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黃秋迪:蘇俄國內戰爭時期高爾察克反動政權的潰滅——兼評蘇俄紅軍取得東線西伯利亞戰場勝利的原因
點擊:  作者:黃秋迪    來源:古籍微信號  發布時間:2022-06-29 10:22:09

 

1917 年底至 1921 年春, 剛剛飄揚起十月革命旗幟的蘇維埃俄國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國內反蘇維埃勢力猖獗橫行, 叛亂四起, 南起黑海、里海和高加索, 北到北海, 西起波羅的海, 東至日本海的廣大地區均出現了白色反動政權, 新興的蘇維埃政權由此進入了國內戰爭時期。在西伯利亞建立的高爾察克反動政權是眾多白色政權中勢力最強大, 影響最廣泛的, 布爾什維克同高爾察克政權進行較量的結果將直接關系到蘇維埃政權的生死存亡。 因此, 本文主要考察高爾察克反動政權從建立到崩潰的過程, 以期從另一個方面揭示正義必然戰勝邪惡的歷史規律和蘇維埃政權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

 

一、高爾察克反動政權建立的時代背景

 

 

 

(一)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西伯利亞

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給正醉心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各帝國主義國家以當頭一棒。 蘇維埃政權宣布退出世界大戰, 不再履行帝俄政府簽訂的協約國條約, 隨后蘇維埃政府又將帝俄政府與盟國之間的秘約內容公諸于眾, 并宣布前政府所欠外債一筆勾銷, 這一切都使西方國家惶惶不安。 俄國退出戰爭意味著德國在東線的軍團將轉而投入西線戰場, 而協約國在西線戰場已經疲于奔命。 19183 21 , 德國在西線發動春季攻勢” , 大約 4 000 門大炮齊聲轟鳴, 當天即沖垮英軍陣地。 一周之內推進了 40 英里。 這更使英法等國家認識到重建東線戰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于是, 帝國主義國家開始醞釀陰謀武裝干涉蘇俄革命, 推翻蘇維埃政權, 扶持俄國內的反動勢力建立白色政權, 從而將俄國重新拉進世界大戰, 減輕西線戰場壓力。 其險惡用心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 另一方面,西方國家更恐懼共產主義在俄國生根, 紅色政權的國際影響進而擴大, 對世界范圍內帝國主義統治造成嚴重的威脅。 因此, 1918 7 月協約國最高作戰委員會制定了反對蘇俄的武裝干涉計劃, 由英、法、美、日四國共同出兵西伯利亞, 妄圖將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

 

當然, 帝國主義選擇了西伯利亞作為武裝干涉地點,還有一些具體原因。 首先, 西伯利亞地區距離蘇維埃統治中心較遠, 蘇維埃政權軍事力量較為薄弱, 協約國部隊易于展開武裝干涉的態勢。 其次, 在西伯利亞地區 , 存在著形形色色的白衛政權和眾多的土匪武裝, 易于形成對抗蘇維埃紅色政權的叛亂中心。 此外, 協約國曾運送大批軍火接濟沙俄, 存放在白海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港 、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及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三個港口城市(其中摩爾曼斯克港存有 16 萬多噸軍用物資, 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有 80 萬噸) 。 英法深恐這批軍火落入德軍之手, 因此最先開入俄國的外國聯軍首要目標即占領上述三處海港。

 

早在 1918 1 12 , 日本帝國主義巡洋艦巖見號就開進符拉迪沃斯托克港, 拉開了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序幕, 隨后英美戰艦也陸續開來。 1918 7 2 , 協約國聯軍最高委員會決定, 由各國共同出兵, 對俄國內戰加以干涉。 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進入了大規模階段。 英軍首先在摩爾曼斯克登陸, 8 月又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登陸, 先后開入俄國北部的英軍達 1 萬余人。 日本于 1918 4 6 日占領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一帶沿海地區。 到 11 , 協約國干涉軍在西伯利亞達到 15 萬人, 聯軍司令部設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 最高指揮官為英國的諾克斯和法國的讓年將軍。 除了直接派遣軍隊外, 英、美帝國主義還向西伯利亞地區的白衛軍提供貸款和大量軍需物品。帝國主義者一邊用炮艦政策威嚇蘇維埃政權,一邊扶持俄境內的反革命武裝, 企圖假他們之手顛覆蘇維埃國家。 在協約國武裝干涉勢力挑唆、縱容下, 西伯利亞的反動勢力日益猖獗起來。

