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1818.5.5-1883.3.14)】
【編者按】1883年3月14日,一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在倫敦家中的安樂椅上與世長辭,享年65歲。今天,為了紀念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逝世140周年,我們特重新編發此文,以表達深切緬懷之情和堅定傳承之志。
去倫敦拜謁馬克思墓,得遂心愿,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得以覲見這個學說創始人的陵寢之地,誠莫大矣。2006年5月17日上午10時許,我終于來到了馬克思墓所在的海格特區。海格特公墓和海格特公園位于倫敦北部海格特區內的一座小山坡上,公墓和公園分列山坡兩側,一條彎曲的山路,把游客和掃墓的人分送進半山腰之中大門相對而生死相隔的兩重天。鐵制的拱形墓區大門上嵌有不少名牌,有物理學家法拉第、作家喬治·艾略特等,馬克思也名列其中。我懷著神圣、虔誠、崇拜、仰慕、緬懷、追思、尋覓、溯源、求索、研究之心來到馬克思墓前。兩個多小時,所遇之人,無論是心懷各異之人,抑或是同道中人,總共不超過10位,地處鬧市無人問,感慨之一也;墓區內陰森、荒涼、破敗、蕭條,門庭冷落車馬稀,感慨之二也;歷史雖然并未遠去,但卻離我們已經很遠的感覺、感嘆、感觸、感懷,縈繞、糾結、震撼、敲擊著我的心,感慨之三也;我本歷史中人,此行已經觸到了這個學說的源頭,趕緊復讀、復誦、復習這個學說的教義,否則再忠實的弟子都可能有所忘記,只要忘了,這個學說就有可能會變,至少這個學說就將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七零八落,感慨之四也。為了拜謁馬克思墓,去英國之前,我在國內認真做了點功課,這些功課雖然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但在拜謁馬克思墓前重新學習和研究這些功課則是非常有意義的。現將這些功課謹記于此,既是給自己留一份筆記,也為今后學習和研究做一點案頭準備。馬克思(1818.5.5-1883.3.14)的一生光輝而偉大,關于他生平經歷的著作,不知多少,現簡略的記錄如下:二百多年前的1818年,馬克思生于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聯邦州(史稱普魯士邦萊茵省)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后,進入波恩大學,18歲后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1840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他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國王新任命的柏林大學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原為德國境內的一個邦國,1918年覆亡)的耶拿大學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后擔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馬克思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后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富家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馬克思做學問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并代筆部分文章。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結婚。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并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并肩開始了對社會主義的研究,并結成了深厚的友誼。1845年,馬克思參與編寫《前進周刊》,在其中對德國的專制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普魯士政府對此非常不滿,并要求法國政府驅逐馬克思。同年秋,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被迫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1845年12月,馬克思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并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進行了分析,從而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1846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此后1848年革命席卷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1848年3月,馬克思遭到比利時當局的驅逐。在法國臨時新政府的邀請下,馬克思夫婦回到法國巴黎,恩格斯也抵達巴黎。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后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后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里,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兩卷為在馬克思死后,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1881年12月2日,燕妮·馬克思去世。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后與燕妮合葬于海格特公墓。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原著,還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作品,浩如煙海。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及其三個主要來源仍是永遠不能忘記的。雖然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釋又走向五花八門和各取所需了,有些甚至走向修正主義了。本人所做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這個功課,所選乃是不帶修飾不帶水分的。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它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19世紀歐洲重大社會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形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化的時期,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革命導師卡爾·亨利希·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按照列寧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個思想闡明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發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運動規律,證明了資本主義必然崩潰、共產主義必然勝利。并明確指出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創造者。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們同時指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并在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整個歷史時期中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為了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有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是在各式各樣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反復斗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原則斗爭。通過這些斗爭,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確立了統治地位。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于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英、法、德 3國是其發源地。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產業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斗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恒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他們按其社會地位而言,原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按其哲學觀點而言,原是唯心主義者;按其政治觀點而言,原是民主主義者。大體上在1842~1844年間,他們積極投身于現實的政治斗爭、工人運動和科學研究,轉變為無產階級知識分子、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從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識形態》,并分別著有《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等書,闡明無產階級的新世界觀。1848年2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次對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作了系統的表述,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以后他們的畢生活動中,繼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詞,是在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來的。作為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3個組成部分。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們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斗爭實踐的結合中發展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發展的;是在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們的繼承者繼續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同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制定了關于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他總結了蘇維埃俄國的實踐經驗,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進到一個新階段——列寧主義階段。在中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歷史、社會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并正確運用客觀規律。辯證法的規律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引出來的,實質上可以歸結為以下 3個規律:從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辯證法是關于一切運動最普遍的規律的科學,運動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雙方只存在于它們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之中。人們要認識物質世界的運動規律,必須通過實踐,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個別人的認識又是有限的,這個矛盾要在無窮無盡的、連綿不斷的世界中解決。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兩者的結合構成生產力。人們在發展生產力時也發展著一定的相互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總合起來就構成為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性質隨著生產力的改變而改變。