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延梅|陜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謝子長
點擊:  作者:延梅    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發布時間:2023-03-03 17:16:25

 

1.jpg

陜西省子長縣全貌
汽車沿著黃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公路,連接城鄉之間,一路盤山而行。我們來到將軍故里謝子長的故鄉,古安定縣瓦窯堡進行實地考察。這里曾是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發祥地和中央紅軍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后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黨中央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了七個多月,因“瓦窯堡會議”而聞名中外。
1935年這里設赤源、秀延兩個縣,1936年改為安定縣遷至瓦窯堡鎮。1942年5月為紀念民族英雄謝浩如改為“子長縣”,現撤縣,設為縣級子長市。
謝子長,原名世元,號浩如,1897年元月19日生于安定縣棗樹坪。我們走進古縣城安定,那深巷院落幽靜、彎曲、安詳,一切那么自然、淳樸、厚重,灰色的屋檐下懸掛著一盞盞大紅燈籠。影壁高墻,石縫中長滿了毛絨絨色澤翠綠,莖細如絲的青苔和極富生趣的野草植物。腳下棧道平坦、光滑的石板路上,讓人感受到古鎮的溫柔和令人愜意。歷經了百年風霜的古橋、古城墻,沉醉在詩情畫意和獨有的旖旎風光中,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民俗民風。
這里的人們口口相傳:一位自幼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從小嫉惡如仇、豪俠仗義、扶弱濟貧、懲惡揚善的英雄 ,被群眾稱為“滅敵為民好種田”的“謝青天”。

2.jpg

 

1918年謝子長考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學,畢業后回到家鄉辦學,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在社會現實中才真正認識“僅靠筆桿子和說理斗爭是救不了,在水深火熱中生活的勞苦大眾。只有拿起槍桿子,組織軍隊才能推翻帝國主義和軍閥的統治”。1921年夏,謝子長到山西太原投筆從戎。1923年以優異的成績“學兵團”畢業后去河南、北平、天津等地探索救國之路。1925年受共產黨人李大釗、劉伯莊、耿炳光的影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實踐中真正認識到:共產黨抓住槍桿子,才能發展壯大自己的武裝力量。
1927年初,謝子長為培養大批農民運動骨干,在家鄉創辦軍事干部訓練班和開設“農民運動講習所”,積極組織、倡導反抗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紳,推翻苛捐雜稅給百姓帶來的重負,逐漸消除恐懼心理,宣傳抗日主張和革命道理。在謝子長的領導下,安定縣農民運動空前高漲,惡霸兵丁、高利貸者以及各種攤派一時間銷聲滅跡,貧苦農民揚眉吐氣,社會秩序空前安定。8月,陜北軍閥井岳秀公開宣布脫離北洋政府,投靠國民黨馮玉祥部下,馮玉祥又追隨蔣介石開始“清共”后,井岳秀緊隨馮玉祥在陜北到處捕殺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陜北黨團組織和共產黨人慘遭嚴重的迫害。
9月13日凌晨,中共陜西省委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共產黨人奮起反抗,走上武裝革命道路,在陜北發動武裝起義。并派省委軍委唐澍等人前往清澗縣的國民黨陜北軍閥井岳秀第11旅,與在該旅從事兵運工作的共產黨員李象九、謝子長等人組織領導起義。利用陜北清澗地形,黃河自然防線和易守難攻的軍事戰略屏障。歷時三個月,改編西北革命軍游擊隊支隊,由李子洲、謝子長、唐澍、白明善等人組織領導的“清澗起義”。僅用300多兵力以少勝多,從清澗一路南下,智取延川、力克延長、會師宜川,部隊擴大到1700余人,3000余槍支。后因各種原因和戰略戰術,敗退韓城,最后在陜甘交界的豹子川解散,轉入隱蔽活動。

3.jpg

 