 

()西伯利亞地區政局混亂

 

1918  56 月間西伯利亞爆發了捷克軍團的叛亂,使俄國內戰的規模擴大, 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局勢更加混亂、社會動蕩。

 

捷克軍團, 最初由居留俄國境內的捷克僑民組成, 其后又有俄軍在東線俘獲的大批奧籍戰俘加入, 在一戰中參加帝俄政府的軍事行動。 十月革命爆發時, 捷克軍團駐扎于基輔附近。 蘇維埃政府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后,決定將捷克軍團遣返回國。 由于白海沿岸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口缺乏運輸船只, 而且繞道北極海域航行會遭到德國潛艇襲擊, 所以捷克軍團決定折向東行, 擬經南俄和西伯利亞地區, 在遠東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登船, 最后經巴拿馬運河返回歐洲。 1918  3  26 ,捷克代表、協約國代表與蘇維埃政府三方面在本薩簽訂協議, 準許捷克軍團以平民身份而非戰斗單位穿越俄國境內 。 英、法、美等帝國主義趁機挑唆捷克軍團叛亂, 企圖利用捷克軍團作為反對蘇維埃政權的一顆棋子。結果, 帝國主義的險惡用心得逞。 在東行途中, 捷克軍團發動叛亂,  5 月下旬起至 7月間, 捷克軍團叛軍向西伯利亞蘇維埃地方政權進攻, 占領了西起窩瓦河谷、東至太平洋岸的許多城鎮, 像喀山、薩馬拉、烏法、車里雅賓斯克、鄂木斯克、托木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戰略要地都被叛軍占領, 西伯利亞的蘇維埃政權處于白色恐怖下, 局勢十分危急。

 

隨著捷克軍團叛亂, 龜縮于西伯利亞地區的沙俄殘余勢力死灰復燃, 一系列白衛政府紛紛粉墨登場,  “ 立憲會議委員會政府(薩馬拉)、西伯利亞自治臨時政府(符拉迪沃斯托克)執政內閣”(中國哈爾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伯利亞臨時政府。 它于 1918  6 月由社會革命黨人在鄂木斯克成立, 起初稱西伯利亞委員會” , 宣布西伯利亞地區脫離歐俄實行自治。 未及一個月, 一資產階級自由分子夫洛葛德斯基接管委員會領導權, 9 月又與薩馬拉白衛政府合而為一, 改稱為西伯利亞臨時政府

 

1918  9 8 西伯利亞各地反動政權代表分子在烏法舉行所謂全國會議” , 出席代表約 150 , 分別代表 23 個政治團體其中大部分為社會革命黨及立憲會議代表。 由于各派勢力互相猜忌, 各懷鬼胎, 因此會議拖拉延誤, 未達成任何協議, 結果不了了之。  8 月初, 西伯利亞臨時政府的反動勢力主要局限于西西伯利亞地區。 11  17 日晚在鄂木斯克衛戍司令授意下右翼分子突然發動政變, 擁立前沙俄黑海艦隊司令高爾察克出任全俄最高執政、俄國海陸軍總司令, 建立軍事獨裁政府, 首都設在鄂木斯克。 高爾察克上臺后, 聯合各地反革命勢力, 在西伯利亞形成了進攻蘇俄中心地區的大本營和國內戰爭策源地。國內戰爭時期最大的白衛政府———高爾察克政權就這樣建立了。

 

二、高爾察克政權的反動統治

 

 

 

