆明的宅邸取名潔園,寄托了在亂世中潔身自重的理念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1922年離開昆明,朱德的第一站是重慶。在重慶,他拒絕了川軍總司令劉湘和舊相識楊森的邀請,在這年夏天先后去上海和北京尋找共產黨,但都沒有見到共產黨的影子。
“爺爺和孫炳文在北京會合,聽說共產黨的負責人陳獨秀在上海,就又去了上海。他們在上海先拜會了孫中山先生。中山先生這時剛剛經歷了陳炯明叛變的打擊,也很苦惱,就許諾給爺爺10萬大洋,讓他組織滇軍到廣東打陳炯明。但爺爺通過13年的革命實踐,已經意識到資產階級政黨的革命道路走不通,就婉言謝絕了中山先生的好意。”朱和平說。
幾天后,朱德終于見到了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本以為滿腔熱情會被新生的革命政黨接納,沒想到卻吃了閉門羹。當時,像朱德這樣在舊軍隊中已經有很高地位的人要求加入共產黨,尚未有過先例。陳獨秀告訴朱德,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考驗,等到真的具備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才有資格入黨。
1922年,朱德在上海。
1922年的9月,朱德和孫炳文踏上了籌劃已久的出國考察之路。得知中共旅歐組織負責人張申府、周恩來在柏林,他們于當年10月抵達了柏林。有了在上海被陳獨秀拒絕的經驗,這一次,朱德和孫炳文憑借深入的思考和真誠的態度打動了張申府和周恩來。1922年11月,由張申府和周恩來做入黨介紹人,朱德和孫炳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時,朱德已經36歲了。
朱和平告訴記者,爺爺后來說過,從此以后,黨就是一切。他還說,我一生別無他求,只求做一名自自然然的共產黨員。
朱德在德國哥廷根求學時住過的房子。
哥廷根故居用一塊牌子在外墻上標記著朱德在此居住的歷史。
“40歲前,爺爺一直在學習”
朱和平出生后8個月就開始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受爺爺朱德的影響極深。后來他如愿參軍,但對他未來的發展,戎馬一生的爺爺卻有不同意見。
20世紀50年代,朱德、康克清與朱和平在香山。
“部隊領導希望我一直上部隊的院校,未來就按照培養領導干部的模式來發展,我也挺認同,但爺爺堅決不同意,他說這個路子走不通。”朱和平說,當時爺爺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的科學文化知識太差,你連高中都沒上,就去學指揮,將來從政,這是不行的。爺爺說,以后的戰爭一定是高科技的戰爭,沒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是絕對不行的。”
朱德讓秘書給朱和平寄了全套的高中課本,并讓秘書告訴朱和平,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學習,要想辦法補上高中這一課,將來上大學。
于是,朱和平按照爺爺的要求,用4年多的時間自學高中課程,在1976年進入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學習,最終成長為我軍預警與電子戰領域的專家,為科技強軍作出貢獻。
1961年,朱和平(左一)和爺爺朱德在一起。
貧苦出身的朱德終身重視學習。“全家舉債供他上完了四川省城高等學堂,這是四川大學的前身;后來又上了云南講武堂,云南講武堂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校,用的全部是日本留學的教官,日本的教材和訓練方法;1922年他到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這是世界一流大學;1925年他去了蘇聯,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專門學習軍事。”朱和平說,爺爺40歲前一直在學習。與當時黨內很多留學生不同的是,朱德是自費留學,不是勤工儉學,并且是在最好的學校學習。
正是堅定不移長期求學的經歷,造就了朱德深邃的思想,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和平說,如果不是爺爺,他可能會走上另外的道路。爺爺也說過,如果不具備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這樣的道路既走不長,也走不遠。他要感謝爺爺對他的嚴格要求和教誨。
圖文來源:北京日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