雖然兵敗,但對陜北“鬧紅”是一次艱辛的探索、借鑒、深刻的啟示和歷史教訓。精神內涵、功績是值得繼承、發揚和銘記。“清澗起義”在土地革命時期,是我黨開創在西北地區反抗國民黨首次武裝起義的先河,打響了第一槍,點燃了西北的星星之火;是喚醒和激發陜北人民奮起抗爭的意識、信心和勇氣,鼓舞更多仁人志士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更是為日后西北解放區的發展和壯大打下了基礎,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陜北紅軍骨干,對陜北革命運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創建工農武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1927年國內武裝斗爭的形勢,恰恰是毛澤東思想在歷史實踐中逐步走向成熟的時候,也是國共合作的開端時期。這個時期,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以農村包圍城市、進而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武裝策略和策劃土地革命,把英明論段與實際相結合。并先后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從國內社會實踐中考察、分析,得出無產積極領導農民革命斗爭,并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理論。
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正與謝子長在陜北武裝斗爭、革命武裝起義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清澗起義”看似在滾滾革命浪潮中只是一滴浪花。但他爆發出革命力量不容小覷,他點燃了陜北閉塞中微弱的力量和希望,終成為“燎原之勢”。
1928年5~6月,在中共陜西省委的領導下,謝子長、唐澍、劉志丹等共產黨人在西北地區組織發動聲勢浩大的“渭華起義”。這是用血與火凝鑄的一次武裝起義,它與“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脈相傳。
渭華地區是關中、秦嶺、渭水一帶,是最早建立共產黨和青年組織,也是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最活躍的地方。695個村、9個區建立了農民協會,會員11545人,還建立了農民自衛武裝,建立黨委、黨支部72個,黨員541人,還有教師、學生中黨、團員很多。

4.jpg

陜西“渭華起義”(1928.6)
渭華群眾運動,隊伍不斷壯大,引起反動派的恐慌與仇視。1928年2月曾爆發“宣化事件”,大批暴徒勾結土豪劣紳,四處搜捕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搗毀學校、封閉、解散,抓捕40多人。
中共渭南、華縣、五一縣為適應斗爭形勢,由縣城轉入農村,成立小規模武裝,開展打土豪,襲擊反動民團,展開游擊戰爭。利用“五一”節的機會,召開群眾大會,宣布武裝起義,建立蘇維埃政府。5月10日成立農民革命軍,唐澍任總司令,劉志丹任主席,謝子長任赤衛隊大隊長。工農革命軍與渭華農民運動聲勢浩大席卷整個渭華地區,形成以華縣的高塘、渭南縣塔山為中心,東至少華山、西至臨潼、北至豫陜大道、南至秦嶺,約200多平方公里紅色武裝割據區域。在農民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懲治土豪和反動分子,燒毀、沒收他們的糧食、財物和剝削農民的契約等。

 

轟轟烈烈歷時兩個月的“渭華起義”,由于領導內部意見不統一,對敵強我弱估計不足,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只知道打硬仗,不懂得打游擊戰等。1928年6月被馮玉祥、宋哲元調兵對“渭華起義”建立的蘇維埃政府進行“圍剿”。7月1日,為保存火種,轉入地下秘密活動。
“渭華起義”失敗,謝子長、劉志丹并沒有因暫時失敗而放棄,是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秘密在陜甘邊界和陜北發動群眾,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謝子長為總指揮,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創建、發展和壯大陜北革命根據地,紅色火種在西北高原,黃土溝壑中燃燒,為陜北后期正式建立工農紅軍儲備力量。
1929年~1931年,三年時間謝子長奔走陜甘寧,在國民黨寧夏騎兵從事兵運工作,將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打入內部,發展隊伍,組建兵運活動,建立地下黨組織,為武裝起義創造條件。10月謝子長、劉志丹將南梁和陜北兩個游擊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1932年2月12日,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謝子長任總指揮。4月謝子長根據省委的指示,決定組織武裝起義并指出:“這次武裝起義,不僅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造成影響,也要配合紅軍陜甘游擊隊作戰,擴大紅軍,建立新的根據地。”5月在陜甘邊領導發動了“靖遠起義”,并得到老師杜斌丞在物資、槍支的支持,壯大了革命隊伍,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第四支隊,任總指揮。年底,受“左”傾路線的排擠,前往上海中央“受訓”。1933年底,又回到陜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往西北軍事特派員。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終于在陜甘游擊隊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開辟陜甘邊根據地,任總指揮。指揮部隊粉碎國民黨對陜北根據地的“圍剿”。很快在安定、安塞、延川等地建立根據地,游擊隊發展壯大到4000余人。