高爾察克政權的建立是在較為平靜的狀態下進行的, 政權更迭并沒有發生流血事件, 僅有兩個社會革命黨人被流放。 但高爾察克只是簡單地接管了政權, 沒有進行任何政治經濟改革。  14 個月的統治中反動政府沒有基本的行政管理規劃, 經濟上更是一片混亂。 烏拉爾地區是白衛政權惟一的工業區, 但生產能力大多喪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西伯利亞同烏拉爾山脈以西的原料和市場相隔離, 生活消費品只有在連接太平洋的鐵路沿線才能買到。 絕大多數城市遭受著食品短缺之苦, 生活必需品十分匱乏。 白衛政府中心遠離符拉迪沃斯托克, 戰略物資和工業品不得不依靠長途供給。 然而, 出口西西伯利亞農產品的這些歐俄港口已經被紅軍封鎖起來, 沒有這些港口, 白衛政權就無法購買進口工業品。 此外, 在政治上 , 高爾察克政權采取的各項政策也處處透露出一個軍事獨裁政府的反動和腐敗。

 

()城市和工業政策

 

作為一個軍事獨裁政權, 高爾察克和他的軍官們蔑視社會改革和經濟管理, 軍隊至上, 用軍官會議取代了各地行政機關, 推行軍事管理。 城市工人階級和勞工組織在白衛政權眼中與布爾什維克別無兩樣。 反動當局下令取締工會, 工人們得不到勞動保護, 原有的基本權利也被剝奪了。 工廠主不再理會工人的合理要求:8 小時工作日、每周日休息、裁員補助等等。 工人的工資被削減,社會保障也減少了。 在高爾察克統治下, 政府和工廠主互相勾結, 后者通過承辦軍需物資大撈橫財。  1919 ,影響西伯利亞的每一次罷工都有著經濟原因。 工人們抱怨工資低, 拖欠長達數月之久。 由于惡性通貨膨脹 , 微薄的工資到手時已不值一文。 與此同時, 西伯利亞城鄉物價飛漲, 通貨膨脹嚴重。 1919  4 月高爾察克發行新盧布, 進行的貨幣改革目的是騙取西伯利亞農民繳納糧食,供給饑餓的城鎮和反動軍隊。 事實證明, 舊紙幣的廢除和新幣的發行只是惡化了工人的處境, 城市居民和工廠工人生活更加艱難 , 而高爾察克無視城鄉廣大居民的痛苦, 拒絕使用帝國的黃金儲備來平抑物價 、緩和危局, 卻用來購買軍事裝備進行反人民內戰。 5 白衛政權又頒布法令, 據說要嚴懲囤積居奇和投機倒把者, 然而正如一位學者所言, 這些措施實行雜亂無序, 結果無人相信, 毫無用途 因為這些作奸犯科者正是反動當局的各級腐敗官吏。

 

()農村和農業政策

 

農村形勢更加嚴峻。 雖然在西伯利亞不像歐俄那樣缺少土地, 但在白衛政府和農民之間、在新移民和老住戶之間, 在土地方面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沖突。  1917—1918 年間當地農民們占用了原沙俄國家土地和其他非農民土地。 白衛政權從 1918 年中期開始在西伯利亞執行的農業政策, 企圖拉攏部分富有的農民, 但同時并不想犧牲舊地主的利益, 丟掉這些人的支持。 1918  76 下級軍官會議做出決議發布公告要求把土地歸還原主。10 月份又規定取消土地重新分配。 為了攫取農民占領的土地, 下級軍官會議采用外省的地方法規, 建立以貴族地主為主導的地方自治機構, 從而在農村實施其剝奪農民土地、復辟貴族地主土地權利的反動政策。

 

高爾察克反動政權建立后, 西伯利亞時局也沒有發生顯著變化 , 反動當局頒布的關于土地的各項法令依舊相互矛盾:一方面, 高爾察克為了在對抗布爾什維克政權叛亂中獲得上層農民的支持 , 許諾富裕農民享有分配土地的權利。 另一方面, 高爾察克仍要滿足沙俄流亡貴族的要求(他們已經被紅色政權剝奪了土地), 在西伯利亞恢復他們失去的財產 。 這種首鼠兩端的投機政策在 1919 年的《俄國政府宣言》中表現得十分鮮明。

 