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等;所以每一個歷史時代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礎。從原始公社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他們是在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個人在歷史上有一定作用,每個時代都需要而且能夠創造出自己時代的偉大人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各個時代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其前身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生產的重要特點是自由雇傭勞動制,工人的勞動力成為商品。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維持和再生產勞動力而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馬克思發現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創造的價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傭工人每天除了補償自身勞動力價值以外,還必須額外工作若干小時,馬克思稱之為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價值稱之為剩余價值。還對剩余價值率、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學分析。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揭示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成為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馬克思把社會產品按價值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 3個部分,從而分析了資本主義實現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深刻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社會性和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性。馬克思闡明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資本積累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更為尖銳。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同資本主義私有制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從而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要讓位于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其前身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唯物史觀的發現,使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成為可能。剩余價值的發現,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性質及其運動規律。這為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它的任務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本身的性質。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斗爭的行動科學。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合乎規律的結果,推翻資本主義并實現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是通往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階級斗爭必然要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低級階段,各方面還存在舊社會的痕跡,實行的是等量勞動的交換;在高級階段,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那時將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要保證社會主義革命獲得勝利并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工人階級必須組成與有產階級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工人政黨要有一個新的科學世界觀作為理論基礎,它比其余無產階級群眾更善于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始終代表著整個運動的利益,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產黨在為實現自己綱領的斗爭中要實行正確的戰略策略,要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要善于爭取各種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黨采取種種共同行動。馬克思主義除了以上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外,還包括政治學、軍事學、歷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內容。
功課之三:關于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但凡重要和著名的人物辭世,都有精彩的祭文和悼詞之類的作品傳承于世。恩格斯在馬克思去世之后,在其墓前的講話,也是一篇好祭文。可能是由于翻譯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著作隱晦生澀,唯有這篇講話熱情洋溢、大氣豪放、高度概括,語言精煉,無論是五十年前初讀還是后來的一次次學習,永遠是一篇上好的美文。恩格斯的講話如下: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各種發現的進展情況,不久以前,他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最早的《萊茵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后,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沒有別的什么建樹,單憑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在恩格斯的講話之后附注的任何文字,都將是力量不夠的。我自不量力,還要硬撐著寫以下的東西,絕無斗膽敢于比肩的意思。但發一通感慨,抒發一點聯想,也算了卻一段心愿。腦子里記著、手中拿著這些在國內做好的功課拜謁馬克思墓,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為不熟悉,很費了一點勁才在海格特公墓找到了馬克思墓。過去只是在車上看到過歐洲一些國家的、零星的、規模不大的、無人管理的、小型的墓區,但海格特公墓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大,實屬平生僅見。這座公墓占地約15萬平方米,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墓區之內,肅穆莊嚴,枯藤古樹參差不齊,雜草野花遍地。16萬多新墓舊冢互相摻雜,殘碑碎石盡顯其中。在這眾多的墓碑群中,尋名懷古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難得的是馬克思的墓明顯地設置在一條甬道邊上:一座高約2米、寬約1.5米長方形灰色花崗巖墓碑上端放著馬克思的青銅半身像。“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閃閃發光的金字鐫刻在墓碑的上部。墓碑的中央鑲嵌著一塊白色大理石,上面記錄著馬克思的生卒時間。墓碑的座基上還刻有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墓碑的后面刻有共同安葬于此的馬克思的夫人燕妮、大女兒和外孫及二女兒女婿等家人的名字。身著深色西裝、深色襯衫、深色領帶的我,因在公墓門口買不到鮮花,只好折了一枝開滿白花的樹枝,呈放在馬克思墓前,向這位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作最莊嚴肅穆的祭拜。獻花行禮之后,我沿著馬克思的墓繞行一周,我默默地佇立在馬克思的雕像前,目視著長眠于此的這位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墓簡單又有點破敗,墓碑后側不足50厘米寬水泥澆注的甬道有一截已經沒有了,不知道什么人用零散的碎石做了簡單的填補。馬克思主義理論曾幾何時,光輝照耀全世界。而這個理論的創立者馬克思在這里卻受到如此的冷落,這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公,即便不是如此,又有誰能改變這種現實呢?但有一點是必須要說明的,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絕不是宗教的教義,因此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期望像釋迦牟尼、耶穌、基督那樣,定期、定時、定點的總有人在頂禮膜拜。馬克思作為無產階級的領袖,生前和死后都躋身于資本主主義的營壘,最終還是資本主義以其特有的方式容納了他的對手和敵人。眼前的景象,給我這位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東方共產黨人心靈上以極大的震撼。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改變了世界,自《共產黨宣言》發表至今,共產主義的燎原之火燃遍全世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社會主義的中國誕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200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十年前我曾去過德國特里爾城的馬克思故居,我在《東西方人居環境比較美學——歐洲·杭州·蘇州》一書中,關于他的故居,我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馬克思故居在城區店鋪林立的一幢三層小樓之內,可能是由于社會富裕程度的基數比較高,因而馬克思的家在德國人來看并不富有,正因為他的貧困,他創建了當今人類最先進的學說,而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始祖。就是這樣一個德國無產階級的兒子締造的學說,使中國共產黨人在他理論的忠實捍衛者和繼承者毛澤東的領導下,‘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打了23年仗,建立了一個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100年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的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堅持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到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至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使中國走上了繁榮富強之路。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也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今天的9000多萬黨員,而成為世界第一大黨。一百多年來,共產主義運動此起彼伏,有成功崛起的喜悅,有低潮失敗的哀嘆,但歷史已經和正在證明著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展現的勃勃生機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尤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在世界推向了新的斗爭實踐的最前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的終極目標是人類社會最高理想境界,共產主義運動目前是它的鼎盛期、衰敗期、發展期還是萎縮期,結論尚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給人類指出的這條金光大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解放軍出版社原社長;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本文曾于2020年3月15日首發于本號,現為重新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