5.jpg

西北革命根據地部分領導合影(1932)
1934年7月,中共陜甘邊特委、陜甘邊游擊隊在南梁閻家洼召開會議,決定整合根據地的武裝力量。粉碎敵人對陜北圍剿的同時,發展和擴大根據地。謝子長率領紅軍轉戰陜北,多次重創敵軍,為了壯大武裝,將分散的陜北各路游擊隊整合后,成立紅二十七軍正規的紅軍武裝。陜北革命形勢的發展和壯大,終于有了黨的主力紅軍。
1934年8月26日,謝子長在清澗縣高杰村鎮河口村戰斗中,不幸被射來的子彈打掉李德勝同志的一顆扣子,又射向謝子長的胸部,他的身子趔趄向前一傾,旁邊的人急忙扶住他。鮮血染紅了他的衣衫,他不顧個人安危地講:“不要緊,你們往上沖,我負傷不許聲張,要保密……”卻忍著疼痛,默默掩住傷口,繼續組織兵力實施強攻,指揮這次反“圍剿”,直至取得勝利。
謝子長在長年的征戰中,多次負傷,因醫療條件惡劣,無法治愈。這次新傷舊疾感染惡化,在向瓦窯堡轉移途中,走進一戶老鄉家歇腳。看到家徒四壁,滴水成冰的土窯洞,土炕上沒有鋪蓋,幾個孩子抱在一起瑟瑟發抖,緊縮在炕角。他帶著致命的槍傷,眼眶濕了,臨走時堅持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和自己一條外褲留給孩子,并勸告老鄉:“我有這件大棉襖就夠了。”
隨戰友秘密回到瓦窯堡,當地百姓知道他負了重傷,都很惦記,紛紛將省下來的雞蛋、糧食送給他。可他堅決不收,還對前來的老鄉講:“我們革命者就要做應該做的事,不能因為做事就白吃白拿……”
在謝子長病重期間,他兩次寫信要見劉志丹。第一封信沒有送到,第二封派專人送信。劉志丹和高崗接到信,從陜甘邊南梁火速趕到安定縣白廟岔柳渠看望謝子長。他們看到骨瘦如柴的謝子長,忍不住眼圈都紅了,謝子長緊緊握住劉志丹的手說:你回來了,我有要緊的事情與你商量和囑托。怎樣把陜甘根據地和陜北根據地統一起來?怎樣把二十六軍和二十七軍,兩支紅軍統一組織行動?怎樣把兩個地區黨委統一起來?如何粉碎國民黨對陜北蘇區的“圍剿”?
最后,商量的結果是兩塊根據地、兩支軍隊、兩個蘇維埃政府、兩個地區黨委都統一起來。黨委叫“西北工作委員會”,軍隊成立叫“西北軍事委員會”等。謝子長對劉志丹說:“我傷勢很重,軍委主席你來擔任,這里群眾基礎好,你當主席,事情就好辦了……”劉志丹再三退讓地說:“不行,我可以做你的助手。你安心養傷,你掛名,具體我來指揮。”站在旁邊的高崗也打勸謝子長名得掛。最后,謝子長直接說:“我以西北軍事特派員的身份,指定你來當西北軍委主席”。劉志丹最后說:“等開會時再討論吧……”
謝子長沉默了一會,然后抓住劉志丹的手,聲音低沉地說:“志丹,我恐怕不行了,還有一件私事要麻煩你。我的兒子邵明,你見過的,才10歲,從小就沒有見過自己的親媽。我要是走了,麻煩你帶上他一起革命,我沒有完成的事業就讓他替我去完成。”劉志丹緊緊握著謝子長的手,鄭重點頭答應老戰友老大哥的臨終請求。