1919  2 高爾察克政權開始公開支持一小撮富裕農民, 宣布在農業法規方面, 政府傾向于鞏固和發展小土地所有權, 從而放棄了大土地所有權和廣泛的社會改革。兩個月后 , 反動當局 4  8 日發布《俄國政府宣言》 的公告:政府正在采取措施向無地和少地農民提供土地, 并征用了部分私人土地。 但是, 《宣言》 同時規定 , 土地問題只有立憲會議才能夠解決。 屆時, 土地分配才能進行。農民被禁止自己私分土地, 當局將取締所有的非法占地和分地。《宣言》 在土地問題上的搖擺態度, 實際上暴露了高爾察克政權在土地分配問題上的階級本質,表明反動政權不可能給農民真正的土地權利, 最終必將拋棄和出賣農民大眾。

 

果不其然。 僅僅 5 天以后, 4  13 高爾察克反動當局就又頒布一條法令, 其精神顯然是同前期支持個體小農的政策相悖的。 該法令規定:自二月革命以來沒收的貴族土地要歸還原主。 這無異于給對反動政權仍心存幻想的農民群眾當頭一棒 , 無地和少地的小農們的土地美夢終成泡影, 高爾察克最終仍是投身于貴族地主的懷抱, 這是由其階級屬性決定的, 他對農民占地、分地等自發性革命活動的恐懼不下于對布爾什維克的恐懼。

 

“ 4  13 日法令徹底撕掉了《宣言》 惺惺作態的偽善面紗, 開始推行赤裸裸的剝削壓迫農民大眾和工人階級的反革命政策。 因此, 在某種意義上,“ 4  13 日法令是一個轉折點 , 它標志著高爾察克政權反革命面目的徹底暴露, 廣大農民逐漸認清了反動政權的階級面目和階級本質, 開始拋棄各種天真、不切實際的幻想, 將自己的命運轉而托付給蘇維埃政權, 并積極尋求同紅色政權合作。

 

總之, 高爾察克政權頒布的為沙俄貴族地主服務的各項反動政策, 是建立在剝削和壓迫西伯利亞廣大城市市民、工人和農民基礎之上的, 西伯利亞地區廣大工農由失望到不滿, 由不滿到憤怒。 高爾察克已經種下失敗的種子, 注定白衛政權滅亡的歷史命運。

 

三、高爾察克反動政權的覆亡

 

1919 年春天高爾察克軍隊對蘇維埃政權進行瘋狂反撲, 在北烏拉爾森林到南伏爾加河東岸的長達 2 000 公里的戰線上向西推進, 突破了紅軍東方戰線中部, 占領了沃特金斯克、比爾斯克、烏法、別列別依、布爾古馬等城市。 黨中央發出一切為了東線的號召, 動員中部 9  6 萬先進工人, 其中包括 1.5 萬名共產黨員和 3 000 名共青團員, 迅速開赴東方戰線。 在全黨和廣大工農群眾的支援下, 蘇俄紅軍在 5 月展開全面反攻  8 月中旬, 紅軍收復了烏拉爾山地區全部失地, 給予高爾察克白衛軍以毀滅性打擊。 在全軍覆沒后高爾察克倉皇東逃, 1920  14 日在下烏丁斯克宣布下臺把最高執政稱號交給鄧尼金。1  15 高爾察克隨捷克軍團逃到伊爾庫次克時,被孟什維克的政治中心捕獲后移交給人民政權。 2  7 , 高爾察克和他的部長會議主席佩佩里亞耶夫一起被蘇維埃革命軍事委員會處決, 至此西伯利亞最大的反動政權遂告崩潰。 高爾察克政權崩潰后, 進駐西伯利亞的國際聯軍遂于 1920 年初紛紛撤離殘余的反動勢力也于 1921 年春被紅軍消滅。

 

高爾察克反動政權在西伯利亞僅僅維持了 14 個月,就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蘇俄紅軍鎮壓反革命暴亂的軍事行動取得了輝煌戰果, 從而為結束國內戰爭、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蘇維埃政權最終戰勝西伯利亞白衛政權, 肅清叛亂,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像布爾什維克黨的英明正確領導、紅軍軍事將領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以及廣大指戰員的英勇殺敵、浴血奮戰等等, 都是紅軍同白衛勢力斗爭勝利的重要原因, 但以下幾個因素也不容忽視:

 

()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敵后游擊隊是打擊白衛政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 1918  12 月至 1919  2, 鄂木斯克、坎斯克等 10 多個城市舉行工人武裝起義,遭到白匪軍的血腥鎮壓。 幸存的起義者進入泰加森林和農村, 成為游擊運動的核心力量。 同時各地農民也紛紛起義, 建立游擊隊。  1918 年秋季開始, 西伯利亞的游擊隊逐漸壯大起來。 在人口稀少的泰加北部和鐵路沿線的南部地區, 游擊隊活動最為活躍, 有的游擊隊甚至還建立了共和國, 還有的游擊隊支持地方建立自治機構, 反對高爾察克軍事獨裁政府等等。

 

1919 年春在游擊運動蓬勃發展的形勢下西伯利亞布爾什維克冒著白色恐怖, 在鄂木斯克秘密召開了第三次代表會議, 決定在戰略戰術、組織原則等方面加強西伯利亞游擊運動。 歷史證明, 這次會議成為西伯利亞游擊運動的新起點。 在會議精神指導和鼓舞下, 各地游擊隊不斷戰勝敵軍圍剿, 發展壯大。 1919 年夏季時西伯利亞游擊隊僅有 1 萬人。  1919 年秋季 , 西伯利亞的紅色政權游擊隊超過 10 萬人, 1920 年初達到 15 萬人成為一支反對白色政權的重要力量。

 

()布爾什維克的宣傳工作瓦解了敵軍斗志

 

除了對高爾察克白衛軍發動軍事進攻外, 布爾什維克還對敵人展開心理戰。 布爾什維克的宣傳工作對消滅白衛軍、戰勝反動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紅軍的強大政治攻勢面前, 大量出身貧苦農民的白衛士兵士氣渙散、毫無斗志。于是在高爾察克白衛軍中, 許多士兵開小差,甚至出現部隊成批向紅軍投誠的現象。 無怪乎捷克叛軍頭子驚呼, 如再不撤退回國, 他的士兵都要變成布爾什維克了。 此外, 據日本報紙指出, 每次從遠東輪換回國的日軍中都有因赤化而入獄的士兵。 高爾察克最精銳的白衛軍也經常起義和嘩變。據不完全統計,  1919  6 12 月至少有 18 個團起義。 可見布爾什維克黨的政治宣傳非常奏效,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攻心戰術是成功的。布爾什維克政治攻勢成功瓦解了敵軍的有生力量, 有力配合了紅軍的正面戰場作戰。

 

()西伯利亞農民的自發革命運動也是蘇俄紅軍戰勝白衛政權的一個重要因素

 

高爾察克政權頒布的各項法令不得人心, 征用物資、苛捐雜稅和戰爭動員常常都是通過暴力形式進行的, 因此西伯利亞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民都十分痛恨高爾察克政權, 農民的騷亂開始頻繁發生。 例如在阿爾泰地區, 1918 8 月下級軍官會議發布戰爭動員令時當地農民就紛紛抵制, 拒絕為白衛軍提供人員和糧食給養, 醞釀武裝起義迎接紅軍到來。  1919 夏季起義農民完全占領阿爾泰地區, 這是中西伯利亞最嚴重的農民騷動。 他們痛恨白衛軍強征人丁、物資, 常常襲擊支持高爾察克政權的哥薩克營房。類似的農民起義爆發于西伯利亞各地。 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擾亂了敵人后方, 同時破壞了白衛政權的社會統治基礎, 為蘇俄紅軍消滅白衛叛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綜上所述, 本文簡要敘述了蘇俄國內戰爭時期高爾察克白衛政權建立的時代背景、在西伯利亞地區所進行的反動統治以及覆滅的全過程, 并對之進行了簡要分析,從中可以發現:蘇維埃紅色政權代表了最廣大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 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最終戰勝一切反動政權。 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蘇維埃政權取得國內戰爭的偉大勝利具有歷史必然性和進步性,是二者的高度統一。

 

本文原載于《西伯利亞研究》200304

 

黃秋迪(1973 -), , 黑龍江哈爾濱人,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從事俄國史研究。

 

來源:古籍微信號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