6.jpg

謝子長烈士陵園(1897.1.19~1935.2.21)
1935年2月21日,陜北又飄起了雪花。在他生命彌留之際,仍感內疚,覺得這樣死了,對不起老百姓。謝子長因傷勢惡化,在安定縣燈盞灣溘然長逝,時年38歲。老百姓哭訴著說:“這是老天爺在為他流淚啊……”。謝子長犧牲后就埋在燈盞灣的陽道峁后山上,簡單挖了一個小土窯,里面只能放一張門板,秘密安葬。因為他在西北影響太大,其后一段時間西北軍委行文布告,仍然以“西北軍委主席謝浩如簽發”。為了保密,不發喪,不帶孝,下葬連一口棺木都沒有。為了迷惑國民黨不能前來“圍剿”,為了穩定軍心,對外講去蘇聯治病去了……直到5月形勢好轉才得以公布。
謝子長是陜北最早參加革命,是陜北紅軍和蘇區的創建人,也是中國革命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將才。全家族38人投身革命,在殘酷的現實中,先后親屬9人犧牲,這是“一門忠烈之家”。但他堅定的革命信念,依然不動搖,這種鐵骨錚錚的大無畏精神,是任何強敵都無法征服。他曾講過:“革命是要代價的,敵人想多殺害我家幾個人,逼我不革命,根本辦不到!他們的暴徒行為,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
1935年12月13日,毛澤東從未見過謝子長,來到瓦窯堡曾三次為謝子長烈士題詞并親自撰寫碑文。謝子長犧牲后,陜甘寧邊區不斷壯大發展。
1939年6月23日,中央決定將謝子長將軍的遺骨,從陽道峁遷回到他的家鄉棗樹坪。黨政軍民各團體3000多人參加謝子長烈士遷葬儀式,毛澤東為謝子長陵園題詞:“謝子長同志之墓,民族英雄。”
1939年7月9日,又為謝子長題寫了“雖死猶生”四個大字和撰寫了生平碑文。
毛澤東曾說過:“沒有陜北紅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而沒有謝子長,也就沒有陜北紅軍。”謝子長是第一位在陜北開展革命工作,將火種帶到陜北的人,也是第一位在陜北大地扛起紅軍旗幟的人。
1943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決定在瓦窯堡修建“謝子長烈士陵園”。1946年竣工,2月19日在烈士犧牲11周年時,將謝子長靈柩由棗樹坪遷葬于陵園。在延安、棗樹坪、瓦窯堡先后三地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和公祭儀式。在公祭活動中,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以及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為烈士題詞、挽詞、挽聯。2月28日毛澤東第三次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后繼,打倒人民公敵蔣介石”。朱德題詞:“子長同志,陜北人民的領袖,前仆后繼”。

7.jpg

在瓦窯堡為謝子長舉行隆重的遷葬儀式(1946.2.19)
毛澤東為謝子長三次題詞告訴我們:無論歲月怎樣流逝、更替,謝子長的英雄事跡依然感人肺腑,革命精神依然催人奮進,光輝形象依然刻在人民心上。
當時延安《解放日報》記載,1946年2月19日謝子長烈士墓陵遷葬時:“瓦窯堡2萬多人舉行空前隆重的公祭,靈前四五傾地全是吊祭者踏平,附近三條道路為之增寬,人民之廣為瓦市空前未有。”
當我懷著崇敬和懷念的心情,走進“謝子長烈士陵園”和“謝子長革命事跡陳列館”。迎面聳立著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白石砌成莊嚴肅穆的“紀念堂”和毛澤東為謝子長三次親筆題詞、撰寫的生平。重溫那段血與火的壯烈歲月,感悟歷史紅色的洗禮。是謝子長烈士在陜北孤懸貧瘠的土地上,點燃了紅色的火種,用生命為中國革命打下唯一保存完整的紅色根據地。他是陜甘邊和陜北根據地的締造者,為后期陜甘寧邊區和陜北的發展、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正如毛澤東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會議上再次強調:“沒有陜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說陜北是兩點,一個落腳點,一個出發點。”他為中央紅軍改變了紅軍命運,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做出的偉大功績。
一位偉大的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創建的革命搖籃,在謝子長、劉志丹、高崗、習仲勛等崇高威望領導下,為中央和中央紅軍留下了“碩果僅存”的根據地。為中央到來后,有了長期穩固的地方,成為黨中央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是全民族抗日救國運動的策源地和出發點。他們的功績永遠活在陜北人民心中,永遠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輝煌不朽的篇章。
2023年2月19日

(作者系北京知青;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圖片為作者提供,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